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绿植
㈠ 临海市重大植物疫情是怎么做到群众性防控工作
做好重大植物疫情防范抄与防控,上下联动、群防群治是关键。为普及提高植物疫情识别和防控技术能力,提高群众性防范意识,采取了多种方式,强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全市组织重大植物疫情防控会议、技术培训、现场咨询等42期次,直接宣传培训对象6400多人次,黑板报40多期次,张贴、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在农业信息网上发布防控技术和信息18篇,媒体报道10次。通过强化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对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葡萄根瘤蚜、橘小实蝇等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防控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推进重大植物疫情群众性防控,为保障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到位、促进普查和防控技术措施落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㈡ 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府推动
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单纯的技术措施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了市、县两级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市、县两级政府领导多次批示要求加强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农业部门领导亲自部署和督导,黄岩、温岭、临海等地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县、乡(镇、街道)都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2003—2008年三级政府共投入了1895.7万元,确保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
建立制度
各地逐步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疫情防控运行机制,设立了系统监测点,实行疫情监测统计、定期报告制度。市、县、乡(镇、街道)政府逐级签订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书,落实目标责任,实行奖惩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
科学防控
近年来,各级植物检疫机构认真开展研究攻关,针对不同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别制订防控工作和技术方案,组织开展疫情监测与防控的技术培训与交流,实行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的系列科学防控,并开展了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既为科学有效防控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提供了技术支撑,又为今后持续有效防控储备了技术。依法检疫
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各地切实加强了植物及其植物产品的产地与调运检疫,并在新发生疫情区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严格检疫检查,有效防止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发动群众
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挂图、张贴通告、制作CD片、送防控知识入户活动。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掌握了疫情发生特点和防控技术,增强了检疫意识,为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础。
㈢ 植物疫情怎样做到联防联控
区域联动是植物检疫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公共植保的具体表现。通过区域联动,版开展联合监测、权联合检疫,共同防范有害生物传入。
成立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协作组
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结合自然生态区域与行政区划,由农业部牵头组织成立协作组,组织开展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控。
建设植物检疫信息网络平台
植物检疫机构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及时沟通信息,通报疫情发生情况,实现疫情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共同促进防控工作。
加强科技的研发合作
植物检疫机构要联合科研、教学单位开展潜在重大有害生物传播规律、监测技术及新发生重大疫情的传播与防控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强综合技术的组装集成和使用开发,提高我国对外来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阻截能力,为国内植物检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㈣ 动物生病叫疫情,植物生病叫什么
动物生病叫疫情,植物生病叫什么
我们家乡把植物生病
叫做发瘟。
㈤ 农业部对植物疫情是怎样封锁
管制目标自
对于发生疫情的地区,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传播特点,确定需封锁管制的重点植物、植物产品及应检物品,并将检疫管制要求告知相关生产、经营、运输单位(或个人)。
管制区域
发生疫情的地区,应根据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疫情普查结果等,确定疫情发生范围。疫区的划定,由当地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疫区范围涉及两个省(区、市)以上的,由有关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提出,报农业部批准后划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划定疫区的,应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分布情况及传播情况,结合地理环境,确定疫情发生区,并报农业部备案。
管制手段
对于疫区或疫情发生区,要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实施管制的手段主要有发布疫情公告;在疫区或发生区周边设立检查哨卡,严禁相关植物、植物产品及可携带疫情的物品外运;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查;加强宣传,与有关企业签订落实检疫措施的责任状。为有效封锁疫情,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在重要交通枢纽及关隘要塞等处,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
封锁控制设备
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县级植保植检站应配有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检查用交通通讯设备、除害处理设备以及必要的办公设施等。
㈥ 怎么用植物来形容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
