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植景观特点
❶ 绿色植物有什么特性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从好几亿年以前开始,地球上就有无数动物在生活、在繁衍,它们一代接一代生活着,一刻不停地消耗着氧气、释放着有毒的二氧化碳。问题出来了:虽然地球的大气体积庞大,但无数动物这样长年累月地消耗氧气、一刻不停地释放二氧化碳,为什么地球上的氧气没有被耗尽?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没有大幅度增加?秘密就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绿的天使——绿色植物身上。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存在它们能够到达的各个角落,只要是能够见到阳光的地方,它们就会在那里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片绿叶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无数美丽的绿色就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是靠着这些绿色天使的惊人威力,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年代里始终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据统计,15亩树林每天要消耗一吨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核算起来,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为这颗行星上的生命制造4860亿吨氧气,吸收865亿吨二氧化碳呢!可以想象,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地球上的氧气会被慢慢地耗尽,有毒的二氧化碳将弥漫全球,地球将变成一个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需要氧气的生物将慢慢地在地球上消失,而厌氧的微生物将成为地球上的惟一主人……怎么样,这种景况是不是很可怕?
沙尘暴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很可怕。沙尘暴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规律,那就是在植物稀少的沙漠地区发生得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几乎见不到;在干旱少雨而又多风的春秋季发生得多,在降水较多、植物生长繁茂的夏天很少见;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当有植物覆盖的时候,地球表面的土壤就会被固定住,风的威力也会因植物的阻挡而减小,沙尘暴就不容易形成。
其实,除了看得见的沙尘暴,还有看不见的沙尘暴也是我们健康的杀手,这个看不见的沙尘暴就是粉尘。粉尘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即使是在看起来很干净的空气里,往往也有很多微细到看不见的粉尘在漂浮着、在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每年全球的粉尘可以达100万吨到370万吨甚至更多。而植物对于减少这些粉尘是功不可没的,不但植物们那婀娜多姿的青枝绿叶可以限制地面和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的飞扬,更有很多的植物可以利用它们粗糙的叶面、布满绒毛的叶片、可以分泌油脂的枝叶来吸附或粘附颗粒状粉尘。一般说来,绿色植物区比没有绿色植物的地带,空气中的飘尘浓度要低20%~30%,最高可以达到60%!
生病是绝大多数人都逃避不了的,而人们生病大多是由于病菌和病毒的感染,可这些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肢体直接接触这个途径外,空气也是一个主要的病菌传染源。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细菌,这个事实有多可怕!不过不用害怕,在我们周围的植物中,有很多植物如香樟、黄连木、松树、柏树、榆树等,都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而野樱桃树、柏树等叶片还常常分泌出强烈的芳香物杀菌素呢!这样,在这些绿色植物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抗菌地带,那些凶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杀手,一旦碰到这些杀菌堡垒就只能折戟沉沙、一命呜呼了,这就大大限制了病菌的传播和蔓延。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绿色天使的保护,我们就是天天带着防毒面具也防不胜防呢!
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这些污染有的是气体的,就排放在大气中;还有的是液体的,随水排入江河湖海。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污染物,最终都会对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这时候,我们又得请植物来帮忙了。
许多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地衣、垂柳、臭椿、山楂、板栗、丁香等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积累较多的硫化物;垂柳、油菜等具有较强的吸收氟化物的能力;还有一些植物可以吸收氯、氮氧化合物等;而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种植各种植物来消除大气中的污染,净化我们周围的空气,看起来,说绿色植物就是我们的空气过滤器,这话一点也不假!
