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夜游
A. 荷塘月色应分为几部分别写的是什么
荷塘月色应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内2~6段)容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1)荷花夜游扩展阅读
文章还用了大量叠词,强化了语言的音乐美。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尤其是叠词的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个闪光点。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正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作者不满于社会现实,对前途感到苦闷、彷徨,“不宁静”的情绪使他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缘情造境,又即景孕情,顺着“一路行来,伫立凝思”这条线索,用饱蘸感情的笔锋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展现出一幅幅幽美、恬静的图景。
B. 苏轼描写西湖荷花的诗句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宋】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翻译:
湖泊一望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
我悄然看到远处的寺庙里灯火明亮,正在等待淡得秽暗时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啊。
赏析: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此时正与任察推的吕仲甫携妓夜游。这首诗就是为这次夜游而作。
C. 形容夜游西湖的句子有哪些
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着人们去采 那根下的莲藕呢。
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在轻轻地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地摇橹声和远处动听地琴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
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湖面仿佛随着风向西移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上嵌了许多闪闪发光的金币,一闪一闪的。再往前走,在微风中挺立的亭亭玉立的荷花映入眼帘。
雨后的西湖更美丽,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平静的湖面笼罩这一层薄薄的水汽,犹如柔顺的面纱,笼罩这喜欢国色天香的美貌容颜。夕阳准备回家了,只在湖面洒下一片斑驳。湖畔的垂柳映在夕阳照耀下的湖水。如梦般的垂柳与夕阳的金色交相挥映,如梦一般。
南山路向东行,不远有净慈寺,为西湖四大古刹之一,传说济公在此修行。。
南屏山下闪烁着点点金色,这是净获寺的琉璃瓦。
所有这一切都披上了细雨的网。雨丝时疏时密,景色因而瞬息变化,但见诸字,自然无法捕捉空灵的意境。当你走进西湖公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小西湖,西湖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本以为冬季的西湖不会再对我有什么可以吸引,哪知道我运气很好,看到了弥足珍贵的雪景。一眼望去,湖边的建筑物都披上了一件白大衣,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翠绿的松柏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大层雪,伸展着又粗又大的枝干,象一顶顶空中的大白伞,承受着自然给它的压力毫不屈服。在所有的植物中,也只有松柏有这种坚韧挺拔的精神。
“平湖秋月”和“断桥残雪”都在白堤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过刺史,对西湖进行过治理,后人为纪念他,称为白堤。白居易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就是此堤。“平湖秋月”三面临水,楼前水面筑平台,每当中秋月夜,湖平如镜,清辉万顷,可坐平台赏月品茶,兴趣无穷。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这美景不仅仅只在秋天,夏日里接天连碧的荷花,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的风采。
太阳以高挂在天,这时的荷叶像刚洗过一般,闪闪发光,生机焕发,在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束起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花虽没有火那样红,但在那片片荷叶中,更能衬出鲜明的色彩。花茎也是那样直,从不弯曲,这正是它高贵,典雅之处。
我站在湖边,观赏着水平如镜的西湖。西湖水清澈碧绿,仿佛一块碧玉。湖面波光粼粼,阳光给它洒下金光,仿佛铺上了点点金子。湖中小岛众多,树木茂密。你看,柳树的枝条被微风一吹,像一束束轻盈的头发一样,随风飘舞。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夏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闪着点点金光。远远望去,西湖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楚楚动人,婀娜多姿。西湖边的荷花争奇斗艳,“映日荷花别样红”。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擢青莲而不妖”。偶尔有几只蜻蜓飞来,在她上面停留。
一到西湖,我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花儿开的那麽娇艳,红的红,绿的绿,都像赶集般的聚拢来。湖边的柳树姐姐都在梳理着自己长长的头发。湖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河中央的荷花更是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它是那麽的纯洁,那麽的朴素。
游船慢慢地离开了岸边,我的心也随着游船走进了西湖。传说西湖有“三怪”,即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断桥不断说的是:冬天,断桥上积满了雪,然而最上面的雪融化了。
D. 形容夜游西湖的句子
《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吴鼎芳
疏雨洗空翠,来看湖上山。断桥芳柳外回,小艇白鸥间。
月在答美人远,春忙流水闲。西陵犹唤酒,灯影出花关。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夜泛西湖五绝》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E. 古人过大暑是风俗有哪些,如何实现饮酒赏荷游船的
大暑是我国农历的24节气之一,在农历的6月中旬,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光。而这个时候天气仍炎热,农作物生长茂盛,炎热和雨水有时候是一起来到的,给人热气腾腾的感觉。
那么古代人在大暑这个节气中间,防暑降温,祈祷丰收,是风俗的两个重要的内容。
所以赏荷花上游船成为了消暑很好的出游项目。在古代,荷花池是天然的空调和降温池,通常水上或者水边的温度会比其他的地方低上好几度。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选择在水边看荷花的原因。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下,心情舒爽,那些由高温高湿带来的疾病就很少侵扰身心。
如今虽然空调盛行,去自然的水边,感受明月花香,仍旧是消暑的一个重大的项目。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夏天出行,出来旅游。
谢谢你的阅读!
