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抱石
⑴ 谁和谁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一幅什么为题的国画
你问的是什么时候的,你确定是合作的么,应该是这个
傅抱石 关山月专 江山 ……多娇 (抱歉完整的系属统显示不合法,不能发表)
其他的
葡萄紫薇 一路菜花不断开 惠钧
迎客松 秦仲文 映日荷花别样红 潘天寿
雨霁 潘天寿 元江清秋 张石园
孔雀松树 马晋 小鸟天堂 伍启中
草原雏鹰 刘大为 报春图 石玉昌
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谢瑞阶 梅花
峨眉山金顶云海 长江三峡 李颖
黄岳雄姿 刘海粟 梅花寿带鸟 徐聪佑
锦绣河山 马流州 牡丹鸽子 陈之佛
万里长城 许仁龙
还有的 就不列举了 ,希望能给你帮助
⑵ 3个描写瀑布的诗句 和 祖国大好河山壮丽景观的段落350字拜托各位了 3Q
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 其一曰: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代李梦阳也为庐山瀑布写过一首诗 《开先寺》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绝句----宋 王安石 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朝诗人张九龄)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 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 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 激回涧底散冰花,喷上松梢飘雪楼。 点点溅湿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来似展朝天带,夜半如闻捣药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 广寒殿上银蟾飞,水晶宫中玉龙舞。 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 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欲寻当下点额蛟,但见天上拉肠鼠。 溶溶浸湿一潭霜,滴滴结冻千年乳。 月照神珠洒翠麟,风吹天粟沾苍虎。 瑶虹界碧翻地轴,铁马盘涡卷天宇。 ······ 元代诗人赵孟頫 《水帘泉诗》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元代杨维《庐山瀑布谣》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唐]李白《庐山谣》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清]沈德潜《月夜渡江》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北宋]范仲淹的《瀑布》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清]袁枚《到石梁观瀑布》 瀑布之水源何来,划然下裂长峰开。下士目骇自天落,绝顶乃有千盘回。 青山断缺耸双剑,元气直泻岩头摧。飞流已出不肯下,一线中折分潆洄。 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跳波乱击潭水立,怪物潜伏宁髻顋。 音声顷刻逐千变,万马赴敌金鼙催。天光半壁照空谷,此地万古无阴霾。 峰顶积雪挂千仞,山中猿鹤犹惊猜。银花下散布水台,混沌凿破山根隈。 擘窠大字洗不尽,铁画满地镌青苔。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辈且乏徐凝才。 恶诗走笔不敢写,册亭煮汲烧松钗。来朝竹杖青芒鞋,凌风踏碎烟云堆。 飞泉三叠绝倚旁,坐观一洗尘氛怀。 ——[清]蒋士铨《开先瀑布》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清]严遂成《白水岩瀑布》 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 ——[清]崔光笏《壶口》 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 ——[明]陈维藩《壶口秋风》 云烟雨雪银河虹,玉尘冰縠珠帘栊。万象变幻那足比,若涉拟议旨非工。 ——[清]阮元在《大龙湫歌》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元]赵孟頫 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布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 况复百丈与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雪梭抛掷银河边。 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清]袁枚的《大龙湫》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宋]王安石《咏千丈岩瀑布》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 ——[宋]白玉蟾《三叠泉》 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 ——[元]王季文《九华谣》 尚疑银河忽溃决,还惊长鲸吸百川。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 ——[清]黄休仲《咏潮音瀑》 1.河 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杜甫《洗兵马(收京后作)》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唐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海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湖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⑶ 李长白的人物年表
