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风物志
Ⅰ 诗歌与我们的时代和国家的关系
诗歌和我们的时代
-----兼谈保定诗歌
石英杰
时代是一个大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庞然大物。在它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只匆匆过往的蚂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对于这个庞然大物,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即使穷尽一生也无法摸清这个时代的形状。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也只能说出自己触摸到的很小而可怜的一部分,永远不会是全部。
这个世界准备了很多事物供你挑选。让我们从需要到喜欢,再从喜欢到热爱,最终成为我们的宗教,我们的皈依,也成为我们的坟墓和诞生地,写作就是这样。
独特的个体生命存在于天地之间,我们不停追问和探寻时代的真相与秘密,会一直在路上,不断靠近但永远无法抵达,这既是写作者的使命,也是宿命。这种情势给写作者只剩下了一个迫不得已的方向,那就是向深处去,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切口向着核心去。
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具有矛盾性和多义性。它是温暖的、也是冰冷的,是平缓的,也是激荡的,挤压、破裂、漂移、汇聚、重生,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它们相生相克结伴而行,彼此扭结在一起无法拆分。身处其中,不管是诅咒还是赞美,你都无法逃避变幻莫测的风云。
雾霾一次次笼罩我们的城市,随之而来的京津冀一体化让明天充满了变数,征地拆迁高铁通车,三县并入市区让这座古城的城市体量超过了省会石家庄,一跃为河北第二,再次引发了首都副中心的猜测。微信刷屏时代的网络貌似提供了便捷和自由,其实我们只是尝到了一点小小的甜头,便被剥夺了自由。像温水煮青蛙,让我们一步一步不知不觉地顺从他,成为他的长工,他的奴隶。几天前杭州市萧山施工中挖断了光缆,全国多地网友反映自己手机和电脑支付宝出现故障,无法登陆,给生活造成了混乱。互联网让我们甘心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做侏儒和傀儡,而丧失独立的行为和思考。
前面我说过了,在时代这个庞然大物面前,谁都无法说清它的全部,以下我不得不通过几个例子来描述我们的时代。
手机来到我们身边历史很短。我相信手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方便。但是,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我们发现,本来用于沟通的手机却让很多人成了低头族,亲友聚会,甚至一个家庭的至亲到了一起都越来越话少,我们把原来聊天沟通的机会都给了这个冰冷的机器,它让我们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孤独。
河南新野县是猴戏的发源地,新野的乡间有很多养猴、驯猴的民间艺人,且当地的猴戏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学遗产。做过新野县令的吴承恩更是受到启发写出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每逢农闲之时,新野县的耍猴艺人都会带着猴子远走他乡,在全国各地表演猴戏。十几年前,当地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2014年7月9日,河南新野县的四名耍猴艺人在牡丹江市表演时,被牡丹江市森林公安以没有“野生动物运输证”为由抓获并刑拘,媒体关注后引发了轩然大波。4名艺人被取保释放,但是在他们被拘押期间,他们视为亲人的猴王却死在了牡丹江。最后在当地猕猴艺术协会的上诉下,今年1月份,4名艺人被黑龙江的法官们宣告无罪。
这起公共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时代的范本。我们有多个切口深入时代:从兴盛到萎缩,我们古老的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从刑拘到主动释放最后宣告无罪,如果没有媒体和公众的关注,4个艺人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法律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橡皮筋吗?而我个人在这起事件中更关注4名艺人的内心感受。这些从小跟在父辈的身后学会了驯猴技艺的艺人,在背井离乡来到黑龙江街头遭到驱赶时,是什么心情?当他们被警察拘留的时候,看到亲人一样的猕猴被粗暴牵走,是什么心情?当他们深陷拘留所的黑屋子,面对明天未卜的命运,是什么心情?当他们被取保释放,手捧猴王尸体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再举一个例子。足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狂热的一个体育项目,它的狂热超越了国度、种族、性别和年龄,它缔造了成千上万的各种皮肤的各种语言的追随者。但是,今天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和决定足球走向的高官们却深陷贪腐的泥潭。在布拉特即将参加新一届足联主席竞选的几天前,瑞士和美国的司法机关同时发力,拘捕了十几名掌握世界杯比赛决定权的高官。其拘捕的理由就是这些高官涉嫌向世界杯申办国敲诈和贪污。我不知道全世界狂热的球迷面对自己热爱的足球,心里该作何感受?
