胡乐国盆景
① 中国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
②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有几个
第一批盆景大师名单(10人)
万觐堂 孔泰初
王寿山 朱子安
朱宝祥 李忠玉
陆学明 陈思甫
周瘦鹃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师名单(2人)
贺淦荪 潘仲连
第三批盆景大师名单(15人)
王选民 吕 坚
伍宜孙 苏 伦
陆志伟 汪彝鼎
林凤书 胡乐国
赵庆泉 胡荣庆
贺淦荪 徐晓白
盛定武 梁悦美
潘仲连
③ 罗汉松盆景放家里好吗罗汉松盆景怎么养
罗汉松四季葱翠枝干苍劲,有种卓尔不凡的气质,要是能够蟠扎和造型的话,会显得更加美不胜收。此外,罗汉松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甚至被当做富贵的象征。不过罗汉松是非常珍贵的,随着人们的胡乱采挖,罗汉松资源显得更加匮乏,已经是国家的保护植物了,不过一些朋友还是想种植这种美丽的树种,下面就简单说说罗汉松培育培育的方法吧!
五抹芽修剪:
生长期的罗汉松,枝条萌发力是很强的,经常摘掉枝条的顶芽部分,能使罗汉松的枝条更加细密,多出侧枝,抹去主杆部分细芽,及时修剪过密,叠枝,内生枝,腋下枝,弱枝不合理枝条全部剪除,让健康的枝条更好吸收营养。罗汉松在生长期的时候,为了株形美观 ,需要进行修剪顶芽,压低株形,也是抑制生长。也可以随时修剪徒长枝、枯枝、病枝进行修剪,也可以摘心处理,保持美观度。另外,罗汉松开花会影响株形,所以不打种子的情况下,及早掐掉花朵。
总结:罗汉松生长得并不旺盛,这个时候一定要开始多施肥,勤浇水,让它的枝条都彻底的生长出来,变得比较茂盛之后,将一些生长不太好或者是涨势过长的枝条,进行一些修剪,保留大部分枝条。通过我们多肥多水的养护之后会发现明显变粗,保留中间最粗的茎干,让他成为整个盆景的生长骨架。
④ 关于盆景的诗词
1、宋 陆游《怀旧》
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
谁向豪端收拾得,李将军画少陵诗?
2、元 刘敏中《鹊桥仙 盆梅》
孤根如寄,高标自整。坐上西湖风景。几回误作杏花看,被梦里、香魂唤省。
薰炉茶灶,春闲书永。不似霜清月冷。从今更爱短檠灯,夜夜看。
3、宋 赵希逢《和买盆池莲》
终日欢陪解语莲,浮花欲比价相千。
不须更买盆池景,寂寞无言涴眼前。
4、唐 李商隐《忆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5、宋 戴复古《浒以秋兰一盆为供》
吾儿来侍侧,供我一秋兰。萧然出尘姿,能禁风露寒。
移根自岩壑,归我几案间。养之以水石,副之以小山。
俨如对益友,朝夕共盘桓。清香可呼吸,薰我老肺肝。
(4)胡乐国盆景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的诗词王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以凝炼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风情韵致,还有不少是吟咏盆景艺术。
元代强调盆景的“小中见大”,也要求画理入盆的意趣。谢宗可《蟠梅》诗:“萦春绊碧裂苍苔,岁晏寒香宛转来;蛟蛰冻云冰骨瘦。龙眠夜月玉鳞开。风霜气势从千折,铁石心肠亦九回;只为东君甘自屈,不教枉点百花魁。”
清时,观花盆景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在宫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在《咏御制盆景榴花》中写道:“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 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衬托,榴花的娇艳欲滴写的十分传神。
⑤ 谁知道这是什么花
宝石花
网络有图片
宝石花,民间泛指莲花座造型的多肉植物。肉质厚实叶片形状恰如宝石一般,多枝叶片重叠簇生在一起,莲座状叶盘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被誉为“永不凋谢的花朵”。形态独特,养护简单,很适合家庭栽培。置于桌案、几架、窗台、阳台等处,充满趣味,如同有生命的工艺品,是近年来较流行的小型多肉植物。风车草属的胧月、石莲属的玉蝶都是国内常见的“宝石花”。
⑥ 关于中国根雕协会
根雕艺术家郑硕希
郑硕希先生1956年生长在闽中仙游,少年时期他就怀抱着艺术家的梦想,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围在当美术教师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学习绘画。青年时代他响应党的号召,献身闽北支援山区建设,受聘在闽北山区一家工艺美术厂担任木雕技术员兼传统图案设计员。闽北山多树多,工作之遐他经常肩上扛着一把小山锄,一头扎进山里,从泥土里刨出几截树根,雕琢一些小工艺品当摆设,偶尔也送几个与朋友一起赏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阳地区工艺品展销会上一展风采。