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木兰花寒节

木兰花寒节

发布时间: 2021-01-30 23:03:21

① 木兰花什么时候盛开

早春的时候就开始开花了,花季一直到夏季。

② 古诗《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首句中的竞怎样的表达

“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的热闹场面。

③ 赏析张先的《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女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吴兴健儿驾着龙舟,在水面上疾驰。用毛竹做的秋千架上载着少女,宛若天仙。绿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儿兴正高,夕阳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儿秀,踏青的人儿,来往游不定。 行云飘去远山暗,夕阳西下,游春的人儿都不见,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无声。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无数杨花从空中飞掠而过,不曾留下一丝花影。 1;“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暗,游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静。为上片做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寂静,一个‘静’字,又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④ 《木兰花》全诗诗句

《木兰花》 作者:夏悠

闻花看影疑心怵,帘外清秋知莫入。 晓寒散尽梦重生,望断路途香淡处。 人间有味西风诉,乱卷诗书凌波住。 轻舟削去几分愁,斩却愁心谁分付。

《木兰花.伊人天涯》 作者:伏虎

音信难觅由来久,赏花也觉花不芳。 记得临别娇羞问:何日给你做新娘? 莫问相别有几许,别恨不可论短长。 欲颦还笑似昨日,伊人天涯愁断肠。

《木兰花》 作者:萧夜

明月如霜亦如镜,照得何处是吾家? 帘外清韵无人敲,野畔琼花有鬼睱。 杜鹃声里难诉暮,偷眠借梦趁烟华。 谁抱欢期酬苦岁,疏星时落君山下。

《木兰花》 作者:萧夜

数轮相思总难圆,一望倾城有无间。 夜约黄昏来旧照,千万愁绪与谁牵。 前生逐马定边骨,此夕闲琴思卿颜。 拂尽烟波人渐暮,画屏深处垂梦帘。

《木兰花》 作者:酒殇入梦

干枯的早已枯干 你还在风里舞蹈 淡淡的色彩 拒绝争艳的舞台 你不会刻意伪装 也不愿争夺虚名 在那盛开在那败落 那便是你平淡的生活 有时狂风有时暴雨 你依靠弱小的身体 依然开的自然优雅 脱俗的淡雅 再一次将我的心灵震慑 面对你纯洁无痕的芳香 谁又能禁住心的躁动 守护在你的身旁 守候着那留不住的美 终有一日 花会败落、心会枯萎 只遗留下碎了等候的心

⑤ 宋祁的《木兰花》诗词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

【赏析】
宋祁这首词是在宴会上写给一位歌女演唱的,后来宋祁因这首词被人称为“红杏尚书”,可能宋先生始料未及吧。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写景的名句。春风多从东边来,所以古人写春风,通常都是东城春早,古人踏青也多去东郊,这个就跟写花必称“南枝”艳,“向阳花木早逢春”是一个道理。“渐”字得神,很有立体感,使人得感觉眼前得美景不仅仅是一幅平面风景画,而是一副扑面而来,绵绵不绝的动态画面。“縠皱”水的波纹,“棹”是船桨,读zhao,水的波纹是层层散开的,呼应前面的“渐”字,一副动态的早春图跃然而出,实在美妙。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远处杨柳如烟,虽是清晨,却因春意盎然不觉寒冷,这两句相互配合的很自然。“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闹”字成就了宋祁“红杏尚书”美名,却也招来了骂声。清代以研究戏曲得名的李渔便是其中之一。他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词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当见之诗词(《窥词管见》)。主张“境界说”的王国维却为“闹”倾倒,“‘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词闹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我想,宋祁这首词既然是席间应酬之作,“闹”字可能是押韵偶得的字眼,未必有太深的思虑。倒是后世人的争论,间接地炒作了宋祁吧。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也是名句。说的是人生惆怅太多,欢愉太少,李煜有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感慨的话。后句,化用了李延年“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意思是能得一笑何必吝啬千金呢。(这些都是有钱人的感慨,无阙这里偷笑下。)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君”指歌女,这句是对那位歌女说的。“为了你,我举杯劝说斜阳:你且留步,跟我们一起共渡这美好时光吧!(这里我没有直译诗句,而是我自己的理解,用了意译。)” 一种挽留夕阳,只愿时光在此刻停留的心愿呼之欲出了。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暂时查不到有说服力的资料,宋祁“红杏尚书”之名,不会仅仅因为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想跟宋先生人品风流也有关系。如果这首词,我们理解为宋先生的香艳故事,那么“红杏枝头春意闹”不是单独指景色,而是暗示了,宋先生与歌女们饮酒调情的欢愉场面,或者说,我们可以由此想象“红杏”句的由来了。“花间”非指景色,而是指歌女。不管怎么说,这首词遣词缠绵而不轻薄,造句华美而不浮艳,其含蓄的味道,后世文人品后,会心一笑,乃调侃宋祁为“红杏尚书”。

