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几句体
❶ 《兰花花》是讲什么的
说起陕北民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兰花花》等优秀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十分动人的反封建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首优美的民歌,从30年代唱至今天,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喜爱,家喻户晓,久唱不衰。《兰花花》是根据延安临镇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编创阵创出来的。
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二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❷ 音乐 兰花花 的故事背景
兰花花原名叫做姬延玲,延安县临镇人。从小心灵手巧,长得俊美可爱。与当地一男子相好,偷吃禁果。1936年红军解放了临镇,该男子应征入伍打仗去了。兰花花的父母强把她嫁与某老恶棍。该恶棍不久横祸而死,父母遂把她嫁给一个麻脸的富人。兰花花日遭虐待,终于在1942年病故。5 应当说,兰花花的事迹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现世悲剧,它揭示了旧社会下层女子 6 悲惨的人生命运,反映了旧礼教戕害人性、阻挠人的自由情感生活的现实。在那个时代,像这样的事件经常发生。但人们追求自由、力谋幸福的心智尚存,则不免要付之于实际的行动,试图去冲破樊篱,实现超越。这种实际的行动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鲁莽的,不免要走偏,酿成悲剧。(关于这方面的现象及理解,我在后面还将论及。) 兰花花的悲剧从她一生下来就开始演绎了。7 “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个英英采”。这句歌词包含了十分浓厚的民俗意义。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正是在这种物质生活中孕育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许存在偶然的因素,迎接兰花花的确实是纲常制下的女贱现实,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请容许我这样设想:兰花花是她妈在纺线织布的时候生的。这个孩子对生境的第一印象既是,长长的棉线,上下拉扯;黑黑的梭子,左右恍惚;人生的编织从此开始。 兰花花倒是生下来了,除了不得不推卸的文化国度造就了她的悲剧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过错是,她“实实的爱死人”。有人会问:“漂亮也有错吗?”有,确实可能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人性的任何方面都是可以判罪的。兰花花的人生轨迹即实践于这样的“原罪”。 随着年岁的增大,兰花花可以参加生产劳动了,起兴物也由家里转到了田间。“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劳动的性质之一是标志主体具备社会接受的素质。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兰花花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善于劳作,绝对是一个好的“家庭把式”。这在以劳动为美的意识形态看来,简直是尤物了。8 所以社会对兰花花的评价为: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 这样好的人才,自然是社会的稀罕“物件”, 9 也就不能奇怪媒人的过度性兴奋了。婚事的安排是如此的紧凑,大概有文学构设的参与。这个姑且不管。我想关注的是,在诸多民俗意义上的婚事仪式所体现的价值认同和制度张力。在这里,我要重点说说媒人。 中国传统有一种说法,社会上有六种女人碰不得,所谓“三姑六婆”是也。她们口尖舌长,说三道四,走街窜巷,搬弄是非,坑蒙拐骗,遗祸社会。媒人(一般指媒婆,事实上也是)就是这样类型的人。 10 我同样要强调,“三姑六婆”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所做的大量的无微不至的社会沟通工作。11 享有信息是人类的共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就可以粗略地视作从事信息的事业,男女老少,概莫能外。可惜在不短的时期里,男子享有的社交权益太多,女子享有的不足,恰恰为中国的“三姑六婆”的产生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值得我们现代人悲哀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这些现象,反倒表现了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扭曲。12 而且,由于媒婆的历史性活动,竟至于产生格式化的媒俗,以及“明媒正娶”一类的词汇,这是不容忽视的价值民俗力量。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门。”如果我们没有故事背景的交代,印象是不深刻的。实际上,其背后隐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单从信天游本身来说,很大数量的曲目都包含于这一内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情歌,这已几乎成为共识(当然如果仅是这样处理的话,也太过鲁莽)。