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地点
① 《荷花淀》述评
《荷花淀》成文于1945年。那时抗日战争已走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走过最艰难的时间,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胜利的曙光已显现。抗日根据地在不断扩大。时代的背景影响了小说中的感情基调,有一种乐观,有一种信心,“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节:”遇到鬼子,谁敬谨还不会趴在哪打枪”,“有枪,在淀里就和他们干上了”,反应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精神,斗争组织,农村的形势,互助组,有游击组组,游击队,有大部队,反应出《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怎么和日本鬼子斗争,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真实又诗意的反应出那个历史阶段,白洋淀年轻妇女的精神风貌,深明大义,乐观,体贴,爱丈夫,爱家乡,勇敢。也反应出根据地和其它地区的关系:出口货物到各地,白洋淀席。
作品以客观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人物的言行举动反映人物,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只是客观的描述,在字里行间,熔铸着作家对白洋淀年轻女子的赞颂喜爱。景物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月色,荷花,荷香,浩荡的水面。战斗场面如儿戏,轻松就获得胜利,消灭敌人,获得战利品,血与火的考验没有表现出来。
语言的地方风味并不浓郁,“你干的是光荣的事,我不拦你”“亮察基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走了你要进步,识字,生产”“一群落后份子”,不像口语,倒像是进步的脑袋壳的对话。和《静静的顿河》中战争场面,送丈夫去打仗,等情节比较,看出《荷花淀》的作家参与的战斗,经历的战斗是小的或没有的。对人物的理解有太多的自我虚构幻想的内容,当然毕竟是小说嘛。语言的凝练含蓄优美还是有的。表现力是强的,苇媚子在她怀里跳跃,丢字。
塑造的是人物群像,白洋淀的女人,年轻媳妇们,重在她们的精神气质。月色,荷花,都在衬托着她们的勤劳,勇敢,爱丈夫,深明大义。内心有对丈夫的关爱体贴理解不舍,支持丈夫们的打鬼子,保家卫国。
时间有月夜,那夜水生嫂们,在月下,等候去区里开没州会丈夫们回来,编着席子,一直到后半夜,话别。几天后,秋天,冬天。有慢有快,有省略,有跳跃。地点呢,小苇庄,马庄,淀里。
② 《荷花淀》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课程分析: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是战争小说,但景物描写却如诗如画,人物的对话描写也相当精彩。于是,设计的重点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讨文中写景的艺术,学习写景的方法技巧,自己学会写景。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达到表达感情的目的。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并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更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时力求解读学生能理解的,能学以致用的方面。所以设计成要学生品读精美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去认识,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规律,适当引导到学生生活中和写作中,让外部语言转化为他们的内部语言,再外化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发展。
拟定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品读,讨论探讨,举一反三,找出共性,迁移写作,展示评价。
教学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相关的景物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以加大课堂密度。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残酷的战争年代,地点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作者描写的环境却不见战火硝烟,不见断壁残垣,不见血肉横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荷花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先回忆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实录:边听导语边进入思考的情境,在引导下回答出第二个问题)
二、探索、观察、诱导思维:品读赏析小说中的三段景物描写
(一)问题铺垫,局部探导,找出共性。投影景物描写,诱导学生思考。
1、各描写了哪些景物?
2、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色?
3、运用了什么技巧?
4、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实录:先让学生朗读景物描写段落,再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踊跃发言,将第一段月下的荷花淀这段景物描写分问题发表看法。)
教师适当引导难点:这段文字读起来觉得很美,不仅是因为选取的景美,还因为词美,句子美。请大家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品读、赏析。
(实录:学生在提示下恍然大悟,有3个学生来品味修辞技巧。)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品读赏析很不错,按同样的方法,大家来赏析文中的另两段景物描写。
(二)阅读理解,学习方法和能力迁移:投影未见在荷花淀的两段景物,思考讨论。
(实录:学生分段朗读,再思考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每个景物片断学生都能按上面4个问题来品析)
(三)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达成。教师诱导学生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投影示景物的特点。
引导:战争是残酷的,而景色如诗如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实录:学生纷纷议论开了,不久就有学生发言,有说是为了衬托人物,有说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越说越全面。教师适当地小结:美丽富饶的白洋淀,如诗如画的景却被日本鬼子糟蹋,如此勤劳善良的人民被日本鬼子屠杀,这激起我们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使人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这也是《荷花淀》所创造的全部纯美境界的深层内涵。)
三、感悟出体验:延伸品读
1、投影示已学的《我与地坛》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思考其特点和作用。
(实录:学生自己品读,独立思考后能说出其特点和作用。)
2、投影示描写雪景的两段景物,引导学生赏析不同心情,环境下对同一景物的描写,思考:为什么有不同?你悟到了什么?
