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书梗概
㈠ 兰花的故事
兰花的传说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他回到了家乡归州,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住在牛肝马肺峡
的南岸,于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起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传说《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的诗句,就是出自于此。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
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道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兰花众多的名贵品种中的一种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宋家店,有个以经营茶叶、棉布为业的商人叫宋锦旋。由于他经营得法,十几年下来,便成了当地闻名的富户。
宋锦旋由于出身寒苦,故很能体谅贫苦的乡邻,经常会接济他们,而平日自己却是粗茶淡饭,仍然过着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种嗜好,那就是爱兰、采兰、养兰,常常为了得到一盆好兰而不惜花费重金。他家住山区,春天里,每当经营余暇的旧子,他就上山找兰花。但尽管他每年都上山寻觅,却始终没能找到一株好兰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宋锦旋独自躺在床上,想着明早要上山觅兰花去,但想到好花难得,正苦苦寻思该去何处去找,不觉头脑发蒙,睡意上来。朦朦胧胧中,他忽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领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将女孩托给宋家当奴婢。宋锦旋细细打量,见女孩长得清秀俊美。经交谈才知女孩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老婆婆是她的邻居,出于好心,想帮这女孩找条生路。听说宋锦旋心肠好,才特地带她来投奔宋家的。宋锦旋当即点头答应收养这女孩为义女。接着,老婆婆就作揖告别了。瞬间一声春雷轰隆作响,把宋锦旋惊醒,他才知道刚才只是一场春梦。
第二天,宋锦旋仍旧上山采兰。他寻遍一座山又翻过一座山,直到太阳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兰。他只好拖着两条疲惫的腿缓缓下山。不小心时他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了个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来,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阳中,身旁有一小丛兰草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再仔细一看:那半弧形的叶子刚柔相济,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确实与众不同,中间还长着个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个月,兰蕊抽长开花了,花朵高过兰叶,花瓣圆润头带尖锋,刘海舌,十分袅娜,还发出阵阵清幽香味,确是兰中珍品。宋锦旋如获至宝,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灯下还细细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头一闪,想起半个月前的那个梦,啊,他明白了:这兰花的花形叶形,如砒楚楚动人,不就是梦中所见的那个女孩吗?如此看来,那老婆婆就是送兰花的仙子了。宋锦旋从此更精心地培育着这兰花,并不断地让它繁衍生息,又给它取名为“宋梅”。
兰花的传说
从前,在大别山一个深幽谷里住着婆媳两个人。婆婆总是诬赖童养媳兰姑娘好吃懒做,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还罚她干重活。
一天早上,兰姑娘在门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九斗米,兰姑娘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嚼着。
恶婆一听石碓不响,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来起木棒打得兰姑娘晕倒在地。恶婆并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
她又扯下兰姑娘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拽出舌头,拔出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舌头上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兰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是斑斑的血痕。这就是关于兰花的传说。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㈡ 《兰花花》是讲什么的
说起陕北民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兰花花》等优秀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十分动人的反封建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首优美的民歌,从30年代唱至今天,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喜爱,家喻户晓,久唱不衰。《兰花花》是根据延安临镇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编创阵创出来的。
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二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㈢ 兰花 介绍
http://www.cnhhcw.com/zhuanti/2007q3/20070808092951326249.html
http://www.cnhhcw.com/zhuanti/2007q3/20070808092951326249.html
这个地方有关于兰花的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兰花从季节分,可分为春兰、蕙兰、秋兰、寒兰。因而它的用途较多:1、观赏。2、食疗《十万个不要.花卉篇》记有名菜“兰花大锅”,其味鲜香,肉嫩,营养丰富;“兰花银粉全鸡”,色泽美观,肉烂味鲜爽口。3、药用:《本草纲目》云:“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佩兰、泽兰全草药用。建兰叶、花、根均可药用,叶及根一年四季皆可采用,鲜用干用都行,斑兰叶茎叶药用,夏秋采,鲜用或晒干用。建兰有理气,宽中,明目之功。脾阐口干:佩兰,水煎服。......
