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室内绿植土壤增加肥力
㈠ 如何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增加土壤的肥力
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施用化肥,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果蔬口感下降。
我们可以采用不施化肥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在作物行间种植豆类、在田埂种植苜蓿等。其中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而种植豆类、苜蓿,这些植物可以生物固氮,提高土壤中的氮素营养,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
当然,这些方法不能完全替代化肥。有机肥像是中药,虽然副作用小,但是疗效来得慢些。而化肥向西药,虽然疗效快,但是副作用大些。
㈡ 养在家里的绿色植物怎么给它上什么肥料
家里养盆栽施用的肥料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有机肥。有机肥包括人类粪尿、禽畜肥、骨粉、饼肥、绿肥、药渣、草木灰、鱼类废弃物、蛋类等。有机肥肥效长,肥效慢,能改善土壤,但使用前需充分发酵腐熟。
2、无机肥。无机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肥等,无机肥料肥效短,肥效快,一般用于追肥,长期使用破坏土壤结构。
(2)怎样给室内绿植土壤增加肥力扩展阅读:
养绿色植物的注意事项:
1、光照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最重要条件,所以,必须重视室内绿色植物光照的供给。若得不到适当的光照时,生长软弱,甚至枯萎死亡。
2、温度我们要适当控制室内房间的室温,特别是冬季应适当升温来保证室内植物正常生长。常用的室内绿色植物多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18℃~25℃之间生长为佳。
3、浇水室内盆栽花木都要及时浇水,以保证植物体蒸腾的需要。一般,春季花木隔3~4天浇一次水;夏季的盆栽花木早、晚各浇一次水;秋季2~3天浇一次水;冬季每周浇1~2次水。浇水时一定要浇透。一方面是提供水分供植株光合作用需要,另一方面以水将盆土中不新鲜的空气排除更换新鲜空气。
4、空气湿度室内空气湿度保持40%~60%为好。空气湿度在25%以下时植物生长不良,室内湿度过高时人们会感到不舒服。可通过喷雾或设置水景喷泉、瀑布来调剂空气湿度。
5、盆土与施肥由于树根在盆中不断增大,盆中根很多,土壤养分减少,水、肥、新鲜空气都供不应求,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必须在1~2年内换盆一次,从小盆移入大盆中。
6、通风与防风空气含尘量大也会影响植物生长。为了使空气得到交换应经常打开门窗,增强空气流通以利植物生长。
㈢ 怎样做能让土壤变得肥沃
龚自珍有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简短的14个字告诉我们:利用凋零的植物,可以使土壤变得肥沃。简单的解释就是利用凋落的植物来做成营养土用来养花。比如说植物的叶子凋落枯萎后,埋进花土中,土壤内的微生物分解后,养分比营养土要好很多。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在密封前,我们可以倒入少量的一勺水,如果周围有鸡粪混入进去也是很好的,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土壤湿润,达到充分发酵的效果,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就发酵好了,中间的过程不用管它,自己就可以完成发酵的过程,一个月后这些发酵好的土壤就能用来种花了,尤其是多肉类的植物,非常有利于多肉的生长,其他的枯萎植物也是同样的道理,都可以把枝条剪碎放在土中发酵,
㈣ 种植哪种植物可提高土壤肥力
豆类作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同时豆类的圆锥根吸收土壤深层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优于谷类作物,种植豆类作物或用以同禾谷类作物轮作、间作,还有充分利用和培养土壤肥力的作用。
㈤ 怎样提高土壤肥力以适应园林植物生长
土壤肥力的保持与管理
1 多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保持肥力的最主要内容
近10年来,人们都普遍感觉到瓜不甜了。果不香了。原因就是人们偏重施用化肥。特别是偏重施用氮肥,不重视施用有机肥造成的。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不只是瓜不甜、果不香、更重要的是土壤扳结、不透气,理化性状越来越差,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没有物质保证,保水肥的能力下降,果树花芽难形成,土壤营养失调,各种缺素症频繁发生,如苦痘病、水心病、小叶病、黄叶病。还有因树弱不抗病而导致的根腐病、腐烂病、落叶病等。而且也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作用。日本的果园,十分重视土壤改良和有机肥、有机物的施用。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5%,而我国多数果园不到1%。这是我国果园和日本果园管理技术上最大的差距。也是影响质量和效益的瓶颈。我们要逐年增施有机肥。推行果园生草,使我们果园的土壤管理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 深翻扩穴是土壤肥力保持的最重要措施