⑥ 木兰花立春日作陆游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赏析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划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近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破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我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⑦ 《木兰花》全部诗词

城上风光莺语乱,
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
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浅。

抱歉,我只知道这一首

⑧ 《木兰花令》详细赏析

说班婕妤应以《怨歌行》开篇,说杨贵妃更应该拿《长恨歌》来作题,可是不,有了纳兰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有了开始存在的理由。
夜深不睡,读《饮水词》,通书看下来,我仍觉得这句最好。其实这一阕词着实平淡,但这一句又实在叫人哑然,像张僧繇画龙的一点,又像西门吹血的剑,准确,优雅,无声地吻上了你的脖子。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回不到最初。
“何事西风悲画扇”,讲的是汉成帝妃班婕妤,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获殊宠。一次,成帝想与她同辇出游,她言道:“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退而不敢奉诏。
那是君王爱恋正浓的时候,因赞她贤,后宫亦逢迎她,传为美谈,仿佛她是那楚庄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长孙贤后。她也自得,以为深承君恩,又不没家训,如此地相得益彰。许皇后愚钝,她是不动声色宠冠六宫的人,这样好的日子哪里找去?只愿恩爱长久,如宫名长信。
可是,有一天,她来了!她带着她的妹妹合德一起来了。
飞燕入汉宫,是她寂寞的开始。一切,是那么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怜爱,宠幸,都随着那身轻如燕的舞女入宫,戛然而止。
山盟虽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云覆雨,似纳兰说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也似刘禹锡的《竹叶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她作《怨歌行》,又名《团扇歌》,以团扇自比,忧切动人——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这是她女知识分子的遣情,自遣。她不是那许皇后,在飞燕极盛的时候,犹自站在那儿不躲开,生生地,惹人厌弃。班婕妤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否则她不会自请去服侍太后,在成帝死后又去为成帝守陵,孤独终老。
她只是料不到,料不到,清高自诩、目下无尘的自己,日后竟成了宫怨的代言人。很多年后,有个男人,仿佛从《团扇歌》中窥到她的苦况,作了《长信秋词五首》来怜惜她——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我猜。她决计料不到如此。若是知道,纵然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深风冷,也挺住喽,咬碎银牙也不作什么劳什子《怨歌行》,白白地叫人看了笑话去。
叹一句遇人不淑呵,她是樊姬,可夫君绝不是楚庄王;她有无艳之贤,夫君却绝无一鸣惊人的志气。 她其实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输在太拘于礼法,她太规整,没有飞燕起舞绕御帘的轻盈,亦没有合德入浴的妖娆妩媚。
她是太正经,撂不下来身份。做什么都要循于礼教,不明白,你只是婕妤,不是皇后,做了妃子,始终也只是个妾。天下女人,迈入皇宫的和未入皇宫的,其实都一样。只要皇帝愿意,他都可以嫖得到。婕妤和舞姬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是换了个名称而已,有什么好讲究的?皇宫是个金碧辉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
还记得周星星版的《鹿鼎记》吗?韦小宝初入天地会的那段,陈近南一脸正气地拉他进密室说,我们反清复明,就是要抢回属于我们的钱和女人!韦小宝问,那为什么要说反清复明之类的屁话呢?陈近南说,聪明人只对聪明人说实话,外面那些笨人只要拿空洞的理想忽悠之……韦小宝大悟,两人一拍既合。出来后,两个人依旧是一脸正气地面对那些呆鸟,慷慨陈词。这一棒子敲得狠,狠到后来,看见有草莽叫嚣着要反什么复什么,我都觉得好笑,总想起这句话,还是欣赏王晶的直捷和周星星的犀利。男人看男人,才见得恶毒。