信天游也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情歌都要反映未婚男女的纯情(注释中提到的“猥亵歌”可叫做已婚男女的“浊情歌”),人类非理智中性升华的大多数就贮藏在这些“真流露”的纯情男女身上。我同样可以想象,在旷远辽峻的山间地头,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在劳作中凝结于田苗子的情感游丝,荟萃于土豆疙瘩的纯然灵犀,以及高粱穗头的心灵契合。 13 另外需要交代是,在兰花花进“周家的门”之前,还有与情哥哥送别的一幕。歌词交待的不清楚,但这样的曲目简直是数不胜数,而且大多是历史浓缩的精华产物。中国人感情的细腻是举世闻名的,离愁别绪是最典型的表现方式。14 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这一主题的信天游应当是《走西口》。在这首九曲悲肠、摄人肺腑的信天游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传统中国人的阴阳相济和“陌生化”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特有的审美“三棱镜”,以及置于太阳底下的七彩光芒。15 “兰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陌生的人,陌生的物,兰花花的人生航程将最终在这里抛下铁锚。“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哩”!那种新婚的焦虑、害羞、渴躁不安,是难以言表但可以想见的。在这种杂碎的心态下,有一重情感是最最放不下的,那就是她的情哥哥。“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象一座坟。”这是最现实的打击。那种恋情失却、人物两非、欲舍不能、悔恨交加的心情在一刹那间变作为宇宙间最恶毒的诅咒:“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16 后两句可以是实写,写兰花花借口回娘家,私奔到情哥哥家里,痛诉心迹,言呈心志,告以决心;也可以理解作虚写,即兰花花幻想作自己携带食物去会情哥哥,以叙幽情。事实上,我们知道,她的情哥哥已经当兵去了,理解作虚写更切合实际。 17 我这里想重点提及的,是那种男女之情所激发的强大的勇气。不论兰花花是仅有这样的意识,还是已经化作了一种实际的行动,都可以表明礼教在“性情的真表露”面前所暴露的致命弱点。18 这种现象在中国是最为典型的,理由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十分成熟的礼教制和自由人性之间张力的时时缺失。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花花去找她的情哥哥,本质上是一种“违禁行为”。如果她把这种行为持续下去的话,不外乎又将产生一首“打伙计”的“猥亵歌”。撇开价值因素不提,单是如此方式的“性情真表露”(或曰“自由追求”),算不得长久之计,为己也不心安,终是悲剧的结局。最理想的方案是提出婚姻自由的革命纲领,并矢志不移地追求之,笃行之。这在当时的历史力量储备中,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并在事实上也终于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洪流中。 我们知道,兰花花的情人入伍打仗去了,这本身就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国妇女的命运从此将揭开一页新的篇章。回过头来再看《兰花花》,恰值于历史大变动的转折点上。兰花花的死,代表了旧事物的终结,预告了新事物的创生。可以说,《兰花花》是中国历史上礼教婚姻妇女的最后一幕悲剧,其存在价值正在于此。
❸ 什么是民歌调兰花花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的地方民歌
歌曲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内两句组成,容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
《兰花花》是刘燕平演唱的陕北民歌,由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
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
兰花花的原名叫姬延玲,1919年出生在延安临镇,长得十分招人喜欢
❹ 飞雪连天射白鹿。下句是什么啊
下句是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两句诗对金庸先生一系列小说的归纳,“飞”是指飞狐外传,“雪”是指雪山飞狐,“连”是指连城诀,“天”是指天龙八部,“射”是指射雕英雄传,“白”是指白马啸西风,“鹿”是指鹿鼎记,“笑”是指笑傲江湖,“书”是指书剑恩仇录,“神”是指神雕侠侣,“侠”是侠客行,“倚”是指倚天屠龙记,“碧”是指碧血剑,“鸳”是指鸳鸯刀。
(4)兰花花几句体扩展阅读: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网络
❺ 歌词里有连着4句兰花花的歌曲是什么
歌名:梦中的兰花花
歌手:刘建东
作词:刘建东
作曲:刘建东
❻ 《兰花花》每段是怎样的
全曲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和叙事的手法,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共八段歌内词。
第一段、第二容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歌词具有描绘性和赞美性,赞美兰花花美丽动人。而“兰花花”的“花”字,其旋律la上用了波音,起着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