㈣ 兰花的读书笔记作文
隐藏着一根根竖着的透明的叶脉兰花 兰花的叶子呈半管形,所以透明的叶脉显得分外清晰,每片叶子都有20cm长,不求回报,表面上的那层叶膜使整片叶子在阳光下。叶子都是翠绿色的,又有些偏向淡黄色。叶子的根部到最上方尖尖的地方,还使得叶子永久长青,所以偏上方的地方有些向后倾斜、不求回报的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称道。因为叶表是翠绿的,表面上好像蒙了一层轻纱。叶膜静静地呵护这叶子,值得我们学习。它这默默奉献的精神?它这一精神,是由宽到窄的,从平面看,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叶脉很细,为“祖国的花朵”付出,中间部分的叶子宽度每段相差不到1mm,不正是像我们生活中的“园丁”一样的吗。叶子很挺拔?他们一生勤勤恳恳,给原本平平的叶子增添了一丝立体感,不仅帮助叶子涵养水分,一副生气勃勃的样子!这些叶子看起来真是有生命力,遭受着一切的灾难,任凭风吹雨打,笔直的立在土中,有些偏向淡绿色,还把孩子的错误的原因都怪罪给老师! 兰花的叶膜那默默付出,只是太长了,更值得我们深思,是多么伟大啊。正面看起来叶子的边缘在阳光下稍微出来的透明的叶膜。啊,它们微微凹了进去,不仅不好好照顾孩子,老师要蒙受太多太多的不公平。 在绿油油的叶表下面,比我们生活中用来缝衣服的线还要细。叶膜情愿在太阳下暴晒?却有一些不知事态原由的家长
㈤ 兰花的简介。
兰花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㈥ 介绍各种兰花的书籍
关于兰花介绍的书很多,历朝历代都有,简单说明如下:
中国栽培兰花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魏晋以后,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中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㈦ 求刘伯温《兰花》翻译,整个都要翻译,不要一句的
兰花
(明)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内方被佩资容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那高雅纯洁的兰花啊,你为谁开放得这么美丽?
承受着冷露和寒风,你仍散发着清香。但却一直守候孤独,直到凋谢
㈧ 吉翀《边疆的兰花》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作者借着赞美边疆的兰花赞扬了边疆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军营对战友的怀念。
㈨ 午夜兰花的内容梗概
兰花先生。半夜种兰花的人。清淡绝然的白色。若有若无的香气。
直到真相大白的前一刻,那个名动天下,机智过人的楚留香怎么也没料到,这幕后的主导者,策划这一场前所未见的江湖大战,牵连着有关无关的各色人等,就是自己身边一直最最信赖的人,最聪明最懂事最贴心最温柔的红颜知己。江湖人心中所想女子一切美好的化身.她叫蓉蓉,苏蓉蓉(古龙弟子丁情在《那一剑的风情》中杜撰)。
从他年少起,这个兰心蕙质的女子,就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一起面对风雨,一起成长.她比谁都懂他,了解他,信任他,宽容他,热爱他。她为他打点一切,大到江湖中各种复杂的关系,祖传家业用以维持日常生活和扶贫救灾的田产收入安排,小到他最爱吃的东西,最爱喝的茶,最习惯躺着休息的长椅,最方便随手拿起书的位置,她都一一记在心里,安排妥当.他想到的,她一早想到了,他想不到的,她想替他到了.有她在身边,他从来都无需费心,自有最稳妥贴心的照顾。没有谁能有苏蓉蓉的心细如尘,温柔如水,善解人意。
有她在身边,他又多了一个被天下男人羡慕和妒忌的理由.
