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心兰花庙
说到兰花,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在我们国家,兰花与梅兰竹并成为四君子,而且兰花在很多爱花人士眼中价值是非常高的,那么,你知道兰花花语是什么吗?这个可能还是不少人都不清楚的,下面就让我来为您解答吧!
兰花的简介
1、兰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2、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兰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人见人爱,它有宜人的香气,“路旁草簇有兰花,不露英姿不显华;待到幽香熏肺腑,始知卉苑隐奇葩 ”。这种散发幽香的兰花历来为人们所青睐。兰花那撩人而带神秘感的幽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花卉的香气不能比拟的。
兰花的花语
兰花在中国代表着女子气质如兰,蕙质兰心,男子温文尔雅,淡泊名利。
兰花的花语: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外国的兰花花语:热烈、友谊、自信。
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
1、小苍兰
小苍兰别名香雪兰、小菖兰、洋晚香玉、麦兰等,花语是:纯洁、浓情、清香、幸福、清新舒畅。
2、文心兰
文心兰又名舞女兰、金蝶兰、瘤瓣兰等,花语是隐藏的爱、快乐无忧忘却烦恼。
3、铃兰
铃兰又名君影草、山谷百合、风铃草,花语是幸福归来。
4、蝴蝶兰
蝴蝶兰又名蝶兰,花语是我爱你、幸福向你飞来。
5、剑兰
剑兰的花语是用心、福禄、富贵、节节上升、坚固、幽会、用心。
6、火花兰
火花兰的花语是忘不了的人。
兰花的象征寓意
1、象征手足之情
兰花常被用来比喻手足之情,有经久不衰和富贵长寿之意,因此也可形容子孙满堂,后代昌盛。我们时常说“兰交”和“义结金兰”,它们都是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友谊深厚,结拜兄弟。
2、象征高雅品性
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被誉为"国香"、"王者香"的中国兰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3、象征爱国情怀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对于中国人来说,兰花还有民族上的深沉意义。在中国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内敛、质朴、娴静和柔中带刚的气质,具有很深的民族情节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可传达对祖国的热爱。
4、象征美好爱恋
兰花还可传达爱意,古有诗人借兰花言志,例如“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二者都表达了对伴侣的纯洁爱恋。很多不知道兰花象征着什么品格的花友可以将其赠送给自己的爱人,增进双方感情。
5、象征: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花的传说之一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兰花的传说之二
从前,在大别山一个深幽谷里住着婆媳两个人。婆婆总是诬赖童养媳兰姑娘好吃懒做,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还罚她干重活。
一天早上,兰姑娘在门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九斗米,兰姑娘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嚼着。
恶婆一听石碓不响,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来起木棒打得兰姑娘晕倒在地。恶婆并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
她又扯下兰姑娘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拽出舌头,拔出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舌头上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兰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是斑斑的血痕。
B. 求兰花与佛教的联系,典故
古人常以花为友,谓之:梅为清友,菊为静友,兰为禅友。佛门将寺庙称为兰若,而佛家又将兰花称为禅花。兰花为佛教的六供奉之一,代表着佛教中因果的因,在大乘佛教中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六度之花。修行者见花当思修今世好的因,来世才有好的果。兰文化与佛文化的结合始于唐朝,从唐朝起,兰花开始盆栽。唐朝画僧贯休和尚在兰溪种兰写兰,由此寺庙多辟有兰园,直到如今各大丛林中大都种有兰花。历来艺兰家中也不乏僧侣。至今仍传世的蕙兰名种‘金赡梅’,就是清乾隆时由文思院翠峰和尚选育出的品种。创于唐元贞年间的广东汕头灵山寺,其镇寺之宝就是灵山寺壁兰,一直传世至今。现代佛教活动中有兰花参与或兰花活动中也有佛教参与,其中第十五届中国(乐山)兰花博览会上举办方就办了一场以佛教音乐为主题的音乐晚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而舟山的兰花的兰博会曾取名为“怫兰·慧馨” 普陀山兰文化博览会。将兰花和佛教较好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兰花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儒释道都有很大的渊源,是由于兰花的品质中的几大特点与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与佛教则是其清静、禅定和出世。兰花生于空谷幽林,环境清静,无街市的喧闹,所以赏兰要静心明性,不为外物所染,保持禅定。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是一种淡泊,其特点在于“定”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定”是同一含义。兰花的传统铭品的欣赏要点在于瓣型的正,花色的素,戒花瓣的无型和花色的杂乱,与佛教之中的戒也有很大相似之处。僧人修得身心空灵之时品兰花的清远幽香,飘逸的兰影对于修禅必有很大益处,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从养兰赏之中也能养成兰花的遗世独立,安于淡泊,乐于恬静的品格,脱离世俗烦恼,获得清静无为的快乐。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兰一君子”、“见兰悟禅”之说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说兰花和佛教的关系:“兰是禅花,非有禅缘,不结兰缘。兰是灵物,能卜凶吉。室浊则兰萎,屋凶则兰枯。兰有佛性,不论贵贱,平和同仁”。九华山亦是佛教名山和兰花产地,保护兰花或开发兰花应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出发,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大量采挖,那么不久将来兰花这一物种将从九华山区消失。
C. 兰花的花语和寓意,有什么传说故事
一、兰花的花语和寓意
兰花的品种繁多,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的花语和寓意,不过兰花总的花语就是高雅、淡泊。兰花和竹子、梅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就足以看出兰花身上高洁的品质。在家养一盆兰花,还有着爱国、与世无争以及淡泊名利的美好寓意,是坚贞、纯朴、典雅、贤德的象征。
D. 深圳的历史
深圳市历史文化简述
