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粉彩盘

荷花粉彩盘

发布时间: 2021-02-10 20:30:30

㈠ 仿生瓷粉彩描金莲花盏一对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真品,价值多少

5万左右

㈡ 粉彩荷花吸杯的历史及背后的故事

清光绪年间制作。它形如一朵盛开的荷花,粉白粉红的花瓣中,花蕊嫩黄,花梗碧绿。杯子内底上,脉络清晰的花瓣间,有一小孔,与花梗相连,花梗中空,作用相当于吸管。在古代,这种自带固定吸管的杯子,名“吸杯”。据《酉阳杂俎》记载,以荷叶作酒杯,在唐时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们把荷叶连着长梗折下,架在砚盒上,用簪头刺破蒂芯,让酒灌入中空的荷梗。再将荷梗向上拉起,弯成大象鼻子似的弧形,然后主宾轮流以嘴含住荷梗的端头,用力吸吮,其妙处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叶的香气,使人倍感清凉。于是,由此衍生出人工制作的“碧筒杯”。只不过,“碧筒杯”大多为莲叶型,荷花造型并不多见。

粉彩荷花吸杯又名“光绪粉彩秋操杯”,其花梗背面,书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太湖附近秋操记念”字样。所谓“秋操”,即“秋季军事训练”,是晚清政府检阅陆军新军编练结果的军事演习。在经历了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后,清廷终于认识到,要想在内外交困中继续生存,就必须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举行过三次“秋操”,第一次在河北河间举行,随后还有河南“彰德秋操”、无锡“太湖秋操”。“秋操杯”就是清政府为纪念这几次“大阅兵”而特制的杯子。只不过,“河间秋操”与“彰德秋操”纪念杯,都是普通的杯子形状。据说,这款“太湖秋操杯”,之所以设计为粉红荷花形,其中包含有“一片丹心报效朝廷”的寓意。这种瓷质吸杯,本为古代江南人消夏时节啜吸饮料所用,若放在文人墨客的书桌茶案间,或闺阁幽窗的熏笼绣塌畔,都不失为一种别致的情调与风雅。但是,以如此形色的瓷杯赏赐新军将士、纪念大阅兵,是否有失庄重呢?

果然,这种盛放冷饮的荷花吸杯,很快就赏给新军将士一杯“冷水”:正当太湖秋操如火如荼进行时,突然从京城传来“噩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几乎同时“驾崩”。秋操只好暂停,全国上下举行哀礼。太后、皇帝先后辞世,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正当此时,又从安庆传来“兵变”消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兵变”就是著名的“安庆马炮营起义”,由陈独秀、柏文尉等革命党人发动,虽然起义未能成功,却为辛亥革命探索出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