楚留香曾对朋友说,如果世上还有一个人离开他他就活不了,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苏蓉蓉。
如果。如果。前提是如果.只是如果。如果就是没发生,或者发生了也不会对现状有任何改变的假设。假设的存在,本身其实并无实际意义。可是男人,偏偏很容易假设,说出“如果”,连带出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虚无缥缈的希望。
若问,楚留香是什么样的男人?回答,据说,他优秀完美到就如江湖中对他的种种传言,一如所有女子对仰慕的男人的想象.一如最美好的幻觉。
爱情或许本是幻觉.
聪慧如她,温柔如她,善良如她,苏蓉蓉是多少女子梦想成为的对象,因为她的绝代风华,因为她在他的身边.
她偏生陪在这样的男人身边,仿如命中注定的宿命.她偏生爱上了这样如风的男人,仿如命中注定的情劫.
他仿佛不属于世间任何一个人,包括她。她心中只有一个他。她是他心中的一个。她的爱很简单,爱上唯一的他,用尽全力。他的爱也很简单,爱上每一个唯一的人,用一次力。此情绵绵无绝期。爱情啊,同样源于真心的出发点,怎么存在着如此多不同的形式?
男人追逐他要的世界,他的世界。女子只能担心,牵挂,想念,忐忑,辗转反侧。
他生命中那些追风的日子,那些与美人相逢相知相携同行的日子,把酒当歌,笑谈人生,快意恩仇,何其畅快。他会想起远远的某个地方,等他回家的她吗?在他一次次遇见爱情的时候,他会想起她对于他的爱,和他和这些美人之间的有什么不同吗?他怎么会想起,怎么会想这些。若想起,还是潇洒的男人吗?还是风流的香帅吗?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终于,那么多辉煌的传说都成了过去,都成了江湖人茶余饭后言谈中的传奇。他们不知疲倦地讨论楚留香传奇的一生,那是多少江湖人的江湖梦.他一生中遭遇过最厉害的敌人是谁,最好的朋友是谁,最爱的女人是谁,他最后的生死未知,已经凝结成了江湖传说中最神秘美丽的迷。
时光流转,年华老去.某个地方,繁花尽落.那个女子独自等待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曾经说离不开她的男人终究连生死都无法让她知晓,还妄谈什么感情。她是苏蓉蓉。她是最聪明最温柔最美好的女子,最懂得他的人,那些江湖传说中有也有她的名字,但却始终没和他最爱的那个女子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一次,为了不可知的他的生死,为了自己独自等待的爱情,她落下了此生最大风险的赌注。她化身兰花先生,策划这一场牵连甚广的江湖大战,赌上所有人的,包括自己和那个人的生命。所有的目的只为引他出现,看清自己在他心中究竟是什么位置.即便他因此而死,也是他欠她的。欠她的等待,欠她的温柔,欠她的承诺,欠她的幸福,她相信自己不会后悔.他也不会.据说真相大白后是个美好的结局.还好上天眷顾,这一段旅程虽然辛苦,未来人生的旅途,她不再是一个人忐忑相顾.
这就是午夜兰花的故事.记忆中那抹别样的红.最温柔最聪明最美好的苏蓉蓉,为爱而付出一切的女人,记得爱人一切习惯的女人,偏偏怎么就忘记了好好的爱护自己?不爱自己,忽略自己,挂心的那个人转身离开,还剩什么留给自己?当化身兰花先生的时候,满心的等待和盼望,是不是始终相伴着不确定的惶恐和忧虑?同样折磨着自己?
所以,午夜兰花,兰花先生,都是提醒着看故事的人,为爱付出一切的人,好好的,好好的,同样的爱着自己.爱所爱的人.那样互动温暖的幸福,从来都在心的不远处,不曾离去.
㈩ 全面介绍兰花!