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义性。当我们举起放大镜对准一个细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该从这样的切口里向时代的深处走去追问一些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这些黑洞的表面。
或许正是有感于时代的复杂、矛盾和多义,北京师大文学院的张清华教授这样描述诗歌:诗的语言必须具有黑暗性、晦暗性、不可诠释性,以及在表达的同时完成对表达的反对、质疑或者是颠覆,因为它不需要确切,或者说不需要完成性的、终极的修辞,它恰恰是反修辞、反表达的。这是它的黑暗性、启示性所在,诗意与诗性之所在。
诗歌原动力
生存和生命,这两个词要耗尽诗人的一生。好的诗人和诗歌需要在慢和安静中分娩,但是我们的时代却不断提速,裂变,发展。 而这种提速像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效率,另一方面却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摧毁着我们心灵世界里的故乡。
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在对近期中国诗坛的梳理中发现,乡愁化诗歌成为当下诗歌重要的写作方向之一。为什么呢?故乡被不断加速的时代挤压成碎片发生位移,它们与诗人的内心形成剧烈的摩擦和反作用,从而使乡愁化诗歌越来越多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诗人的使命是还乡,我们的心灵的故土在哪里?当我们的肉体不断被丰富和强大的物质所安抚招安,我们的心灵是不是承受着无家可归的煎熬折磨?诗歌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追问世界,探询世界的秘密和真相。就是在我们在内心与外部世界摩擦、矛盾、相互作用中去找到合适的部位打开世界的切口。对于时代的追问,我们仅仅具备和练习修辞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历史想象力,这是区分码字匠和优秀诗人的重要标志。语言表达、修辞手段就像一个容器,它的作用是要保留住写作者的思想并向读者呈现。如果我们没有思想,还要这个容器有什么用呢?
这个周三,我在保定学院给中文系的学生们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不洁”。这个词几乎是打开真相的切口。在我身体之外的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干净的东西存在?不存在干净的事物。无论你洗上一百一千遍,洗到死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如果不信,你把洗净的东西放到显微镜下看看是什么结果。退一万步讲,即便在显微镜下你看到的都是干净的,那在我们尚未发明的什么镜下,它仍然也会是脏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看到的所谓干净是事物的表面,是生活的假象,是某时某地我们还不具备看清的手段和能力。
那么,有没有干净呢?肯定有,但它并不存在于这个客观世界,只存在于我们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存在于无数瞬间。所以我们矛盾,会忏悔,会纠结。面对一个不干净的世界,在我们不干净的肉体里,干净却偏偏住在内心。在这种充满悖论的背景下,我们去追问探询生存和生命的真相与秘密,这就是诗歌写作的原动力。所以著名评论家陈超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害怕不洁,真实是作家唯一的道德。不洁是生活的伦理,但真实是写作的伦理。
诗歌不是新闻,它们追问真相的方式截然不同。诗人不是新闻报道者,也不是贩卖良心和公共道德者,他要设法将公共事件转化为内心的个人化表达。新闻追问真相,是要让读者洞悉事件的形状,其发生的背景、起因、过程,这种追问是物理化的表层追问。而诗歌追问真相,要呈现事件对作者内心的投射和影响,是要进入事件的肌理、细胞,是要呈现事件的活体切片。
为什么很多诗歌写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文思泉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反而走入了枯竭的困境?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消费的是青春的激情。如果他们内心缺乏写作的原动力,或者说没能找到自己的原动力,随着青春和激情的消失,他们也会慢慢消失在写作这条路上。
诗人何为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多义的时代,诗歌写作者该向何处去?