如同松树一般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狂风吹不倒它,大雪压不弯它,烈日晒不垮它,它要求于人的很少,给予人的却很多。
㈦ 农业部植物疫情是怎样监测的
疫情监测是发现疫情和掌握疫情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阻截、早扑灭”疫情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规范监测方法,构建严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监测网络,为及时采取防控行动、进行有效防除提供保障。
监测方法及内容
疫情监测方法:收集周边国家及主要贸易伙伴的疫情发生信息;定点定期进行田间调查、空中孢子捕捉、灯光诱捕、昆虫性信息素诱集等。疫情监测内容:对现已发生的重大有害生物,主要是监测其疫情发生动态、危害情况、扩散蔓延范围及速度等;对潜在重大有害生物,主要是监测高风险区域及周围主要寄主植物生长区内有无疫情发生。
监测布局
对于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点重点设置在进出机场、港口的道路两旁,陆路边境、通商口岸、国外引种隔离场圃,国外引进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工厂、集贸市场等处。对于已经定植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根据疫情的发生分布范围,将监测点重点设置在发生中心区、发生区外围边界及其主要寄主作物生产基地、繁种基地、铁路和公路枢纽及沿线、货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加工场所等处。
监测预警
根据各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范,各监测点统一填写监测数据,及时整理上报。对于监测中发现的可疑疫情,必须及时查清情况,采取检疫措施进行封锁控制,并立即报告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立即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农业部发布疫情信息。
监测设备
为切实搞好阻截区域的疫情监测工作,农业部及相关省要利用植保工程等基建项目,加强阻截带监测点建设,配备疫情监测仪器设备。根据监测任务主要配置植物有害生物采集、保存、鉴定相关仪器设备、全球卫星定位仪以及监测所需的其他设备,信息系统及网上远程诊断硬件,监测调查交通工具等。
㈧ 植物疫情状况是怎样的
柑橘小实蝇防控面临重大压力
柑橘小实蝇是水果蔬菜头号杀手,是极其重要的植回物检疫对答象。根据省内外和周边地区疫情发生情况,以及适生规律分析,传入为害风险巨大,对果蔬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具有极大的潜在为害,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三大重大疫情威逼临海市
葡萄根瘤蚜、红火蚁等两大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潜入周边地区和周边省份,潜存威胁和风险直逼临海市。
水稻检疫性对象和柑橘溃疡病疫情有所下降
根据2006年防控普查,稻水象甲、柑橘溃疡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疫情有明显下降。其中稻水象甲在桃渚镇连盘片发现118亩早稻有轻微为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面积5800亩,柑橘溃疡病发生面积300亩,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㈨ 浙江省重大植物疫情做了怎样的统计说明
虫梢率=虫梢数来/调查总梢源数×100。
病(虫)株率=病(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1×1级株数+2×2级株数+3×3级株数)/3×总株数]×100。
苗木损失=病苗数×橘苗市场销售价。
果园损失=病株数×柑橘平均株产(规定50kg)×柑橘产品市场销售价。
挽回产量=[(对照病株数-防控病株数)]×柑橘平均株产。
疫点指柑橘黄龙病一个或若干个病点发生在一个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面积按发病苗圃、果园计算)。
疫情铲除点即经实施几年防控后再不受柑橘黄龙病危害的原疫点(面积按发病苗圃、果园计算)。
比上年增减率(±%)=[病株率(病指)-上年病株率(病指)]/上年病株率(病指)×100。
木虱各虫态日累计发育虫数占总虫数的16%为始盛期,50%为高峰期,84%为盛末期。
比历年平均增减率(±%)=(虫量/梢-历年平均虫量/梢)/历年平均虫量/梢×100。
㈩ 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有怎样的严峻形势
一是国外植物疫情传入呈显著上升之势。近年来,国外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呈现出数量剧增、频率加快之势。仅在2006年,我国就相继在海南、辽宁等地发现了三叶斑潜蝇、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新疫情。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仅发现1种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80年代发现2种,90年代迅速增加到10种,2000—2006年发现近20种。新传入的疫情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外植物、植物产品的大量进口,外来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更大,如不加大检疫工作力度,新疫情随时有可能传入和蔓延危害。
二是国内局部发生植物疫情呈扩散蔓延之势。稻水象甲1988年在我国河北首次发现,以后陆续在天津、辽宁、北京、吉林、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和湖南等11个省(直辖市)发生,2007年,又在云南、黑龙江和江西3个省发现。据专家推测,如果防控不利,疫情极易随交通工具迅速传遍我国水稻主产区。马铃薯甲虫从1993年发现以来,已经蔓延到新疆北部9个地(州、市)35个县(市),为害面积达17万亩,疫情一旦传出新疆,将严重威胁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苹果蠹蛾1953年传入我国新疆库尔勒地区,1989年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2006年传入甘肃省山丹县,距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只有600多km,疫情极易随着果品的运输传入苹果优势产区,严重威胁我国水果生产及贸易安全。
三是边境地区是植物疫情传入的高风险区。我国大部分检疫性有害生物首先是在沿边和沿海地区被发现。如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等疫情从欧洲经中亚传入新疆;稻水象甲从日本、朝鲜传入河北、辽宁等地;芒果象甲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黄瓜绿斑驳病毒从日本、韩国传入辽宁;红火蚁、香蕉穿孔线虫等疫情首先传入广东。同时,周边国家还有许多危险性有害生物正向我国边境地区逼近。如俄罗斯滨海地区已经普遍发生马铃薯甲虫和苹果蠹蛾,距黑龙江边境仅有50km;中西亚的玉米切根叶甲正向新疆边境逼近;小麦印度腥黑穗病、香蕉穿孔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地中海实蝇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经常在进口货物中被截获。
四是沿边沿海的防疫能力严重落后。目前,我国沿边、沿海的检疫水平总体不高,难以适应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检疫机构不健全,人员少;二是工作手段差,绝大多数检疫站没有基本交通工具,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常规检测工作难以开展;三是经费缺乏,许多检疫机构基本没有固定的检疫经费,无法系统开展疫情调查和监测。近年新传入的红火蚁、三叶斑潜蝇等重大植物疫情均是在发生范围较大、为害较严重后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