1916年(民国5年丙辰)1岁。5月1日(农历三月廿九)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水亭镇下李村(1610年李渔出生于该村)。起名“辅臣”(小学用名),又名“寿青”(上大学时用名)。后抗战爆发因仰慕长白山抗日志士而自己改名为“长白”。父亲李松林,母亲刘氏,皆务农。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7岁入下李龙门小学学习。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11岁入邰家村私塾读诗书。母亲刘氏病故。
1928年(民国17年戊辰)12岁入浙江兰溪著存高小学习。该年3月1日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艺术院院长。
1929年(民国18年己巳)13岁继续在兰溪著存高小学习。10月国立艺术院该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制由五年制缩短为三年制),林风眠为校长。
1930年(民国19年庚午)14岁入浙江金华中学学习。
1933年(民国22年癸酉)17岁1月浙江金华中学毕业。2月在浙江巨州峥嵘小学任图画教员。8月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因只有初中文凭,所以考的是选科生,学制六年。在预科上了三年基础课后升入本科绘画系。选科一年级主科(素描、油画)教师是吴大羽,二年级是方干民,三年级是李超士。本科一年级主科(油画)教师是林风眠,副科(国画写意)教师是潘天寿,工笔教师是张光。
1934年(民国23年甲戌)18岁参加由潘天寿领导的国画研究会,作品《松树李铁拐》刊登于《艺风》杂志。又参加张光老师组织的“罗苑工笔画社”,有张枕江、程尚仁等会员十多人,在杭州湖滨开过一次主要是花鸟画的展览会。
1935年(民国24年乙亥)19岁由国立艺专助教邱玺介绍加入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
1936年(民国25年丙子)19岁作品《二只小鸟》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刊登于第二次全国美展画刊。参加抗日游行,在日本领事馆前呼口号。夏天,参加浙江省大专院校军训三个月。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21岁抗日战争爆发。9月参加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抗日宣传队,其中的队员有张枕江、程尚仁、黄世华、章西厓等。画宣传画,内容有“打倒日寇”、“抗日去”、“皇军的暴行”及抗日故事等;唱歌,内容有“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工农兵学商”等;演戏有“张家店”、“放下你的鞭子”等。
1938年(民国27年戊寅)22岁1月浙江中国青年励志会抗日宣传队改为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抗日第二宣传队,队长卢炘,副队长张枕江,5月由金华出发到青田、所水、温州、平阳一带的县城和乡下做抗日宣传工作,7月到温州。8月任浙江省文化教育委员会艺术干事。小诗《别了故乡》刊登于金华《东南日报》副刊。10月接学校来信说“凡是在外参加抗日工作的时间都可以算学籍”(国立杭州艺专已于2月迁赴湖南沅陵,3月与北京国立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由于迁校经费及学潮等问题,林风眠辞职返上海。约6月聘滕固为校长),即赴湖南沅陵。11月到湖南沅陵学习。因当时日寇轰炸了常德、桃源,有向沅陵来的趋向,而学校决定搬迁昆明。搬迁途中在贵阳,参与张枕江等人组织的“高原”文学社,并出版社刊,所编社歌由集体填词、鲁野谱曲,歌词为:“高原高,高原好,高原上的朋友肯向前跑;生活是痛苦和动摇,但我们要笑。谁能说黑暗永远不去,光明永远不到?我们凭着热血斗争呼号,要追逐失去了的自由,只有向前跑。”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23岁初春,背着行李从贵阳走到昆明,同行的有李霖灿、夏明。不久,学校开学,入国画专业学习。老师是潘天寿、吴茀之,课余跟潘天寿学诗词、学下围棋。9月在国立艺专毕业。因昆明工作难找,就向潘天寿借了50元钱到重庆。在重庆“一心花园”看望从上海来后方的原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10月至12月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第四巡回戏剧教育队”队员兼研究组长。临摹北宋郭熙、许道宁及南宋刘松年、马远笔意的山水画,临摹元代任仁发《秋水凫翳图》。创作了人物作品《胡人牵马图》、《临古图·白马》、《临宋人画<斗茶图>》。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24岁。3月任“重庆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艺术干事(会长是邵力子),主要画反侵略战争的宣传画。因日寇轰炸重庆而写了诗作《炸》,刊于“重庆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会刊。7月为中华民国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兼研究组长。9月任四川成都南虹艺职教员。11月任四川成都西南美专教员。临摹北宋郭熙、许道宁及南宋刘松年、马远笔意的山水画,临摹古画《芭蕉仙鹤》。创作人物画《观音像》、《仙女飞天》。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25岁2月任“眉山师资训练班”图画、体育课教员。9月任四川彭县成都女中图画、劳作课教员。创作人物画《访赵孟頫》。