时代就像一条滔滔向前的河流,逆行的小船反而更能让我们对河流的方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随波逐流,不盲从,秉持独立的见解,虽然会面对和承担更大的困境与风险,但这样的文字才会有时代性和历史感。
面对错综的、含混不清的世界,追问就像显影剂,写作者保持足够尖锐的追问,自己渺茫模糊的生命个体就会在文字中逐渐清晰起来,就会自然而然生发出时代感和历史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追问就像一束光,我们可以借助它,在时代这个大幕上,和读者一起看到我们渺小的身体投射在上面的剪影。
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我去了一趟紫荆关爬上残破的明长城。从紫荆关回来,我写了几首短诗,受到了韩文戈、东篱等诗人的肯定。其中一首我是这样写的:残破的明长城/像一把生锈的锯,扔在山间/----有些锯齿磨秃了/600多年,到底/锯过什么比他还要坚硬的东西?//我怀疑,最先锯断的是镀金的闪电/然后是铁一样的时代,最终锯开了大地和天空/此刻,他正吃力地锯着我灰白的骨头和黑暗的心。
2009年年底,作协号召大家写家乡,这样在2010年第一期的荷花淀上我写了一组《保定风物志》,其中一首就是《紫荆关长城》我这样说:在群山中蜿蜒,出没/路过爱恨,情仇/路过喜怒,悲欢/路过天灾,人祸/ /这些破败的屏障,无法挡住时光/正在路过衰老。战争在上面留下的遗痕/早就被擦拭得一干二净。两首诗放到一起,优劣差异大家一看就清楚。后面一首我试图写出历史感,因为缺乏自己的独特认知,表达出来的是大家人人共知的想法,所以他注定缺乏存在的价值,而前面的一首,写出了自己个人的切肤之痛,这种基于生存环境下的自言自语式的疼痛更能让读者跟随文字回望历史。
生活在复杂多义的时代,诗人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诗人的荣耀是什么?是在显赫的刊物上发表,去获什么显赫的大奖,或者当上什么会长或者主席?我认为,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世俗社会给你的光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些光环就是绞索,如果你沉溺于此,你就会被他们所累所诱捕,直至杀死。一个诗人真正的权力,应该是他选择不断向时代的深处下潜,不断追问这个世界。诗人的荣耀是他追问这个时代的勇气和能力。这种下潜就是探索生存和生命的过程。
这个庞大的、复杂的、多义的时代,不会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我们能够做到的,不是用我们的文字给自己的读者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让追问和问题扩大化深入化。有人这样担忧地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没有标准,将问题扩大化,这样的写作难道不会陷入混乱盲目吗?写作就是要呈现每个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说出你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如果统一到固定的标准下,如果我们遮蔽自己的内心都去用别人递过来的传声筒发声,这样的文字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而独特的想法,这个很关键也很重要。那些文字一定是你的声音,而不是别人的声音,是你想说的话,而不是别人想听的话。
Ⅱ 荷花风物志怎么写
荷花,是令人喜爱的植物,外表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下面是荷花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快来围观吧。
荷花托物言志的作文【篇一】
有人喜欢国色天香的牡丹,有人喜欢清新飘逸的兰花,而我却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去年夏天,我去了北京清华大学的莲桥,走近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陶醉,心境豁然开朗起来。荷叶有小的,有大的,可爱极了。过了一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像一颗颗珍珠落到了一个个碧绿的圆盘上,雨中的荷花更显得娇嫩,雨中的荷塘更有一番诗意,让人流连忘返。
荷塘不仅荷叶漂亮,荷花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荷花的形状就像一个个小摇篮,只有你仔细地闻它,才能闻到它那清新淡雅的幽香,荷花有粉色的、乳白色的,但是乳白的荷花却很稀少,荷花有单瓣、复瓣、半重瓣。微分吹来,荷花和荷叶左右摇来摇去,像一位位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风停了,荷花又在水面上亭亭玉立。
荷花和荷叶不仅美丽,用处也很大。比如荷叶能泡茶、做中药,莲藕能吃,莲子则是夏天清凉解暑的最佳食品。总之,它的全身都是宝。
我爱荷花,她的美不仅来自于外表,更代表了一种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托物言志的作文【篇二】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是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荷花的“出污不染,”也正是这句话,勾起了我对荷花深深地喜爱之情。
有人说:“荷花全身都是宝。”我也赞成这句话, 别看荷花长得这么美丽,就像是专门用来观赏的一样,实际上,用它的花瓣来做肥料,或者药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它凋谢过后,结出的果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莲蓬,”更是营养丰富,它即可食用,也可药用。更有和它同根生的荷叶,它可以用来泡茶,品茶时,若把眼睛放在茶杯口,让茶的热气沁入眼内,便可保持眼睛清亮,心里觉得无比舒畅。
荷花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它的身子常常浸泡在半水半泥之中,它得不到干净得水,也得不到湿润的泥土,而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虽说可以吸收不少有害物质,但它们经常用嘴咬荷花的颈部或者根部,使荷花的营养减少。
荷花从不懂得争奇斗艳,它只懂得把自己做得更好。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荷花们纷纷抬起头来,把自己最好的以免展现出来,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夏季的清凉,放眼望去,除了荷花还是荷花,它们朵朵都是那么美丽,没有好坏之分,我想:它们一定都把自己做到最好了吧!