1986年他从闽北调回仙游县工艺厂担任木雕工艺师,从此与木雕、根雕、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硕希制作的根雕,充溢着浓重的自然美,他注重从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根雕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主张植根自然,因材施艺,尽量保持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天然神韵,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近年来,他创作的许多根雕作品为美、日、新、港、台根艺爱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厦门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达摩面壁》、《苏武牧羊》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 1996年根雕《腾飞》荣获福建省首届根雕精品展金奖,紧接着他的另一个根雕作品《钟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上获得了“佳作奖”, 1997年9月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的97中国根雕艺术博览会上他又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东南电视台、莆田电视台相继拍摄并播出了介绍郑硕希根雕艺术的专题报道,1996年新编《仙游县志》也刊登了郑硕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艺术成就简介。
1997年,郑硕希先生当选为仙游县花卉盆景协会副会长,并加入了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委员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根雕委员会理事。近年来,郑硕希先生被聘为仙游龙威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专心从事雕塑和泥塑创作,相继为台湾、日本、马来西亚制作了一批仿古代青铜器时期的宝鼎、香炉等工艺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赞扬。
2 风采依旧 痴心不改——记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阿妹丕
说起黄宝珍,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说唱莆仙戏的“阿妹丕”
,老一辈的人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她那绝无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随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戏班有几十个,城乡居民最大的娱乐就是赴庙会
看戏。小时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为了吃饱饭,家里人送她去戏班,可
许多戏班都不愿收留她。后来有一天母亲带阿妹丕到阔口去看戏,戏班
名叫“新移风”戏班,班里有一乐师鼓手雷澄清,见阿妹丕喜欢莆仙戏
,问她会不会唱戏,阿妹丕说会唱《望故乡》、《万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许多人围过来听,大家都鼓起掌来。雷澄清听后说人小嗓门
倒不错,就去跟戏班班主讲收阿妹丕进戏班。班主一试后当场同意,马
上挑了三担大米到阿妹丕家,这样阿妹丕就进了“新移风”戏班,当时
叫做“落棚”。恰巧,戏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无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顶上了,那年她才12岁。
阿妹丕的启蒙教师是当时著名的男旦吴金松(莆田人叫“乌松”)
,后来又拜雷澄清、陈金标、肖祖植、车盛春、黄文栋等这些戏剧前辈
为师,加上自己又勤学苦练,原本学戏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学会了各种演
艺,精于闺门、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过
去唱戏都在乡下露天舞台上,没有扩音器,没有话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场都可以听到,别人唱戏往往出台二三场声音就会沙哑下来,但妹
丕的声音比较有耐久性,浑圆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戏迷们都说
:看戏、听戏,还是听妹丕唱戏。“金嗓子”阿妹丕渐渐地在同行当中
小有名气了。回想过去,阿妹丕谦虚地说:“过去我不懂什么哆来咪,
真正会演戏是在解放后,跟许多有文化的老师学习得来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学的黄宝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时,她说
作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一荣誉,通知开会都不敢去参加。从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间,阿妹丕不断获得华东、省、地、县级演出的优秀奖。这是
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仅32岁的阿妹丕被迫告别了她心爱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复出时已经47岁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消亡了,当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来莆田拍戏曲资料时,年近知命之龄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动,重