F.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
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
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认为《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深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不完全正确,难以客观地反映出朱自清当时的思想实际。因为前三种观点局限于把朱自清当作一个旧文人来看待,因而降低了朱自清的思想境界;而后三种观点又有人为地拔高之嫌。比较实际的看法应是:《荷塘月色》固然表现了朱自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流露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主要还是表现自己“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众人皆浊而吾独清”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
何以言之?我们可以从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两个方面去寻求答案。
众所周知,《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的西院。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之时,现实的黑暗使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内心惶然。虽然他明确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并没有参加革命,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这说明,朱自清在当时对革命的认识还不足。他不愿参加革命,恐怕是因为他还不了解革命,因而也就难以正确对待革命,难以正确对待革命者。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反对革命,完全是因为他对反动政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愿与反动统治者同流合污。因此,写作《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对当时的社会是不够理解的,对当时的人也是不够理解的。他反过来又认为别人同样不理解他。于是,他就借着夜游荷塘,以屈原自况,来抒发屈原行吟江畔时所抒发的“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众人皆浊而吾独清”的感慨,从而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
下面再结合《荷塘月色》一文的内容来看:
第一节作者交代“月亮渐渐升高了”,“墙外马路上的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表明一切都是静的,而这种静,恰恰反衬了作者自己内心的“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正是源于现实世界对作者的冲击。他对这种冲击缺乏准备,无法面对,不能接受,因而形成了极大的困惑,所以才借着夜游荷塘来排遣自己的愁绪。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的朱自清已不复存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另一个朱自清,是一个摆脱了尘世的烦恼,专心地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因此,朱自清是以两种身份、两种面目出现在文章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漫游荷塘过程中,幻化中的朱自清不自觉地或自觉地代替了尘世里的朱自清,这才会把一切烦恼摆脱,潜心观赏荷塘月色;才会由眼前的荷塘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梁武帝的《采莲赋》,联想起南朝民歌《西洲曲》,惦记起几千里外的江南故乡;也才会有着文章中如此独到的发现和深切的感受,从而产生苏轼游赤壁时“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可以说朱自清已经完全陶醉在月下荷塘这片小天地里了。
时值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能够有着这样的闲情逸致,固然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难道又能少了那种在如此环境下还能超脱的自得之意吗?这种自得之意又有几分能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呢?
漫游荷塘之后,陶醉于个人小天地里的朱自清又回到现实中来。“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样的结束语,一方面和第一节的末尾相呼应,反映了朱自清文章行文的严谨,结构的完整,布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照应开头,告诉读者,夜已深了,别人已经睡着了,连自己的爱人也睡熟了,岂不是再一次表现了“众人皆睡而吾独醒”吗?言外之意可能就是“众人皆浊而吾自清”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写作《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以屈原自况,虽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发泄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更主要的是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清高和圣洁。
累死我也!!要采纳我!!!
G. 描写荷花池的诗句有哪些
唐·李商隐《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宋·欧阳修《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清·石涛《荷花》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唐·李商隐《荷花》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宋·刘光祖《洞仙歌》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H. 关于“夜游西湖”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夜游西湖”的诗句:
1、《夜泛西湖五绝》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新月生回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答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吴鼎芳
疏雨洗空翠,来看湖上山。断桥芳柳外,小艇白鸥间。
月在美人远,春忙流水闲。西陵犹唤酒,灯影出花关。
I. 所谓西湖三怪 断桥不断,肝肠断 孤山不孤,君心孤 长桥不长,的下一句是什么呢急啊!
是长桥不长,情谊长。
全句:断桥不断,肝肠断 ;孤山不孤,君心孤;长桥不长,情谊长。
其中断桥是许仙白娘子。
孤山是林和靖梅妻鹤子。
长桥是梁祝惜别,于长桥相送。
(9)荷花夜游扩展阅读:
背景故事:
断桥不断:当年许仙和白蛇娘娘断桥相会的典故,就会觉得断桥应该是断的,起码曾经是断的。
其实,断桥原叫“段家桥”。
以前,杭州每年总有几场雪,长长的一条苏堤,就成了西湖上的一条玉带。
太阳出来后,拱桥的向阳面很快就融化了,而背面仍然有积雪。
这时,从旁边的宝石山上看桥,却似断了一般。
断桥由此而来,所以,才说是“断桥不断”。
孤山不孤: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
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说“孤山不孤”。
长桥不长:宋朝时有一青年女子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相爱,但好事的后母从中挑拨离间横加阻挠。
眼看美好的婚姻难以成全,有一天师儿与王宣教坐船夜游西湖,到长桥下荷花深处,他俩便投入水中,以死相抗。
还有讲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传说,所以这里总有许多成双成对的美丽蝴蝶。
今日,寻长桥却只有了长桥公园路边一亭,望去,一湖秋水微波荡漾。
长桥徒有虚名,令人惋惜。
J. 夜游西湖的诗句
关于“夜游西湖”的诗句:
1、《夜泛西湖五绝》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新月版生魄迹未安,才权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西湖夜泛》 年代: 明 作者: 吴鼎芳
疏雨洗空翠,来看湖上山。断桥芳柳外,小艇白鸥间。
月在美人远,春忙流水闲。西陵犹唤酒,灯影出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