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镇荷花
❶ 修身是人见存心为政是谁写的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15、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20、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借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寒冷的季节,众树凋而松柏青翠依旧,引申指越在艰苦中越能见人的品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荡荡:坦然宽广戚戚:忧愁不安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才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人追随。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眼见正义的事却不做,乃缺乏勇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怎么能够没有信用呢?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有道德之人总是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人为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生淫乱之心,贫贱不改节操,武力不会屈服。引申指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不因任何外部压力而改变。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不忘:不怕沟壑:此指弃尸山沟元:首、脑袋志士不惧怕亡,勇士不惧怕掉脑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同天下人共乐忧。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有德不可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高尚的道德不可战胜。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接受正确的意见如同顺流而下,非常快意。私仇不及公。——《左传·哀公五年》不因私废公。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如登:如登山,比喻难如崩:如崩塌,比喻易接受正确的意见如登山一样的难,接受错误的意见像崩山一般容易。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季冬纪》丹:朱砂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尊重他人胜过自己,先为别人着想。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虽穷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严,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考虑国家大事,然后再顾及个人恩怨。至诚则金石为开。——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其真诚真诚所至,最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动。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猛烈的大风中展现草的刚劲,引申指越恶劣的环境越显坚贞的品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宁静修身,节俭修养品德。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人谁不?国,忠义之大者。——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人谁能不,为国捐躯,大忠大义。鞠躬尽瘁,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不辞劳苦,默默贡献,至方休。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北齐·刘昼《刘子·大质》燔:焚烧销:融化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兰草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可融但不能改变它的刚韧。引申指坚贞的品格永不会改变.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宁可像玉被击碎,也不做一块完瓦,引申指宁可保全气节而,也不愿苟且偷生。为善则预,为恶则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预:参与去:离开好事就积极参与,坏事就立即离开。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源:水源流:下游水源洁净,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则影子也直。士穷乃见节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穷:困苦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穷困之时愈发显现出来。不畏义,不荣幸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荣:心喜幸:侥幸不惧怕为正义而,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名声之善恶存乎人。——唐·韩愈《与卫中行书》一个人的名声好坏是由大家决定的。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嫉:痛恨仇雠:仇敌痛恨坏人坏事像仇敌,看见好人好事像饿而求食、渴而思饮一样迫切需要。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抨击恶行,表彰善举。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品德修养破败了,其余的事也就像瓦片一样破裂,意指品德修养是成败的根本。火不侵玉。——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火不能烧灼玉石,意指邪不压正。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烈士:刚烈、积极进取的人恒人:常人仗节:保持节操配谊:合乎正义刚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能保持节操,坚持正义。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宋·王安石《命解》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絜:检查绳墨:准则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检查自己的行为,言出必须符合准则。意指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违背道德准则。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与颜直讲》君子:有品德的人出:做官处:不做官道:道义有品德的人无论做官还是闲居都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所以问心无愧。宁以义,不苟幸生,而视如归。——宋·欧阳修《纵囚论》宁可为正义而,也不苟且偷生,而是视如归。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廉耻说》廉洁知耻是一个正人君子最重要的节操。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不知羞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上高司谏书》痛斥邪恶小人全无羞耻之心。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殊:不同善与恶就像火和水一样完全对立,不能并存,意指有德才之人当疾恶如仇,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指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色:神色意指在镇静沉着,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庸言》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坏事,一件就足够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坏事一件也不能做。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毁:诋毁一个人做好事,不必自夸,周围的人也会称许;一个人做坏事,不必自毁,周围的人也会诋毁,意指一个人的言行好坏瞒不过周围的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宋·苏轼《留侯论》英雄豪杰必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冯京加恩制》涅:染不缁:染而不黑虽然被混浊侵染依然不黑。比喻品格高洁,不受世俗污染。不以私爱害公义。——宋·苏辙《论侯称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填札子》私爱:一己偏爱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而损害公正道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洗涤清涟:清澄的水妖:不正派的艳丽莲生污泥而纤尘不染,沐浴清水,艳而不妖。此处以莲花的洁净比喻君子的节操。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心中不胡思乱想,就不会轻举妄动。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为国事忧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读书人应当心怀天下。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仁义:古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包括仁爱、谦恭、信义等。对于一个有才德的人来说,钱财不过是粪土,仁义才价值千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接受了别人的委托,就要忠实地去办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匹夫:普通平民百姓焉:于此保卫国家,虽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责任。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极言祖国山河之可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人《痛史》第十回国家兴亡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强调行善弃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