深圳拥有约150处的先秦文化遗址,证明已有6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约3000-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史,有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的发掘成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深圳有167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600多年的南头古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的城堡史。深圳拥有1324处古建筑,有清代各时期的近200座雄冠赣闽粤三省的龙岗城堡式客家围和许多广府式村落及民居,有成为中国近代史缩影的被已故国家主席杨尚昆称为“天下第一镇”的“一街两制”的中英街。还有1839年的九龙海战等8次战斗以全胜战绩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有孙中山领导的1900年三洲田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武装革命的第-枪,有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不朽功勋,有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是深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这些丰富的内涵,已极大提升了深圳历史文化的地位。
一、先秦时期
1983-1984年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就发现了先秦文化遗址103处,2000年底结束的第二次全市文物普查又新发现54处,这在全国大、中城市内都极为罕见。而且在内涵方面(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呈现出古越族土著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此外,以咸头岭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以屋背岭墓葬区为代表的商时期文化,以大梅沙遗址为代表的春秋时期文化,以叠石山遗址为代表的战国晚期文化,在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岭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即代表性,它们有的填补了岭南考古编年的空白,有的被专家命名成考古学文化,有的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重要性和重大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已经在深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深圳境内发现和探明了近40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它们主要分布在海边沙丘和较大河流两旁的山岗上。
咸头岭遗址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位于大鹏镇咸头岭村的海边沙堤上。遗址面积1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0-60厘米。1981年发现,1985年、1989年、1997年三次发掘1241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质生活用具,锛、斧、凿、铲、刀等磨制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制石器和98件天然工具。咸头岭遗址的文化面貌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沙丘文化遗址中具有代表性,从而被命名为"咸头岭文化",并在全国的同时代文化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2.夏商周时期文化
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深圳地区发现了60余处此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较之新石器时代为多,而且各个区均有发现。遗址数量的增加和分布面积较广,说明此时本地区人口增多,而且各处都有先民居住。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在南山区的西丽镇地区和宝安区的石岩镇地区,共发现了34处文化遗址,且每个遗址的面积都在10000平方米以上。在不大的范围内,遗址如此密集而且面积较大,正是族群数量增多及每一个族群人口增长较快的证明。
屋背岭商时期墓葬区
位于南山西丽屋背岭村屋背岭山顶。1999年发现。2001年4月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共发现商时期墓葬9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墓葬约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早期,二、三期从商中期至西周早期。该墓葬区的二、三期材料,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考古编年的空白,为中国商时期边疆考古作出了贡献,并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梅沙2区春秋时期墓葬
位于盐田区大梅沙海边沙提上。发掘面积2405平方米,发现了10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品39件,其中有11件青铜器(在6座墓中出土,为剑、矛、钺等)、21件陶器(瓮、罐、盘、钵、杯、豆等)、7件石器(斧、锛等)。该遗址在当时是广东发掘面积最大的沙丘遗址,发现的墓葬和青铜器数量在广东沙丘遗址中也是空前的,并填补了广东考古编年的空白,为研究此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古越族民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叠石山战国晚期遗址
位于南山西丽茶光村南面。遗址面积30000平方米。揭露面积330平方米,出土8000多片陶片,另有石锛等石器5件,锸等青铜器2件。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当时填补了广东考古编年的空白,提供了夔纹陶在广东地区存在的下限时间,更重要的是出土4件铁斧,为广东地区早期铁器的使用及来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
深圳的历史在此时期有三大变化:一是至少从西汉中期开始,文化面貌已从土著文化变为与中原趋于一致,二是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据文献记载,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郡治和宝安县县治同设于今南山区南头一带,深圳的城市历史迄今已有1671年。这两大变化使深圳的经济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三是唐代建立了屯门镇,驻军2000,从此确立了古代深圳成为广东地区军事重镇的地位。另外,在南山区南头古城附近及与之紧邻的宝安区西乡一带,发现和清理了12座汉墓、22座东晋墓、88座南朝墓,它们是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佐证。
第一次移民高潮汉代墓葬
第一次移民高潮
《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资治通鉴》卷七曰"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后来秦王朝又给了南海郡(当时深圳归属南海郡)15000个未婚的女子。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可从南越王墓得到充分体现。
汉代墓葬
在南山区南头古城附近及与之紧邻的宝安区西乡一带发现的12座汉墓,其形制与中原墓葬形制完全一样。出土的罐、鼎、壶、碗、盆、杯、尊、熏、灯、灶、案、井等,其组合和形制也与中原相同。其中,在东汉墓中出有"熹平四年"(175年)纪年砖、人面印纹砖(类似汉画像石中用于驱邪的蹶张图)和乘法口诀砖,而乘法口诀砖为全国汉墓中首次发现,这对研究中国数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官郡城的遗迹---濠沟东晋墓葬、第二次移民高潮
东官郡城的遗迹---濠沟
完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二果著的《东莞县志·建制沿革》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为四郡)立东官郡,治宝安(在东官场北,即城子岗,今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可知,东官郡包括了今广东的东北和东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和宝安县的县治同设在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一带。所以迄今有明确记载的深圳城市历史已有1671年。