这些男人们哪,皇朝天下,也不过是嫖客相争。
飞燕和合德,这一双姐妹,是倾国的尤物,生来是要招惹男人的。成帝说,吾当老死在(合德)“温柔乡”里,一语成谶。
有一天,她爱的男人终于死了,死在另一个女人的身上。
当繁华过尽,天子与凡人一样躺在冰冷的墓穴里时,那个曾被他抛弃的爱人,被他冷落遗忘的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园里,陪住他一生一世。
只是,婕妤闭目时,会不会想到当年初入宫的景象,想起那日他坐在高高的黄金辇上,伸出手来,微笑如水的模样;她会不会后悔当初缩回手去,没有和他同乘一辇。两相依偎,或许是最亲密无间的时刻。
非常短暂。人生若只如初见。
拿后世唐太宗作比,是否合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全篇。我所念念于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到下阕,应该是从汉代走到唐朝来的时候了。汉唐,这是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年岁,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遗下的风韵洒下我们血液里,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从班婕妤到杨贵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不如,随着这两个女子款款的身影,闲闲看过千年的花开花落,王朝兴替,借着“骊山语罢清宵半”的好辰光,说一说这个“祸国”的女人,虽然,弹指又过了千年。
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那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儿就是在这儿做出的。结果,亡了四百多年国祚的西周。再后来,唐玄宗在这里遇上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
骊山的温泉宫,李隆基最爱的地方,只是那时候,他最宠的人还不是杨玉环。所以,她做了他儿子寿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长辈,亦因此有了后来的兜兜转转。他那时候喜欢的女人是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的女人,则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儿。
与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李隆基内心里对自己的祖母,有着很强烈的欣赏和景仰之心。他觉得祖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伟的帝王。因此,他对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绵绵的情意。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偶然的邂逅没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而已。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杨玉环有令人着迷的青春活力,她聪明,但不锐利,融融地,让人很放松。对中年已过的皇帝而言,是潜在的刺激。
这种需要在武惠妃死后益发明显。孤独的大唐皇帝,需要一个新鲜的女人了。像白居易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乐天不能写明是“唐皇”,一来,不合韵;二来,纵然唐朝世风开明,终究也要有些避忌。况且时人多以“汉唐”并举,说汉反而有更深长的味道。
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这是“不伦”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诟,然而他终究还是做了。因为玉环是当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样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谢子期,可见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着磅礴难挡的魅力,何况爱情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说“三郎”与“玉环”的爱情,免不了要说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仿佛是千年来品听同一场哀艳的爱情悲歌一样。必得和贾宝玉一样手拿曲谱,听人唱得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切才于恍恍中开场。