第三段、第四段由G调转入C调,采用2/4拍子,速度慢一半,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了兰花花被迫出嫁的情景,而“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的热闹情景恰恰反衬出兰花花的悲惨境地,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
第五段、第六段写兰花花回到周家,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坚决的反抗。
第七段描写兰花花出逃,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摇板,情绪紧张而激烈。
第八段转回C凋,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咱们两个死活哟长在一搭”以及对这一句的重复,则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
这首歌曲语言淳朴,旋律优美流畅,深受群众喜爱。
❼ 兰花花是什么花 什么颜色 它又生长在哪里
兰花有很多品种--国兰有墨兰.剑兰.春兰等也有台湾的热带兰花--蝴蝶兰,洋兰则有很多(热带)如大花惠兰等.最美丽的兰花(国外认为)生长在非洲热带雨林,是一种寄生型的,名字不记得了。
❽ 阿宝歌中的兰花花是什么意思
这首歌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兰花花是人名。
延安临镇川的兰家河,有一个兰花花,生得真个俊,实实的爱死人。
兰花花年己十八岁,秀眉花眼,小小的嘴唇,见人总是笑眯眯的,脸上绽出一朵花,露出雪白雪白的牙齿。她身穿一身蓝,走路就像水漂船,脚蹬一双高底红绣鞋,照得村里村外的年轻后生心花缭乱,坐卧不安。都说兰花花是百里挑一的好女子。天下的美女最数兰花花好。
这朵花被村里的财主人家周富贵挑中了。
周富贵外号叫”周半川”,膝下有个老生猴小子,年仅七岁,秃脑鼠眼,一脸大麻子,整天鼻涕吊两股,富贵却把他当成宝贝蛋蛋。想给儿子早娶媳妇,早生贵子,早看守他的家业财产。因此,便请了村西能言利嘴的刘媒婆,给他儿定个大媳妇。
刘媒婆到家吃的油,穿的绸,大烟瘾一过,手在双膝盖上一拍,说:”哎呀!这事不用再叮咛。那兰花花不就是一个现成的,一万个姑娘里头难挑的俊女子嘛!前几天,我还碰着他大,洋烟瘾发得嘴像簸箕大,家里一个子儿也没有了,想把兰花花许配人家,弄几个片片 (银元)和蛋蛋 (大烟)吃。”
周富贵一听,皮笑肉不笑地问:”这没啥难肠,烟土你背上,大钱你拿上,好话你说上,腿儿你跑上,成事总不能亏待你。”就这样,凭着媒婆子三寸不烂之舌,正月说亲,二月里定,三月里交财礼,四月里就要娶亲过门哩。
当兰花花知道时,亲事已定好了。今天就过门,她哭着、闹着不愿去。他大说:”好娃哩!事已说好了,钱也使了,太穷,退赔人家不起,再说红口白牙,三媒六证,咱也惹不起周家,是崖是坑你跳吧,命定该如此。”
兰花花哭得死去活来,想寻无常,邻家婶子也劝说:”我娃年纪小小的,正在活人哩,女婿不强强,也图个人家窑院土地。再说你瞅的那个灵醒女婿杨二娃,也在周家拦羊抵债,你过了门,明里暗里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啊!”
正说着,只听吹手王八,高骡子大马,轿到门上了。就这样匆忙,便对对鼓,对对锣,对对喇叭,吹吹打打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下轿后,东照照,西看看。土墙墙院子,一排排窑,三间瓦房新铮铮的。对对猪,对对羊,对对先生坐几行,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只见一扎高的个小女婿,连晶花帽子、披红、袍子也拉不起,被人抱出来,和她拜天地,入洞房。这个女婿论个子一点点,论人才又秃又瞎还尿床。自己身上的纽扣也不会扣,连炕也爬不上去,要人往上吊哩。气得兰花花指着窑皮骂媒人,埋怨爹娘好狠心。
那猴小子见兰花花哭得很伤心,便说:”姐姐,你哭啥哩,快睡觉觉,明天我送你回娘家。”
兰花花一听,又气又想笑,顺手拉开红绫子被子,铺好四六绵毡,放好鸳鸯枕头,说:”你睡吧!”
小女婿说罢呼呼噜噜地睡着了。睡梦中一会说;”妈妈,我要吃奶奶。”兰花花没理。
停了一会又说:”姐姐,我要尿尿哩!”兰花花只觉脚脖子热呼呼的,忙掀开被子一看,红绫子被子象牙床都叫尿浇湿了,连她的绣鞋也泡在尿里头,一生气,便脱下绣鞋打女婿。
小女婿一见兰花花打她,一轱辘爬起来,哭哇嚎叫跑到前炕上。兰花花撵到前炕上,猴小子又跑到后炕上,兰花花又撵到后炕上,好像猫儿把鼠窜。猴小子见躲闪不过,便双膝跪在当炕里,叩头像捣蒜似的说:”姐姐我不敢了。”
兰花花拧住他的耳朵说:”我不是你姐姐。”
猴小子忙改口说:”娘,我再也不敢了。”
兰花花说:”我不是你娘。”
猴小子说:”不是我姐,不是我娘,你今打我为甚的?”
”不是姐,不是娘,我今打你为尿床。”
”你若为的是尿床事,请你饶了吧!我以后一定改,光吃捞饭不喝汤。”说着又磕头,又作揖。
再说周半川正在厅房陪客喝喜酒,忽听洞房闹嚷嚷,撵过来一看,气得乱吹胡子干瞪眼。一脚踏开门,一把把兰花花拉出房:”哼,你翻天了,刚过门的个新媳妇,你就打女婿哩!”说着叫人把兰花花关在磨房里。
兰花花抱磨杆,一天叫推二斗半。兰花花抱磨转,三天没吃一顿饭,头发锈成个毡片片。一碗小米饭,一天用三餐,过了好几天,才吃了一点点。
这磨声呼噜噜,像敲鼓,如吼雷,惊动了隔壁拦羊的杨二娃。他自兰花花抢进周家,每日闷闷不乐。当他听到磨声,心想可能是兰花花推磨,但又定不准。这天放羊,他在山里拽来了一把马兰花,黑地凑人不防,便从窗窟窿撂 进磨房。
兰花花正在吊着眼泪勾斗推磨,一见马兰花,情知是二娃哥撂的,便”哗啦”一声把磨房门打开了。二娃听到门响,便跳墙过来,一把把兰花花抱在怀里。
兰花花一见二娃,泪如雨下,冤屈得说不出一句话,半天才叫了声:”二娃哥。”
二娃说:”我就在你跟前。”
”你不走了吧?”