在古城南门外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幸发现了东晋时期的濠沟。在濠沟的5-7层出土了不少魏晋时期的文物。按上述引文中东官郡治的方位,此濠沟可能为东晋古城的护城濠。诚此,只要基本摸清濠沟的走向,就可确定东官郡城的方位;若只是给水或排水沟,从其长、宽和深度推测,也应与东官郡城有关。
东晋墓葬、第二次移民高潮
在南头古城附近和宝安区西乡清理了22座东晋墓。西乡铁仔山古墓地中出土了3座东晋纪年墓,分别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大兴二年"(319年)、"大兴四年"(321年)和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宁二年"(324年)。皆在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六年即公元331年之前。纪年的内容为"大兴二年六月"、"大兴四年辛巳岁宜封侯"、"太宁二年岁甲申宜子孙"等。须指出的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发生了所谓的"五胡乱华"后,大量汉民南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史籍虽然没有移民深圳的记载,但是,基于迄今深圳还未发现西晋墓,而从东晋初年其墓的形制及出土的陶瓷器、铁器、铜镜及装饰品等又都与中原同步这两点来看,应不排除此时不少北方移民进入深圳的可能性。这22座墓葬至少表明,深圳南头一带在公元331年前后人口增长较快,经济、文化也有相当的发展,此为深圳地区曾一度能够成为粤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根本原因。
南朝墓葬唐代屯门镇宋代墓葬、塔和窖藏铜钱
南朝墓葬
在南头古城附近及宝安区西乡一带清理了88座南朝墓。
唐代屯门镇
为防海盗侵扰,保护来往商船,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新设置-个军事卫戌区--屯门镇。明崇祯<<广东通志·外志载>>:“按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说明屯门镇设在今南山区南头古城,驻军人数为2000名,直属岭南节度使。屯门镇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带也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宋代墓葬
发现较多,共清理了13座。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瓦室墓(即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瓦片叠砌墓圹)两种。
深圳目前地面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有:
--南宋黄默堂居士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田区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祭台为石作须弥座,墓碑嵌于六边形墓塔(上部己毁)的正面,碑上刻"默堂黄居士塔。……"其须弥座和单层墓塔的形制有唐代遣风,而-般民间居士使用墓塔这样的葬制,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似无第二例,在岭南地区更为仅见。
--南宋龙津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沙四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石塔为红砂岩雕成。葫芦形塔顶。正方形塔身,塔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有-个佛龛。正方形须弥座四角浮雕竹节角柱。
窖藏铜钱
先后发现了10余处,其中最大的-宗是1995年10月在宝安区松岗镇沙埔尾村发现的4000公斤窖藏铜钱,其中最早的是秦半两.汉五铢,绝大部分为两宋钱币。
第三次移民高潮
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深圳地区迎来了第三次移民高潮。连年的战争正是大量北方移民进入深圳的根本原因。前述的黄墨堂就是南宋初从东莞迁入,是今福田区黄姓大族的-世祖。还有宝安区沙井镇陈氏是北宋时从江西庐陵迁入,等等。大量移民首先进入的是深圳西部地区,因为这里是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他们又为深圳的的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地区又是以广府文化为主,是他们迁入该地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三、明清时期
这是深圳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深圳军民在抗击倭寇、葡萄牙殖民主义、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这时期的地上文物古迹保留甚多,第二次文物普查共发现古建筑1324处(有的-处是-个村庄),其中99%属于这一时期。主要种类有城址、民居、祠堂、庙宇、碑坊、塔阁、私塾(书院)、桥梁、古井等。它们中最重要的是明洪武年间建立的东莞千户守御所城和大鹏千户守御所城,即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民居大致可分为客家式、广府式、广府客家混合式及中西合璧式等,它们烙下了来源于不同地方的移民所带来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交融、变迁的历史印记,为研究深圳自古以来的移民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
南头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南头古城即东莞守御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个千户所驻军总数达2200人。前述东晋东官郡郡治就在这里,东官郡的宝安县县治也设在这里。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仍在这里。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冲(今东莞),但前述的屯门镇署也设在这里。从唐一直到明清,曾多次改制。南头古城是深圳城市历史的见证。
现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垣范围东西长为680米,南北宽为500米。城墙用黄泥沙土夯筑,内外包砖。现除北城墙尚存一段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城墙遗迹外,余皆已无存。1997年找到了北门,南城门也保存完好。城内道路有六纵三横共有九条,俗称“南头九街”。城内尚保存部分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如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报德祠、育婴堂等,还有39处明清时期具有岭南及南洋建筑风格的民居。
1983—1985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位于南头古城内的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南头古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待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南山区委.区政府投入1个亿整治南门广场,整治规划己通过论证,目前考古和拆迁工作尚未结束。
大鹏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今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为防御海盗、倭寇侵扰,洪武二十七年,大鹏所城开筑。清初改“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为“大鹏所防守营”,官兵500名。康熙四十年(1704年)改“大鹏所防守营”为“大鹏水师营”,兵员增931名,这时大鹏水师营已是一个管辖珠江外洋东部海路的海防军事机构。在海上要塞设立九营汛:东涌口、水陆塘、大屿山、红香炉、盐田、关湖塘、老大鹏、上沙塘、下沙塘,与南头的新安营遥相呼应。道光十九年(1939年)将大鹏改营为协。大鹏守御千户所在抗击倭寇和英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功勋卓著的英雄城堡。