⑨ 木兰花 李煜 赏析

1.关于李煜和他的创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后,多以词抒写伤离惜别怀抱,寓寄故国之思、失国之痛、语言明净,音韵流畅,能以对比、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了。”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后主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
A.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不是丧权辱国后成为囚徒,李煜可能永远沦落为一个花前月下的风流文士,其词也必然会失之浅薄少蕴,成为续写“花间”词的俗人。正是阶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后期词褪去了宫廷生活的脂粉气,抒发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由于国亡家败,不得不从政治的角度品尝苦果,因此咏史抒怀的成分必然要熔铸于词作中。李煜在词中毫不掩饰地描绘了被俘后的生活,倾诉了愤世之愁,亡国之恨,直到招来杀身之祸。他在词中描写了真实生活,真情实感,并对此加以形象化的艺术概括,使词的影响力极大,感染力极强。可见,“真”是境界的基础,也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祛除矫情伪态,抒发胸中的真情,诗词方能动人。李煜词便是由于其“真情实性”而格外动人心魄的。
B.内情与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内心的情与意的表达同外物的境与景相互融合,才能创造出“意与境浑”、情与景合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词“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他擅长用白描、对比等手法,选择特殊的审美意象,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眼前实景与心中虚景巧妙连结,一吐为快。
C.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形象是意境构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鲜明生动,就必须是作者心中独有、充满着作者的情感与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词作中塑造了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2.关于《虞美人》的鉴赏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末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这个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3.关于《浪淘沙》的鉴赏
据蔡候《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如本词,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谈谈李煜词的感伤情调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用这句词来概括李煜词的情调与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南唐后主李馒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戏剧性的人生际遭。所以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忧郁色彩,有的淡如轻烟,有的浓似云雾.将人引入凄婉美丽的意境中。难怪有人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人物。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这些词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与“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怅”、“断肠”、“伤”的词作一共有20多首。可见,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倾诉“恨”与“愁”,忧郁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个创作阶段,其“恨”与“愁”的内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将李煜的词的感伤情调分为三个阶段:闲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句秦观的词来形容李煜前期词风是再恰当不过了,淡淡愁绪闲似飞花,细如雨丝,朦胧写意,清新雅致,别有一番美感。王国维将词人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种,而李煜作为一个典型的主观词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个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与热爱的环境与生活,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水平高出温、韦花间词许多。词风上清新自然,有独特的魅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这是李煜早期词中的“闲愁”,有一些花间词的痕迹,但已渐渐走出花间词的浓艳华美。多用白描,淡笔勾勒,明净自然,极有韵致;“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这一时期词作中的忧郁色彩渐浓,少了轻歌曼舞的描绘.少了吟风弄月的闲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词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与苍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李煜晚期词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开始了他充满屈辱、泪水与无限哀怨的余生。这首词从立国写到失国,从极乐写到极悲,感情跨度很大,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阵子》一词是李煜词作品中少数较有气势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渗透的只是巨大的伤痛,李煜词中的“哀”也就由此开始。
李煜从亡国到被赵光义所害,作为宋室的阶下囚,总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孤独,寂寞,反映了他对屈辱现实的极端不满与无奈。但作为亡国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残酷的现实进行无言的抗争.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他对自己悲剧一生写下的悲歌。虽然故地故苑风貌依旧,三千里锦绣河山如今拱手让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触景生情。正所谓:“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李煜的后期作品“真所谓以血书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它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血泪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后主词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光彩不减.至今为无数文学爱好者所深爱。