”不走了。咱们死死活活在一搭。”
兰花花紧紧搂着二娃的腰。二娃轻轻抚摸着兰花花的头:”看你,连头也懒得梳了。”
兰花花说:”二娃哥,给我梳一个麻花头吧!”
”没有梳子—-”
”用月牙。”兰花花接过话音说。
”天高攀不上。”
”用五龙爪。”
”什么五龙爪?”
兰花花托起二娃的手,说:”用手随便理理就好看了。”
月亮从磨房窗户里透进来,照得兰花花更加迷人好看。梳头中间,二娃猛不防亲了兰花花一个豆芽子嘴。兰花花”嗯”了一声,把二娃推开。
二娃问:”兰花花,你不爱我吗?”
”爱。谁不知道你没婆姨,我没汉,咱二人好像一骨朵蒜。”
”我没,你有。”二娃向上房指指。
”我不是他婆姨,他把我叫姐叫娘哩!”于是将打新郎的经过给他说了。
二娃搬着兰花花的肩膀,问:”你爱我的什么哩?”
兰花花说:”不爱你东来不爱你西,单爱哥哥二十一。”
”我是个拦羊娃。”
”对对山羊串串走,我和放羊娃手拉手。”
”我是穷小子。”二娃故意说。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还有呢?”二娃打破沙锅问到底。
兰花花说:”还有呀!人人都说咱俩个好,阿弥陀佛天知道。”
二娃越听越心喜,他紧紧抱住兰花花说:”红鞋扎的兰花花,咱俩死死活活在一搭。”
兰花花说:”咱俩定下一句话:深更半夜你早些来,来的迟了门不开。”
二娃说:”不行。”
”怎么不行?”
二娃说:”打碗碗开花蔓不长,露水夫妻不久长。”
兰花花着急说:”那你说怎么办?”
二娃向四面探听探听,低声说:”逃走,明天五月端阳,我在小河口等你,拉你逃出虎口狼窝。”
”行。这是个最好的主意。我一吃夜饭,给咱准备上一点干粮,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冒上个性命往你那儿跑。你一定等我啊!”"对。”
据说这对恩爱自由的夫妻就这样逃走了。人跑出去无影无踪,是死是活不知道。但村里年轻小伙子却想她,就给她编了个曲儿叫《兰花花》,一直传唱到现在,请听:
青线线蓝线线兰格英英翠,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人。
五谷子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娃子数上兰花花好。
……
❾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特征
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叙事性独唱歌曲。歌曲语言淳朴、旋律优美流畅,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得群众喜爱。
运用“信天游”曲调的《兰花花》;曲调高亢悠扬柔美、开阔有力,节奏舒缓自由,极具陕北特色。它以优美舒展的音调,纯朴感人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纯真爱情,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农家女兰花花的形象。
鞭挞了封建买办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兰花花》分析:
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第一、二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曲调一开始就出现两次四度(6 2)跳进和句中的四度甩腔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在兰花花的“花”字,其旋律la上用了波音,起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
第三、四段:由G调转入C调,速度慢一半,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兰花花被迫出嫁情景,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
第五、六段: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我们可以感到女主人公的坚决的反抗。
第七段:描写了兰花花的出逃,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摇板,情绪紧张而热烈。
第八段:转回G调,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用重复句,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
《兰花花》真实小故事:
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二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
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 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 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 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 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 (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 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 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
❿ 王志信改编的叙事歌《兰花花》由哪几部分组成
王志信改编的叙事歌《兰花花》,各段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信天游的由上、下两阕组成的框架。
全曲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和叙事的手法,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共八段歌词。
第一段、第二段开始以极高的音起句,歌词具有描绘性和赞美性,赞美兰花花美丽动人。而“兰花花”的“花”字,其旋律la上用了波音,起着强调和突出人物的作用。
第三段、第四段由G调转入C调,采用2/4拍子,速度慢一半,语气也特别悲痛,描绘了兰花花被迫出嫁的情景,而“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的热闹情景恰恰反衬出兰花花的悲惨境地,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礼教的无理与凶残,我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兰花花那清晰的哭腔。
第五段、第六段写兰花花回到周家,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坚决的反抗。
第七段描写兰花花出逃,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摇板,情绪紧张而激烈。
第八段转回C凋,用无限的激情刻画兰花花逃婚成功,“咱们两个死活哟长在一搭”以及对这一句的重复,则生动地表现出兰花花为追求美好的婚姻而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
这首歌曲语言淳朴,旋律优美流畅,深受群众喜爱。
歌中人物据民间传说确有其人,她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她长得美丽,渴望幸福,却被迫嫁给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