1942年(民国31年壬午)26岁2月任成都师范图画课教员。6月任“华阳中学”图画课教员。10月任空军士校教育处绘图员,在关山月介绍下,为了饭碗参加了国民党。年底,因父亲重病而辞职。
1943年(民国32年癸未)27岁3月任重庆杨公桥妇女工艺社设计员。9月任重庆络绩国立女师图画课教员。父亲李松林病故。
1944年(民国33年甲申)28岁潘天寿在重庆接任国立艺专校长。9月被潘天寿聘为国画讲师,教工笔花鸟课。在重庆的国立艺专期间每周除上课外就是画画,常住在当时在沙坪坝的重庆大学任教的吴冠中那里。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29岁3月在重庆开第一次个人展览会,共有40多张画,题材是工笔仕女、花鸟、山水。因出售了一批作品而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又在成都、西安和张枕江一起举办了两次联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第二次重庆个展,内容为山水、人物、工笔花鸟。
1946年(民国35年丙戌)30岁在昆明开个展,内容为山水、人物、工笔花鸟。国立艺专迁回杭州,8月初飞回南京而去杭州。回到杭州后,住在丁家埠郭庄国立艺专的教职员宿舍,同住的有邓白、程尚仁等六、七人。除了上课教工笔花鸟外,就是画画或下棋。创作工笔花鸟《青莲》。
1947年(民国36年丁亥)31岁9月在杭州与汪采鸾结为伉俪。装饰画《箫声群鸟》刊于杭州《东南日报》的副刊版。潘天寿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
1948年(民国37年戊子)32岁汪日章来接任国立艺专校长的职务。等到潘天寿发的聘书期满,离开国立艺专。8月到苏州岳母家,开始酝酿“孓民艺术研究所”成立事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年己丑)33岁1月回杭州,建立“杭州孓民艺术研究所”。自任导师兼教务,同事者有连枝、俞乃大、郑迈、沈涛、张伯安、金秋、张君川等12人。设立西画、国画、图案、音乐、语言文学五个系,总干事和总务由连枝担任,西画由连枝负责,国画由李长白负责,图案由金秋负责,音乐由俞复堂负责,语言文学由张君川负责。国画系聘请潘天寿等为名誉导师,学生最多时近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开过一次实习画展,建国后,历史改变了,“杭州孓民艺术研究所”结束。8月参加杭州市中等学校教师学习班。9月在杭州初级中学任图画课教员。11月21日长子李小白出生。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年庚寅)34岁在杭州初级中学任图画教员。12月次子李采白出生。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年辛卯)35岁3月在“浙江干部学校”第五期学习班学习。8月在杭州初级中学图画教员的任职结束。9月在杭州女中任制图、图画课教员。创作人物画《幸福》。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年壬辰)36岁住上海高阳路进行绘画创作。时与林风眠往来。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年癸巳)37岁住上海高阳路进行绘画创作。时与林风眠往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年甲午)38岁2月任无锡华东艺专国画讲师。3月女儿李莉白出生。创作人物作品《女人坐像》。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年乙未)38岁参加“反胡风”学习。创作人物画《海边小憩》、《男人白描》、《戏剧人生》、《收获》。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8年丙申)40岁担任无锡华东艺专国画教研组组长。创作工笔花鸟画《鸽子牡丹》,人物画《打渔帘》、《男子头像》、《西厢记系列一至十一》。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9年丁酉)41岁教育部决定无锡华东艺专迁往西安,因大多数教职员工不愿意去西安而没有迁成。人物画《喂小鸡》刊登于《江苏文艺》。创作工笔花鸟画《水仙》。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戊戌)42岁2月无锡华东艺专搬迁南京,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校筹办了染织专业,任代理教研组长,办印染工厂,并在专修科织绣专业教课。作品《昙花》刊登于新华日报。任教工笔花鸟画课,开始酝酿工笔花鸟画教材的编写思路。创作工笔花鸟画《牡丹飞碟》、《月季》,人物画《老农》。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1年乙亥)43岁任织绣专业教研组长。
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2年庚子)44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作品《山茶寿带》(又名《祝寿图》)被江苏省立美术馆收藏。创作工笔花鸟《牡丹绶带》、《水仙》、《玉兰》、《牵牛花》、《舞春风》、《樱花小鸟》,其中《牡丹绶带》、《舞春风》个人风格开始显现。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3年辛丑)45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创作工笔花鸟《牵牛螳螂》、《碧桃花》、《斜爪兰》,画白描《盆菊》。跟广陵派琴家刘少春先生学琴。
