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圆明园荷花节
Ⅰ 2012年圆明园荷花节观赏最佳时间
北京抄圆明园第14届荷花节将于7月1日至袭8月31日举行。届时圆明园2000亩水面、400多种荷花将盛放迎宾。
圆明园管理处消息,荷花节期间,著名景点鉴碧亭将首次点亮,圆明园将延长公园开放时间至21:30分,让游客可喝茶夜赏荷花。据悉,夜场参观游客,只需购买5元
Ⅱ 圆明园、清华北大一日游,怎么安排具体线路
进清华西门出清华北门,进圆明园东门,从正门出,奔北大西门进
Ⅲ 圆明园现在的景象描写
成为第60位粉丝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 (后改名“万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Ⅳ 谁知道今年的圆明园荷花节什么时候去看最好看啊
7月1号到8月31号是圆明园荷花开放的节日
观赏荷花最好的时候是7月15号到专8月15号为最佳时属间
因为7月1号到7月15号是正在开的时候 没有完全开开
8月15号到8月31号是荷花凋零的时候
所以最好的时候还是在7月15号到8月15号直接最好
开园、闭园时间:
周一至周四:7:00-22:00
周五、六、日:7:00-凌晨2:00
门票:
圆明园门票:10元
通票:25元
(学生享有学生票)
交通:
地铁10号线至海淀黄庄,倒地铁4号线圆明园站出口即是。
观荷线路:
陆上观荷线路:
南门——小院——小花园——鉴碧亭——涵秋馆——三园交界——风荷楼——海岳开襟——转香帆——法慧寺——全景模型——东门
Ⅳ 圆明园荷花节是什么时候
圆明园荷花节一复般都在每年制的6月---8月期间。
灿烂阳光下,婷婷粉荷随清风碧波荡漾,轻舟小船悠然穿梭其中。园内荷花、睡莲、王莲、碗莲等花卉现正值花期,娇艳莲瓣悄然盛开,为夏日增添清幽香气和美妙色彩。
绮春园、长春园、曲院风荷、濂溪乐处等景区均可欣赏碧粉荷景。千余亩荷塘的二百余种各式荷花,令人应接不暇。
涵秋馆的精品荷花展,将荷花与圆明园历史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精品荷、新品种荷、碗莲、睡莲等水生植物的花、姿、色、韵,您可以中近距离地观赏品种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品种荷花。
Ⅵ 莲花池和圆明园哪的荷花最多最好荷花节在今年什么时候开幕
莲花池已经开幕了,昨天刚去的 , 沿湖全是莲花 很漂亮! 圆明园的没有去···
Ⅶ 圆明园的荷花开了吗
没有
前天打电话过去,圆明园说要7月中旬才有荷花节开幕
北京其他几个公园荷花也没开呢,只有零星的花苞和偶然的1,2朵而已
Ⅷ 作文:圆明园一日游
圆明园游
我和好友来到了北京圆明园游玩。
一下公共汽车,我们就看到十个白色的大字——圆明园第12届荷花节,旁边还有一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走进圆明园正门,看见圆明园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湖边的柳树垂下万条绿色的枝条,像一个绿色的帘子,令人心旷神怡。往前走,就到了荷花池。满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一朵朵荷花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妖娆、美丽。走近一看,荷花丛中大大小小的莲蓬随风摇曳,仿佛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好象在向我们诉说着荷花节的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大小不一。大的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小的仅有两三寸大。在碧绿的荷叶中,无数婀娜多姿的荷花争芳斗艳。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更富有一番迷人的情趣,像一个个大鲜桃,使人馋涎欲滴。真是应了那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走过荷花池,我们来到了圆明园遗址。这里千姿百态的石头,星罗棋布在山坡和草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几跟高大的石柱和一座拱形的石门。石柱矗立在山坡上,它不仅造型奇特,而且上面还布满了精雕细刻的花纹。石门躺在山坡下,它的上面也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花纹。原来这里也很美!里面有亭台楼阁,还有同颐和园一样的长廊。但是,八国联军的侵入,不仅把园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还纵火烧毁了这座世界上最美的万园之园。
这次圆明园之行,让我饱赏了一望无际的荷花,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真是一次快乐的游览和学习!
Ⅸ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9)2017年圆明园荷花节扩展阅读:
“镂月开云”是圆明园知名的四十景观之一,原称“牡丹台”,属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它重修于乾隆九年(1744年),宫殿以楠木作柱子,楠木保持了原本的纹路和色泽,别有一番清雅的滋味;殿顶用两色琉璃瓦砌成图案,日光照耀下焕苦金碧,园林与皇家建筑的契合使之气势十分宏伟。这里种植牡丹数百本,花盛时争奇斗艳,煞是好看。
在封建时代,牡丹盛放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雍正咏之曰:“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室斜。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裳锦作霞。”当时康熙皇帝住的畅春园,“园中无处无花,触目皆是”,尤以玉兰、芍药和葡萄为盛。
而圆明园的牡丹则别具特色。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年的康雍乾祖孙三代在牡丹台会聚一堂共赏牡丹,传为佳话,本刊后文将有详叙。
若说“镂月开云”的牡丹象征着皇家的雍容华贵,那么“曲院风荷”的荷花则代表了盛世之下几代清朝皇帝的文化品位和雅人气息。“曲院风荷”之名采自西湖十景的同名景观,每至夏末秋初,荷花片片,九孔长桥横卧其中,宛若一道彩虹,是当年观荷避暑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中国,荷花有着丰富的含义。荷花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征,它和佛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莲花座”往往和菩萨一同出现。圆明园因水而活,水上荷花成为了圆明园的夏季之魂。
乾隆二十年7月,颁旨在圆明园“清净地”、“安澜园”栽种藕秧5525斤,说明盛时圆明园植荷、赏荷之地不限于“曲院风荷”一处。这番胜景也在现代被复现,自1993年开办“圆明园荷花节”以来,它至今仍是北京盛夏观景的极好去处。
圆明园中其他不少景观也以某一种类的植物而闻名。如“武林春色”的桃树,“杏花春馆”的文杏,“映水兰香”的幽兰,“鸿慈永祜”的松柏,“天然图画”的竹林等??四时不败的繁花,配合着蓊郁树木、潺潺流水、岸芷汀兰、鸟语禽声,是怎样一番宛若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那把大火,这些花草林木跟随着帝国的盛世一同走向了灭亡。
Ⅹ 圆明园灯会介绍急急急!!!
庆祝建党复90周年民族灯会暨制圆明园第十六届荷花节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隆重开幕。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1]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规模宏伟,有一百五十余景,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有“万园之园”之称,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1860年,圆明园在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侵略者洗劫破坏后放火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现时仅存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世纪中叶,满族夺取中原政权,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
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