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钧釉海棠红

钧釉海棠红

发布时间: 2023-05-12 23:32:56

❶ 钧瓷能养出什么效果

钧瓷能养出的效果:钧瓷与玉比,钧瓷比玉美,似玉非玉。

钧瓷乳光洁如釉,有玉一般柔和的质感,又有玉特有的变化性。其中,釉面上纵横交错的开片纹、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等奇效,使釉质更透活欲滴。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艳丽夺目,品种繁多,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碗碟以碗盘为主,而花盆最好。

钧瓷不象单色瓷那样千篇一律,也不像手绘瓷那样有固定的图案,而是釉色千变万化、妙趣横生,形成“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美,为欣赏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样的钧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一种人,不同的心境可以看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蕴涵着不同的人生感受、情感体验。

钧瓷的艺术特色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钧瓷

❷ 北宋官钧为什么会成为历代窑变釉瓷 色彩

钧瓷,自唐末宋初以来,历代都有烧制。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北宋徽宗时禹州钧台窑和八卦洞窑烧制的御用祭祀瓷器。此时所烧钧瓷的神奇窑变釉是后世历代(包括现在)任何仿钧都无法达到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它变幻莫测的神奇色泽种类之多就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它仅在一器中几乎就分别含有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葡萄紫、玛瑙红、豆青、天青、月白、葱绿、天蓝、桂花黄、翡翠绿等。即使在这些能命出名的颜色釉里面,又还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神奇变化效果和让人叫不出名并无法形容的色彩和形状出来,更还不要说上面有极致的、到迄今都未仿出来的蚯蚓走泥纹。

这些“似玉非玉胜于玉”的窑变釉,后人根本就无法烧出这么多的窑变色彩出来。本文就以这个北宋中后期的钧窑敞口花瓶上所显诸色的窑变釉一一分述下:

此瓶制作以四节成型,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颈和腹部内面均有一道较明显的接胎痕。这些特点都是典型的北宋官窑制瓷工艺。它的胎质坚硬,呈灰白色,从它的断面处看,这种胎经过严格的精细加工,显得平滑而细腻坚致。整个瓶事先在胎面施过褐黄色化妆土,然后再施以铜的氧化物为作色剂,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窑变釉,因而成“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此瓶为颈、肩、腹、底的手工四节接逗,其颈和上腹内面的手工逗接甚至指纹捏痕都很明显。肩上有两条细炫纹,腹下收,足的饼底微凹而边向外撇,这种内凹而外撇的饼足还带有很明显的五代遗韵。

北宋钧窑以葱绿的翡翠和月白、天青以及茄皮紫为主。月白是钧窑中的一大特色。它的颗粒点在细小的情况下、若散布于茄皮紫中,因稀密的不同而所显各异:颗粒大些的就如夜空中的鹅毛绒雪花样飘舞;颗粒小些的就象夜间浩瀚天际的星斗样显得深邃旷远,成片的月白就成了如云如雾如棉状而显得轻盈飘逸。

月白夹在翡翠葱绿与麻黑色的茄皮紫之间所出现不规则的弯曲线,就象蚯蚓从泥灰或泥浆中不定形弯曲摆动走过留下的痕迹,故古人将之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蚯蚓走泥纹”为什么在后世的仿钧和当时的民窑中都极难出现?它是因为这种窑变现象必须要自然地出现在茄皮紫与葱绿之间的结合处所显的月白弯曲线才能形成。而当时的民窑和后世的仿钧都没有烧出唐末宋初的釉下黑色兼红点的相变茄皮紫。由于没有这三种色泽窑变现象的自然合理过渡出现,就不会有蚯蚓走泥纹的产生。

天青:葱绿翡翠的绿色过渡到月白相交间形成大片的熔融淡处就是天青。这天青的形状和色彩也变幻莫测,有的如瀑布垂帘;有的象湛蓝的海水,有的象天空深邃的青蓝色云朵;有的由于边有月白,它就象深山古巗上生长的苔藓样石花。

葱绿:葱绿在钧瓷中也很有特色,它有的象翡翠,有的像玻璃光泽样呈半通透感而显得翠绿深深;在月白与葱绿轻的地方,有的就成了疏旷淡雅的天青;它有这样一个现象:葱绿过渡到月白之间,绝不会出现玫瑰紫和海棠红这种色彩。因为它在窑变中,只有浓厚的深色积釉处才会出现红色,冷色之间的淡处过渡是不会出现红色的。因此,它到了浅色的地方就再也不会出现红釉色了。总之,这些色彩的奇异变化都是自然形成,人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完全听天由命。

从瓶上腹与肩处有一褐黄色的痕斑看,说明了此瓶在烧制前曾经施过褐黄色的护胎釉,然后再罩以氧化铜的窑变溶剂。又从瓶底外撇施的褐黄色釉看,上面有一层象煤油漂浮于水面斜视所显的晕彩蛤蛎光(有的又把它叫锡光)。这种蛤蛎光的散晕色彩在高古瓷中都常有出现,它是证明和鉴定彩色高古瓷的一个很重要依据。