城内有3条主要街道,分别为东门街、南门街、正街(西门至南门街相交)。现明清时代城内建筑县丞署、关帝庙、赵公祠、晏公庙等基址尚存。东、南二城门仍保留明代原样,北门清末已废塌。城内还有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振威将军第”,即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府第、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等,规模宏大,还有许多清代民居也保存完整。
1983年和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大鹏城东、南两城门及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分别列入深圳市第一、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大鹏古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成立了大鹏古城博物馆,负责大鹏古城及其周围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抗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抗击倭寇的斗争
明初就有倭寇骚扰。明永乐(1403——1424年)以后,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逐渐猖獗,并从东海移至南海一带。正德五年(1510年),明王朝派在东莞、大鹏两守御千户所之上设立了“备倭总兵府”,府署设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即今南头古城内。后“参将署”改为“南头寨”,驻地在今南头半岛的尖端处,下辖东至惠州碣石寨,中至香港地区,西至中山地区,卫戍着今整个深圳地区和沿珠江口,拥有大小战船50至100多艘,兵员1000至2000多人。隆庆元年(1567年)倭寇与海盗曾一度勾结攻入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千户李茂材奋力抗击,追击倭寇至雷州港,因无援而战死疆场。隆庆五年(1571年)倭寇围攻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在万分危急中,舍人康寿柏挺身而出,率领军民浴血奋战40余天,迫使倭寇狼狈逃窜,写下了抗倭斗争史上光荣一页。
抗击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头目阿尔瓦雷斯率舰船抢占东莞县的“屯门海澳”,即今深圳南山区的后海湾、蛇口、内伶仃岛和香港青衣一带,并在这里修筑堡垒、搭建营寨、劫掠财物,甚至刻石立碑,以示永久占据。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占中国领土的尝试和前奏。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底,广东按察副使汪鋐亲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今南头城),组织起一支四千余军民和五十余艘船只的反侵略队伍,从陆地和海上英勇讨伐占据“屯门海澳”的葡萄牙侵略者。汪鋐率领深圳军民取得了“屯门海战”大捷,收复了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七年的失地,显示出深圳军民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序幕。
深圳人民为纪念护国有功的汪鋐以及在隆庆六年(1572年)为民请命恢复新安县有功的广东按察副使刘稳,于万历元年(1573年)在南头城关口村修建了“汪刘二公祠”,现仅存后殿和前殿墙基。这是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见证,1998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的移民高潮及移民文化
深圳的移民文化,主要由西部的广府文化和东部的客家文化组成。清代原新安县居民主要是广府人,广府文化成了强势文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将原属惠阳县(清代以前为归善县)的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客家地区划归宝安县,构成今深圳龙岗区,从此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可谓“平分秋色”,共同成为深圳历史文化或移民文化的底蕴。现存的广府民居、客家民居和其它式样的民居,是深圳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深圳明清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部砖石垒筑和泥土夯筑起来的史书,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民情风俗的活化石。
第四次移民高潮、“迁界”与“复界”
清初形成深圳的第四次移民高潮,它源于沿海地区的“迁界”与“复界”事件。清世祖顺治初年统一全国后,郑成功一直在闽、粤沿海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为切断大陆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顺治十三年(1656年)朝廷就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江、浙、闽、粤等地沿海商、渔民出海。随着郑成功抗清的不断失败,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广东新安等县开始“展界”,允许原沿海居民迁回原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面复界,除原居民回迁外,有些粤东地区的客家人也开始迁入。雍正五年(1727年),由于官府招募政策的落实,各地农民特别是客家人,主要是从粤东兴梅地区,还有潮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举家迁来。移民高潮延至乾、嘉时期,今龙岗地区的客家大围屋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掀起今深圳东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历史新高潮。
龙岗客家围
龙岗客家围的建筑形式可谓集各地客家之大成,主要是粤东地区的围龙屋与四角楼的结合,并特别强化了城堡的防御功能,故我们可称之为“城堡式围楼”。它的主要特征是前有月池(半圆形池塘)和禾坪(晒谷场),围楼前开有-大门、两小门,大门两侧为二层的倒座,其后是长条形的前天街,中轴线上置上、中、下“三堂”为宗祠,“三堂”两侧附两横或四横屋,其后为长条形的后天街和后围楼(原型为半月形围龙屋),-圈围楼的四角建有碉楼即角楼,有的在后围楼中间还建有高大的望楼(龙厅顶),有的四周围楼屋顶连成通道,称“四角走马楼”,而其内部给、排水设施齐全。这种带月池、禾坪、围屋、碉楼且宗祠与住宅合一的城堡式客家围楼,给人以气势雄伟、森严壁垒的感觉。客家围强调“天圆地方”、“阴阳合一”及与自然和谐,讲究风水和龙脉的走向。这是在农业社会中血缘聚族而居,不断迁徙移动,在和自然与社会斗争中滚动发展的产物。其建筑技术和形式,屋内的堂联、壁画.灰塑和雕刻等,保存着以反映儒家思想为主的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客家社会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岗地区现存较大型的客家城堡式围楼有100多座。令人瞩目的是,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号称“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楼”(八碉楼二望楼)的龙岗罗氏鹤湖新居,以及同等规模的坪山曾氏大万世居(两处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待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建于嘉庆和乾隆年间,可称为赣、闽、粤客家围之冠,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广府式民居
今深圳的西部是广府民系的聚居地。典型的广府围村,民居多用青砖垒筑,其前无月池和禾坪,四角无角楼,宗祠偏在一隅或建在围外,围墙内是以巷道隔为若干 横排,每一横排又分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一般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罩式大门,天井的一侧或两侧有廊房(作厨房、厕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的一层或二层,底层明间一般一隔为二,前为客堂,后为卧室或供祖神。
