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盆景
㈠ 中国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
㈡ 苏派盆景的简介
在中国的盆景中,苏州又是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记载,苏州的盆景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石湖时,就曾以英石、灵璧石、 太湖石制成盆景,放在几案上,还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名称,供亲朋好友观赏。明清时期,苏州的盆景艺术已较为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平民设盆置景,成为一种时尚。明代黄省曾《吴风录》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清代,虎丘山塘一带盆景制作十分兴盛,较大的盆景园圃就有10多家。当时的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说:“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苏州的盆景逐渐衰落。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家周瘦鹃参与盆景技艺的复兴后,苏州的盆景才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周瘦鹃有思想,有点子,他和朱子安亦师亦友,周向朱学盆景技法,朱向周学盆景文化,使作品摆脱匠俗。到五六十年代,苏州的盆景在技艺上逐步形成“苏派”风格,影响远播海内外。
苏派盆景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之分,前者于盆内栽植高不盈尺的古老树桩,经精心剪扎和培养,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后者以拳石片岩,艺术加工后巧妙缀于盆内,“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苏派盆景还特别讲究盆与架的选择,若配置得宜,有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之妙。
近40多年来,盆景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虎丘新辟的万景山庄,陈列盆景数以千计,集苏派盆景艺术之大成。
㈢ 苏派盆景是怎样起源的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版自古以来就享有“江权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据历史文献记载,苏州盆景造型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盛于明代,成熟以清代,发展于近现代。南宋诗人范成大归隐苏州石湖,曾以英石、灵璧石、太湖石制成盆景列于几案,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雅号,以供观赏。明清时期,苏州盆景艺术已十分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市民设盆置景,成为一时风尚。清代苏州盆景制作以虎丘山塘一带最盛,较大的盆景园圃有10余家。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
㈣ 清代盆景类别形式有哪些
清代的胡焕章源是当时用梅桩制作“劈梅”盆景的大家。
在盆景类别形式上,至清代,更加多样,除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外,还有带瀑布的盆景及枯艺盆景。在苏杭一带,盆景得到了大普及。
扬州曾有一盆明末桧柏盆景,原为扬州古刹天宁寺遗物,干高两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1/3,苍翠古雅,头顶一片用“一寸三弯”棕法将枝叶幡扎而成的“云片”,形神不凡,为扬派盆景代表作,树龄400年。
泰州也保存一盆明末崇祯年间的古柏,原系泰兴县季驸马赏玩的龙真柏盆景,其中三干,虬曲多姿,枝片龙飞凤舞。
扬州八怪郑板桥题画《盆梅》,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梅花盆景艺术。
㈤ 盆栽的历史
早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记载轩辕黄帝赏玉的情境;还记叙把黑玉制专成"玄圭"(工艺品)送给禹,禹属规定各地贡品有"怪石"一项。《周礼》注称,周公植壁于座。《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初大臣张良,把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宝物供奉以赏。晋代曾任广州刺史的嵇含著《南方草木状》曾记载,交趾太守士燮,向孙权献橘一棵,一蒂结十七个果,当时认为是绝无仅有的祥瑞之物,群臣尽贺,孙权设宴欢饮。