粉彩荷花吸杯

㈢ 请问民国的粉彩节盒是干什么用的呢当时

二〇〇七年,南京博物院携手《扬子晚报》,开设专栏介绍藏品并采取短信及网上投票,并组织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从四十余万件馆藏文物中选出十八件“镇院之宝”。另外还有两件极品馆藏,一共是20件,分别是:
01 金兽(西汉),一九八二年正月,盱眙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一锹下去,竟然挖出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这种神奇的运气是大多数考古学者一辈子都没有的。此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兽下还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
02 错金银重络铜壶(战国),与“金兽”和其他金器同时出土的是一尊重金络青铜壶,即装金子的容器。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技术的完美作品。虽然金兽等被认定为西汉时期的,但此青铜壶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产物。最为显著的历史意义,在于铜壶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内容为“廿五重金铬壶受一孛五纣”,这是一批器皿的编号、名称及容积,孛、纣为战国时燕国的专用量词,故可确认此壶铸成时为燕国器。第二处铭文在圈足内侧,虽被锐器錾凿,但从残迹中可见约三四字,可能为“王后右酒”,应为使用者的记铭。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缘,共有刻铭廿九字,铭文为“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内容与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陈璋方壶大致相同,可互为补正,故此壶又俗称“陈璋圆壶”;这一铭文反映了战国中期的一大历史事件:燕王哙禅让,由相国子之执政,三年引起燕国内乱,在齐王的阴谋煽动下内战越甚,齐趁机发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下大胜,并掠获燕国王室重器。此青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又是集三处铭文于一身,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可惜此行未见其展出。
03 广陵王玺金印(东汉),目前唯一发现的汉朝刘姓王族的玺印,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流畅、直中有曲。此印来历颇为曲折,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对扬州附近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出土文物铭文初步推定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第二年,墓葬清理出的废弃土被用于铺路,当地女农在扒土时在扒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黄亮亮的东西,随手装入了口袋,收工回家清洗后发现是一枚印章。其丈夫曾在考古队中做过民工,凭经验他感觉这东西不同寻常,后来夫妇俩特地赶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鉴定。在给予当时看来不菲的四百元奖励后,夫妇二人将广陵王玺金印愉快地捐给了国家。
04 金蝉玉叶(明),金蝉玉叶是南京博物院四十二万件藏品中的一件工艺极品,一九五四年苏州墓葬发掘出土,为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侧身翘足、双翼略张的金蝉好似在奏鸣,由透明的玉叶托着。金蝉左右各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玉叶则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仅厚约0.2厘米,有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系用新疆和田所产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是明代中期的极品工艺品。蝉俗名“知了”,所以“金蝉玉叶”也就为“金枝玉叶”。此行笔者未见其展出,觉得相当遗憾。
05 银缕玉衣(东汉),一九六九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徐州在西汉时属于楚王封地,东汉为彭城王封地,前后有五代,土山一号汉墓墓主是东汉某代彭城王。在汉代,玉衣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但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东汉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在驾崩时穿金缕玉衣,而诸侯死去时只能穿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只能穿铜缕玉衣。这件东汉某彭城王的银缕玉衣全长一百七十厘米,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
06 错银铜牛灯(西汉),一九八〇年在扬州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葬,就是第二年从废弃土中发现广陵王金印的那个汉墓。它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扁平把手以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可将烟尘通过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
07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南京博物院所藏文物中瓷器占了一半,总藏超过廿万件。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即“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仅存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一九五七年出土于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娘娘坟”的土包上,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瓷器品种,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温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自明初沿袭整个明清两朝,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件梅瓶也不例外。此梅瓶高41.7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可惜此行未见这件釉里红,但看到了那件“赏赐梅瓶”。
08 坤舆万国全图(明),《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宫廷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该图本为清宫旧物,在清帝逊位动荡而流出宫外,在几乎流落海之前被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重金购回,民国廿五年并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幅珍贵的世界地图遂一直由南京博物院珍藏。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此图所绘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颜色区分。山脉以写景法描绘,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则以深绿色绘出水波,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蚀图、月蚀图、赤道北地半球图、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在各个海域中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十五头,南极大陆上居然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八头。
09 徐渭《杂花图》卷(明),徐渭是个才子也是个疯子,是个奇人也是个狂人。科举路上八次不能中举,期间成为胡宗宪的幕僚,平倭的奇招和阴招多出自此人,可以说是抗倭的绝对幕后英雄。之后受到严嵩案的牵连,一直相当潦倒,但为抗倭做出的额外贡献是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李成梁的几个儿子。虽然是个科举上的失败者,但他的诗文字画水平都可以缀上一个“家”字。绘画方面,徐渭是写意花鸟方面的集大成者,从清初到现代,石涛、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都深受其影响。《杂花图》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十三种花卉蔬果。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堪称徐渭的扛鼎之作。可惜此行未见。