现代城市及周围的水域,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出的污水里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色浓绿浑浊,甚至变黑变臭,严重影响周围景观和环境卫生。为了控制藻类生长,我们可以求助于水葫芦这种水生植物——在水面上种植水葫芦就可以抑制水中藻类生长,使水色澄清。为什么呢?因为水葫芦生长迅速,能大量吸收养料,从而影响藻类生长;还有就是水葫芦生长在水面上,遮住了水中藻类(主要是绿藻)赖以生存的阳光,减弱了它们的生活和繁殖能力外,水葫芦的根系还能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克制藻类的生长。
当然,能起到相同作用的不只是水葫芦,还有浮萍、金鱼草等水生植物,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水生的绿色天使不但可以吸收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还可以吸收水中的酚和氰化物,甚至能大量吸收汞、铅、镉、砷等毒性很大的有害物质,把它们聚集在自己体内,据测算,1公顷水葫芦一天内可以除去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金、银、钻、镍、镉、汞等有毒物质2千克还多,这个数字多么惊人!只要我们对于已经积累金属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进行慎重处理,不让它们再次进入环境形成二次污染,我们就能利用它们将水体中影响人类和牲畜的健康的有害物质滤除掉,使我们周围的水域得到净化。
城市噪音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环境污染,这一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有体会了。在喧嚣的城市中,绿色植物,特别是有着繁茂枝叶的乔木和灌木,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城市消音器的角色。有人做过实验,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这是因为声波在通过林带时,有很大一部分能量会被树木吸收,因而会使声音明显的减弱的缘故。绿色植物减弱了城市噪音,让我们安静地工作、学习和休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保护着我们。
监测环境污染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除了应用化学或仪器分析进行测定外,植物监测也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有些植物对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它们在某些污染严重到人类能够觉察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伤害。植物监测就是利用植物的这个特点,把植物受伤害时的症状作为植物向我们发出的报警“信号”。我们可以利用紫花苜蓿、胡萝卜、芝麻、苔藓、地衣监测二氧化硫;用唐菖蒲、郁金香、雪松、苔藓监测氟化物;用紫花苜蓿、菠菜、萝卜、桃监测氯;用水葫芦监测砷;用柳树、女贞监测汞等。你看,植物还是简单易行、便于推广、能够为我们日夜站岗的环境污染监测报警器呢!
绿色植物在保护我们的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以上不过列举了人们已经知道的部分发现,还有人们所熟知的植物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局部小环境等作用。就此看来,我们把绿色植物誉为地球上动物的保护伞、我们人类的保护神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可是,我们应该想一想,对于那些不会说话,虽然屡受伤害却仍然默默地保护着我们的绿色天使们,我们人类都做了些什么呢?是毫无限制的“开发”和毁灭,还是肆无忌惮地污染、伤害?现在,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已经进展到了分子遗传学,如果我们不善用我们手中的工具,如果我们不善待我们的保护神,现代人类以现代的科技手段,毁灭起植物来会加倍快捷、加倍彻底!
现在,是时候了,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去保护那些曾经默默地保护了我们不知多少个世代的绿色天使——植物吧!
❷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时间流程中的季相美: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 而一年四季除了显示气候冷热变化外, 更鲜明地显示了山水花木的具体形象变化, 都可以称为季相美。植物景观的空间审美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 无论是从其层次、意境等许多方面看, 均有突出特点。