钧窑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它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状,因此有很多地方是色与色之间的过渡色彩,有些色彩和形状具体象什么,很难用准确的具体形象去形容和描述。就以茄皮紫来讲,它总体里面是含黑而带紫,由于它是从唐末黑釉瓷中产生相变的演进而来,因此它透显出深沉、稳重、高雅、大度的气质,并显出紫色点、月白点、海棠红点、桂花黄点等,在这深沉的黑中,有的呈墨玉黑,有的呈紫黑,有的呈玻璃样的亮黑,有的呈麻点黑;而在这麻点黑中,有的又呈黄麻黑,有的呈灰麻黑,有的呈白麻黑,有的呈紫麻黑,有的呈绿麻黑,有的呈杂麻黑。它不单是黑色的变化如此,其它各色之间的深浅变化只要你仔细观察也是一样。它的色彩变化根本不是人为所能掌控的。这就是北宋钧窑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现在烧制出的钧窑色彩层次几乎都是有规律可循,能人为的去控制:红就是一个层次稍带变化的大片红,绿就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绿,紫也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紫,天青就是大片天青,它完全可以由人为调配釉料的科技方法控制而变化不大并有规律可循。但在古宋钧窑上所体现出来的很多窑变釉色彩,到迄今为止都还仿制不出来。哪像北宋的钧窑色彩,它所体现的窑变奇异让你根本无法想象。

从俯视残缺瓶口内面颈处施黄褐釉的地方看,其手工捏痕的工艺很自然明显。瓶的内面也没有施釉,仍显灰白胎。在向外侈的瓶口面上,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绿、天青、月白俱显。内口与黄釉结合处,釉的坠垂虽明显,但还尚未像民窑和后仿的钧瓷釉那样聚集成坨而成泪流的乳状。

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外撇的饼足边上面为黄褐色,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从边沿有不规则的圆凹处可以看出:此器在烧制时与支烧的窑具有摁压造成的凹陷痕迹。器底所显流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磨蚀痕和洗不掉的积垢都很明显。

从瓶肩部的炫纹处与整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钧窑中海棠红、玫瑰紫、玛瑙红的形成虽然出现很少,但一般它都是出现在茄皮紫中通透发亮的墨玉黑与葱绿、月白边沿周围外面的浓厚釉聚集处才会产生。它很少夹在月白与葱绿之间釉的稀薄处出现,也就是说,它绝不会在钧窑的淡雅处出现。

大家都知道钧窑奇异变化的色彩主要是铜的氧化剂,它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烧制时间、不同的配料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色彩。因而会在各自红绿黑白紫中又有其不同的奇异变化。但在所有钧窑的历史记载中,从来还不曾见有黄色窑变的记载,而此瓶的颈部就出现了黄色,它像花粉一样布撒在月白、天青、翠绿、茄皮紫之间。由于以前还从没有发现过这种黄色报道的记录,根据其形,我把它命名为“桂花黄”。因为它像秋天黄色桂花飘散的花粉状。

为了证明此瓶是北宋中晚期的瓷器,下面就引用现今世界公认的一个北宋官窑钧瓷花盆与此瓶对比,从它们之间的釉色变化中,就可看出其共同的时代特色。

此为北宋官窑钧瓷花盆,它是解放前被誉为中国的洋酒大王、爱国实业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号”章云生“萃孝堂”所藏之物。其父张燮理(秀园)是光绪20年进士,他收藏了不少历代文物精品。此北宋钧窑花盆曾刊登在《收藏》杂志2013年第5期133页上,它是现在世上公认的北宋官窑钧瓷。也是我所见的北宋钧瓷中,唯一一个窑变颜色的多彩变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与我的花瓶一样的钧瓷。因为它上面的天青、月白、茄皮紫、如雪花飘的茄皮紫窑变、蚯蚓走泥纹,脚底的黄胎和器底的香灰釉色等都与我这个花瓶几乎一样。凭心而论,此花瓶的窑变釉色比这个花盆的窑变色彩还要丰富和奇特。只不过花瓶已残,花盆完好,若论研究价值,这花瓶还显得更高,因为它的釉色变化更奇特、更齐全。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宋钧窑上所说的茄皮紫,我原以为是象茄子表皮的成片紫色,可在所见的钧瓷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茄皮的成片紫色。后来才发现,这“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所显象麻点一样的紫色麻点。这样把它与茄子把上的茄皮紫一对比,才知道古人取名真是比喻得既中肯又恰当。

(茄子把上所显茄皮紫的实物与钧窑所显茄皮紫对比,方知古人说的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紫色点而不是茄子食用部分成片紫色的皮)

