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盆栽川芎
⑴ 川芎的生长发育是怎样的
川芎用茎节扦插繁殖,茎节俗称苓子。其生长发育过程按生产特点分为生长发育前期和生长发育后期。即薅冬药前为前期,薅冬药后为后期。
1.生长发育前期。8月上旬下种后,到第二年1月上、中旬薅冬药时,为生长发育前期。苓子下种4~5天出苗,9~11月上、中旬是地上部生长旺期,株高、株幅和叶数基本稳定,11月上、中旬后生长趋于缓慢,11月下旬前根茎生长缓慢,根茎生长迅速,体积不断增长,至薅冬药前根茎干物质积累为全生长期的40%。所以,这段时期是追肥的关键期。进入冬季叶黄萎垂,标志生长前期行将结束。前期茎粗短而少。
2.生长发育后期。薅冬药后,10~20天又出土返青,至根茎采收为生长发育后期。2月中旬至3月中旬抽茎,4月上旬后茎明显增粗,茎节逐渐膨大。平原地区5月上旬为地上部分生长的顶点,山区6月中旬为顶点。根茎于物质积累第一个月略有增加,以后的一个半月,因大量抽生茎叶,干物重甚至降至比薅冬药前还轻些。3月末以后根茎生长加快,以收获前约1个半月,干物重增长最快,也最多,约占全生长期的50%。
⑵ 川芎冬季落叶吗我是在花盆里栽种的别人送给我的植物,我经查百度才知道是川芎。但我不知道它冬季是否落
盆栽冬天不落叶,我家里有一盆。
⑶ 川芎在本田要怎样育苓
川芎的本田育苓: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或邻近没有山的新产区栽培川芎,多利用本田的苓子来繁殖。即育苓与本田栽培相结合,直接用收获川芎时的地上茎节作苓子繁殖。选留作种的本田繁殖苓子,早春也要亮蔸疏苗,收获期要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茎秆需贮藏1~2个月,如贮藏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苓子。但连续多年使用本田苓子作种,会产生退化。
⑷ 大田是怎样种植川芎
①整地。早稻乳熟期过后放干田水,早稻收割后即整地。翻地深度23~27厘米,畦宽167厘米,高约27厘米。
②苓子的选择。贮存的苓秆在大田种植前取出,切下有节盘的茎节,即为苓子。苓子长3厘米,节盘位于中间。割下的苓子要进行分级和选择,一般按茎节着生的部位、节盘突出与否和茎的粗细分为土苓子、正山系、大山系和细山系。苓秆接近土面的第一个苓子,叫土苓子,节盘下部茎秆特别短,有的是两个以上节盘连在一起。土苓子生长的根茎产量高,但是,不能用来培育苓秆子。正山系苓子的茎秆粗细适当,通常是茎中部的茎节。根茎产量高,最适宜作抚芎。大山系苓子通常是茎中、下部的茎节,茎秆粗,节盘突出,其中茎秆最粗的叫大当当苓子。细山系苓子通常是茎上部及细茎的茎节,产量低,不能用来培育抚芎。分级时要认真进行挑选健壮饱满、无虫害、大小一致、芽健全的苓子做种。凡是无芽的、芽坏的、芽已萌发的、虫蛀的均应挑出。
③种植期。四川产区在立秋前后下种,最迟不超过处暑。黄河流域引种在大暑后,立秋前下种。栽种不宜迟。过迟则冬前根茎生长差,产量低。
④种植方法。四川产区用苓耙一种两齿耙,齿距33~40厘米在畦上横开浅沟,深约3厘米,行距33~40厘米,顺沟平放苓子,每行约8个,株距17~20厘米。行间两端空隙处各平放苓子2个,称为封口苓子。每10行密植一行苓子在10个以上,称为扁担苓子。栽封口苓子和扁担苓子是专供补苗用的。栽苓子要顺沟平放,芽向上,并轻压入土一半以上。栽种后即用腐熟圈肥、堆肥覆盖苓子,或再盖一层细土。最后稀疏覆盖一层稻草或稻茬,以免强光烈日照射和雨水打击结板土壤,影响苓子发芽出土。
⑸ 怎样培育川芎“苓子”
川芎开花不结实。繁殖材料采用地上茎的茎节,俗称“苓子”,由于地区的不同,培育苓子的方法也有不同:
(1)高山育苓 一般四川主产区采用山区(海拔1000~1500米)育苓,供坝区(海拔500~1000米)栽种。12月底至1月中旬,最晚不应迟于2月上旬,将平坝地区的川芎挖出,除去茎叶和须根,称“抚芎”,运到山区栽种育苓。栽时在整好的畦上按20~30厘米开穴,深6~7厘米,每穴栽抚芎1个,小的可栽2个,芽向上放好,穴内施堆肥或人畜粪水,再盖土整平。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亮蔸疏苗,把蔸土扒开,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健壮的地上茎8~12根,把其余的地上茎从基部割除。疏苗后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时进行追肥,每次每667米2施用人畜粪水500~1000千克,第2次加腐熟饼肥50千克。
7月中、下旬茎节显著膨大,略带紫褐色时为收获适期,应选阴天或晴天露水干后挖收,将全株挖出,去掉病虫株,留下健株,再摘去叶片,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把茎秆捆成小束,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地上铺一层茅草,把茎秆逐层堆放,高约2米,上用茅草等物盖好。一周以后上下翻动一次,以后经常检查,如堆内温度升高到30℃以上,应立即翻堆检查,防止发热腐烂。8月上旬取出茎秆运到山下供作种用。切成长3~4厘米,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即为繁殖用的“苓子”,一般茎秆上端的苓子较纤细,营养不良,最好不用。
