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兰花词
Ⅰ 谁知道《兰花草》的歌词
《兰花草》是银霞原唱的歌曲,由胡适作词、陈贤德,张弼作曲,歌曲发内行于1979年09月01日,收录于专容辑《回答》中。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1)胡适兰花词扩展阅读:
兰花草在音乐上打破了以往旧上海和传统歌谣的限制,突出作品简单平实、琅琅上口的曲风,还借鉴了大量西洋乐器,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国语民谣形式,“唱自己的歌”开始风雅一时 。歌曲《兰花草》旋律优美,便于传唱,歌词则更有魅力,一个未尝的心愿以兰花草为喻,句句令人期待、牵挂和追问。
Ⅱ 胡适的兰花草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内神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容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Ⅲ 胡适的《兰花草.》在何时改编为歌曲的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首名为《兰花草》的“台湾校园歌曲”颇为流行。这首歌节奏轻快,歌词简明,十分上口,因而受到青少年甚至更多层面人们的喜爱,至今仍能听到它的传唱。当时多家报刊和歌本都登出了它的词曲。但是,在词作者栏里,有的未署名,有的署为“佚名”,有的干脆以“台湾校园歌曲”将词曲作者都省略了。其实,这首歌词的作者,是新诗创作之初有绝大功劳的胡适先生。
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这就是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不首先提及的《尝试集》。再版后增加的几首诗中,就有被称为《兰花草》的原诗。该诗题目为《希望》,据作者所注的时间,此诗作于1921年10月4日。诗很短,亦将《兰花草》歌词附旁供参阅
《希望》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
带来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不息,
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开得有多香。
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看出,《兰花草》歌词是《希望》一诗稍加增改而成。从立意、内容、文辞到形式,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为了传唱的方便,将三段敷衍为四节。作为歌曲,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们今天指出这一点,并非仅为了替胡适先生争这歌词的著作权。一首诗能得到这样广泛的传唱,谱曲者也功莫大焉。笔者只是觉得,艺术作品所能产生的能量,有时真是很难估价。就拿《尝试集》来说,现在除去文学史还提及它之外,很少有人去阅读了。但虽然不成熟,它却仍然能以朴素、清新打动人,以至几十年后还有人“袭用”,谱成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这大约提示我们,艺术作品内中的真实情感、情趣,也许正是葆有它生命力的最基本素质,譬如我们从这首被唱为《兰花草》的小诗《希望》中见到的。
Ⅳ 兰花草的歌词
兰花草
作词:由胡适 作曲:陈贤德,张弼 原唱:银霞
歌词: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 ,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 ,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4)胡适兰花词扩展阅读
这首歌曲根据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希望》改编,原诗如下
希望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评论释义: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故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Ⅳ 胡适想借兰花寄托什么愿望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演唱:包美圣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包美圣唱这首《兰花草》,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Ⅵ 用心理学名词解释胡适的歌词兰花草
《兰花草》的词,是北大胡适校长写的,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的胡适晚年所作内的一首题容名为《希望》的诗。
浅面理解:从采兰、种兰、养护的过程中,看出作者对兰花的挚爱、对兰花开放时的向往。兰草花”的歌词,溢表着胡适先生铭心刻骨的乡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长是第一次种兰。
深入理解:来到北大读书的学生都是胡校长采来的兰花。胡校长想用自己的无微不至将学生培养成才(夙愿),释放学生的才华(满庭花簇簇),为学校为祖国增光(添得许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表达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意思,由于不是很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一座革命的摇篮,“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可能是表达当时形势紧张(秋天),“兰花”还须好好保护。
Ⅶ 《兰花草》作词胡适是不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胡适吗
确实是。只不过这首词原名是《希望》,是胡适写的一首白话诗。
起因是一年夏天专胡适到西山去,友属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高兴地带回家,平日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所以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后来被修改并谱曲,改名为现在的《兰花草》啦。
这里附原诗你可以参考一下: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Ⅷ 《兰花草》胡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创作背景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内喜喜地带回容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2、《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3、作者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Ⅸ 用心理学名词解释胡适歌词兰花草
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版望花开权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希望》原是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后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