东汉(25-220年),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甬道壁画中绘且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座上,形成植物、盆盎、几座三位一体的盆栽现象。 清代(1644-1911年)盆景,尤以乾隆、嘉庆年间最为盛行。嘉庆年间玉溪苏灵著《盆玩偶录》二卷,其中以叙述树木盆景为多,并把盆景分为"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七贤士"(黄山松、缨珞柏、冬青、银杏、雀梅、枫、榆)、"十八学士"(梅、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木竹、山楂、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及草花"四雅"(水仙、菖蒲、兰、菊)。
㈥ 明清的盆景是怎样的
明清盆景技艺已趋成熟,盆景专着也纷纷问世,对盆景树种、石品、制作、摆置、品评等在理论上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可以说在明清时期我国盆景在理论上得到了飞跃和升华。在盆景类别形式上,至清代,更加多样,除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外,还有带瀑布的盆景及枯艺盆景。在苏杭一带,盆景得到了大普及。
㈦ 扬派盆景的历史
扬派盆景以扬州为中心,包括高邮、泰州、泰兴、泰县、兴化、东台、盐城、宝应等苏中、苏北县市,是以扬州命名 的盆景艺术流派。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于248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曾称过广陵、江都等名,6世纪末的隋代称扬州。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南隔江与镇江相望,北靠蜀岗,东沿京杭大运河,长江与大运河在此处交汇,是苏北水陆交通枢纽。自古以来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隋唐时期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清 代为两淮盐运中心。市内有春秋时代开凿的古运河;有1 500多 年历史的古刹大明寺;有隋唐时代的瘦西湖;有明代古建筑文昌 阁;以及清代园林。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杭州以湖 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观赏扬州园林,则有湖石假山,回廊曲径,波光月影,桥畔箫声,景色宜人;无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以及长堤春柳,均得园林之趣,景色迷人。
古代扬州曾是人文荟萃,风流人物辈出之地,许多帝王将相,骚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踪迹和美好诗句,如:“故人 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清代中叶,“扬州八怪”画派的大胆、泼辣的艺术风格对扬州盆景艺术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大画家石涛和尚,又是著名的园林专家,他善于垒石植树,他的作品至今令人赞美和推崇。
扬州盆景相传在唐代就在社会上流传。元、明两代就有了扎片的造型技艺。清代扬州盆景进一步地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的 盆景。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多处记载扬州盆景的内容。“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曾绘过梅花的盆景。现在陈设在扬州盆 景园的一盆古桧柏盆景,是明朝末年的盆景,几经转折,保存在 扬州天宁寺,后转至园林。树干高二尺许,枝干屈曲,形如虬龙,树皮仅存l/3,枝片为云片,形若伞盖,枝繁叶茂,苍翠欲 滴,此型是扬州盆景的代表作品,由此可见,扬派盆景的形成, 一定在明代之前。
㈧ 清代盆景的极品有哪些
在清代,我国涌现出许多盆景中的极品,其中大多成为宫廷中的珍藏宝物。
如红宝石梅寿长春盆景。錾金委角长方形盆,盆上敞下敛,略呈斗形,其口沿錾如意纹,口沿下凸起如意云纹一周,盆腹以万字雷纹锦为地,凸錾一周22个“寿”字。
盆中主景为梅花树,铜镀金树干,翡翠小叶,红宝石花瓣,宝蓝心、金蕊,意态生动。树下衬以青金石和白玉制的湖石、嵌宝石灵芝、玉叶珊瑚珠万年青、点翠叶玛瑙茶花以及小草等,置景生机盎然,错落有致。
