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盆栽
Ⅰ 修行人修行到可以看到东西的时候到什么地步了
那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是在于见到什么东西,见到的也许是魔境,把你引入歧途。佛教以了生死、解脱出生死轮回为目的,不在于那些神通,因为神通不敌业力。
Ⅱ 修行人能否养宠物
传喜法师开示 师父:像前几天讲我们寺庙里不能养这些东西一样,并不是说我不喜欢,我们师父都很喜欢小动物。但是因为寺庙里是非常特殊的。这个社会芸芸众生都在干吗?就指望我们这些人,修行人能把佛法体验在身心世界的话,向这个世界放光,能救救这个世间。作为一个菩萨来说,本身菩萨就是有很大慈悲心的,但是佛又要求菩萨不能够养猪猫狗这些东西。 所以深刻的认识这一点,集中精力把金刚萨埵这部片子做好。高质量快速的做出来,再三的强调,比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更伟大的事情在做的话,那你那个事情或许是对的。但是要做更伟大的事情时,养个鸡养个狗,反而是障碍了。 这些众生也是这样, 它也没有这个福报,三宝地里,四众弟子对它又那么好,那它的福报会消掉很多。 它若真的也会念佛,跟着我们绕佛打座,哪一个狗跟在我们后面,我们南无阿弥陀佛,它也“汪汪”,我们打坐它也跟着我们打坐,那只狗你供养它也不错,证明佛法有多伟大。 反过来说它又不懂,呆头呆脑的,这是庙还是平常住户,你们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它根本没办法区别。它的内心里对它好就好,打它就是不好。我要打它,它也跑。不像我们觉悟的会感恩,你打它尾巴一夹逃掉了,说明它没有智慧来分辨。如果占去一个修行人的时间,那它罪过是很大的。反过来说,打扰了修行人的修行、清净那罪过更大。 另外, 作为修行人要一心一意的,佛法难闻今已闻。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佛法的思维上,修行上,不要让小事情来打扰自己。 佛陀为了这个还讲了自己往劫里的故事,佛陀为这还受过苦。佛陀以前在鹿野苑修行的时候,家里的富贵放弃,到鹿野苑做一个仙人,修行人。 那时有一只母鹿生下一只小鹿后就死掉了,他看到那只小鹿这么可爱,那个眼睛大的跟外星人一样,很可爱。当时佛陀的前身就收养这只小鹿,出去化缘喂它,把这只小鹿养大。有一天佛陀的前身去世了,当他自己眼睛睁开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变成鹿了,他投胎到鹿里面去了。 这时候他才觉悟到因为我前世收养了这只小鹿,对这只鹿产生了很大的执着,心里面一直牵挂着,打坐也都是它的影子,结果死了之后就投胎成鹿。他知道错了,然后自己就绝食。这只小鹿死了之后再次投生成人,这时还记得前面三世,然后再出家修行。 佛陀讲他前身的故事,就是警告我们修行人,不能爱上这些小动物。爱佛还来不及呢!要观想佛,十六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我们修行的,中观的观,“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要观这个,不可思议而思议之,要思议那个不可思议的,忙这个还来不及呢。 在菩萨戒经里却严格地写着:不可以畜养猫、狸、猪、狗,否则犯戒。 我蹲在那里看,它就忽忽跑过来,对我左看看右看看,我没给它吃的,它就低下头去啄草吃,蛮好的,最多给它撒些菜。不要在一处,撒在一处你害它,那样它慢慢就依附人了,别人醉眼朦胧地一把抓去下酒去了。这地方这么大够幸福了,而且吃也不成问题,也不会有味道,否则你在一处养,一段时间就有鸡粪臭。 那狗也是,这么大的庙给它弄个笼子,你到底是为它好呢还是害它?那个猫是因为要吃鸟,没办法给它关在笼子里。天大地大,让它跑嘛。跑还要看,不打扰还行。给它关在一处,它就会有看家护院的本性,就汪汪叫。我们是顺带带的,不可养。但是如果不妨碍,那也无所谓。 有的还怜悯它,你稍微起心动念不对的话,下次转世做个母猫,那就跟它谈恋爱去了,这个小猫倒是投胎变人了。所以世间很多都会阴差阳错,一念之差,完全不一样了。修行人要特别的注意,念头的危险要特别注意。
Ⅲ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修到最后,有灵性没人性
修行这个说法可以说对于到家或者佛教来说是非常的普遍的,他们都认为抛弃自己的各种欲望就能够获得佛祖或者是一些神话人物的必有,也可以让自己免受世俗的烦扰。但是我们都知道人重在有自己的感情,如果人能够把自己的七情六欲都抛弃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一块木头了,就算他们修炼成仙,那么他也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机器,所以大多数的人修行慢慢修的就没有了人性了。
而另一方面就是,如果一个人结了婚或者说他已经有了孩子的话,当他修行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的妻子或者孩子抛弃了。所以总的来说,他们修行丢弃的并不是世间那些烦恼,或者说是那些仇恨被他们丢弃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责任感。无论是生养我们的人,或者是我们生养的人,我们都有养育它或者报答他们的那种责任,当我们选择修行的那一刻,我们其实已经丢失了这些所谓的人性。
Ⅳ 送女朋友什么样的盆栽植物她会喜欢
送女朋复友什么样的盆栽植物她会喜欢制,要看这个女朋友的个人爱好的。
一般情况下,送女朋友鲜花,多数人是送玫瑰花的。
送什么样盆栽植物,最好直接问一下你的女友,也可问一下女友的亲友。
现在茉莉花是开花季节,又香又白又不贵,如果女友不讨厌白色的话,建议送盆栽茉莉花。
Ⅳ 花是有修行的人 人是未悟道的花什么意思
花是有修行的人,果就是修行有成的人。人是无果的花。可以改一下,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执迷的佛。就好懂多了。
Ⅵ 在家修行的人,适合什么职业有请善居士,善知识,善师指导一二。
真正的修行者只要能维持可以活下去的最低生活物质标准,因此你应选择几乎不挣钱的近似义工的工作才是正题
Ⅶ 为什么学佛修行的人越来越漂亮