何氏“元勋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罗湖区笋岗村,始建于明初,为岭南名贤何真的旧居,是深圳现存最古老的广府寨堡式围村的典型建筑。
广府、客家混合式民居
所谓广府与客家混合式民居,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广府式民居为主,吸收客家式民居的某些因素。如南山区西丽塘朗村老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其围墙内有六条横巷与进门楼后的纵巷交叉,多为一间一套或二间一套单元式民居,船形式屋脊,且郑氏宗祠在西北角,不在中轴线上,这是广府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但围前又有禾坪和大月池,显然是客家民居的配套设施。
其二,是以客家式的围楼或围屋为主,吸收了广府民居的某些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客家围屋内,住房却由传统围龙屋的通廊式单间,变为广府式单元套房,即为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的组合,增添了舒适性与私密性。龙岗于乾嘉以后建筑的围楼,许多都属于这种情况。
中西合璧式民居
现存最早的是位于宝安区沙井镇新二村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的康杨二圣庙,其琉璃屋脊雕饰西式建筑和人物。-般所谓中西合璧式,往往是广府或客家民居的格局,而外观形式和装饰是西式的,真可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现。集客家、广府和西洋建筑特点于一身,是不同民系和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融合,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从深圳的各式民居,可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出深圳移民文化的特色,以及颇为深厚的深圳历史文化的源流。可以说深圳是研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地区,其影响播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与世界各国,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近代深圳和今日深圳
深圳是-座英雄的城市。除上述在反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中曾作出的巨大贡献外,深圳近代史上又发生了两件大事,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第-件是1839年的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第二件是1900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三洲田武装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从改良主义真正走上了武装革命的第-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其领导下的宝安县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尤其是东江纵队在广东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是人所共知的,她在中国的当代史上又写下了值得骄傲的光辉篇章。
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鸦片战争并非一开始就是失败的,顽强不屈的中国军民,曾有一段抗英斗争胜利的光荣历史。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7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维喜,被夷人酒醉行凶,棍殴毙命”(?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第107页), 林则徐于8月15日下令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则违抗拒交,于是林则徐遵照嘉庆十三年之例,采取了不准他们逗留澳门,断绝柴米食物等措施。9月4日中午12点,义律率“路易沙”号(装备10门回旋炮和4门三磅长统炮).巡洋舰“珍珠号”(装备6门6磅炮)等5艘舰船,以“求为买食”为名接近我方,下午2点30分下令开炮轰击我水师船,正在巡洋的大鹏营守将赖恩爵受到出其不意的攻击后,随即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开炮反击,不久英军“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下午6点30分英船逃回了尖沙咀,九龙海战以我方的大胜而告终。此战意义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起点,“-般地说来,中英第-次鸦片战争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系列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由于赖恩爵英勇善战,道光皇帝赐赖恩爵“呼尔察图巴图鲁”(勇士)称号,晋升副将(从二品)。1843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正一品,封“振威将军”。现大鹏城内有御题“振威将军第”的赖恩爵将军府仍保存十分完好。
九龙海战后的两个月即11月3日,发生了穿鼻洋(位于虎门外30里)之战。同-天(或后-天),又在尖沙嘴洋面发生了官涌之战(至11月13日,10天内共打了6仗)。这7仗中除11月11日由我方主动开炮袭击外,余都为英军挑起,并以其失败而告终。
“天下第一镇”——中英街的历史变迁
中英街及界碑是中国贫困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国革命胜利和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和“一街两制”,以及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含的中英街,是中国乃至世界仅见的历史文化奇观,有独特的意义。正因如此,1992年1月24日,已故国家主席杨尚昆莅临沙头角中英街视察时,兴致勃勃地用英语说:“The most famous town in the world”(天下第一镇)。中英街界碑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和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首义
孙中山领导的三洲田庚子首义
孙中山、郑士良等人,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便策划新的反清武装起义。经联络准备,1900年4月,决定选择三洲田作为起义地点,不久便开始招兵买马,以义合小铺为据点,仅4个月时间,便发展到六、七百人,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清光绪庚子二十六年农历润八月十三日(1900年10月6日),义军在今深圳盐田区的三洲田举行祭旗起义,把矛头直指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以黄福为元帅,郑士良、何松为参谋,黄耀庭、廖庆发、林海山为先锋,分两路出发。东路从马峦村、金龟洞出禾岗,打新圩,直扑镇隆,在佛子坳伏击清军大捷;西路从横岗出沙湾攻打兰花庙,大获全胜,进一步攻打深圳、南头受阻。东路义军在永湖、崩冈圩连战皆捷,势如破竹,22日乘胜进入三多祝,在白沙扎营,队伍迅速发展到二万人,其中不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当地客家人,声势浩大。后因形势急剧变化,原拟突击至厦门时获得接济的计划无法实现,后援不继,陷入困境,孙中山电令郑士良“可自决进止”,义军不得不解散,剩下千余洋枪手分
E. 建兰的花语以及传说故事
建兰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观赏花卉植物,花繁叶茂很有生气,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建兰的花语以及传说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兰花的花语是什么?
