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绿兄
⑴ 曹丕、曹植、曹冲三兄弟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曹操是个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卞皇后生丕、彰、植、熊,刘夫人生昂、铄,环夫人生冲、据、宇,杜夫人生林、衮,秦夫人生铉(王字边,字典无此字)、峻,尹夫人生矩、干,孙姬生上、彪、勤,李姬生乘、整、京,周姬生均,刘姬生棘,宋姬生徽,赵姬生茂。
这么理顺一下关系,曹丕和曹植是属于亲兄弟,同父同母关系;而曹冲和曹丕、曹植则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他是环夫人所生,并不是卞皇后之子。
曹冲:曹冲其实并不如曹植和曹丕那么出名,但是曹冲却是曹操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其实称其为神童或是天才一点都不过分,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锐,即施行焉。”
曹丕:三个人里面,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谓阴险毒辣,天生就喜欢钩心斗角是当政治家的好材料。其钩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说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后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诗里当了反面教材。
⑵ 曹操、曹植、曹冲三人的关系
曹操是曹植、曹冲的父亲。曹植、曹冲是兄弟关系,曹植是哥哥,曹冲是弟弟。
1.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还是一个诗人,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文学史上将他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他的诗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2.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第三子。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曹植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是曹操小儿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曹冲为人所熟知是由于“曹冲称象”的故事。
⑶ 曹丕叫曹植写诗叫什么兄弟的
七步诗,
⑷ 曹植的哥哥是谁
曹植的哥哥是曹昂、曹丕、曹彰。
曹昂简介:
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国谯县人。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曹丕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曹彰简介:
曹彰(?-223年),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宗室、将领。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
⑸ 曹植有几个兄弟
由于曹操妻妾成群,所以曹植的兄弟二十五人:
卞皇后生--丕、彰、植、熊
刘夫人生--昂、铄
环夫人生--冲、据、宇
杜夫人生--林、衮
秦夫人生--玹、峻
尹夫人生--矩
王昭仪生--干
孙姬生---上、彪、勤
李姬生---乘、整、京
周姬生---均
刘姬生---棘
宋姬生---徽
赵姬生---茂。
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中,除了丕、彰、植以及早丧的曹冲较有名外,称的上有点作为的还有曹昂、曹衮、曹彪三人。
⑹ 曹植兄弟绝情的诗
李白: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⑺ 兄逼弟曹植赋诗故事简介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6-7]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7]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8-9]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⑻ 曹植在兄弟中排行老几
假如有人对你说:你算老几!这肯定是骂人话,因为这个“你”不被认可。既然不被认可,没了名份儿,也就有私生之嫌,那还不让人气愤。
我们这里所说的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这身份是没有什么说的,只是曹值在曹操众多儿子中排行老几?这给后人出了一个难题。
人们所熟知的是曹丕、曹植兄弟俩为争太子之位几欲手足相残,曹植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揭露曹丕的卑劣与残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曹操只这两个儿子。其实不然,曹丕与曹植同为卞皇后所生。这卞皇后本是曹操后纳的妾,而曹操的结发妻子刘夫人,此前已为曹操生下曹昂、曹铄两个儿子。
