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海棠
⑴ 海棠花 桃花 诗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茂盛的样子。灼灼:鲜明的样子。
诗经·周南·桃夭内
忽逢桃花林,夹岸容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芳华鲜美:一作芳草鲜美。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容:打扮。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然:燃。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⑵ 关于海棠花有什么典故和有名的诗句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朝】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2、《题磁岭海棠花》
【唐朝】温庭筠
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
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
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
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
3、《赏海棠花妖诗》
【清朝】高鹗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4、《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宋朝】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
人情不似春情薄。
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
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5、《海棠花》
【唐朝】刘兼
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
低傍绣帘人易折,密藏香蕊蝶难寻。
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
(2)诗经海棠扩展阅读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玉棠富贵”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又因为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来比喻美人。
⑶ 海棠花在古代诗歌中充当着什么样的意象
⑷ 《红楼梦》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这句和白海棠有什么关系
这句不直接写白海棠,而是侧面入手,先描写赏花者的姿态.... 半掩门,轻倚在门边撩开半卷湘帘,然后望向园中的白海棠.... 就差不多这样的意境吧....
⑸ 关于海棠的成语
甘棠之爱
gān táng zhī ài
【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
【出处】《诗内经·召南·甘棠容》:“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指对官吏的爱戴
【近义词】甘棠之惠
【成语故事】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
⑹ 海棠依旧出在诗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前调》)
⑺ 大鱼海棠中有关《诗经》的是那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并非出自诗经,而是庄子逍遥游
⑻ 海棠花的花语及传说
海棠花的花语:温和、美丽、快乐。象征着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海棠花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望京坨的深山老林里住着一对以打猎为生父女,父亲叫马山河,女儿叫海棠。一天,海棠跟着父亲去望京坨打猎,在途中,遇见了一只凶猛的老虎,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向父亲马山河扑去,海棠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冒死想拼,但是由于实力的悬殊,最后死了。山上砍柴、放羊、采药的乡亲们问声而来,齐心协力打倒了老虎,救了海棠,在回家的途中,海棠一直在流血,她的血滴过的地方开满了火红的山花,为了怀恋舍身救父的海棠,人们把这种花命名为海棠花。
拓展资料:
海棠花(学名:Malus spectabilis(Ait.)Borkh):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果期8-9月。
素有“国艳”之誉。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多生长在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平原和山地,可以人工引种栽培。
网络_海棠花
⑼ 元代张昱《邻园海棠》诗的意思
《诗经来》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自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亲,这去哪里找你要的唐、宋、元代古诗和 现代诗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