此兰非彼兰
兰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民间传统上将国人喜爱的花朵小而带有清香甚至异香的品种如春兰、墨兰等称为“国兰”,与花大而艳丽的热带兰,如蝴蝶兰等“洋兰”加以区别,它们是主要产于我国秦岭以南地区的兰花种类,包括春兰、蕙兰(九华兰)、墨兰(报
岁兰)、建兰(四季兰)、寒兰、春剑和莲瓣等七大类。实际上被称做“国兰”的兰花也有部分分布于日本、韩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并非全部都是中国的特产,故日本人也称之为东方兰。“洋兰”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万代兰等,多产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南部也有,如石斛、虎头兰等。
其实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兰花是没有国界的,用国兰与洋兰来区分并不科学。广义的兰花应是兰科植物的总称,所有的兰科植物都可以称为“兰花”,蝴蝶兰、春兰、石斛都属于兰科。全世界兰科植物约有800余属,2万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以美洲、亚洲热带为分布中心。国兰只是兰属植物中的地生种类,而兰属只是兰科中的一个小成员,约有40多种,我国产20余种,由甘、陕南部一直分布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以西南的种类为最多。
男性化的兰花
不仅仅现代人为兰花疯狂,古代文人更是对兰花爱得如痴如醉。我国古籍对兰蕙的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有咏兰、写兰之作。屈原的《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百庙兮。”
兰花在古代文人的眼里不再是娇弱的而是强韧的,从花卉惯常的女性形象变成了君子、贤士的男性形象。明代的文人方宇甚至将兰花当做自己的挚友,为它作《兰馨传》,”友姓兰名馨,字汝清,号无知子。”好像兰花真是一个有名有姓、有生命的男子。
不管学者们如何争论,不管真正的兰花起源河时,国兰界早已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鉴赏和品评传统,并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术语。
我国自魏晋时期起就有“九品”官衔等级制度。将官分为九品,每品再分正、从二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古人将兰花也同样分为九品十八级。所谓九品,杜筱舫在《艺兰四议》中规定:梅瓣素第一,水仙素第二,荷花素第三,梅瓣第四,仙瓣第五,荷瓣第六,团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入,柳叶素第九。将每种品分为正、从二级,也是“九品十八级”。
男性不提倡外表上的装饰,兰花鉴赏上也以素心兰(以全花一色,无杂色、斑点者)为上品。
看叶胜看花
国兰开花之时,可以观看花的色形,闻到兰花的幽备,但国兰每年只开一次花,前后花期不超过1个月,在栽培的过程里,兰花参差错落、高昂低回的叶形就成了主要的欣赏目标。明代张羽就提出欣赏兰花“看叶胜看花”的观点。古人很重视兰叶的鉴赏,以浓绿或翠绿并且叶面有光泽、无任何伤痕为上品。
兰花鉴赏发展到现代,在中国兰花鉴赏术语中,称国兰叶片上产生的白色或黄色斑块及花纹为“艺”,栽培观赏叶片上斑纹变化的兰花称为“艺兰”。通常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绿叶上出现异色斑是不健康的征兆,但墨兰中的许式叶艺品种是属于正常的色泽变异,对植物本身无害,常常还可以遗传。黄、白短线的花纹生在叶片顶尖部称为“鸟嘴”;叶面上有大小不一的黄色或白色斑块的花纹称为“虎斑”等等,每一种花纹称为一艺,按我国台湾省的标准,艺纹有25种之多。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洋兰”本来也是素净的小花型,欧洲最初栽培的兰花大多是原产的小花朵地生兰,但一直不盛行。直到1824年英国著名的园艺家威廉·卡特丽栽培的来自巴西的热带兰品种开花后,因花的唇瓣大而色泽鲜艳,人们喜欢它的华丽而广泛用于贵宾的襟饰、新娘的捧花,兰花才开始风靡欧洲,它就是漂亮的热带兰品种之一———卡特兰的始祖。从此,随着园艺技术的进步,更多花型别致;色泽丰富的热带兰品种被培育出来,满足西方人的视觉享受,才有了“国兰”与“洋兰”的巨大差别。
兰花在中国已经超越了植物栽培、纯花卉欣赏的范畴,让我们现在已分辨不清到底是兰花影响了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影响了兰花的栽种、培植,影响了对兰花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