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4年壬寅)46岁在织绣专业教工笔花鸟。创作工笔花鸟《两只黄鹂》、《牡丹》、《玉簪花》、《松鹤图》、《仙鹤朝阳》等,画白描《大丽菊》、《曼佗罗》、《盆菊》等。指导助教朱修立进修工笔花鸟,至1964年结束。
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5年癸卯)47岁受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邀请去浙美主持工笔花鸟画教学。浙江美术学院想调李长白去任教,南艺未同意。创作工笔花鸟《绣球花》、《月季(春意闹)》,白描《鸡》等。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6年甲辰)48岁6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10月起参加农村“四清”运动,被分配在陈师公社刘洪大队胡庄生产队,具体负责生产方面的事情。创作工笔花鸟《绣球花》。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7年乙巳)49岁7月结束农村“四清”运动回到南京艺术学院。
创作工笔花鸟《蝶恋花》。初步写出《花卉写生处理》、《花卉设色》、《翎毛表现》、《工笔花鸟画创作》四方面的论述,并积累了一定的写生图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很多。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8年丙午)5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接受政治审查,被造反派诬为牛鬼蛇神并强制劳动;与张道一一起做木工。
19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2年庚戌)54岁创作工笔花鸟《芍药》。临摹傅抱石山水《雨花颂》等数幅,临摹宋人花鸟《八哥》、《枇杷小鸟》、《苹果小鸟》、《小鸡》、《杏花双鸟》、《竹子白头》、《鱼》等作品。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3年辛亥)55岁临摹宋人花鸟作品《荷塘清趣》。创作工笔花鸟《春暖》、《浪里飞燕》、《盆花》、《蜻蜓》、《丝瓜蝈蝈》。9月5日潘天寿辞世。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4年壬子)56岁创作工笔花鸟《石竹花(墨彩)》、《烘晕》,白描《大理菊》、《菊花》、《月季》。接受文化部的国礼任务创作《风竹锦鸡》、《牡丹绶带》,作为邓颖超第一次出访日本的国家礼品送给日本首相。后应国家博物馆要求复制《风竹锦鸡》一幅被收藏。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5年癸丑)57岁创作工笔花鸟《流云弄月》、《昆虫画法》,白描《菊花》,山水画《黄山松石图》。出席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代表会。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6年甲寅)58岁再次进行《花卉写生处理》等工笔花鸟教材的文字编写工作。创作工笔花鸟《玉兰小鸟》,山水画《猴子观海》、《黄山》、《黄山云海》。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7年乙卯)59岁创作工笔花鸟《茶花》、《灯花》、《郁金香》、《月季》,山水画《散花烟雨》。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8年丙辰)60岁《白描花卉写生》由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工艺美术公司出版。创作工笔花鸟《石蜡红》、《月季》、《墨荷》、《粉蛾》、《百合花》、《白紫藤花》、《蝴蝶染法》、《平涂(红叶)》、《石竹花(接染)》,山水画《黄山》。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9年丁巳)61岁感文化大革命结束而创作工笔花鸟《晴空》、《山茶寿带》,白描《月季》。其《晴空》自题:“晴空一鹤排云上”。创作山水画《黄山(春光云影)》、《黄山(石上清流)》、《雨雪霏霏》、《云间送客》。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戊午)62岁5月起指导助教李小白,10月起指导助教张晓星、江宏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助教张桂贞进修工笔花鸟;至1979年2月结束。创作工笔花鸟《芙蓉》、《茶花》、《绿梅》、《水仙》、《石竹花》、《先铺后染》和山水画《壮志凌云》、《秋林》、《黄山》、《黄山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1年己未)63岁创作工笔花鸟《白茶》、《大理花》、《杜鹃》、《腊梅》、《芍药》,白描《水仙》。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2年庚申)64岁6月担任工笔花鸟班导师,这是新中国以来全国艺术院校开设的第一个工笔花鸟班,学生七人:徐利明、孔六庆、徐南、曹建宁、胡承华、康卫东、张承志。7月8月放大临摹《八十七神仙卷》。9月作品《壮志凌云》编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国画选》。新华日报刊登作品《秋林》、《新晴》。创作工笔花鸟画《白牡丹》、《百合花》、《春风》、《石蜡红》、《蝶恋花》、《茶花》、《黄杜鹃》、《秋菊》、《荷包牡丹与热带鱼》、《月季》、《杏花小鸟》。重画1960年创作的《山茶寿带》。创作写意花鸟画《秋色》。10月至12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3年辛酉)65岁3月至5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指导湖北轻工业学院讲师璇风、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员黄河、丁一萍进修工笔花鸟。