(2)坝地育苓 坝区栽种川芎也可采用就地育苓,一般在3月份挖取抚芎,就地栽种,管理与高山育苓相同。7月上旬收苓秆,选节盘突出的苓秆,摘除叶子和嫩苓,理成小捆放低温干燥处窖藏20~30天后栽植。
(3)本田育苓 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或邻近没有山的新产区栽培川芎,多利用本田的苓子来繁殖。即育苓与本田栽培相结合,直接用收获川芎时的地上茎节作苓子繁殖。选留作种的本田繁殖苓子,早春也要亮蔸疏苗,收获期要延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茎秆需贮藏1~2个月,如贮藏得当,也能收到较好的苓子。但连续多年使用本田苓子作种,会产生退化。
⑹ 怎样种好川芎确保全苗
一般种川芎常与水稻田轮作,当早稻灌浆后将田水放干,以便早稻收获后及时整地。作畦宽1.6米,沟宽30厘米,沟深25厘米,并施基肥于畦面,每667米2可施厩肥或堆肥2000~3000千克,然后挖松畦面土,使土与肥料混合均匀,把畦面整成瓦背形。如用旱地栽种,可在栽前半个月把地整好。
栽种期以8月上、中旬为宜,最迟不能超过8月下旬。栽时应仔细挑选苓子,把有病虫害的、无芽或芽已萌发的去除。在畦上开横沟,行距30厘米,深2~3厘米。每行栽8个苓子,行间两端各栽苓子2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1行,以备补苗。苓子需浅栽,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栽后用筛过的堆肥或土粪覆盖苓子,必须把节盘盖住,然后再在畦面盖一层稻草。
栽后半个月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随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后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中耕时只浅松表土,以免伤根。前2次中耕时,发现缺苗应挖取密栽于行间的幼苗,带土移栽,栽后浇水,保证全苗。前3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一次,用人畜粪水与腐熟饼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或腐熟饼肥等拌匀,施于植株基部,再用土盖好,入冬时割去枯黄的茎叶,再中耕除草一次,并将行间泥土壅在行上,以保护地下部越冬。第二年春返青后,于3月上旬再施一次人畜粪尿。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将根茎挖出,去净泥土及茎叶,用柴火烘炕,一般每667米2产干根茎100~150千克,高产者可达250千克,折干率为30%~35%。
⑺ 川芎的叶片是怎样的
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宽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厘米,宽5-6厘米,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
⑻ 怎样炖川芎肘子
主料
猪肘1个、川芎30克
辅料生抽75克
老抽10克
白酒20克
细砂糖20克
葱适量
姜适量
蒜适量
食用油适量
川芎炖肘子的做法
1.川芎洗净;肘子洗净,去猪毛。
(表面的猪毛我用火烧了烧。随便亲处理了,拔也行,找个小镊子)
2.倒入少许老抽。
3.抹匀,上色。
4.放入调料。
5.因为肉比较厚,我腌了一夜加一白天,24小时,冰箱冷藏,中途翻面。
6.锅子放油,烧热,将肘子炸至表面金黄。(为了省油,我用的平底锅,肘子大放不进去,我就用漏勺乘着,勺子舀油炸,表皮炸至金黄即可)
7.将炸好的肘子、川芎放入电压力锅内。
8.放腌肉的汤汁倒入锅内。(电压力锅不熬水,所以可以不放水。葱姜我没放,把拍过的蒜放进去了)
9.选择肉/鸡这个功能。(这个时间我还真没注意,放上我就去干活儿了,大约有1个多小时)
10.一个程序完成,翻面,继续另一个程序。
11.出锅,撕开装盘即可!
⑼ 川芎怎样采收加工
1.收获。四川平原产区栽培的川芎,次年小满至芒种收获。四川山区及北方栽培的,次年小暑至大暑收获。选晴天挖起全株,摘去茎叶,抖去泥土,将根茎晾晒在田间,晒干表面水分后运回加工。
2.加工。收获的根茎应及时干燥。晒干或烘干,以烘干为主,晒干所需时间长。烘炕时火力不宜过猛,以免烘焦,每天翻1次。半干的根茎装入撞蔸中为长方形的竹筐,二人抬着来回推送,使根茎相互碰撞摩擦,去掉泥土、须根,再进行烘炕。接近全干时,再取出根茎装撞蔸中碰撞,以去净须根等,继续烘至全干。如此边烘、边撞,随时挑出全干的,直至全部干燥为止
川芎药材
一般667米2产干品100~1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