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后妃
① 清代妃嫔日常日用陶瓷等级 皇后该用什么样的陶瓷,宫中的陈设都是啥,每年的贡品有啥最好从皇后写到答应
妃嫔日用瓷器配额
妃嫔的日常用度包括宫分、铺宫。宫分是上自皇太后,下至贵人、常在、答应等人每年按等级所供应的不同品种、数量的金银、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应的粮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绸缎、貂皮、米面、炭蜡等项。铺宫是指皇太后、皇后、妃嫔以及福晋等人宫内所用不同等级、品种、数量的金属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级森严的清宫大内,由于妃嫔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数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依其等级而递减。
铺宫中瓷器的配额,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杯、盘、碟、盅等,在颜色、纹饰和数量上都有严格的等级。据《国朝宫史》“经费”条记载,后宫用瓷共分6个等级:
一、皇后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再由皇帝册封。一般册封一位皇后(以玉如意为示,得如意者为后)和两位妃。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黄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名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宪宗追封宠妃万贵妃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黄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据清《称谓录》记载:“本朝,皇贵妃位在贵妃上……册封之礼,皇贵妃以册、宝,妃以册印。”
三、贵妃
贵妃,南朝宋武帝时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于皇后(明清时设皇贵妃地位高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二,各色瓷盘二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嫔
嫔,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于妃。其瓷器配额是:“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二十;蓝地黄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贵人
据《称谓录》记载:“东汉定制,皇后之下即贵人也。本朝贵人位在妃、嫔之下,而贵人之下即是常在、答应,同此一称,而位之尊卑与东汉时异矣。”其瓷器配额是:“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绿地紫龙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为明、清后宫第六等级的嫔妃,其地位在贵人之下。其瓷器配额是:“五彩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红龙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应
秀女人宫后,一般封答应。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其瓷器配额是:“各色瓷盘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综上所述,《国朝宫史》记述的后宫用瓷主要分为各色釉瓷器、黄釉瓷器(单色釉)、色地龙纹瓷器(花釉)、五彩红龙瓷器(彩绘)等品种与类型。
妃嫔日常吃食定额:
皇太后:猪一口、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白蜡七枝(内一枝重五两,三枝各重三两,三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后:猪肉十六斤、(盘肉)羊肉一盘、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肉九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五钱、清酱一两、醋二两五钱、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条、白蜡五枝(内一枝重三两,四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四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贵妃:猪肉十二斤、羊肉一盘、鸡一只(或鸭一只)、陈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两、核桃仁一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清酱八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五支,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十两(每月)
贵妃:猪肉九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五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清酱八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五支,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妃:猪肉九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干枣一两,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二支,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嫔:猪肉六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五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八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二支,红箩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贵人:猪肉六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八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一支,黄蜡一支,羊油蜡一支,红箩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六安茶叶七两(每月),天池茶叶四两(每月)
常在:猪肉五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五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二支,羊油蜡一支,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应:猪肉一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五只(每月),陈粳米六合,白面二斤,随时鲜菜二斤,黄蜡一支,羊油蜡一支,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在“正大光明”匾下,宝座台上设皇帝宴桌。席上珍馐佳肴十分丰盛,并具有满族特色。计有热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汤菜四品,小菜四品,鲜果四品,瓜果,蜜饯果二十八品,点心、糕、饼等面食二十九品,共计一百另九品。万寿节家宴,大多用铜胎镀金的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盘碗。盘碗底有“子孙永宝”款。元旦,除夕等大宴一般用青玉盘碗。在宝座台下,分东、西两个摆陪宴桌。东边头桌为皇后宴桌,设宝座,皇贵妃以下不设座位。家宴的陪宴者,有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公主等;宗亲宴的陪宴者,有亲王、郡王、贝勒、阿哥等。设多少陪宴桌,视陪宴者人数而定。皇后独自一桌,其余二人一桌。桌上摆热菜,冷菜,糕点,瓜果等十五品。大宴的菜肴以鸡、鸭、鹅、猪、鹿、羊、野鸡、野猪肉为主,并有燕窝、香蔁、蘑菇、木耳、鲜菜等等。
皇后独自一桌,其余二人一桌。。。
据史籍记载,皇后(包括皇太后)每人应享有金餐具36件,银餐具98件,各种细瓷盘、碗、杯、盅、勺等340件,另有象征身份的“ 位份碗”,黄地黄里暗云龙瓷碗660件。