10月至12月给工笔花鸟班上课。创作工笔花鸟《灯笼花》、《金钟花》、《春兰》、《牡丹》、《荷包牡丹》、《茶花》、《墨竹》。《山茶绶带》发表于《金陵书画》。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4年壬戌)66岁3月至5月间带领工笔花鸟班赴广州华南植物园写生进行毕业创作。7月起指导助教孔六庆、张承志进行工笔花鸟画备课与上课,至1984年结束。创作工笔花鸟《白荷》、《映山红》。创作写意花鸟《艳阳》、《幽香带路开》。编写完成《花卉设色图谱》的文字。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5年癸亥)67岁2月指导苏州丝绸工学院助教李采白进修工笔花鸟画备课,至1984年结束。3月《花卉设色图谱》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两次印刷发行了4万册。4月带领助教孔六庆、张承志赴山东荷泽写生牡丹;李小白带领的中国画专业学生同行写生。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6年甲子)68岁作品《白荷》刊于《中国画》第1期,《墨荷》为北京出版社出版。指导助教孔六庆、张承志的工作结束。创作山水画《武夷月色》及写意花鸟画《幽香度竹来》。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7年乙丑)69岁作品《绶带茶花》、《昙花》被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8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李长白艺术人生”为题作了专访广播。8月21日—23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以“李长白艺术人生”为题作了专访广播。山水作品《又一峰》、《飞瀑》、《雨霁》、《云涛》、《骤雨》刊登于香港《美术家》第四十七期。创作工笔花鸟《风竹锦鸡》、《牡丹》。创作山水画《黄山(云漫天都)》、《山在虚无飘渺间》、《松鼠跳天都》、《黄山松》。创作写意花鸟画《芭蕉樱桃》、《画到淡处方赏味》、《映日荷花别样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8年丙寅)70岁评为教授。创作工笔花鸟《白玉兰》、《二月春风》、《蝶恋花(月季)》,山水画《双龙入海》、《武夷山》,写意花鸟画《风霜不改春》、《千年柏树系列》、《竹》,与李小白合作《金鱼》。作品《绶带月季》被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出。进行《翎毛表现》的编写工作。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9年丁卯)71岁8月退休。创作工笔花鸟《蝶恋花》。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戊辰)72岁创作写意花鸟《竹林风雨色》。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1年己巳)73岁1月在英国的格拉斯歌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创作山水画《观海图》、《西海云峰》,个人山水画特色初见形成。创作写意花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夜浓春雨》、《雨雪飞飞》。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2年庚午)74岁3月《荷花》刊于“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4月在英国的格拉斯歌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创作四尺五联屏工笔花鸟《风动绿荷香满溪》及与汪采鸾合作《蝶恋花》。创作山水画《双剪晨姿》、《雨后黄山》。创作写意花鸟《春风》、《兰竹》、《月传神》、《兰》、《幽香度竹来》、《月光曲》、《春风和煦》、《春兰》。创作人物画《观自在菩萨》、《济公活佛》。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3年辛未)75岁继续创作四尺五联屏《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工笔花鸟《白牡丹》,创作山水画《黄山(浩波荡漾)》、《松映祥云》、《千山云起》、《雨霁》、《宿雨初收水绕滩》,创作写意花鸟《皓月淡竹影》、《一夜浓春雨》、《秋声》、《喜雨》等,创作人物画《布袋和尚》。8月12日林风眠辞世。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4年壬申)76岁创作工笔花鸟《白荷》、《春韵》、《红梅白头》、《树梅寿带》、《双栖》、《野趣》。创作山水画《风回云转》、《观海图》、《清凉云变》、《山走云飞》、《云海茫茫》、《云涛一》、《松映祥云》、《幽谷风云》、《玉屏月冷》、《云飞谷底》、《云涛二》、《风云幻变》、《漓水清清齐月明》、《漓江月》。创作写意花鸟《风竹》、《兰竹图》、《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喜雨》、《学步》、《竹系列》、《竹花风雨色》、《竹雀图》、《幽兰》、《竹荫听鸟声》等,人物画《晨》、《济公图》、《梦蝶》、《生与死》、《坐看云起时》。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5年癸酉)77岁1月底赴美国。2月6日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中正美术馆举办“李长白、李小白、李采白父子三人联展”。4月2日美国纽约黄河画廊举办“李长白山水近作展”。《白牡丹》等10幅作品在纽约被私人收藏。7月赴台湾。“李长白、李小白父子画展”在台湾台北远东画廊、台中文化艺术中心展出。与蒋纬国、郎静山等聚会一堂。