(实录:学生纷纷发表看法,经过前几轮的探讨,学生很快悟到了写景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能引用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3、教师适时提问并小结。
问:那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该怎样去写景呢?
小结:投影示:写景应注意三点。
四、实践运用:迁移训练
(一)创设两种情境,写一段景物,力求能烘托人物心情,更好地表达主题。
1、已是深秋了,下午老师发下试卷,我看着试卷上鲜红的“42”分,……2、又是三月了。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走出校门学雷锋去。一路上……
(二)学生写作后,展示,互评,教师也适当适时点评。
(实录:学生低头深思片刻,便提笔迅速写了起来。10分钟之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朗读,再投影代展示,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和观点,基本上能说出景物描写的好处和不足,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还不时有掌声响起。)
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易志华:我比较欣赏张纯的这段描写。首先她选的景是落叶、秋风,具有鲜明的时令特点,又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词汇较丰富,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周 雄:周利鹃的这段景物描写有一点不足,春天怎么来的荷花,再说我们江南荷花也少见。其它的景选得还是恰当。特别是写春风的比喻修辞用得贴切、生动。
赖 婷:我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写景不单是为写景而写,而根有明确的目的。她选取的春风、春花都很自然,最适合衬托人物的心情了,因为是去学雷锋嘛,这景当然得让人温暖、赏心悦目。
五、结束语: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成为战争小说的千古绝唱,他创作的诀窍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要想让你的作文增添亮点,不妨试试“景物描写”。
点评摘要:
本课中教师始终围绕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教学,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从施教策略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步步诱导,竭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整堂课结构清晰,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感性(具体)到理性(感悟)回到实践中运用的认识规律,完成了“课本——拓展——应用”的教学任务。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较好,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基本得到保证。但略感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深刻性,课堂中学生很少出现“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这样一种“愤”、“悱”教学状态。其二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尤其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如何抓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能力显得有些欠缺。希望教师本人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
③ 衡水湖旅游景点攻略有哪些
衡水湖位于河北衡水市冀州市城区北侧,是河北省著名的湖泊湿地,这里有宽广的湖水、茂密的芦苇荡,还有荷塘、湖心岛等。游客来此可以乘船游湖,拍摄荷花和芦苇,还可以漫步湖心小岛,观赏各种动物,是河北当地周末放松游玩的好去处。
衡水湖面积很大,长约有十几公里,湖的南侧紧邻冀州市区,其中大部分的湖区都是免费开放的。不过湖上的主要游玩地点位于北端的衡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乘船游湖和游览湖心岛等也都需要到这里,所以这里也是一般游客游玩衡水湖必去的地方。湿地公园收取门票和船票,景区大门距离冀州市区车程约15公里,距离衡水市区车程约13公里。
相关说明
在景区大门购票进入后,首先会来到大门附近的园内,园中也有几座小的池塘,池塘里种植了荷花等,可以简单观看一下。然后便乘船游湖,这也是游玩衡水湖景区的重点。 湖上的游船主要是游玩两处湖心岛和芦苇荡、荷花淀等,游船分为两个路线。
一种是游玩三生岛-梅花岛-荷花淀-芦苇荡,然后返回码头,这也是游玩景区的经典路线,单人船票约20元,包船则根据人数和船种类不同120-450元不等(分大船、小船)。游船在每个点可以停靠约半小时左右,全程游玩时间大约3小时。游玩完衡水湖还可以品尝衡水美味-乐字号灌汤包!才可以不枉此行!
④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部分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如《荷花淀》前三段的“月下之景”,描绘的景物有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同时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
再如鲁迅的《药》,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等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
二、就“人物”来说,自然环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暗示人物的命运
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烘托人物,从而展现其性格。
如《荷花淀》前三段描绘的景物,水生嫂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背景里生活、劳动,月光之美、荷花之美、芦苇之美、劳动之美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同时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外敌入侵?她们满蕴着对家乡的爱,要为家乡而战,并对战争怀有必胜的信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
如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水上之景”,迎面吹来的凉风,吹出了女人们寻夫未遇的失落,风吹草木摇,水波动荡,旷远、摇荡的景物似乎是女人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的映照。这段景物描写衬托了女人们寻夫后的失落的心情。
再如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淀里之景”,把“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高高地挺出来“粉色荷花箭”,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暗示着白洋淀妇女们的成长路途——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三、就“故事情节”来说,自然环境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荷花淀》中“淀里之景”就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要发生。
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四、就文章主旨来说,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鲁迅《祝福》中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在这里,作者把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把握得更有条理,教师可以从以上四点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
⑤ 荷花淀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简单点主要人物有什么情节,时间,地点
这部作品的主要抄人物是袭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 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 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 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 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 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 ,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 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 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 丢在女人们船上”。
⑥ 荷花淀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简单点主要人物有什么情节,时间,地点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贺姿白洋拦拍枯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简洞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