据曹丕《典论·自叙》载:“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这遇害的孝廉子修即指曹昂,曹丕称其为兄。那曹植至少应当排行老三(因曹铄是否比曹植大还不清楚)。
如果曹植、曹昂属同父异母兄弟不算在其列。那还有一个任城王曹彰,可是同曹植同父同母,并且比曹植年长。这曹彰因没有才气,总是不被人提起,也就不被后人所知。但在史书《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却有明确地记载。所以,曹植是无论如何排不上老二的。
如果将同父异母之兄弟都统统排在一起,那曹植恐怕就要排行老四,或者老五。因为曹铄很有可能比曹植年龄要大。
⑼ 七步诗 曹植的兄弟指的是谁
七步诗 曹植的兄弟指的是 曹丕。
七步成诗
qī bù chéng shī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才思敏捷
【近义词】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例句】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冷绛雪道:“子建~,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成语故事】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⑽ 曹植真的绿了曹丕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曹丕的甄夫人一出场就是一个话题人物。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言,和罗贯中后来添油加醋的情节差不多,据说曹操本来也是想把甄宓纳为己有,但是曹丕抢先一步,老曹也就不好意思跟自己儿子抢老婆,毕竟自己已经有很多了。
聪明如曹操,接到他的信之后,还以为孔融作为一个正经学者,跟他谈什么历史哲学,于是出于同为知识分子的谦虚,很认真地回复孔融,请教他妲己这是个什么典故。孔融回道:没有啥典故,我看了下时事新闻,想当然耳。孔融这是把妲己比甄妃,拿武王周公讽刺曹操曹丕,因为谁都知道以当时的局势,不好直说曹丞相是武王啦——不带这么着埋汰人的。曹操之前就各种被孔融怼,不停积攒怒气值,终于到有一天忍无可忍新账旧账一起算,把孔融搞死了。至于后世流传的,暗恋嫂夫人的伤心人曹植,并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对哥哥的婚姻有什么意见。
但是有意思的是,曹丕似乎对这件事也不是很记恨。作为孔融粉丝团中的一员,他在孔融死后,他老爹死后,花重金收集孔融的作品,为他精心编了全集,然后在自己的文章里大力吹捧孔融的文风,硬生生把这个出身年龄都跟自己相差很多的孔大爷拉扯进“建安七子”的小团体里。这七个人里除了孔融,其余六个都是曹丕引以为知交的小伙伴。在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曹丕最大的快乐就是和这些小伙伴们通宵达旦地轰趴,喝酒吃肉,打牌射箭,谈天说地,弹琴写诗,当然,这其中也有他的同胞弟弟曹植。这种幸福的时光,直到曹丕做稳了世子的位子,做到了皇帝,也时常怀念。
曹丕的性格中有极其细腻敏感的一面。这可能和他少年经历有关,曹丕出生的时候,黄巾之乱愈演愈烈,曹操为了让儿子自保,曹丕五岁时就被督促学习骑马射箭,十几岁的时候,他跟着曹操在军中经历了张绣降而复叛的事故,亲眼目睹一个亲哥一个堂哥在自己面前被杀死,曹丕侥幸得以逃脱。建安二十三年,曹丕的小伙伴们又一个接一个死于一场瘟疫,他的文学轰趴就再也没有举办过了。仅仅从文学作品中看,曹丕对生命的理解要比他的弟弟,被后世疯狂追捧的曹植要深刻得多。
南朝的大诗人谢灵运评价曹植“公子不谙世事”,曹植或许更富有激情和天才,他的诗歌纯粹而善良,但身为曹操长子的曹丕,在很长一段时间活在焦虑中。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有意或无意的摇摆不定,使得兄弟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当曹丕最终继位的时候,他向弟弟展现出了帝王的残酷决断,不谙世事的曹植一瞬间被老哥教会了如何做人。
曹植还是“公子”的时候,每天也过着开宴会的快乐生活,他心态比曹丕好,很少在当时的诗作中发出像曹丕一样:“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的感慨。但是他爹一死,曹植的生活就跌入了谷底。曹丕经常把曹植从一个贫困县搬到另一个贫困县,以此防止他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曹植是一个生性爱热闹的人,失去了权力他可能并不那么在乎,可是他的朋友统统被杀,被迫搬离繁华的京城,被禁锢在穷乡僻壤,曹丕觉得他是在做必要的事情,剪去弟弟的羽翼,可是从曹植的一生看来,他恐怕并没有谋逆的心思,只有孤独和被抛弃的委屈。
曹植的名作《洛神赋》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回京城复命的时候。这篇文章因为十分华丽凄婉,被后世视为典范,成为了中古文学偶像曹植的代表作,被昭明太子收进了《文选》里。
到了唐代,注释《文选》的名家李善拿起笔给大家讲了一个凄美的“初恋那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