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诗词全释

兰花诗词全释

发布时间: 2021-01-26 03:36:44

A. 幽兰古诗全意作者陈毅

陈毅《幽兰》赏析
窦凤才

【原作】
幽兰——[当代]陈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注视】
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
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
山隅(yú):角落。

【古诗今译】
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

【赏析】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革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
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B. 兰草阅读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内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容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C. 兰花释放氧气吗

兰花和绝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没有区别,白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晚上也呼吸消耗少量氧气

D. 李白兰花诗以及现代的解释

兰花诗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回绿艳恐答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草孤零零的生长在幽静的园子里,和杂草一起荒芜。
虽然曾经沐浴春晖,却为秋月的到来而悲伤。飞霜早早的就淅沥的到来了,
翠绿的艳丽之色恐怕将要到此为止。如果没有清风吹来,它的香气是为谁而发的呢。

赠友人 李白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兰花不当户生长,宁愿是闲庭幽草。旧日被霜摧露欺,曾经的红颜已未老先衰。
一度错接在瑶华琼枝上,在君王的池塘边结根。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白白承受了清风吹沐。
如果有余芳可佩于身,愿一起度过岁月。

E. 关于兰花的诗句及解释

兰花诗 十二首

古 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题 画 兰

清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 溪 沙 兰 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 兰

朱 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咏 兰 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 花

秋 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29 13:44 《幽兰》
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

《兰》
世间盆盎空栽植,唯有青山是我家。
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遮。

《盆兰》
西江绝妙赣州兰,曾买盆花几上看。
画里不知还得似,故乡风露未全干。

《山兰》
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
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幽兰》
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柳却无兰。
市廛不是高人住,欲访幽宗定在山。

《盆兰》
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
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兰》 (八首)
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
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乱草荒蓬著处理,兰花无地可安排。
想因赋质多灵秀,定要移根上苑栽。

九畹兰花自千古,兰花不足蕙花补。
何事荆棘夹杂生,君子容之更何忤。

不红不紫不深黄,碧绿沉沉叶几章。
惟有西风偏称意,惯催石上扫秋霜。

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一峰过去一峰遥,路人三峰近斗杓。
兰蕊愈高香欲远,洞庭草青满湖飘。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
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

半边修竹半边兰,碧叶清芬满近山。
总是一团春夏意,略无秋气杂其间。提问人的追问 2009-11-29 13:46 有没有解释呢,一首就可以了。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29 13:54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那就只有远走高飞,别谋出路,但是前途又会怎样呢?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决心离去,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鸡忠心为君主效劳,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随时可得;而黄鹄一举千里,来到君主这里,吃君主的食物,也不象鸡那样忠心效劳,却受到珍贵,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难得之故。所以我要离开君主,学黄鹄高飞远去了。鲁哀公听了,请田饶留下,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田饶说:“有臣不用,何书其言!”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燕王立他为相,治燕三年,国家太平。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见《韩诗外传》)李白在长安,跟田饶在鲁国的处境、心情很相似,所以这里说“方知”,也就是说,他终于体验到田饶作“黄鹄举”的真意,也要离开不察贤才的庸主,去寻求实现壮志的前途。但是,田饶处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逞霸,士子可以周游列国,以求遂志。而李白却是生活在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选择君主。因此,他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形象鲜明,含意无尽。
《古风》五十九首都是拟古之作。其一般特点是注重比兴,立意讽托,崇尚风骨,气势充沛,而语言朴实。这首显然拟阮籍《咏怀》体,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手法确似阮诗。这表明李白有很高的诗歌艺术素养和造诣。但从诗的构思和诗人形象所体现的全篇风格来看,这诗又确实保持着李白的独特风格。如上所述,首四句是咏历史以寄理想,但手法是似乎直陈史事,不点破用意。次四句是借成语以慨现实,但都属泛指,读者难以猜测。末二句是借故事以写出路,但只以引事交织描叙,用形象点到即止。总起来看,手法是故拟阮籍的隐晦,而构思则从理想高度来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李白那种热情追求理想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风格特征。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29 14:06 桃李花等待暖暖的春日而开,荣华艳丽又如往年

春风繁荣万物,草木欣欣向荣

枯树枝上绿叶再生,涸泉有涌清水

自然以大力运行天地,太阳神羲和日夜运行不停鞭

功名应该尽早成就,青史留名,芳名千古

桃李的容颜青春才有,谁又能长贯白日,留驻时光?

富贵与神仙,是我两大爱好,如今蹉跎成为两空

金石都会被销铄,经历风霜后什么可以长久?