至于“蚯蚓走泥纹”,我在很多环境下仔细观察过蚯蚓走泥的不同现象:有夏天下雨前空气稀薄缺氧时蚯蚓发闷挣扎在沙上身体移动所显泥沙边沿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排便垒起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在土中穿泥徘徊泥浆上留下的走泥纹痕迹,它们虽然所显的形状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圆环弯曲不定形的自然摆动痕迹都与钧瓷上体现的“蚯蚓走泥纹”相似,虽然它只是一个大概,但茄皮紫与葱绿间形成月白样的弯曲线,的确就象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一样,古人对它的命名真是取得入神。

二、钧窑花瓶的流传经过

此瓶原是一对,它是解放时从我地清末一翰林院庶吉士黄秉湘之子黄大潮(当时人称六老爷)家土改分地主财产作为添头搭配分给佃户家的。五八年的大跃进伙食团我地饿死很多人,当时我父亲是道士,他在为死者家属请去做道场开灵、送死者上山安葬后,死者家人作为开工钱的抵当物。那时所有的人都很穷,死主家都没有钱,一般就以物抵工钱。当时拿回来还遭到我母亲的唠叨,说:这两个烂口瓶拿来有啥用,还不如一合(ge)米(相当于半斤到一斤)!那时家家都拿不出吃的呀!这对花瓶后来听我哥哥姐姐说,当时拿回来口沿就是烂的。它以前可能曾经包过黄金,瓶口缺烂是黄金被取所致之故。两个瓶形制大小完全一样,只是上面釉的窑变花色不同。70年代时我曾将两个花瓶放在我的书桌上,里面还插一束假花。这是我青年时生产队好多人都看见过的,他们中有些人都知道,还说这对花瓶好看。后来因为这个花瓶我家一直用它来装煮豆腐时点豆花的胆巴(即卤水),才没有被甩而被保留下来。瓶口用胶粘起的那块是我在70年代生产队干活收工回来放锄头时,因不小心锄把倒下去打烂的,隔了20多年后,我开始收藏了,又找到了被打烂的这块缺片才将之粘合起。还有一个花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建房时,因为那时没有收藏意识,不知将那个瓶甩到哪里去了。

由于真正的北宋钧瓷存世太罕,在我历来所见的文献和各种书籍的图录中都没有见到过这种钧窑的窑变特色。但我一直都认为它是钧瓷,只不过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有这么高古能达到北宋。我最先一直以为它是道光的炉钧,后来知道道光的炉钧釉是用笔点和吹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认识到道光时吹点的炉钧工艺和雍正乾隆时流釉的炉钧工艺与北宋钧窑所显钧窑的窑变釉现象完全不一样,金代粗犷大气变化少的钧釉与之相比就更逊色。今年5月我见到了上海著名的藏瓷大家章瑜先生所藏的北宋花盆图片,才发现它上面的窑变特色和施釉工艺完全与我这个花瓶一样,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后才将它定为北宋。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历来藏家对北宋官窑钧瓷的赞誉。由于它当时就是贡品中的御瓷,历史以来又有多少藏家能真正上手过这种珍品?在以前没有照相术的年代,很多藏家终其一生恐怕连钧瓷色彩和样式都没有见过。就是现在信息这样发达的年代,很多人也没有见过真正钧瓷的图片。几乎很多照片和图录都是以讹传讹,以致还成了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倒反成了真的。那些所谓的“砖家”把佛说成鬼,鬼说成佛的荒唐事,不能不说是当今藏界的悲哀。现将网上和各种图录中所谓的“大宋钧窑”图片略展几幅如下,这些“钧瓷”,我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见到不少,小的十几元,大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几百元的不等。现将之传出后让那些拥有这些钧瓷和喜爱钧瓷的读者自辩:


以上所传的这些现代钧瓷如果还有谁硬要相信它是古代的宋钧,我可以告述喜爱它的读者们电话号码,上面这些各种各色型号的盆、洗、钵、尊等瓷你都可以买到。并且,只要你愿意出钱,还可以要买多少有多少而成为钧瓷拥有者的“大家”。


热点内容
阿城情人节送花 发布:2025-05-08 21:06:04 浏览:805
中间有白色叶子的绿植 发布:2025-05-08 21:05:16 浏览:6
木质花艺相框 发布:2025-05-08 20:53:45 浏览:916
红玫瑰爱心 发布:2025-05-08 20:47:18 浏览:594
成都华阳荷花 发布:2025-05-08 20:47:10 浏览:209
丰收节插花 发布:2025-05-08 20:37:59 浏览:108
一篮鲜花 发布:2025-05-08 20:37:04 浏览:318
牡丹美国红 发布:2025-05-08 20:35:45 浏览:873
武威荷花 发布:2025-05-08 20:35:41 浏览:766
玉兰花吊饰 发布:2025-05-08 20:31:01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