着戏装,粉墨登场,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们评价说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还是那么经久耐听,悠扬绵长,科介动作依然娴熟到位,
婉转有味,一致公认音色滋润,吐字清晰,音域宽广,韵味醇厚,堪称
莆仙戏剧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应邀到莆仙戏一团演出《米米兰思妻》,这是莆仙
戏搁了十五年后首次排演古装戏,人们知道消息后,天天有满屋子的人
观看排练。首次出棚那一天,地点是在人民影剧院,本来是只演一场给
人大代表观看的,结果观众要求再看的愿望太强烈了,一场接着一场,
场场爆满,一直演了十七场。戏迷们都说:还是妹丕唱的戏原汁原味。
那时正逢冬季,天气寒冷,唱到最后,已47岁的阿妹丕渐感体力不支,
嗓子也因过度劳累而喑哑才作罢。忆起当年盛况,如今已六十七岁的阿
妹丕还会象小孩子那样拍手称快:“我这人事业心重,对观众太有感情
了。观众们那么想看,我也就一场接一场演下去了。记得当时梧塘有一
老人家,胡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赶来跟我说,阿妹丕你要再演戏的
话,他要再活几年。结果他没有票,怎么办呢,我就搬了张凳子在过道
边让他看。还有几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说,她们本来牙齿都掉光了,现
在我再唱戏了,她们要多活几年看我的戏。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时《
米米兰思妻》演了多场后,剧本翻得都烂了,有一张掉了找不到,结果
接不下去了,由于年纪渐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词,心里很着急。后来市
场上有一个炸豆腐的跟我说,那四句词她记得,她就背给我听。她说她
天天都会放下生意来听我唱《米 米兰思妻》,都会背了。我听了呀眼
泪都快掉下来。”
如今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老艺术家领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资,对此,阿妹丕毫无怨言。她所忧心的是她师辈的
一代老艺术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辈的也已屈指可数了,如果再不采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们莆仙戏的传统艺术精华保留和传承下去,正如
她的声乐老师黄文栋先生所说的:“有愧于祖宗、我们的师傅,有愧于
培养我们的党,有愧于热爱我们的观众”。为此,她也记不清多少次来
到黄文栋老师家,商量出一套老艺术家们的VCD专辑。虽说资金来源尚
无着落,但他们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一份执着,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功,这样给子孙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莆田市艺术学校的发展也时刻牵挂在阿妹丕的心上。时不时地她都
会到艺校去看看,指导指导学生。经常地她会约黄文栋老师一起去,而
在艺校也总会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档或老朋友,加上校长陈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艺校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温馨。特别是看着那些
小演员压腿,走场,她总会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县艺校张榜招
生时,50个招生名额,报名的却有三千多人,盛况空前绝后。现在全国
各地许多剧种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莆仙戏这个曾被誉为南戏的“活化
石”更应该不断发扬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艺人还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艺术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她十分高兴地听校长陈星火介绍说今年已经
向省里争取扩招,要招60名,她愿意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教给小学员们,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莆仙戏的发展事业,让莆
仙戏这株艺苑奇葩在百花园中永焕异彩!
⑦ 这盆五针松如何!!!
这实际上是一棵母本改成盆景的!这样的五针松在国内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点我是完全相信澍园盆景 (陈勇先生)的眼光!胡乐国大师在看到此五针松盆景毛坯后,感觉也非常好!至于这盆五针松的造型,我想还是等以后造好了,再来观看! 澍园盆景!不好意思借你的盆景,来发贴!这盆景现在有没有做过?如果做好了,还请发上来看看! 查看原帖>>
⑧ 最近喜欢上盆景,但不知道胡秃子好还是火棘好
胡秃子
生桩发芽的早晚与温度、光照和个体生理情况相关,而不与栽种时间长短有因果关系。生桩在春天气温15℃一30℃,光照时间每天12个小时以上时开始发芽,随温度和光照的增加逐步转旺,温度达到35℃以上后,发芽开始停滞,孕芽而不出芽。