《山茶寿带》等8幅作品在台湾被私人收藏。10月台湾出版《李长白、李小白、山水、工笔花鸟、人物》画集。创作工笔花鸟《并蒂莲》、《牡丹双飞图》,山水画《彩浪滔天》、《风回云转》、《观海图》、《云蒸霞蔚》、《山雨欲来风满楼》、《烟雨蓬莱》、《艳阳》、《云飞天都》、《云涌莲台》、《大黄峰日出》、《天籁》。创作写意花鸟《绿竹助秋声》、《秋兴摇苍翠》、《竹》等。创作书法作品《墨云翻天》,人物作品《看你横行到几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6年。甲戌)78岁《花卉写生构图》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作品《风竹锦鸡》编入《江苏花鸟画集》。7月在英国爱丁堡举办“李长白、李莉白父女国画展”。10月“李长白、李小白父子画展”在台湾高雄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创作工笔花鸟《母与子》,山水画《风起云涌》、《观海图》、《晨曲》、《落日奇观》、《迷茫的山谷迷人的太阳》、《蓬莱三岛》、《神龟渡海》、《雨后林间》、《云海》、《云漫千山》、《排山倒海》、《千山云起》、《云涌峰浮》、《桂林山色》、《江风拂面送归鸟》、《桂林山水(细雨蒙蒙)》、《山山画秀辉》。创作写意花鸟《山禽枝上乐》、《喜雨》、《雪竹》、《一夜浓春雨》、《雪竹》、《风竹系列》等,人物画《空山松子落》、《钟馗图》、《醉仙图》、《顽石点头》。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7年乙亥)79岁《华山》等10多幅作品被香港私人收藏。作品《浪卷放飞任自由》为江苏电视台收藏。4月《花卉设色技法》为台湾雄狮美术出版(在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花卉设色图谱》书稿基础上增加了图例)。5月《云之外——李长白水墨画展》在香港一画廊展出并出版画集。创作工笔花鸟《春暖》(又名“桃花斑鸠”)、《松鹰图》,山水画《飞来石》、《晨》、《黄山云海》、《月光曲》,写意花鸟《墨竹》、《百草干花日夜新(兰竹)》、《春风和煦》、《春江水暖》、《翠竹》、《满林秋露香》、《清品(兰竹)》、《竹》等,书法作品《林景熙·咏荷花》、《难得糊涂》、《水一重》、《知足常乐》、《宋徐积咏白荷》,人物画《不可一日不此君》、《海蟾图》、《寒山拾得》、《南海观音》、《偶来松树人》、《拾得图》。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8年丙子)80岁7月23日兰溪电视台首播“兰溪籍著名艺术家李长白山水画作品欣赏”。创作工笔花鸟《绿牡丹》、《鱼乐图》、《舞长空》,与李小白合作《荷花双鱼图》、与李采白合作《香满溪》。创作山水画《彩浪滔天》、《飞瀑》、《观海图》、《黄山云海之奇观》、《黄山云雾一》、《黄山云雾二》、《黄山云雾三》、《黄山云雾四》、《黄山云雾五》、《梦笔生花》、《山色空蒙雨亦奇》、《山在虚无缥缈间》、《松下问童子》、《云涌峰浮》、《云雾玉屏》,创作《火山风云》与《雪山风情》,并开始创作《高原风情组画》。创作写意花鸟画《风竹系列》、《兰竹图》、《细雨含香送风暖》,书法作品《孟浩然·春晓》等,创作人物画《傲子御风》、《但愿人长久》、《布袋和尚》、《一叶渡江》、《一落叶》、《醉仙图》。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9年丁丑)81岁作品《白牡丹》入选5月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创作工笔花鸟《春趣》、《叶硬经霜绿花肥映雪红》,山水画《云雾》和《高原风情组画》,写意花鸟画《风竹》、《兰竹(亭亭月下)》。12月定居苏州。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戊寅)82岁7月22幅白描入选《当代中国线画》。《莲花峰》、《水仙图》入选“江苏当代国画赏析”。作品《黄山飞来石》入选《金华书画作品选集》。12月《山茶寿带》于入选《周积寅美术文集》。创作工笔花鸟《白牡丹》,与李小白合作《山茶绶带》。创作山水画《高原风情组画》十五幅,这是山水画达到高峰的标志;又创作《春到武夷》。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1年己卯)83岁9月《山茶绶带》编入《江苏美术五十周年》。12月《黄山烟云》于入选澳门《“99回归”中国名家书画集》。创作工笔花鸟《荷花鹭鸶》。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2年庚辰)84岁6月“李长白父子画展”在美国纽约法拉胜美术馆展出。与李小白合作工笔花鸟《玉兰绶带》。创作写意花鸟画《清风》。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3年辛巳)85岁构思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写意花鸟《墨竹》。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4年壬午)86岁全家合作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创作写意花鸟《墨竹》。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5年癸未)87岁全家合作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10月《花卉设色技法》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在前二次出版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新作品)。创作《荷塘清趣》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6年甲申)88岁全家合作的巨幅工笔画《风动绿荷香满溪》完成。