梅花是清代盆景广泛采用的花卉,通常寓意“梅寿长春”或“梅寿万年”。此景以金为盆,盆壁上錾刻的万字地纹和“寿”字气派豪华,光灿耀目。
梅花瓣所用红宝石共达284粒,一树晶莹的红梅与碧绿的翡翠叶相衬托,又与灿烂的金盆相辉映,再加以清雅的湖石和花卉小景,其风格富贵而热烈。此红宝石梅花盆景应是专为宫中帝后寿诞特制的祝寿礼物。
再如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双叶菊花形,菊花上嵌红宝石、绿料,盆下腹又雕叶纹,上嵌绿料并错金线为脉络。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并植5株染牙叶水仙,雕象牙为根,白玉为花,黄玉为心。
水仙主题的盆景取“芝仙祝寿”之意,宫廷庆帝后寿诞之时,地方官多有呈进。此盆景风格清雅,玉盆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盆中景致牙叶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间雕刻业盛期的工艺水平。
还有碧玉万年青盆景。盆呈筒式,涂红漆,口沿、底沿各饰描金卷草纹一周。盆体浅刻万字锦地及八仙人物纹并描金漆。盆中植碧玉万年青,叶片宽厚肥硕,挺拔如剑,碧绿茂盛。叶丛中立缠绿丝茎,茎上有以染骨、红珊瑚珠所制万年青籽3簇,珠粒红艳。
此盆景将万年青植于筒中,寓“一统万年”之意。此件作品为清代帝后寿诞时宫廷的陈列品。
另外一件碧玺桃树盆景,画珐琅菱花式盆,盆外壁以深、浅蓝色釉为地,彩绘牡丹花纹。盆中植桃树为主景,木枝干,碧玉叶,桃实以芙蓉石、碧玺、蜜蜡等红、粉色宝石制作。树下衬以湖石、山茶、锦花一周。
此景错落有致,意态生动,表现出清爽明丽的江南盆景风格,是清宫中日常陈设品,桃树景配牡丹花纹盆取“蟠桃献瑞”、“富贵长寿”之意,应是皇帝寿诞之日百官祝寿所进献之物。
碧桃花树盆景也为清宫旧藏。画珐琅委角长方盆,盆外壁绘折枝花卉。主景碧桃树以染铜为叶、染牙为花瓣。周围衬以染石山子和水晶海棠花、乳白色玻璃茶花、铜片小草等,碧桃盆景寓意“春光长寿”。
清代南方盆景多用这种式样,据清代《宫中进单》记载,1748年,广东巡抚岳浚进象牙盆景四对,这件盆景即其中之一。
清宫旧藏中还有一件嵌玉石仙人祝寿图盆景。紫檀木垂云纹八足随形座,座边缘设铜镀金镂“万”字纹栏杆,座中设天然木山,古意盎然。
山中以白玉、碧玉、玛瑙、翡翠、碧玺、松石等制作灵芝、仙桃、瑶草嘉蕙等,于孔隙石笋之间倒挂丛生,五色缤纷。
山腰置一座蓝顶圆亭,7位仙翁或立于山腰,或相伴行于山间,或对坐亭间畅谈。玉鹤口衔仙草飞悬在山顶,玉鹿则伏卧于山腰亭旁,仰望上方的灵草。
此件寓意仙人祝寿的景观造型大方,人物刻画细腻,神态各异。花草与鸟兽等色泽清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颇富情趣,是中、大型景观中的精心之作。
蜜蜡料石刘海戏蟾盆景。四方折角形座,座壁上嵌饰仿羊脂白玉、仿蓝宝石、仿青金石等3种彩色料及孔雀石、金星石、珊瑚等五色材料。其中蓝色套金星料和孔雀石作上下边框和分界格条。
座壁框格内所嵌的18块仿玉料和4块透明蓝料均镂雕方拐子夔龙纹。座壁正面嵌浮雕蝙蝠流云纹珊瑚片,珊瑚片中央再嵌一块如意形蜜蜡片,上刻夔龙纹。
座以孔雀石雕山石为座面,石上立琥珀、蜜蜡所制刘海仙人,其手持珊瑚镂雕金钱链,喜笑颜开,正在戏一三足蟾,蟾以金星料制,嵌红宝石和蓝料,屈背昂首,仰视刘海手中的金钱链,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态。
刘海身旁植红珊瑚枝佛手树,染牙叶,砗磲与红蜜蜡制佛手果,还有铜枝叶、珊瑚花的茶花和珊瑚、蓝料大灵芝等。
清代工艺品中以“刘海戏蟾”为题材者较多。此盆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华贵,人物、动物生动活泼,是清代盆景中一件颇为独特的珍品。
玉花盆景
㈨ 盆景八大派指那八大派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苏派盆景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扬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川派盆景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岭南派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1] 。
其它风格
编辑
中州风格:以果树盆景为特色
北京风格:以小菊盆景为特色
湖北风格:以“风吹式”盆景为特色
湖南风格:以大悬崖式为特色
八桂风格:大树型
福建风格:榕树盆景和配石悬崖式
㈩ 清代关于盆景的论述有哪些
陈扶摇著《花镜》,其中有《种盆取景法》一节,专门述及盆景用树的特专点和经验。也谈到了属点苔法:“几盆花拳石上,景宜苔藓,若一时不可得,以菱泥、马粪和匀,涂润湿处及桠枝间,不久即生,严如古木华林。”
吴震方的《岭南杂记》中说:“英德石大者可以置园庭,小者可列几案。”
钱塘惕庵居上诸九鼎的《石谱》、程庭鹭的《练水画征录》、刘銮的《五石瓠》等也都有关于盆景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