运用植物同其它造园要素创造出一个“入狭而得景广”的壶中天地, 才能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材料, 使产生不同的冠形、色彩、叶形、高低等变化。引起观赏者视觉变化, 从而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 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在一条稍有弯曲的园路旁, 分段配置不同的花木; 也可结合山石、池水、房屋、亭廊等, 用花木或衬托、或掩映; 或是芳香袭人的兰桂, 或用晶莹碧透的蕉叶等随势配置。观者稍一变换位置, 便能看到不同的植物景观和植物与相应的山池建筑组合的景观,这便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它的形成,就是依赖植物的烘托和掩映。于是, 空间感觉由此而得到扩大。景虽小而天地自宽, 使园林有限空间范围, 引伸到宽广的多维空间中。正因园林植物景观具备了这种空间艺术效果, 从而引发出欣赏者的无限空间意趣和联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 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瑰丽的想象、思想的情趣, 抒发出激情和友情的理念, 不但含意深邃, 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林, 适宜的植物配置, 涉及到文化和技术两方面内容。如两者结合, 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文化内容若是植物景观配置的“意”, 那么技术内容便是“匠”。植物景观配置的“意”和“匠”概述植物景观配置的“意”是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宇宙观、人格观的互相融合, 并使之反映到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观。城市土地面积有限, 难以广拓园地, 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的安排,力求做到“壶中天地”景象。这是受景观的支配, 也是园林艺术上的需要, 兼顾这两方面的统一, 就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植物配置, 使城市山林既能寄寓心志, 又能使生活环境形成安乐、舒适的理想天地。而植物景观配置的“匠”是“意”的贯彻和保证,“匠”是把配置的意图落实到园林, 即把植物材料按配置意图种植在园中适宜地点, 经养护使之成活、成景的措施。所以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 中国园林中的花草树木, 贵精不在多。音乐重旋律, 书画重笔意, 花木重姿态重视花木的姿态, 是中华民族在花木审美上的一大特色。线条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诸艺术之源: 树木本身就是自然的线条, 或柔和或幼拙, 从动的线条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文绘画的含蓄之美。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轩名, 实是对园景的写实。轩南远山近水, 轩亭、曲桥, 树坛中园柏、罗汉松姿如画, 自成天趣, 不愧是一幅天然图画, 今树龄都已十分古老, 自然更富气势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树、古树, 以其高大的躯干遮掩了天空的一角, 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 小空间使乎也是无止境似的, 狮子林的古银杏、留园中银杏、樟等大树, 都起着丰富园中山林空间功能, 加强了立体效果, 这可以说是树姿的景观功能。
❸ 水生植物的景观特点
生植物结合园林小品,打造了一个融入城市而又自然趣味的生态湿地景观。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措施。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具强有力的去污能力,另一方面使水边的水流及生境多样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人工群落的建立
1.边坡植物:
水系由于河床一般较低会形成过渡水岸的斜坡,在边坡种植绿色草本及低矮灌木类植物、耐涝乔木,可通过绿化植物的根系来固土护坡,并且能够利用植物的枝叶枝干减弱雨水对边坡的直接冲刷,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景观上也形成绿色的背景衬托水生植物的景致。
2.水岸种植
在水岸种植的选择上,可应用以下植物的搭配组合: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茭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和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种植方式。因此,引水入城水生态修复区段的挺水植物选择以芦苇、香蒲与野茭白为主,并通过片植建立人工群落,并形成极佳效果的自然水生景观。芦苇、香蒲与野茭群落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长势佳,可建立成稳定的群落体系。同时,群落将乔灌木植物层自然地过渡到了水面,起到修饰水岸线与丰富植物景观层次的作用。
3. 宽水面水域植物:
宽水面效果处理,可种植以睡莲为主的浮叶植物群落。睡莲群落可集中布置于工湿地区宽水面浅水区域;沉水植物菹草群落,适合集中植于宽水面深水区域,形成了如水下草原般的景观,菹草能吸收大量的锌和砷,在形成景观的同时可净化水质。金鱼藻与苦草群落则可分布于有跌水、小瀑布的流动水区域,水流的形成带动水草的飘动,观赏效果优雅而富有律动,而且跌水可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这类植物的生长。此处的植物配置应多面考虑植株的生长效应和景观表现。水系中可应用丰富的野鱼、螺等水生动物以及应场地而生的微生物,它们与水生植物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对水生态的平衡和水质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理想达到全年各季节的水质均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3.窄水区域水生植物:
窄水面通常为水流快,河床浅的形式,此类水景植物配置适合采用驳岸种植形式,一方面,水面较窄不适合过于丰富拥挤的植物搭配,更需要保留水的通透感,另一方面,过激的浅水流不利于沉水植物的定根,更无法停留漂浮植物,所以,可以采取一些清秀的驳岸植物组合成景。海寿花与千屈菜盛开的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会赋予水景跳跃的元素。另外,香蒲、千屈菜、黄菖蒲适合浅水区种植,千屈菜、黄菖蒲也可旱地种植,在水景边坡进行取点片植效果尤佳。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水生植物自行繁殖过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经过二、三年的生长繁衍,睡莲、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会呈现过密、过满的情况,大大削弱了景观表达。同时,部分植株因生长过密而无法吸收充足阳光,导致植株枯萎惨败,对净化水质极为不利。对于直接栽种于河床基质上、因吸收水中充足养分而生长过盛的睡莲,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收割或挖除部分植株,才能控制其疯长,植物的二次污染,必须减少水岸乔灌木落叶和水生植株季节性残败对于水体的污染,才能提高人工湿地净化效率,并有利于保持秋冬季的水质与水体景观。公园在秋冬季管理时对香蒲、芦苇、再力花、千屈菜、睡莲等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养护管理力度与人力投入,针对飘入水中的乔灌木落叶也应及时发现,及时捞除。
❹ 观花植物的景观特征
观花植物是以观花为主的植物。以观花为主的植物。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花形奇异,并具香气。春天开花的有水仙、迎春、春兰、杜鹃花、牡丹、月季、君子兰等;夏、秋季开花的有米兰、白兰花、扶桑、夹竹桃、昙花、珠兰、大丽花、荷花、菊花、一串红、桂花等;冬季开花的有一品红、腊梅、银柳等。
例如,春兰是兰科兰属地生植物。假鳞茎较小,卵球形,长1-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4-7枚,带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长3-15(-20)厘米,极罕更高,明显短于叶。蒴果狭椭圆形,长6-8厘米,宽2-3厘米。花期1-3月。
春兰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多进行盆栽,作为室内观赏用,开花时有特别幽雅的香气,为室内布置的佳品。品种甚多,按花被片的形态可分为梅瓣、水仙瓣、荷瓣、畸瓣和竹叶瓣5种瓣型。
君子兰别名剑叶石蒜、大叶石蒜,是石蒜科君子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观赏花卉。花期长达30-50天,以冬春为主。君子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常在温室盆栽供观赏。分株或种子繁殖。功效相同的尚有垂笑君子兰,各地温室栽培,花色多样。君子兰的寿命达几十年或更长。
君子兰根肉质纤维状,为乳白色,十分粗壮。根系粗大,很有肉质感。君子兰茎基部宿存的叶基部扩大互抱成假鳞茎状。叶片从根部短缩的茎上呈二列叠出,排列整齐,宽阔呈带形,顶端圆润,质地硬而厚实,并有光泽及脉纹。基生叶质厚,叶形似剑,叶片革质,深绿色,具光泽,带状,长30-50厘米,最长可达85厘米。
❺ 植物造景有什么特点
1.园林植物能表现时空变化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四季景象,由此产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间特定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相应变化,由稀疏的枝叶到茂密的树冠,对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植物与山水建筑的配合,也因植物的季相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这比一个亭子竖在那里,永远是一种样子要好看得多。
2.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观
植物材料是造园要素之一。这是由园林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之美所决定的。园林中栽植的孤立木,往往因其浓冠密覆,或花繁叶茂而格外引人注目。
图1孤立木(黄山松)
❻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植物是园林景观物质要素的重要因子,是文化性、生态性的重要载体。“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配置园林植物,就如人的外套或叫时装搭配。一、以植物自身的生活、生态习性为基础的地方风格性。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的形态特点,还具有阴生、阳生、耐盐碱等生理特点,特定的生活习性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区域。如果环境条件不符合植物生态特性将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不同的海拔、纬度造就了不同的植物气候带以及南北的植物在形态、生态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区、区域的不同自然植被群落外貌、组成树种。如热带季雨林、雨林的椰子、巴西橡胶树、红树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龙眼、荔枝;温带针、阔叶林的柿、枣树;高寒地区针叶林、高寒草原、荒漠等不同季相、外貌的群落类型。除自然因素外,不同地区群众生活风俗与习惯也是创造景观风格的重要依据原理。如江南地区的“移竹当窗、雨打芭蕉、残荷听雨”形成自然朴实而宁静优雅的风格;北方黄河地区以南的河南洛阳成片、成群高大的泡桐或环绕与村落或列植与路旁,形成硕大、朴实而略现粗狂的乡野情趣。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及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其环绕环境的制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景观风格。