兰花在中国代表着女子气质如兰,蕙质兰心,男子温文尔雅,淡泊名利。
兰花的花语: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外国的兰花花语:热烈、友谊、自信。
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
建兰的传说
大宋提刑官宋慈曾在福建汀州任知县3年,县衙所在地为现在的福建省长汀县,当时的闽西首府,范围为现在的福建省龙岩市管辖区和三明市的部分地方。汀州盛产兰花,百姓爱种兰花,素有用兰花为孕妇催生助产、搬迁新居馈赠兰花、婚嫁以兰陪嫁、种兰避邪以求子孙满堂等民情风俗。宋慈在任知县时是不是与众文人一样爱兰,对兰花的赏爱是否入乡随俗尚无文字记载,但史记他是首开汀江水路运输的知县。汀江水路的开辟为建兰主产区打开了一条通向海内外的通道。因此,宋慈对建兰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汀江是福建省境内的第四大河,它发源于长汀县,干流全长280多公里,自北朝南纵贯福建省的长汀、上杭、永定三县,流至广东省的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为韩江奔流入南海。汀江自北向南流,八卦中南方属丁,故汀江古称丁水,后来人们把“丁”与“水”合为“汀”字,取名“汀江”。毛泽东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着名诗句描述汀江的神奇和气魄。
宋绍定年间,宋慈从江西信丰主簿调任长汀知县,发现百姓食盐从千里之外的福州靠走山路挑运而来。古代的长汀地处山区,山路漫漫,交通不便,外引食盐“愈年而至”,食盐官卖,盐官贪贿,哄抬盐价,穷苦百姓买不起盐,多吃淡菜,缺碘患大脖子病的不少。宋慈细察民间疾苦,水路运输可直抵汀州城,决定开辟汀江,从广东潮州船运食盐。闽西大山是兰花生长的好地方,山高谷深,汀江河水穿行在深山峡谷之中,古时汀江滩多水急,有棉花滩、回滩、大姑滩、折滩、龙滩等,且到处暗礁密布,航道艰险,江水涨落无常,宋慈经过沿途观测探险,开凿疏浚航线,鼓励农民造船,操习撑船技巧,同时改革盐政,惩治贪贿盐官。
汀江水路交通的开辟,缩短了运盐路线,减少了运费,降低了盐价,免除了挨家挨户抽调劳役肩运食盐之苦。同时,使潮州至汀州、赣州运输通畅,促进了汀、潮、赣包括兰花在内的物资交流,盐商米商往来其间,“盐上米下”的一派繁荣景象,汀江上百舸争流,曾有“上三千下八百”之说。宋慈开汀江水路的功绩为闽西百姓世代相传,如今汀江两岸仍尚存的400多座马祖庙,见证了当年水路交通的繁荣历史。
据连城县、永定县和上杭县的老人介绍,过去他们那里还出现了“兰商”,专门靠卖兰发大财,通过卖兰暴富,建土楼,买河段养鱼养鸭过休闲日子。
宋代建兰并不出名,甚至连福建本地的兰家和文人雅士都说不准兰花的正名。“建兰”是我国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兰花中的一类,而且是唯一以产地命名的一大类兰花。据考证,“福建”名称的第一次出现是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专管军事,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取名为“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福建的名称出现历史不算迟。
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福建漳州的赵时庚着述的《金漳兰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兰花谱。全书共三卷,分“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下养爱”、“坚性封植”和“灌溉得宜”五部分。对紫兰和白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与栽培管理作了简明论述,并论及兰花的品位。《金漳兰谱》中“紫兰”指的是墨兰,“白兰”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素心建兰。赵时庚生活的地方为漳州府,与汀州府毗邻,赵时庚尚且没有给建兰确切的名字。另外,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修纂的《临汀志》土产门花之属中记述的33中花果中,有“素馨”指的也是素心兰花。福建的地名早已有之,但是海内外的爱兰人还没有把福建所产的兰花叫“建兰”。这些充分说明宋时建兰还不够知名。
闽西即古汀州府,是中国东南沿海腹地的林区,也是距台湾海峡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近、自然气候优势最强的中国兰产区之一。南宋之后闽西有汀江通往境外,得天独厚的兰花生长环境与古代交通占优势的水上运输,使闽西的“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等蜚声海内外。
随着汀江水上运输业的兴盛,兰花高雅之物从汀州人文古城,逐渐通过文人儒商传到海内外。1995年,笔者从汀江的源头龙门出发,沿古水路到福建的上杭、永定,再到广东大埔、潮州、汕头考察建兰的流播路径,发现沿线深宅大院养的建兰都是从闽西境内传种的。一些载入世界各地众多兰花专着名品谱中品种,由于当时人们对植物分类不太了解,而被习惯以原产地称呼,比如“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而且是说得更准确的原产地。而对于福建境外的人称福建外传的兰花,笼统地就叫“建兰”。由此可见,建兰及建兰中的传统名品“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都是外来名,因为外传而得名的。所以,建兰的外传与汀江水上运输的兴起、发展、繁荣密不可分,与大宋提刑官开辟汀江水路运输息息相关。
什么是建兰?
