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1.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这是半首词,用来描写年轻夫妇别离后相思之苦,丝丝哀怨无人诉说。
【释义】杨柳依依长亭畔,最是离人别离时,杨柳、芳草、长亭、远去的道路,每个场景都是离别诗歌最常见的;年少的人儿总以为事业为重,容易抛家弃子远去他方。我睡到五更天被钟声惊醒来却发现一人独拥锦被,孤苦无所依托。三月花开,春雨霏霏,我却在花前雨中思念那人,何时才归来?
这是一首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木兰花·玉楼春》中的一部分,全词如下:
木兰花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代十里建一长亭,供送别、休息用。
[2]五更钟:天快亮时敲响的钟声。
[3]一寸:指心。
[4]天涯地角:指天地尽头。
【赏析】这首词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极写相思之苦。开篇从“绿杨芳草”连及告别的“长亭”和离人远去之“路”,于是,便产生了因年少无知而把离别看得过于轻易的怨悔之情。“楼头残梦”两句就是这种情感的升华,它形象具体,色彩明艳,音韵铿锵,对句工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广阔艺术空间。五更时的钟声传来耳际,三月的细雨敲打着,花片飘落大地,还有倾吐“离恨”的喁喁絮语。下片,紧接着便是这“絮语”的诗化。虽然这“絮语”近似唠叨,但听之悦耳动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少妇的内心深处。词人善于把一般人心中所有但又难以形诸笔墨的感受和盘托出,同时又蕴藉风流,恰到好处。词中多用对偶,新巧工整,富有画意诗情。
2. 律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谁能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
律杨芳草长亭路,(“律杨”=整齐排列的杨树;“芳草”=花草;“长亭路”=漫长的郊路,“亭”=古时近城的驿站;) 》 》 》 》 》
年少抛人容易去,(“年少”=年轻,年轻时,少年;“抛人”=离开她;“容易”=轻松,无所谓;“去”=走) 》 》 》 》 》
楼头残梦五更钟,(“楼头”=顶楼,最高层;“残梦”=梦做到一半就醒了;“五更钟”=时间,天还没亮) 》 》 》 》 》
花底离愁三月雨。(“花底”=女人的脸,眼睛下面那一半;“离愁”=离愁;“三月雨”=流眼泪,泪流满面,像三月的雨般迷朦) 》 》 》 》 》
就是讲男人不辞而别,女人哭断肠。
3.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这是半首词,用来描写年轻夫妇别离后相思之苦,丝丝哀怨无人诉说。
【释义】杨柳依依长亭畔,最是离人别离时,杨柳、芳草、长亭、远去的道路,每个场景都是离别诗歌最常见的;年少的人儿总以为事业为重,容易抛家弃子远去他方。我睡到五更天被钟声惊醒来却发现一人独拥锦被,孤苦无所依托。三月花开,春雨霏霏,我却在花前雨中思念那人,何时才归来?
这是一首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木兰花·玉楼春》中的一部分,全词如下:
木兰花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代十里建一长亭,供送别、休息用。
[2]五更钟:天快亮时敲响的钟声。
[3]一寸:指心。
[4]天涯地角:指天地尽头。
【赏析】这首词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极写相思之苦。开篇从“绿杨芳草”连及告别的“长亭”和离人远去之“路”,于是,便产生了因年少无知而把离别看得过于轻易的怨悔之情。“楼头残梦”两句就是这种情感的升华,它形象具体,色彩明艳,音韵铿锵,对句工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广阔艺术空间。五更时的钟声传来耳际,三月的细雨敲打着,花片飘落大地,还有倾吐“离恨”的喁喁絮语。下片,紧接着便是这“絮语”的诗化。虽然这“絮语”近似唠叨,但听之悦耳动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少妇的内心深处。词人善于把一般人心中所有但又难以形诸笔墨的感受和盘托出,同时又蕴藉风流,恰到好处。词中多用对偶,新巧工整,富有画意诗情。
关于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
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4.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
宋 晏殊《木兰花·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代十里建一长亭,供送别、休息用。
[2]五更钟:天快亮时敲响的钟声。
[3]一寸:指心。
[4]天涯地角:指天地尽头。
【赏析】
这首词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极写相思之苦。开篇从“绿杨芳草”连及告别的“长亭”和离人远去之“路”,于是,便产生了因年少无知而把离别看得过于轻易的怨悔之情。“楼头残梦”两句就是这种情感的升华,它形象具体,色彩明艳,音韵铿锵,对句工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广阔艺术空间。五更时的钟声传来耳际,三月的细雨敲打着,花片飘落大地,还有倾吐“离恨”的喁喁絮语。下片,紧接着便是这“絮语”的诗化。虽然这“絮语”近似唠叨,但听之悦耳动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少妇的内心深处。词人善于把一般人心中所有但又难以形诸笔墨的感受和盘托出,同时又蕴藉风流,恰到好处。词中多用对偶,新巧工整,富有画意诗情。
请采纳!