10 竹林七贤砖画(南北朝),《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此七人为魏末晋初时期的名士,他们常结伴游于山林,沉湎于酒乐。一九六〇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砖画。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三百枚砖块拼嵌而成,规格均为长2.4米、高0.88米,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为了对称的需要,画面上多了个春秋高士荣启期。画面中,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山涛头裹巾,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向秀头戴帻,一肩袒露,闭目沉思;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阮咸垂带飘于脑后,弹四弦乐器;荣启期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均标明身份,相互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间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鉴于其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这件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11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明),此炉胎体厚重,器型高大,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表现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张力,是明朝宣德年间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这种大型的官窑青花,还有一尊“万寿瓶”,通体以各种字体绘满“寿”字。此行仅见后者,有些遗憾。
12 金菩萨立像(清),这尊佛像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八十八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尽显皇家气派,是清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这尊金菩萨盘发束髻,戴五叶冠,冠后僧带向两侧下垂,两眉之间有象征智慧的白毫。菩萨赤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每瓣莲上嵌水晶一颗,莲座中间镶嵌珍珠一周。
13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东汉),书写工具方面,中国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于是各种砚台相继出现,进入了一个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阶段,制作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这方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一九七〇年出土于徐州某东汉彭城王的墓葬中,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成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
14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新石器时代),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神品。一九七〇年出土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顶端是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极其生动。此物出土时置于墓主右脚下的一石钺圆孔处,应是钺上的附加饰件。钺作为兵器(或许那时还没有演化为礼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墓主人在当时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应是一位握有军权、神权的氏族显贵。
15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新石器时代),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法器,距今五千年左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南博院藏的一件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一九八二年底常州市东北的寺墩遗址四号墓葬出土,为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厘米、内孔径6.1厘米,为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是一组表示神人骑在神兽上的象征性图案,为良渚文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核心。
16 青瓷神兽尊(西晋),青瓷神兽尊于一九七六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是南博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根据墓志记载为西晋永宁二年(302)。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绳索状的前掌外翻,后掌下撑,背后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青釉微微泛灰,釉质润泽,但因受火不均而釉色不匀。周身有刻画的蓖纹、戳印纹和堆贴纹,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须,底部刻有“东州”二字。青瓷神兽尊不是一件简单的瓷罐,而是特制的随葬品,是一件绝品,具有神圣的意蕴。这件青瓷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非常具有震撼力。神兽尊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出土于纪年墓葬,至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同类资料,因而相当珍贵。一九九三年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17 鎏金喇嘛塔(明),这尊鎏金喇嘛塔于一九五六年发现于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之内,通高卅五厘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高十六厘米的须弥宝座,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方刻有题记,记载制作喇嘛塔的制作者和供养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内部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须弥座上的佛塔为藏式佛塔式,塔身有四个壶门,塔内放置有释迦、韦陀佛像等,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组成。须弥座上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此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在中国主要是明朝以后修建的,全国大约有十多处。金刚宝座塔仅有五台山圆照寺和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两座,而像南京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迷你”金刚宝座塔仅此一座,弥足珍贵。
18 沈寿绣品《耶稣像》(民国),沈寿一八七四年生于吴县,清时曾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并赴日本考察刺绣和刺绣学校。沈寿对日本艺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油画等技法效果结合起来的新尝试特别感兴趣,归国后进一步琢磨、研究,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刺绣作品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使中国的刺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民国初期,适逢即将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利用“仿真绣”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为了让世界公众更加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为原本,开始了再度创作。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百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百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耶稣像》在一九一五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此行还见到了沈寿所绣罗汉四条屏中的一条,亦为刺绣中的绝对精品。
19 蓝釉粉彩转心瓶(清),乾隆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极为复杂,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外瓶绘着彩云、山崖、板桥等景致,内胆绘着乾隆打猎时的场景。内胆旋转时,仿佛大队人马穿行在山间,气势非凡。此瓶通高7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4厘米。
20 和硕智亲王金印金册(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一大早,天理教两百多教众在太监内应下,由东、西华门攻打紫禁城,试图越墙打进皇帝住的养心殿。皇阿哥旻宁闻听前面发生变故,立即命令侍从投入战斗。当他赶到养心殿阶下,发现屋顶上有两个人影,立即以鸟枪射击,将其击毙。激战至中午,事变平息,此时嘉庆帝正由避暑山庄归京途中。得知儿子已率众平乱,嘉庆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这一年旻宁卅一岁。嘉庆帝本来就喜欢这个嫡出的皇二子(长子早夭,其实为嫡长子),加上其在“癸酉之变”中的出色表现,七年后旻宁继承皇位、成为道光帝。旻宁受封和硕智亲王时,嘉庆帝赐予金印、金册,作为身份的认定。金印背纽为赑屃,力大且擅于负重,为龙首、龟身、龙尾、龙爪;金册是三面屏风形状,可折叠,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