地生植物;假鳞茎卵球形,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2.5厘米。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朵花;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600-1800米。产中国多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北至日本。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和草药价值。
建兰的形态特征
建兰是地生植物;假鳞茎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4(-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1.5(-2.5)厘米,前部边缘有时有细齿,关节位于距基部2-4厘米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35厘米或更长,但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长可达1.5-2厘米外,其余的长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3,至多不超过1/2;花梗和子房长2-2.5(-3)厘米;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2.3-2.8厘米,宽5-8毫米;侧萼片常向下斜展。
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较大,卵形,外弯,边缘波状,亦具小乳突;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长1-1.4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具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
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
建兰的价值
1、药用价值
全草(兰草):辛、甘、微苦,平。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经行腹痛,产后瘀血腹痛,顿咳,肺痨咳嗽,咯血,肾虚,风湿痹痛,头晕,腰疼,小便淋痛,带下病。根(兰草根):滋阴清肺,化痰止咳。花(兰草花):辛,平。理气,宽中,明目。用于久咳,胸闷,泄泻,青盲内障。[6]
2、园艺价值
建兰植株雄健,根粗且长。适宜用五筒以上的兰盆栽植,每盆苗数稍多,置于林间、庭园或厅堂,花繁叶茂,气魄很大,也可用较大的高腰签筒盆栽植数苗,长时苍绿峭拔,很有神采。花开盛夏,凉风吹送兰香,使人倍感清幽。
建兰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我国南方栽培十分普遍,是阳台、客厅、花架和小庭院台阶陈设佳品,显得清新高稚。
建兰与剑兰的区别
F. 兰花的花语是什么
兰花 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20一40厘米,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总状花序,花被2轮,肉质状,内轮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红色斑或无,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黄褐至浅黄,以不具褐色的纯颜色者为贵异。根簇生,肉质,圆柱形。萌果三角形,种极小。早春由叶丛间抽生多数花茎,每茎顶开一花,花淡黄绿色,清香。
兰花通常分为中国兰和洋兰两种,兰花源产我国,故称中国兰。中国兰主要产于亚洲的亚热带,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山区、西南、华南和台湾各地亦有分布;洋兰大多产在热带和亚热带林区。
兰花是我国古老的花卉之一,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约有一百多个品种。依开花的时间分,有春兰、夏兰、秋兰、寒兰、报岁兰。
兰花极具观赏价值,其朴实无华,叶色长青,叶质柔中有刚,花开幽香清远,发乎自然,居“花草四雅”之首。因此人们将兰花尊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所以,我国人民一直非常喜爱兰花,总结积累了不少养兰经验,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和《养兰中诀》。
兰花入药,药名草兰。叶治百日咳,根治扭伤,籽治目翳,花可治滞痢。
兰花-高尚、幽雅 兰叶青翠,花色脱俗,香气清幽,有"香祖"之誉。自屈原起就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孔子家语》品兰谈及:"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又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因而兰花也被誉为君子,"滋兰树蕙"便是培育英才的代名词。良辰佳时也被誉为"兰"的时光。如"兰时"指良时、春日、春时。"兰夜",指七夕,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兰期",泛指相会的良辰。
兰花格调高雅富有异国情调。每一盆只能种植一棵兰花,自古以来就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花朵。
基本个性:说到兰花就会联想到贵妇,属兰花的你美丽又有气质。你的高尚优雅让大家都想靠近,事实上你的内心充满热情感性。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整合的力量,大家都对你十分信任。
恋爱倾向:你喜欢帮助别人,常受到别人的注意,别人都觉得你是一个很多人追的女性。但其实你是一个非常专情的人,只要一坠入爱河,眼!里除了喜欢的人外别无其他。你渴望和情人沉浸在只有二人的甜蜜国度,你也希望情人眼里只有你一人,但小心这可能变成对方的重担。
小心花刺:你的服务精神固然值得嘉许,但稍有差池反而会让别人为难。养成先观察别人真正需求的习惯吧,也不要期望别人都能有善意的回应。
兰花花语:和快乐有关的字眼会为你带来好运。
生日与花
一月 康乃馨 Carnation
二月 紫罗兰 Violet
三月 水仙 Daffodil
四月 碗豆花 Sweet Pea
五月 铃兰 Lily of the valley
六月 玫瑰 Rose
七月 飞兰兰 Larkspur
八月 剑兰 Gladiola
九月 孔雀 Aster
十月 金盏菊 Clenla
十一月 小雏菊 Chrysanthemum
十二月 洋水仙 Narcissus
G. 兰花的故事
兰花的传说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他回到了家乡归州,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住在牛肝马肺峡
的南岸,于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起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传说《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的诗句,就是出自于此。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
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道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兰花众多的名贵品种中的一种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宋家店,有个以经营茶叶、棉布为业的商人叫宋锦旋。由于他经营得法,十几年下来,便成了当地闻名的富户。
宋锦旋由于出身寒苦,故很能体谅贫苦的乡邻,经常会接济他们,而平日自己却是粗茶淡饭,仍然过着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种嗜好,那就是爱兰、采兰、养兰,常常为了得到一盆好兰而不惜花费重金。他家住山区,春天里,每当经营余暇的旧子,他就上山找兰花。但尽管他每年都上山寻觅,却始终没能找到一株好兰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宋锦旋独自躺在床上,想着明早要上山觅兰花去,但想到好花难得,正苦苦寻思该去何处去找,不觉头脑发蒙,睡意上来。朦朦胧胧中,他忽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领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将女孩托给宋家当奴婢。宋锦旋细细打量,见女孩长得清秀俊美。经交谈才知女孩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老婆婆是她的邻居,出于好心,想帮这女孩找条生路。听说宋锦旋心肠好,才特地带她来投奔宋家的。宋锦旋当即点头答应收养这女孩为义女。接着,老婆婆就作揖告别了。瞬间一声春雷轰隆作响,把宋锦旋惊醒,他才知道刚才只是一场春梦。