5.李煜与晏几道之比较(选自《齐齐哈尔社会科学》,作者冯艳红,有删节。)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晏几道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二者在生活阅历、识见,性格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所写的词却风格迥异,意境与成就都相去甚远。
两位词人都可以说是纯情词人,都有名文佳句流传于世。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有“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词丽句,深婉沉着。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豪迈恢宏,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力。
两位词人虽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由地位显赫到平民百姓或阶下囚的剧变,但因有地位、环境的较大差距,影响了他们的词作风格与意境。李煜虽是南唐末词人,却一洗“花间派”的胭脂气,大有奔腾豪放深沉广大之势;晏几道虽是宋初词人,却仍徘徊在花前月下,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派”的巢臼。
第一,词作风格的不同
李煜的词是纯真天然不假雕饰,晏几道的词则是清辞丽句俊美风流。
李煜对一切事物的感受与表现全出于直觉,没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纯真如实地写出自身的感受而巳。无论写宫廷宴乐、美人幽会,还是写伤春怀人、悲秋寄慨,几乎每首词都演化成一个小故事。有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有具体的环境、实物,多是形象的画面,具有情节性。同时,他在表达方式上摆脱了五代词的浓词丽句,不避口语,惯用白描。无论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的作品,无论是快乐之词还是悲苦之语,都是如此。李煜词作风格的另一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即命名是花间词,也寓意深远,表达深刻。
晏几道的词更多的是着意用力,用意雕饰又不露雕琢之迹,于自然之中,寓铸炼之工。晏几道擅于精心挑选字句入词,通过字句的斟酌,着意使他的词作表达更显深沉,寓意深远,耐人推敲。如“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木兰花》)两句,全用名词组成,表面是写院落内外景象,实际是写墙内之人当初艳如丹杏,而今衰残,已似雨余之花;门外之人生涯飘泊,有如风后不定的绿杨飞絮。对仗工整、精丽,又能尽工巧于矩度,寓流动于排偶,景象鲜明,喻比巧妙。
第二,词作意境的差异
从意境方面讲,二者词中虽同样有盛衰无常之感,但李煜词往往能以极简短的小令表达出深刻的悲慨,晏几道的词则表现的不那么宽广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阅世极浅的纯真性情抒发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虽阅世甚浅,不失赤子心,却能以其纯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苍桑,以其任纵的性情对一切遭遇都有特别深刻强锐的感受。此外,在用词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气象极为阔大的字眼,使词的意境深远宏大。具体说,李煜往往选择概括性极强,以一当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园、河山、甫国以及无限江山等,从而开阔词的意境。至于凤阁龙楼、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等也绝非定指一时一地或某一具体的殿堂楼宇、草木节气,而是泛指整个家园。意象外廷的宽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义的家仇国恨输入读者的感官,引起联想,激发强烈的共鸣和同情心。
晏几道的词多以爱情为主要内容,抒发家庭盛衰之感,表达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时代,他的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面貌,只是社会性没有李煜词那么宽广深厚,没有那种以己推人而及全人类的概括性。
第三,词作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与晏几道在词史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对五代词的发展,实有开拓之功;而晏几道不仅未有开拓,反而使词的意境转趋狭隘了。
李煜词在思想内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写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恒与无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阶层有相同感触者的共鸣。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说:“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身世之感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常有的广泛性质,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这段话深刻洞悉了李煜词丰厚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内涵。他开拓了博大、雄浑、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词作融入了一种极为高远深挚的意境。
晏几道的创作就词的发展演进而言,是一种“回流之嗣响”。北宋初期,长调盛行,柳永、苏轼已经对词做了开疆劈境的发展。晏几道的词不仅未曾追随柳、苏的开拓创新,甚至连晏殊和欧阳修在词的潜移默化演进中所达到的引人感发联想的深远意境也难得一见。他的词极少长调,多写恋情与相思。李煜与晏几道创作上的不同,是因为经历的不同。李煜所经受的是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而晏几道经历的是显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渐变。因此,这就注定了晏几道无法达到词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更高境界。

⑩ 木兰花月桂树悬铃木适合什么节日送

中秋节~

热点内容
米粒香盆景 发布:2025-05-16 11:14:12 浏览:951
南京樱花石 发布:2025-05-16 11:12:56 浏览:957
己过的情人节 发布:2025-05-16 11:03:39 浏览:634
梅花图片欣赏 发布:2025-05-16 10:59:25 浏览:91
荷花败落的诗句 发布:2025-05-16 10:59:25 浏览:711
晒绿植 发布:2025-05-16 10:59:21 浏览:608
济州樱花几月开 发布:2025-05-16 10:58:45 浏览:905
插花花高度 发布:2025-05-16 10:47:41 浏览:834
我拍的樱花 发布:2025-05-16 10:35:52 浏览:203
富士花卉王 发布:2025-05-16 10:30:44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