㈣ 清代五彩瓷器荷花真假鉴别

是粉彩、五彩、颜色釉,还是青花?鉴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㈤ 多肉植物粉彩莲怎么养

粉彩莲为景天科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
养护方法:

一、光照和温度
粉彩莲喜欢内光照充足、凉爽干燥的生长环境容,生长季节要多见光照,这样叶片会很容易出状态,显得很紫,光照不足叶片会有点发蓝。此外炎热的夏季养护要注意遮阳通风,冬季放在室内向阳处进行养护最好。

二、水分管理
粉彩莲的浇水,在生长季节,浇水干透浇透即可。夏季植株处于休眠期,植株生长缓慢,这个时候要严格控制浇水,不要造成盆土积水,切忌长时间的雨淋。冬季基本断水,保持盆土的基本干燥即可安全过冬。

三、土壤
粉彩莲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基本是排水、疏松、透气性良好的介质为主。可以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岩混合使用的方法配土。

四、繁殖方法
粉彩莲繁殖主要是叶插,掰取下部的叶片,通风处放两三天,置于土表即可,生根快,成活率也高,通常一片叶子上可以爆出很多小崽。此外也可考虑砍头枝插,促进爆侧芽。

总结:以上就是有关多肉植物粉彩莲的养护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㈥ 谁知道佛家浅粉色莲花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粉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即入世之行,出世之心。白莲花代表纯洁的自性之体,红莲花代表诚信自性之理,粉色为红色与白色的和合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之行,出世之心。

其他四种莲花分别代表:

1、青莲花代表智慧,青色为万物生长发育之色,代表生,比喻为自性之体能生出各种妙用,而各种妙用均不离自性之体,所以青莲花代表智慧。

2、红莲花(也叫赤莲花)代表诚信自性之理。因为红色是红心之色,代表忠心。诸佛均为证悟到自性之理之人,所以诚信自性之理之人,就是见到佛了。

3、白莲花代表纯洁的自性之体。因为白色不沾染一点点杂色,所以代表纯洁。

4、黄莲花代表功德、十度之行。因为犹如太阳的光芒,以及大地的颜色,太阳及大地哺育万物而毫无怨言,所以用黄色代表功德、十度之行。

(6)荷花粉彩盘扩展阅读:

荷花对生长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红摇翠,甚至在很小的盆碗中亦能风姿绰约,装点人间。在中国荷文化史上,盆荷这种形式出现之初只是被用于私家庭院观赏。如今,在中国各地园林中,盆荷的应用非常广泛。

盆栽和池栽相结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观赏价值,在园林水景和园林小品中经常出现。荷花水石盆景是在杭州出现的一种新的盆景。它是荷花盆栽与水石盆景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山石的刚毅挺拔,又显示荷花的娇艳妩媚。荷花盆景可选用珊瑚石、砂积石、斧劈石、英石等山石作材料。

㈦ 大清乾隆年制黄地粉彩荷叶荷花瓷器图片

没看见照片

㈧ 粉彩瓷的粉彩瓷发展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瓷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亦常见“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其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这种精品在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噪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体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绌。

㈨ 多肉植物粉彩莲和初恋是一种吗


这是粉彩莲(某宝图片)

热点内容
新歌荷花情 发布:2025-05-18 04:11:20 浏览:974
北京办公室绿植租摆 发布:2025-05-18 03:36:54 浏览:590
多想摘一朵 发布:2025-05-18 03:29:40 浏览:520
玫瑰糠疹阴部 发布:2025-05-18 03:29:39 浏览:644
紫霞仙女兰花是建兰吗 发布:2025-05-18 03:29:28 浏览:497
源益花卉种业 发布:2025-05-18 03:24:24 浏览:701
七夕成年礼 发布:2025-05-18 03:23:46 浏览:626
吃西兰花会胀气吗 发布:2025-05-18 03:23:43 浏览:911
山茶花的形状是什么 发布:2025-05-18 03:11:54 浏览:211
梅花档案南云 发布:2025-05-18 03:07:34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