荷花有着高尚的品质,它的出生地是那么的肮脏,可它确实那么的高雅素洁。
出污不染的荷花,无私奉献的荷花;拥有顽强生命力的荷花;只懂得把自己做得更好的荷花。它是那么伟大,它不正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吗?如此美丽的生命怎不令人敬佩?
荷花托物言志的作文【篇三】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去热清火;荷叶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不怕油污,不怕烟熏;用荷叶煮成的粥,碧绿清香,清爽可口……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 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荷叶赞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Ⅲ 九阴真经 我看见有人走过脚下有朵好像莲花的东西是风物志还是什么
千情衣,衣服风物质的效果
Ⅳ 用一段话表现夏天的寂静,夏夜的寂静也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又是一个7月,又是一个寂静夏夜,荷塘里的风景还会如朱自清笔下的那般唯美吗?此时此刻,如果你亲自探访清华园里的荷塘,却只能找到1/2的月色,这又是为什么呢?向左走?向右走?
“同学,请问荷塘怎么走?”初到清华的我似乎要迷失在这个充满了书香味的大园子里。被问的学生起先一脸疑惑,然后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左拐弯一直走!”她迅速指了个方向,善意的微笑中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夏天的清华园很美,但沿途的风景吸引不了我的目光,我只有一个目的地——荷塘。中学时代的《荷塘月色》早已烂熟于胸,今天终于可以揭开“庐山真面目”,竟然有一丝莫名的兴奋。我并不是惟一的造访者:一群穿着同样衬衫的中学生,前后有2个老师带队,正向我这个方向走来;甬路上晃悠过来的三三两两的大学生嘴里叨念着“朱自清”;前方还有领着孩子的年轻家长先行一步……
和目光深邃的闻一多像擦肩而过,一潭清水就呈现在我的眼前——稀疏的荷叶和同样稀疏的花儿,想象不出是怎样的“田田的叶子”,怎样的“风致”。即使周围已经修缮了错落的石台,杨柳的倒影在水中也煞是好看,还有旁边亭子匾额上“自清亭”的“证据”,我还是掩饰不住失望。峰回路转,却听见一位老人叹息道“唉,此荷塘非彼荷塘也!”
清华还有另一个荷塘?我在《清华风物志》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小荷塘。抗日战争前就叫“荷花池”, 1978年学校为了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毗邻的古亭改成“自清亭”,也许因此误导了大家。来这里寻找“荷塘月色”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来的其实是“小荷塘”,而真正的荷塘近在咫尺的近春园里。
近春园位于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道光年间,熙春园分成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后来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而成为荒园。70多年前的夏夜,朱自清怀着那颗不安的心漫步到这片清幽之地。月光下,荷塘凸现出神奇的景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恰好符合近春园荷塘的形状,而小荷塘要规整得多。
然而我看到的是繁华的池塘:嫩绿的草坪,崭新的亭子,清新的荷花,好像这里从不曾有过破败和荒芜的痕迹。小荷塘混淆了故事发生地点的真实性,而后人的一些维护措施也改变了荷塘的气质。今日的荷塘虽然满种荷花,但只留下1/2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