第二天,宋锦旋仍旧上山采兰。他寻遍一座山又翻过一座山,直到太阳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兰。他只好拖着两条疲惫的腿缓缓下山。不小心时他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了个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来,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阳中,身旁有一小丛兰草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再仔细一看:那半弧形的叶子刚柔相济,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确实与众不同,中间还长着个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个月,兰蕊抽长开花了,花朵高过兰叶,花瓣圆润头带尖锋,刘海舌,十分袅娜,还发出阵阵清幽香味,确是兰中珍品。宋锦旋如获至宝,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灯下还细细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头一闪,想起半个月前的那个梦,啊,他明白了:这兰花的花形叶形,如砒楚楚动人,不就是梦中所见的那个女孩吗?如此看来,那老婆婆就是送兰花的仙子了。宋锦旋从此更精心地培育着这兰花,并不断地让它繁衍生息,又给它取名为“宋梅”。
兰花的传说
从前,在大别山一个深幽谷里住着婆媳两个人。婆婆总是诬赖童养媳兰姑娘好吃懒做,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还罚她干重活。
一天早上,兰姑娘在门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九斗米,兰姑娘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嚼着。
恶婆一听石碓不响,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来起木棒打得兰姑娘晕倒在地。恶婆并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
她又扯下兰姑娘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拽出舌头,拔出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舌头上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兰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是斑斑的血痕。这就是关于兰花的传说。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H.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玉兰花寓意吉祥,古代玉兰花为早春之花,先叶而开,兰花有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完美的向往的寓意。兰花寓意很多,以下分享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1
1、兰花象征什么
手足之情:兰花象征着朋友或者兄弟之间感情非常好,友谊深厚。“义结金兰”、“兰交”等词便发源于此。
爱国之情:屈原曾将兰花比喻为君子,象征着高洁和爱国之情,有很深的民族情节和民族认同感。
爱情:兰花可以用来传达爱意,古人就曾借兰花来示爱。情侣之间送兰花可以互表心意、增进感情。
2、兰花的花语
在我国,兰花被看作是高洁、爱国、淡泊、美好的象征,它被称为“花中君子”。用兰花来形容女子,就是“气质如兰”、“蕙质兰心”。用兰花来比喻男子,便表示这个人淡泊名利、忠贞爱国且温文尔雅。在国外,兰花则代表着友谊、自信和热烈。因而,兰花的花语便是高洁、淡泊、热烈、自信、友谊和美好等。
3、兰花的寓意
兰花的寓意可以说是非常好了。它有着“花中君子”的美称,和菊花、水仙与菖蒲一起被合称为“花中四雅”,又和梅花、菊花、竹子一起被称为“四君子”。从中便可得见兰花的高洁、高雅和美好。而兰花的寓意便是“美好”。古人把很多美好的事物都用“兰”来形容,如把真诚的.友谊形容为“兰交”,把美妙的诗文称为“兰章”。它便是美好和高雅的象征物。
兰花的象征意义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爱国诗人屈原养兰、赞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
所以,人们认为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又因为兰花品质高洁,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且,人们常常将兰花与菊花、水仙、菖蒲合称为“花中四雅”,或者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
兰花的象征意义
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兰花代表着着坚贞不渝不遇的爱情。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2
兰花开花预示着好运
兰花又被称为兰草,空谷佳人,花中君子,在古代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雅风格。兰花开花预示着什么呢?其实兰花开花的时间跟品种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人们经常会想讨点吉利说法。
1、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春兰这个品种多半在春天开花,花期在2-3月份,它的花直挺树立,一杆一花,少数有两朵,花色为浅黄绿、嫩绿、在花中间有紫褐色条纹或斑块。外形美观,花香幽远,春兰花开花预示着什么呢?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2、预示着来年大吉
可以从今年开到第二年的兰花有寒兰,它的花茎细长而坚挺,一杆上着8-12朵花,颜色各异,姿态各有千秋,寒兰花开花预示着什么呢?它的花期一般都在11月到第二年的2月,预示着来年大吉。
3、预示着今年有好运
墨兰又被大家成为报岁兰,那么墨兰花开花预示着什么呢?墨兰开花代表着新的一年来临了,今年有好运,它的花期在1-3月份,花朵颜色通常比较深,呈黄褐色至紫褐色,一茎上有7-18朵花,非常的与众不同。
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它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花开的寓意其实都是大家为了讨个吉利说法,具体没有预示着什么。
兰花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3
一、兰花的花语和寓意
兰花的品种繁多,它们各自又有不同的花语和寓意,不过兰花总的花语就是高雅、淡泊。兰花和竹子、梅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就足以看出兰花身上高洁的品质。在家养一盆兰花,还有着爱国、与世无争以及淡泊名利的美好寓意,是坚贞、纯朴、典雅、贤德的象征。
二、兰花有什么传说故事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人陷害被贬回乡,贬回家乡的屈原,便在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了一间学堂,教书育人。有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在此路过,听闻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屈原栽种到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一次教课屈原因为过分激动,一口鲜血就溅到了窗下的兰花上,当晚就重病卧床。没想到第二天,窗下的三株兰花,竟然变成了几十株,兰花的幽香飘到了屋里,屈原闻之病情也有了好转。于是屈原的学生们将兰花移栽到学堂的各个角落,发现移栽后的兰花入土即活,长势迅速。
后来屈原就带着学生,将兰花移栽到溪边和山上,足足种了九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从此仙女山下的小溪便名为九畹溪。后来屈原含冤投江,整个九畹溪畔的兰花全部凋谢,屈原留下的学堂便改名芝兰庙,广植兰草。
I.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苍翠欲滴的宇龙山中,生长着珍稀奇异的兰花姐妹,她们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姐妹俩一样妩媚,一样艳丽,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长在高高的悬崖上,妹妹却生长在弯弯的山道旁,姐妹见面的时间也不多。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圆月为沉睡的兰花姐妹盖上一层银亮的清辉。朝霞在东方升起的时候,晨露为睡眼惺忪的兰花姐妹点缀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宽厚仁爱的怀抱里,姐妹俩孕育了一个个娇小玲珑并美丽可人的蓓蕾,溢出缕缕醉人的清香。
拓展资料:
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
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J. 兰花的寓意是什么,寓意着高洁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 是我国四君子之一,其栽培历史已有千年之久。许多家庭喜欢养殖兰花,将其摆放在室内,每当花开之时,其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每种花卉都富含美好的寓意,那么兰花的寓意是什么呢?兰花寓意着高洁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的寓意
3、 然而有一天,九畹溪竟然全部都凋零枯死了。于是人们遇料会不幸的事情发生。果然验应了,屈原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纷纷痛苦,感到非常惋惜。后来为了纪念它,将屈原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在庙里种植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