生桩发芽早晚因个体生理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有的树桩从采挖至U出售周转时间短,树桩失水不严重,成活容易,发芽早而快。有的树桩侧根多而好,还伴有少量须根,发芽也早而快。有的树桩原产地气温较低,出芽也比较早,有的树桩种植时间虽然长,但采挖到出售时间太长,失水较重,虽然根好,发芽也晚。有的树桩内部损伤和受病虫危害,输导组织受损,发芽也较晚。有的树桩先长根后出芽,发芽时间也晚,但长势好有后劲。有的树种先出芽后长根,根叶能互相补充。有的只长叶不长根,后期长势不好,靠根干蓄积的养分假活,成为弱势树桩。弱桩养护必须精细,养护时间极长,所需条件要好,十分磨练养桩人的性格。
同一棵树桩上发芽也有先后,一般顶部先出芽,中下部后发芽,出芽先后时问在一个月到一个季节。经后期的生长,顶部芽长势好于中下部芽的成活、成型都快。而中部长势好的,成型更快。先发下部芽后出上部芽的很少出现。
因树种不同发芽时间也有不同,火棘、胡颓子、南天竹、黄杨等耐低温,20℃即能发芽。发芽时间早,生长时间长。乌柿、榕树、罗汉松等需25℃以上才能开始萌动。
在深秋至冬春栽植的下山树桩,在春后都能陆续发芽,能发芽有成活机会,但不等于成活。因树桩个体的条件不同,有的采挖时间过长,有的根或皮损伤严重,有的疏导组织受破坏,有的有病虫害,有的机理过于苍老、再生力差。发芽后成活与否,成活后生长快与慢,可以根据发芽生长的情况和经验作出判断。
发芽快,发芽大又多,生长速度正常者,容易成活。生长状况好,即叶色好,由淡转深快,叶质厚,节密枝粗,枝条经两三个月的生长,颜色由浅转深,木质化快的,成活把握较大。能尽快在春或初秋发二次芽的,成活把握更大。这类生桩属强势生桩,有新根生长,或根叶同时生长,或先长根后长叶,或先长叶后叶能促根生长,根叶互补性强。只要无管理上的疏漏,必定能够成活,而且加强肥水管理,可较快成型。
⑨ 这是胡秃子吗
胡秃子
胡秃子(拉丁学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直立灌木。 它高3~4米,具刺,叶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果实椭圆形,成熟时红色;种子、叶和根可入药,果实味甜,可生食,也可酿酒和熬搪,茎皮纤维可造纸和人造纤维板。其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中文学名
胡颓子
目
蔷薇目
拉丁学名
E.pungens
别称
幽谷巨人、半春子、甜棒槌、雀儿酥、羊奶子、羊奶奶
科
胡颓子科
更多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顶生或腋生,长20-40毫米,有时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具光泽。叶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稀矩圆形,长5-10厘米,宽1.8-5厘米,两端钝形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皱波状,上面幼时具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具光泽,干燥后褐绿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度的角,近边缘分叉而互相连接,上面显著凸起,下面不甚明显,网状脉在上面明显,下面不清晰;叶柄深褐色,长5-8毫米。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密被鳞片,1-3花生于叶腋锈色短小枝上;花梗长3-5毫米;萼筒圆筒形或漏斗状圆筒形,长5-7毫米,在子房上骤收缩,裂片三角形或矩圆状三角形,长3毫米,顶端渐尖,内面疏生白色星状短柔毛;雄蕊的花丝极短,花药矩圆形,长1.5毫米;花柱直立,无毛,上端微弯曲,超过雄蕊。果实椭圆形,长12-14毫米,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果梗长4-6毫米。花期9-12月,果期次年4-6月。[1]
主要品种
卵叶胡颓子,灌木,无刺,幼枝锈色,成熟后锈灰色,光亮。叶脱落,近革质,卵形或近圆形,甚小,长2-2.5厘米,宽1.3-1.5厘米,边缘彼状,上面绿色,有时散生银色鳞片,下面银白色,散生红色鳞片;叶柄有沟槽,银白色。花单生,直立,白色,发亮,常1-3花生于极短枝上,萼筒近四角形,极短,长2.5毫米,裂片三角形,内面几无毛,稀微被星状柔毛,长2.5毫米;花柱略具毛,先端内弯,不贴生于花药;花药无毛,几无花丝,与裂片平齐;花盘不明显,果实未见。产上海。[1]
⑩ 最珍贵的盆景树种排名
十大盆景名贵树种排名有柏类盆景、松类盆景、罗汉松盆景、黄杨盆景、回榕树盆景、古梅盆景、答银杏盆景、五针松盆景、六月雪盆景、九里香盆景。举例介绍如下:
1、柏类盆景
柏是中国的一种长寿树种;柏,品种居多,作为园艺栽培的主要有桧柏、龙柏、翠柏、偃柏、璎珞柏、真柏、球柏等。虽然柏没有美丽的花,但它姿态苍劲,四季常青,在中国花苑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用它制作盆景,古朴高雅、发人幽思。
2、松类盆景
家里养松树盆景是不错的选择,中国人喜欢将松树与人坚韧、高洁的品格相比喻,同时还习惯于将松树作为长寿的象征,它还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
3、罗汉松盆景
罗汉松盆景别名小叶罗汉松,又称雀舌罗汉松、雀舌松、短叶土杉,呈灌木状,叶短而密生,颇为美观,是一种上等的盆景制作材料,尤其对制作微型盆影更是首选对象。
4、黄杨盆景
黄杨盆景一般采取的素材都是小叶黄杨。它是黄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性喜温暖、半阴、湿润气候,耐旱、耐寒、耐修剪,属浅根性树种,生长慢,寿命长,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