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木兰花刘郎
A. 有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这首诗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请大家帮我解答一下吧
《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苏轼写了好几首。不知你说的是那首。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减字木兰花(寓意)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减字木兰花(荔支)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减字木兰花(送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减字木兰花
曰:“臣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余过吴兴,而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作此词戏之,举座皆绝倒。
惟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坐。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
减字木兰花(得书)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减字木兰花(送别)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还有呢。
B. 减字木兰花 nal
基本介绍: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
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
词牌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粗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典范作品:
1.【宋】张先《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2.【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3.【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
4.【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5.【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6.【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琴》
6.【宋】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
7.【宋】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8.【宋】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9.【宋】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10.【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11.【宋】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12.【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新月》
13.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4.【南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
15.【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C.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的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①
刘郎②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③。要听琵琶,重院④莺啼觅谢家⑤。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⑥。万里东风,国破山河⑦落照红⑧。
D. 有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这首诗吗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
作者题注:
秘阁古《笑林》云:晋元帝版生子,宴百权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余过吴兴,而李公择适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为作此戏之。举坐皆绝倒。
正文:
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E.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的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回绍兴三年)以荐补右答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F. 减字木兰花这首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不知道你说的是哪首,下面是比较有名的几首的赏析。
《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刘郎已老1,不管桃花依旧笑2。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3。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4。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5。 注释: 1.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 2."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 4."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鉴赏:宋人作诗有多用故实、点化成句的风气,在词的创作中亦有所体现,此词短短四十多字中有四处化用了唐人诗句,且浑然天成。首句连用二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便得去寻访歌妓。下片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满腹愁思,以致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即将原因和盘托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注释: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 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 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 赏析: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减字木兰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鉴赏:这是一首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上的词。它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原城池已没入洪泽湖)。 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芒。“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 但如今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寄人》)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摹山范水较为一般,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使山河为之变色,极具感人力量。 过片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这怎不令她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下片着重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东望眼”、“有泪无言”来表现被掳女子的深沉悲愤,极富感染力。
G. 苏轼《减字木兰花》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
二、附原文如下: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解析】
全词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小黄莺刚刚学会啼叫,细雨如酥,小草开始发芽。“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古诗词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借用韩愈的诗句嵌入词中,读来却觉得天衣无缝。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即使“醉倒”也要趁花开时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过去了,等到年华老去再去后悔。词人由珍惜春光联想到珍惜年华,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
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H.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
答案复:本首词上阕抒发了制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意对即可) |
I. 减字木兰花 【宋】朱敦儒 宿渔家 【唐】郭震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回院莺啼觅答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翻译:(用典很多)
“桃花”没有变,依旧开的灿烂;而“我”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我也想听听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种久久不能自拔,让我理解了白居易当年浔阳江上那份自伤沦落,却逢知己的激动心情
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宿渔家
朝代:宋 作者: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J. 减字木兰花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刘郎已老1,不管桃花依旧笑2。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3。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4。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5。 注释 : 1.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 2."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 4."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鉴赏 :宋人作诗有多用故实、点化成句的风气,在词的创作中亦有所体现,此词短短四十多字中有四处化用了唐人诗句,且浑然天成。首句连用二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便得去寻访歌妓。下片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满腹愁思,以致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即将原因和盘托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注释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 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 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 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减字木兰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鉴赏 :这是一首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上的词。它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原城池已没入洪泽湖)。 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芒。“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 但如今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寄人》)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摹山范水较为一般,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使山河为之变色,极具感人力量。 过片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这怎不令她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下片着重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东望眼”、“有泪无言”来表现被掳女子的深沉悲愤,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