日升月落,时光蹉跎,何以解愁?唯有歌酒强欢

秋霜何尝会可怜人,使人衰老就如倏忽凋败蒲柳一样的快

F. 苏 轼《兰花草》解释速求!!!!!

兰花就是 ...
自己找字典吖

G. 儒释道与兰花的渊源是怎样的

公元1805年,浙江天元余姚等地掀起了一股种植兰花品赏兰花之风。先是天元道坛的道长道士,后继天元的文人雅士,再逐渐发展到名人及商家,进而成为了一种民风。

公元1819年,为了进一步宣扬崇道敬德,一位张姓道长广邀名人雅士,发起了“天元兰花盆景展现会”,简称叫“兰盆会”。这个“兰盆会”每年举行两次,每次展期历时7天。

第一届“兰盆会”在公元1819年深秋的农历十月底举行,展出了各类兰花200余盆,观赏者近500多人。到了公元1831年,“兰盆会”的规模近一步扩大,展会内容也从原观兰赏花,扩展到品兰、咏兰、画兰、赠兰。一时间,天元名人雅士云集,热闹非凡,“兰盆会”名誉姚北。

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是讲的人生道理。做人要以正为师,以守贞为本,言不激行,有兰心兰德的人必然心性不乱,言行不偏激,就是君子,就是正人。

道家坚守的是一种真元之气,和合之气,即不被恶俗所感染的正直之气。我国蒙学著作《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古人认为,人在脱离母胎之初心性是善良的、真朴的,然而人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习性就开始变化,渐渐地被世俗中丑恶的东西所侵蚀,变得复杂和混沌起来,如一泓清泉被污染了。

道家的修道就是儒家讲的修身,那人为什么要修道呢?因为世界是一个大染缸,太混浊太肮脏太龌龊了,染上坏的习性就必须把它去掉,修道就是返璞归真,还原人性的初态。

兰花的特性使其任凭外界物性万变,也不离性淡守贞和香清高洁的品格,成为了人们学习与修行的榜样。因此道家认为,兰花乃草中尤物,花中至宝,人若修到如兰的境界,则非圣即贤矣!

我国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兰花就是沉浸在优美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完美地将我国各派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旨串联在了一起。除了儒教和道教以外,兰花对佛教也有完美的诠释。

佛教信奉的是清静、禅定和出世,而兰花生于空谷幽林,环境清静,无街市的喧闹,“不以无人而不芳”,是一种淡泊,其特点在于“定”,也就是不为外物所染,保持禅定,与佛教中的“戒、定、慧”的“定”是同一含义。

一代高僧圆瑛法师有偈云,“世间诸相皆常住,万象森罗见本真”,人和万物相同,都有各自的真实本性,要见本真就需修行,修到什么程度呢?佛家追求的是修到“真如”境界,也就是明心见性的高度。

佛家之云,禅者,静也,定也,悟也;静了,定了就得妙悟,就能生出人生的大智慧来。“贪嗔痴”是每个人身心上的蒙尘垢物,“戒定慧”乃是医治“贪嗔痴”最好的妙方。

因此,佛徒修行的第一要务就是戒,戒什么?戒贪念,戒嗔心,戒痴愚之性也。戒然后定之,戒了就清静了,就定了,心态就平和了,人生的智慧就长出来了。因此,几乎所有的佛家寺院都种植有禅兰,其目的就是用作僧尼入定悟禅与劝教世俗众生修行。

佛教认为,从养兰品赏之中也能养成兰花的遗世独立,安于淡泊,乐于恬静的品格,脱离世俗烦恼,获得清静无为的快乐。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见兰悟禅”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说兰花和佛教的关系:

兰是禅花,非有禅缘,不结兰缘。兰是灵物,能卜凶吉。室浊则兰萎,屋凶则兰枯。兰有佛性,不论贵贱,平和同仁。

兰花文化与我国传统的儒释道都有很深渊源,正是由于兰花品质中的几大特点与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H. 用心理学名词解释胡适的歌词兰花草

《兰花草》的词,是北大胡适校长写的,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的胡适晚年所作内的一首题容名为《希望》的诗。
浅面理解:从采兰、种兰、养护的过程中,看出作者对兰花的挚爱、对兰花开放时的向往。兰草花”的歌词,溢表着胡适先生铭心刻骨的乡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长是第一次种兰。
深入理解:来到北大读书的学生都是胡校长采来的兰花。胡校长想用自己的无微不至将学生培养成才(夙愿),释放学生的才华(满庭花簇簇),为学校为祖国增光(添得许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表达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意思,由于不是很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一座革命的摇篮,“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可能是表达当时形势紧张(秋天),“兰花”还须好好保护。

I. 绽放的兰花蕊解释

兰花盛开了,特别漂亮。花心特别香喷喷的

热点内容
11个玫瑰花的意义 发布:2025-05-20 04:44:22 浏览:609
五针松盆景苗 发布:2025-05-20 04:44:17 浏览:242
学生呵护班级绿植 发布:2025-05-20 04:42:39 浏览:435
减肥过情人节 发布:2025-05-20 04:42:30 浏览:819
信阳牡丹园房价会跌吗 发布:2025-05-20 04:40:31 浏览:806
丹参能和玫瑰花一起泡水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5-20 04:21:58 浏览:39
七夕卖花有 发布:2025-05-20 04:20:38 浏览:185
梅花神针 发布:2025-05-20 04:04:02 浏览:14
情人节特性 发布:2025-05-20 03:56:24 浏览:646
爱的兰花 发布:2025-05-20 03:45:03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