二、以诗情画意体现植物景观风格。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贯穿生态、环境、建筑、艺术、文学等多个学科。中国历史渊源,现代园林深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文人园林的气息与思想渗透到现代园林中,甚至成为现代园林创作的主体。利用植物的生长周期及四季季相的特有变化引伸人格化的比拟,使观赏者的思想与情怀得到提升沉缅无限的情意之中,甚至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哲理、社会事物的感慨与联想。如“松、竹、梅”被拟人化,称为“岁寒三友”正是体现了植物部委风寒、高超、坚挺的风格。常运用“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艳、竹令人雅、桐令人清……”等程式体现植物内在美、景观美,实现表达创作者的想法与感慨目的。
三、利用中国园林传统理念体现植物景观风格。中国园林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挖池堆山等手法进行营造自然美的环境。在处理地形、水体、建筑等元素方面应以师法自然为原则,通过自由随意组合、避免较多的人工痕迹。坚持做到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并善于利用身边的大自然,使它成为园林景观的一景。植物景观以自然为主,尽量避免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几何图形,植物配置首先要模仿自然之形,如“三五成群”。植物景观的风格除了本身的配置艺术,还要注重借助其它的园林景观物质要素如山石、水体。植物是有机生命体,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既有喜阴耐寒、喜光耐旱、又有快长慢长、季相色彩表现不同的。在植物配置时要符合植物的规律,遵循其自然之理,充分利用种种自然因素,创造多样、丰富的园林景观。
四、植物配置满足功能性要求。园林绿地应具有景观、生态、经济、卫生等多功能,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绿地性质或类型选址合适的植物树种发挥其主要的功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居民区植物造景要满足居民的日常休憩、儿童游玩、及安全防护等需要;工业区植物造景要满足降低噪音、吸附灰尘、吸收有毒有害的物质等功能;街道绿化要考虑行车安全、行人遮阴、花果污染等;医院、疗养院植物配置要重点考虑选用具有杀菌、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水体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只有选择合理适用的植物,才能满足不同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的需要,体现不同的功能,创造与适应环境并与之相协调的美的景观效果。
五、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随着生态园林理念的日益完善,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不断渗入,植物造景不再是简单的乔灌草的结合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而是将园林另向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园林,充分考虑物种之间的竞争、排斥、他感关系,避免出现种间竞争等影响群落机构稳定发展的现象,构建和谐的植物群落。任何植物个体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进行生长发育,植物生长的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间接、直接的影响。植物长期的生长发育形成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植物要健康的生长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立地条件的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是植物配置必要条件。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平衡,就必须提高园林的生物多样性。才能增强植物群落的抗干扰、抗逆性,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合理配置慢生、速生树种,将不同的植物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考虑植物季相变化的周期,合理搭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更好的展现植物的地方特色,丰富植物多样性。
六、人类心理活动对植物配置的影响。植物空间布局、尺度设计形式不同,带给观赏者游玩、休憩不同的心理影响。如植物营造的开阔、封闭、半封闭空间给观赏者以公共性、私密性等不同的空间感受形式,并影响观赏者游玩、游憩的心情。现代园林势必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心理因素,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关系,还要考虑植物空间与人类心理活动的关系。要合理运用人类心理活动指导人性化的植物景观设计。