12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成立“李长白中国画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冠中、张道一、李小白,所长李采白,副所长黄艾;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道一,副主任廖军,委员周积寅、黄惇、黄鸿仪、孔六庆、诸葛铠、张朋川。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7年乙酉)89岁5月21日在苏州辞世。7月“李长白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黄牡丹》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积累 一、古诗名句情景型训练题 1、“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中,“有连天莲叶相伴”一句,是由 宋 朝诗人 杨万里 的诗句接天莲叶版无穷碧,权映日荷花别样红 _转化而来。(2分)
2、第①段中“一天风雪”中“一天”的意思是整天,不是确数,是概数;第④段中“恋恋不舍”一词体现出一种感情,它与本段中 欢乐 一词相呼应。(2分)
3、“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它在第③段中如何理解?(1分)
答:难得的时间,难得的享受,在作者看来能有读书的时间就是奢侈的事情。
4、综观全文,题目中的“雪天”既指自然界的雪天,也指读书的雪天。(1分)
5、用“//”将全文分作两段,并概括各段大意。(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段 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活。
第二段 阐发自己的感悟。
不知道是否合意。
⑸ 中国当代水墨画谁的最好
上海的有:方增先、程十发、马艺星、施大畏、李山等
⑹ 江西历史文化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俗称灌婴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并为豫章治郡,隋初为洪州治。
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至清代,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
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宠大的宗教派别。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
张道陵被张盛尊为掌教、正一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为中国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与全真派南北对峙,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是晋代慧远和尚。
因此,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庐山东林寺等,一直是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多有外地和日本、韩国佛教徒前来朝拜。 另外,江西的农业自古就以种植水稻为主。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6)映日荷花抱石扩展阅读: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江西境内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劝学篇》注:“邗越古国名”。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2016年6月,赣江新区成为第18个国家级新区。
⑺ 人民大会堂里挂的国画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黄岳雄姿 刘海粟
梅花寿带鸟 徐聪佑
锦绣河山版 马流州
牡丹鸽子 陈之佛权
葡萄紫薇 王个簃
一路菜花不断开 惠钧
迎客松 秦仲文
映日荷花别样红 潘天寿
雨霁 潘天寿
元江清秋 张石园
孔雀松树 马晋
小鸟天堂 伍启中
草原雏鹰 刘大为
报春图 石玉昌
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谢瑞阶
梅花
峨眉山金顶云海
长江三峡 李颖
⑻ 水墨画著名作家
1.黄宾虹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2.齐白石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3.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4.张大千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崇尚创新,建树良多,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自成一格。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搞洒入神的效果。他的画法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道,绘出神仙般画幅,令人陶醉。著作尤丰,有《傅抱石美术文集》等数十种著作行世。影响至为深远
6.潘天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7.林凤鸣
林凤鸣,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8.吴冠中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quot;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