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盆栽
① 古代文人对一种植物的描写!!!
对兰花:幽兰生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业,不以贫寒而改节。
② 古代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爱好,陆游喜爱什么植物
陆游比较喜欢的是梅花,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梅花,比如《卜算子》中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③ 文人盆景有啥特点如何制作
盆景是浓缩的山水,小中见大,通过制作者的匠心独运,把树木山石巧妙摆放在一起,其优美和意境,如同杰出的山水画,让人陶醉不已,其中盆景制作中有一种设计文人式,更具备感染人的魅力,如果大家喜欢盆景的话,就让我们一起聊聊文人式盆景吧!
如果基本的修剪完成,就要对主干进行蟠扎,蟠扎时为了防止伤害树干,最好使用麻皮缠绕树干,然后再缠绕金属丝,蟠扎时手法一定要柔和,可以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进行,先主干后枝条,注意主枝和次枝的协调和搭配。
有时,制作文人盆景,并非单单的独杆进行制作,有时双杆也可进行,再者由于文人盆景素材一般比较瘦高,下部容易空虚,这时经常配合使用一种技法,就是“跌枝”,在自然中由于大风或者雪压,树枝突然向下曲折,变化分明,在盆景中也可人为的营造这种意境,来弥补下部的空虚。
此外可以巧妙的布置青苔或者铺上奇石,人物来营造整体美感。
④ 高杆文人盆景一般多高
1.5米左右。
它的特征是:在树桩盆景中往往表现为耸高、清瘦、潇洒、简洁,在树干五分之三以上部分布三至四个枝条,其中较长一枝弯曲并呈垂直而下状,在未翘梢起的基本树型。
文人盆景往往以个性生动、鲜明、清新,且技艺精湛的艺术形象,为自古中国知识分子清高、自傲的志向、孤高清逸和独往独行不羁的人文精神追求,作了最好的注释。文人盆景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仍然追随崇尚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境界。
文人树盆景制作:
1、文人树盆景的加工应自幼开始,此时可塑性大,能做出细微的弯曲变化,加工主要是修剪和蟠扎,松柏类还需适当雕刻。
2、对于选好的树木材料,经过细心观察和思考,确定观赏面后,即可进行一次基本结构的修剪。
3、一般先将主干主部的枝条剪去,仅留主干上部1/3的枝条,有时也可在下部留少量小枝条,用作点缀。
4、根据造型的需要,需对主干上部枝条进行疏剪,必须认真考虑取舍,对于不需要的枝条应毫不留情地剪除。对于保留的枝条,不要急于剪短,以留待蟠扎,如枝条粗度不够还需继续培养。
⑤ 古代文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植物,那么北宋的周郭颐
周敦颐最爱的花是莲花。
⑥ 有人收集古代诗人描写盆景的诗吗
诗人 们对春风情有独钟,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 古代诗人 们的笔下,... --春风是忙碌的。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题为《春思》 的诗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
⑦ 这样的盆景能称为文人式盆景吗
没图、没内容如何回答?
这盆景还分文人式吗?所谓盆景就是立体的画,独特的景致和意景,种植与点缀,源于自然而创作,都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切莫把一般的盆栽当作盆景。
⑧ 古代文人墨客分别喜欢什么花
古代文人墨客分别喜欢:梅花、梨花、桃花、荷花、菊花等。
1、梅花
《白梅》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释义: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赏析:
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2、梨花
《离思五首.其五》唐代: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释义: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赏析:
春天百花争奇斗艳,诗人摘了梨花,就是因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就好像那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在枝头绽放。
可是,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3、桃花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宋代: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释义: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赏析:
把最足以作为春天表征的桃花盛开,柳条垂拂这两种典型景物描写出来。美景还要有良辰衬托。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正可以游目骋怀,饱览自然风光。
4、荷花
《渌水曲》唐代: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释义: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赏析:
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
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
5、菊花
《寒菊 / 画菊》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释义: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赏析: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⑨ 古代文人是怎么种树的
人文始祖黄帝开植树造林先河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他们教化桥山人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木全被砍光了。
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黄帝心情十分沉重,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至今,黄帝当时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陕西轩辕庙中,这棵柏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称世界柏树之父。
关于植树的最早记载
黄帝植树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但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公元前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 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亊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诗经·小雅》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短短的八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简单明快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洛阳,一条条主干道笔直而平坦,路两边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这可不是谁心血**随便栽的,而是官方有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且“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
“五柳先生”并未独爱菊
东晋陶渊明不仅喜欢菊花和兰花,还非常热衷于植柳。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植树热情在他的诗词里可见一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柳树为什么要叫“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这样一来,官吏百姓都踊跃栽树。不到两年,运河两岸杨柳依依,风景如画。隋炀帝虽是荒**无道,挖运河也是为了方便到江南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唐宋大家谁最爱种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爱柳树。说来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还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亊,推移成昔年。”但是他并不是为了爱柳而种柳,诗的下半部分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柳宗元一到柳州,便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亲自“手植黄柑事百株,春来新味遍城隅。”他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白居易堪称“种树迷”,他做过多处地方官,他官做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任忠州刺史时,他掏钱买花树,并率领童仆等,荷锄在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栽种了许多桃李杏梅等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劳动其中,陶醉其中。他的《东坡种花》诗就生动地记载了这件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在他的诗中,常能见到一些有关植树的诗句:“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苏轼少年时就爱种树,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种树,从不间断,一共在他读书的山坡上栽下了数万株松树。在《戏作种松》诗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好多人都来跟他学**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写入《东坡杂记》中。他任杭州知州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谪居黄州时,曾筑东坡雪堂,周围栽种柳、桑、竹、枣、栗等树,并写诗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种树10亿株的皇帝
朱元璋曾经是农民,传说他曾被柿子救了一命,于是对柿树情有独钟。朱元璋深知种树对于改善百姓生活的好处,曾经下诏书说“枣柿丰年可以卖钞,俭年可当粮食。”还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荒地、闲散地种植树木者实行优惠政策,予以免税,树木成材后归个人所有。
1394年,朱元璋又令户部公告天下,要求百姓务必多种桑枣,每一户第一年种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有违反者发配到云南充军,各地方官员要报告栽种成绩,“造册回奏”。据明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里统计,在朱元章的推动下,全国种树在10亿株以上。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