土壤的理化性状决定着根系的伸展、范围和吸收、供应水肥的能力。土壤团粒结构好。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养分平衡,就会“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如果土壤板结,贫瘠,透气性差,果树生长和结果就会受到影响,也会导致和加重果树的病害,加快果树的老化,缩短结果年限。果园土壤的保持。应在未栽树前就开始,用挖坑或开沟的办法栽植,栽植后的幼树争取在每年9月份施基肥时翻通全园土壤,将表层耕性较好,肥力较高的表士结合施肥逐年翻入30-80厘米深处,而将底层的坚硬心土翻至表层30厘米以上熟化。深翻的深度要根据土层薄厚与土质的不同,灵活掌握。士层厚的宜深,垆土地,绵土地、旱地宜深,沙土及士层薄的地、水浇地宜浅。这样就可以诱导根系下扎,使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20~80厘米范围内。因为这个深度范围内水分、温度、空气比较恒定。变化幅度不大,有利于根系的稳定生长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近年来有人提出施肥由深变浅。只能在全园翻通之后,作为果树追施化肥时的一种方法,如开沟施肥、放射沟施肥、穴施、立体施等。假如将这种浅施肥的方法也推广到施基肥和大量的有机肥,效果是不会好的。因为浅施肥后,,化学肥料施在地表20厘米以上,该地层温度。水分不稳定,特别是天旱或无水浇条件的地方,肥料被根系吸收利用容易被制约,加上氮肥撒在地表易挥发和流失,而磷、钾肥移动性差,撒在地表,很难被分布在较深处的大量根系吸收利用,造成浪费和损失。有机肥施在地表,有机物仍然是有机物,有机物有机质不会自已移动而出现有机质、土壤两张皮现象,土壤团粒结构仍然无法形成。二是根系有趋肥性。肥料撒在地表+会引导根系上浮。遇到天旱。严寒根系吸收能力就大打折扣,根系也会遭到冻害。三是近年来倡导果园生草,草的根系分布在表层,假如逐年浅施,无论基肥、追肥每次都浅施,果树的吸收根被引至表层。必然会出现草根、树根争水、争肥的矛盾,如果让果树的根系主要占据20~80厘米范围。草根占据20厘米范围,它们就会相得益彰。这种争肥、争水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3 果园生草,有机物覆盖是土壤保持的有效途径
果园生草,因其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变果园小气候。保持水土、保墒、减少锄草用工等优点,在国外,已被普遍采用,国内应用的面积也逐年扩大。果园生草分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人工种草可选择的草种有红、白三叶、扁茎黄芪、黑麦草等。在套袋后的6—7月份抢墒种。秋施基肥时翻入土中,在起到种草作用的同时。还能克服人工种白三叶后,落叶难清理,果树遗留病虫基数大等弊病。
4 土壤肥力保持应注意的问题
(1)深翻土壤要从幼树期开始逐年进行,最好每年在施基肥时在一侧开沟,这样即使伤了一部分根,还有3/4的根系未伤,对树的生长不会影响很大,如果在两侧都开沟或用半环施,全环施伤根就会在一半以上,这样会影响树体生长。
(2)注意保护1厘米左右以上的粗根。
(3)每年的施肥沟或坑要和上次的施肥沟或坑衔接。不留隔生梁。
(4)全园翻通后的施基肥方法,以放射沟、肥水沟和全园撤施为主,开沟施为辅。
(5)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方法不能总用一种方法。应轮换施用。
㈥ 植物能提高土壤肥力吗
当你拔起一棵豆类植物时,你会看到它的根上长着很多小瘤子,这些小瘤子名叫根瘤。每一个根瘤都是一个小型“氮肥车间”。
自20世纪后半叶,全球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长,除了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原因外,氮肥的施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化肥提供的氮源所获得的增产,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我们知道,大气中氮气含量接近80%,但这种氮气并不能直接被高等植物所利用。自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现象以来,人类对生物固氮的研究已有120年的历史了,我国也有70年的历史。
1886年,在第59届德国科学家和医生学术讨论会上,德国学者HermannHellriegel首次提出,当大豆生长在缺氮的土壤中时,大豆的根瘤也能使其良好生长,原因是根瘤具有固氮功能。当时把根瘤叫做根生杆菌,现在把它叫做大豆根瘤菌。根瘤菌可以把大气中的氮还原成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氨,宿主在吸收了这些氨之后又能将其转变为含氮有机化合物。通过对根瘤菌进行接种培养后,于1895年获得了具有很强固氮能力的根瘤菌菌种。根瘤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已经知道,生物固氮作用只限于细菌和放线菌;所有不同种类的固氮生物都由共同的固氮基因控制着固氮特性遗传,固氮基因和固氮酶只存在于固氮菌体中;当土壤中种植有豆科植物时,根瘤菌便顺着豆科植物的根毛尖端,进入豆科植物的皮层中,并在皮层中大量繁殖。