5.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这句话出自宋朝晏殊的《玉楼春·春恨》。
《玉楼春·春恨》
【作者】晏殊【朝代】宋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白话翻译:
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侣轻易地抛下我就登程远去。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5)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扩展阅读
此词描写送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和离别后无穷无尽的离愁,抒写了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上片写春景春恨,“楼头残梦”一联,“五更钟”“三月雨”言怀人之时、怀人之景,“残梦”“离情”言怀人之情,二句属对精工,情景交融。过片深进一层,从无情立笔,反衬出多情的恼人,并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为千万缕。
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全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展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6. 求晏殊的《木兰花》的译文: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等等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地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长亭]秦汉时每隔十里建一亭,故称十里长亭,供行人休憩饯别之处。[容易]轻易、随便。[一寸]指心、心绪。[穷]穷尽、终了。
[译文]
绿色的杨树,如茵的芳草,映照着大路通往长亭。在长亭之上,那位少年狠心离我而去。从此后,我孤苦伶仃,深夜难眠,深夜残梦时尚听到五更的钟声。在花前,暮春三月的阴雨,使我的离愁更深更浓。哎,无情人不像多情人这样苦痛,那一寸寸芳心,仿佛千丝万缕。大地尽管远,也会有尽头,而我的相思却连绵无绝期。
[词谱]
[简要评析]
本词写闺怨,表现思妇刻骨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上片首句写景,点明离别的时地。上片首句写景,点明离别的时地。时间是绿杨依依的春天。地点是长亭。次句叙事,写男子对离别的轻率态度。反托出女子的多情。后二句用互文见义之法描写情人离去后的相思之苦。夜里失眠,刚入梦境又被“五更钟”惊破,连个好梦都做不成。白昼观花,又飘洒着蒙蒙细雨。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观。下片两用反语,前二句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一寸”句暗用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意而尤精炼凝重。“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绪。后两句则是用具体比喻来证明愁之无有终结。两个比喻,一说愁多,一说愁长,化抽象为具象,意蕴丰富而生动形象。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以极其深切的情感抒发相思的无限与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可谓天长地久终有时,此恨恨绵绵无绝期。
7. 木兰花诗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1.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1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2,笋柱秋千游女并3。芳洲拾翠暮忘归4,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5,已放笙歌池院静6。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2.木兰花 【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3.木兰花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4.木兰花 【宋·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5.木兰花 【宋·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五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6.木兰花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7.木兰花·戏林推 【宋·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8.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9.木兰花 【宋·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10.木兰花 【宋·晏几道】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
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8. 描写“木兰花”的诗句有哪些
木兰花 【宋·宋祁】
木兰花 【宋·钱惟演】
木兰花 【宋·晏殊】
木兰花 【宋·欧阳修】内
木兰花·戏林推容 【宋·刘克庄】
9. 请问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是什么意思,
这是半首词,用来描写年轻夫妇别离后相思之苦,丝丝哀怨无人诉说。
【释义】杨柳依依长亭畔,最是离人别离时,杨柳、芳草、长亭、远去的道路,每个场景都是离别诗歌最常见的;年少的人儿总以为事业为重,容易抛家弃子远去他方。我睡到五更天被钟声惊醒来却发现一人独拥锦被,孤苦无所依托。三月花开,春雨霏霏,我却在花前雨中思念那人,何时才归来?
这是一首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木兰花·玉楼春》中的一部分,全词如下:
木兰花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代十里建一长亭,供送别、休息用。
[2]五更钟:天快亮时敲响的钟声。
[3]一寸:指心。
[4]天涯地角:指天地尽头。
【赏析】这首词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极写相思之苦。开篇从“绿杨芳草”连及告别的“长亭”和离人远去之“路”,于是,便产生了因年少无知而把离别看得过于轻易的怨悔之情。“楼头残梦”两句就是这种情感的升华,它形象具体,色彩明艳,音韵铿锵,对句工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广阔艺术空间。五更时的钟声传来耳际,三月的细雨敲打着,花片飘落大地,还有倾吐“离恨”的喁喁絮语。下片,紧接着便是这“絮语”的诗化。虽然这“絮语”近似唠叨,但听之悦耳动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少妇的内心深处。词人善于把一般人心中所有但又难以形诸笔墨的感受和盘托出,同时又蕴藉风流,恰到好处。词中多用对偶,新巧工整,富有画意诗情。
10.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诗词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作者: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①,年少抛人容易去②。楼头残梦五更钟③,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④。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①长亭路:送别的路。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帖》)。
②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③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④一寸:指心。千万缕:指相思愁绪。
翻译
离别的道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赏析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这阕词实质性的东西是不多的。通篇也就只“年少抛人容易去”而已。因此,这也就是他这篇词的主题思想。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