七、植物配置中植物本身艺术的特点。
1,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做到黄土不见天。
2,大量种草,建立草坪,使园林洁净明朗。在不具备挖池条件的地方,用草坪代替水池,也可取得开阔明朗的效果。尤其在住宅区内,建立草坪比水池更为适宜。
3,大面积的园林常大量植树造林,配置人工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作用,只要在重点的地方,才精雕细琢,追求植物的个体美。
4,培养林荫大树,一是为了蔽荫,二是构景需要,三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古树古木,作为历史的见证。园林中的老树和古藤都是岁月流逝的痕迹,颇具有历史的魅力。
5,增设疏林草地和林中草地,作为群众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
6,为了丰富园林色彩,除了开花的乔灌木外,充分发挥草花在园林中的作用,使得园林内开花不断,五彩缤纷。
7,大量应用攀援植物作垂直绿化,构成绿屏,绿廊和花架,并用它攀援墙面,电线杆,岩石以及崖壁上,起到美化环境,增强绿化效果。
8,广泛应用基础栽植缓和建筑线条,丰富建筑艺术,增加风景美,并作为建筑空间向园林空间过渡的一种形式。
❼ 园林植物有什么特性
植物本身,就是色彩的华丽诗篇、音乐的天籁绝唱。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更换,生长环境的特点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为组成优美的构图和植物景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条件。以树木(乔木和灌木)为例,它的各个部分,如树形、树皮、枝叶、花和果,一方面相互关连,相互映衬,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又各有其观赏特性。
❽ 观叶植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即使同一植株也有差异。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观赏价值。
公园中栽植的植物叶片大小悬殊.圆柏、柳杉、紫杉等针叶树,叶片细小或狭长.致密硬实,大多生长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非常适合作绿篱.孤植、对植或列植均可。棕榈科、苏铁科、芭蕉科和不少五加科树种往往着生巨大的羽状或掌状叶片,但整株树上叶片数量不多,具有潇洒、秀丽的特点.多原产于热带地区,适合于孤植或片植。大多数植物叶片中等大小.呈圆形、卵形、椭圆形等形状,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适于各种种植形式。
园林植物的叶片形状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五角枫叶片呈五角形,乌桕叶片为菱形,华北紫丁香叶片为心形,紫荆叶片近圆形.旱柳叶片呈披针形,油松、雪松等针叶树叶片为针形.还有些植物的叶片形状更为特殊,如银杏叶呈扇形.羊蹄甲叶呈羊蹄形,鹅掌柴叶掌状等。
有些种类即使是同一植株上叶片也有差异,如桑树、柘树、构树等植物叶形多变.一株树上可同时有全缘叶、深裂和浅裂的叶片.花叶丁香植株上也有椭圆形叶和裂叶两种类型。
园林植物的叶片颜色非常丰富,虽然大多数呈绿色,但也有深绿、浅绿、黄绿、蓝绿之分,且会随季节而变化。早春.叶芽初展.新绿之色由淡转深.也有不少植物的新叶呈现红、黄等颜色,如金叶风箱果、金叶接骨木的新叶呈金黄色,臭椿、红叶石楠的新叶为红色。
夏季,紫叶稠李的叶色由绿转为紫红色.与其他植物不同。秋季随着温度降低,叶片中的色素发生变化,树木的颜色更是丰富多彩.红、黄各色构成秋天绚丽的色彩。还有一些植物叶片呈现多种色彩,如胡颓子叶正面为灰绿色,背面为银白色。此外,紫叶小檗、紫叶矮樱等叶片常年为紫色。
彩叶植物的配置应根据色彩搭配原则.可以群植、片植、丛植,也可以孤植,群植以整体效果取胜.面积越大.效果越好.观赏期越长。孤植主要体现个体效果,往往需要观叶期长、色彩鲜艳的植物,如鸡爪槭、银杏等。大多数观叶植物都需要良好的光照条件、适当的温差和湿度,满足这些条件后能使叶色更为鲜艳。彩叶植物最好以常绿树为背景.这样色彩对比更为鲜明,景观更为优美。
❾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有什么特点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的审美表现出三个主要的特征。 一是重视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把对植物的审美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要求其在尺度、姿态、寓意商与环境相协调。 二是注重欣赏植物表现出的动态感,松涛竹韵、桐雨蕉霖,残菏听雨,柳廊闻莺,是瞬间的动态美,烟霞出岫 ,倦鸟归林,月下观菏,春梅,夏荷、秋菊,冬松 是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美感,古梅、古松、古柏、古槐表现的是历经百年沧桑而生命不息的顽强之美。 三是对植物的审美中更多包含了人生的理想与期寄,菊野逸如隐士,梅矍烁似老者,松坚贞如勇士,柳伤感如怨女,牡丹富贵,兰花优雅,槐示忠,竹有节,植物暗示着祥瑞,表现着人格,承载着文化。
❿ 各种植物的特点
植物分藻类、菌类、蕨类、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版有30多万种。
1、藻权类植物特点:
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和无胚胎发育的一大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