具有共生固氮特性的高等植物仅仅提供宿主条件,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而根瘤菌则把空气中的氮素转化成氨,供给豆科植物。通过遗传操作实现了固氮基因在不同种细菌之间相互转移。皮层细胞受到根瘤菌分泌物的刺激,也迅速分裂,把根瘤菌包围在中央,形成一个个小根瘤。根瘤菌为什么能把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NH4+呢?原因是在根瘤的发育过程中,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酶,能将空气中游离氮素还原成NH4+态氮。NH4+形成后,即与根细胞内的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再进一步合成蛋白质,供寄主植物生长发育之用。
目前已发现8科25属225种非豆科植物能与Frankia菌共生结瘤固氮,同时还具有耐干旱(如沙棘)、耐盐碱(如木麻黄)、耐酸性(如杨梅)和耐水湿(如赤杨)等特性。杨梅树根部有放线菌共生形成的根瘤,菌丝伸入土壤中的范围和距离比根毛大得多,从而相应增加根部吸收营养部分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可显著提高根系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菌根能分泌分解酶,可增加有效磷的供应量。菌根还在根上形成菌鞘,使其他生物难以侵入,可避免病原菌对根系的侵染和危害。菌根对根系的吸水状况也有改善,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除了杨梅以外,柑橘、板栗、银杏等树木也有菌根共生现象。
将固氮细菌体内的固氮基因转移到非豆科植物的细胞内,在固氮基因的调控下,非豆科植物的细胞内合成出固氮酶并且固氮,通过这一途径可以使非豆科农作物自行固氮,提高作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了固氮细菌的固氮基因,这些固氮基因多达20多个,它们共同调控着这种细菌的固氮功能。科学家们希望把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上,但是,这样的实验至今还未取得成功。
㈦ 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一、增施有机肥
通过施用人、畜的粪、尿肥及堆肥、沤肥、绿肥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农肥来增加和保持土壤有机肥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大量施肥(河泥、草碳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
二、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一是秸秆经过堆沤后施入土壤;另一种是在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切碎撒在地表后用犁翻压,直接还田,这样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透气、透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三、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在轮作中注意两点:一是适当增加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在轮作过程中四年左右种一茬豆科作物可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同时豆科绿肥作物经翻压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二是种植耗地力作物要控制年限,如甜菜要七年轮一次,葵花要四年轮一次,豆类和瓜类作物不重茬、不迎茬,要五年以上轮作,这样有利于恢复地力,又防治病害。
四、 种草肥田
应大力提倡种植绿肥、豆科、牧草来培肥地力,增加经济产量。目前可种植的牧草有草木犀、紫花苜蓿等,以此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㈧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增强土壤肥力的途径主要有3个,1、土壤深翻很重要:土地必须深翻,才能够促进有机物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浅土20厘米厚度的土壤基本上养分消耗过大,营养物质下沉到深土层。有益菌为了生存也会聚集20厘米下的土壤里面,这样,表土结板不透气。加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碱度失调,土壤失去活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深翻土壤,最好能够达到40厘米左右深度。2、秸秆还田:玉米、小麦种植上基本都实现了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将地表的作物残差、杂草、肥料翻入土中,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施入农家肥:农家肥是有机肥,不仅能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还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