我们身边的很多学佛人,确实有些人越来越漂亮了。这其中的原理究竟何在呢?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外表,看到他的面容年轻、清纯、慈眉善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揣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温柔慈悲与善良。因此,想要改变你的相貌。只要把你的一颗心修好即可。
佛教中的修行人,最常有的表现就是吃素念佛。吃素,就是最基本的对一个人慈悲心的要求。而念佛,就是一心向佛,以一念替代万念,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内心。所以,谈到真正的修行其实就是这两条。一个是净化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净化自己的心灵。
通过吃素念佛就都可以做到了。当你的身心灵都不断的得到净化的时候,你的性格,脾气,相貌等等,一切都会随之而改变。
Ⅷ 圣空法师:修行人要把家庭修圆满了才行吗
净空法师---家人一定要和睦,这就是佛法。学佛学到一家不太平,是错的。家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这里一定有道理,是你自己学错了,
家人一定要和睦,这就是佛法。学佛学到一家不太平,是错的。家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这里一定有道理,是你自己学错了,你并没有依照佛法去做。净宗修学要从‘三福’修起,第一是孝养父母。你能孝养父母,父母怎么会反对你学佛。如果你学了佛就不孝父母,不听父母的话,看到学佛的同修比什么人都亲切,疏远了未学佛的家人,认为父母家人作恶;其实是自己在造罪业,你就跟父母家人对立了,家庭怎么能和睦!这是自己错了。将来你能不能往生?说老实话,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学佛的同修,第一要家庭和睦。六和敬里,先是家和合。你应当把对待佛陀、师父、同参道友的那种恭敬心,在家里恭敬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家人就快乐了。这是对的,佛法就是这么修的。这就是“而行世法”,把佛法里所修的,应用在你的家庭之中,应用在你的生活之中,才得真实的受用。
Ⅸ 什么叫修行人
心上无事。南怀瑾说过: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凡是对于我们的清净心有妨碍的,都要远离。
“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真正修道人,就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把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心上无事,才叫作真修行人,才是真功夫。
(9)修行人盆栽扩展阅读: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没有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Ⅹ 什么样的修行人拥有护法
净空法师---戒经里头明明白白跟我们讲,你真正受持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你今天三皈受了,一个护法神都没有。你受五戒,每受一条戒有五位护法神保护你,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日夜卫护。你今天一个护戒神也没有,一个护法神也没有,你三皈五戒白受了。
现在有许多人说念《地藏经》,也依照《地藏经》里面所讲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报,于是谤佛、谤法,说《地藏经》不灵。他没有想到,他自己错解如来真实义,不是经不灵。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没有达到「善」的标准?没有人想到。善的标准是什么? 「三福」,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世间善人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间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础上,你连这个标准都做不到,你学佛是佛门外面的学佛,没入门,怎么修都是门外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有这个基础之后,这才能入佛门,入佛门标准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做到了没有?三皈,大家今天做的是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怎么会有感应?戒经里头明明白白跟我们讲,你真正受持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你今天三皈受了,一个护法神都没有。你受五戒,每受一条戒有五位护法神保护你,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日夜卫护。你今天一个护戒神也没有,一个护法神也没有,你三皈五戒白受了。今天的佛教我们要清楚,大家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了不起的大事业!世间任何事业不能跟这个相比,所以佛法在「行」,不在「说」,说得再多,都没有用处,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闻慧才有基础。这是初级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才有「闻慧、思慧、修慧」。这个地方「得闻」,菩萨闻地藏菩萨名,一闻名就相应,与什么相应?与全经相应。地藏菩萨是这一部经的名字,听到这个名字,全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同时都能现前,你才能悟入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