皇贵妃、皇贵妃及以下无金餐具,银餐具7件、各式细瓷盘、碗、杯、盅、勺等121件;贵妃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64件;妃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64件。她们的“位份碗”分别配有38件、18件、14件
嫔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40件,“位份碗” 是蓝地白里香云龙碗12件。
贵人(贵人及以下无银餐具)各式细瓷餐具32件,“位份碗” 是绿地白里紫云龙碗10件。
。
常在各式细瓷餐具26件,“位份碗”是白地白里五彩红云龙碗10件。
。
答应各式细瓷餐具26件,无“位份碗”。
贵人用绿地紫龙瓷盘
妃嫔服饰:
清代女贵族穿着的礼服较为繁琐,同时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许多满族服饰旧俗。以皇后礼服为例,除朝冠、朝服外,额上束金约,颈下饰领约,朝服内衬朝裙,外罩朝褂,朝珠戴三盘,又胸前所垂彩帨与耳上所饰耳坠等皆在礼制之内。清制,皇太后、皇后的礼服等级完全一样,皇贵妃礼服稍次一等,贵妃以下袍服皆用金黄色,其余饰品等级递降。
皇后朝冠·
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共7只和金翟1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皇后为五行二就,冠后又垂护领。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
皇贵妃、贵妃所戴朝冠,其质与皇后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帷。其冠顶、朱纬等之饰,亦与皇后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亦缀珊瑚。冠后护领与皇后朝冠相同。
贵妃之冠服袍及垂绦,皆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以金凤,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七,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物与贵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八十八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亦与贵妃相同。
嫔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砢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五,珍珠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七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与妃之朝冠制同。
皇后朝服·
皇后朝服与皇帝朝服有明显区别:肩部袭朝褂处加缘,披领及袖皆石青色,不饰十二章,所饰龙纹亦分布不同。
皇后朝袍是皇后在朝祭之时所穿礼袍。朝袍之制三,皆为明黄色。其一,披领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其二,披领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中无襞积,后开裾。余俱如貂缘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
皇贵妃之朝袍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袍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贵妃。
嫔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与妃同。
·皇后朝褂·
朝褂即后妃及贵族女性在朝会、祭祀等仪礼场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礼褂。清代后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种,皇太后、皇后、皇贵妃朝褂饰五爪金龙纹,贵妃、妃、嫔朝褂饰五爪蟒纹。皇子福晋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种,皆饰蟒纹。
皇后朝褂是皇后在朝祭之时套在朝袍外的礼褂。朝褂制三,皆为石青色,片金缘。其一,绣文为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之文。其二,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绣文前后为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皆垂明黄色绦,其饰之珠宝无定。
皇贵妃之朝褂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褂为金黄色,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嫔之制同贵妃。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领后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
皇后朝裙·
朝裙为后妃及女贵族在朝会、祭祀等仪礼场合穿在朝袍里面的礼裙。朝裙形制只一种,用料为缎,夏天用纱。朝裙原形制为半身,以带束腰,后为穿着方便,有上连衣褂者。
皇后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皆用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用片金缘。
皇贵妃之朝裙,均与皇后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裙,皆同妃制。
·皇后朝珠·
皇后朝珠须佩戴三盘,东珠一盘正佩于胸前,另外两盘珊瑚朝珠交叉于胸前,由左右肩斜挂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两串记念的一侧在右胸前,与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串成的朝珠。皇贵妃以下至妃为蜜珀1串、珊瑚2串,嫔以下至乡君为珊瑚1串、蜜珀2串。
皇后朝服所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适宜。皇后吉服所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为明黄色。
皇贵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绦明黄色。
贵妃朝服所配朝珠,绦为金黄色,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珠,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珠三盘,一盘为珊瑚,两盘为蜜珀。吉服朝珠一盘。绦用金黄色。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其宜,绦皆明黄色。
清代服饰中,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其一:后妃、公主、福晋下至七品命妇在穿便服时,如果服饰上面要织、绣花卉,均应为应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织绣冬季里开放的花,像梅花、水仙等;夏季里多是荷花、百合、牡丹、萱草、石榴等,春天里多是兰花、绣球、桃花、杏花等,秋天里则是菊花、桂花、秋海棠之类。如果穿了绣有其他季节的的花卉的衣服,就会被认为不合适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贵族出入场合里,贵妇格格互相攀比下,你要是穿错了花卉的衣服,那难看绝对不是一般能够忍受的。
其二:在清代帝后大臣的服饰中,不论朝服还是便服,单、夹、棉、皮都要应其时,顺其节。只要季节一到,无论天气冷暖,都要穿那个季节的衣服。而且换了应季节的衣服之后,不能再穿回原来的衣服。就如现在这样的天气,冬末春初,但一换上春装,天在冷,不能再拿出冬天的棉衣来穿。要是夏末秋初,就算天再热,也不能再穿夏装,否则就是抗旨不遵。而且更搞的是《大清会典》竟然还有明确规定换装的时间:“每岁春季换用凉朝帽及夹朝衣,秋季换用暖朝帽及缘皮朝衣,于三九月内,由部拟旨,预期请旨。”每年三月要换春装,九月要换冬装,只要诏书一下,天气再变化,也不允许换回去。否则这抗旨的罪名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谁也不是傻子,热了还可以忍忍,冷了岂不是要冻死?而且北方的天气,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时候太阳灿烂,暖烘烘的,一早一晚,却凉飕飕的。于是清朝的衣服里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服装。人们在春天的夹衣里塞一层薄薄的棉花,表面上看是春装,其实已经经过了实质的改造。夏装里也是如法炮制,在天气冷下来,但是皇帝还没下诏书换冬装的时候穿,实在是明智。这颇类似于古代的穷人,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刚开春就把冬衣当了求生活,天一冷下来,没有办法只好在春装里随意套点棉花御寒。可怜的后妃格格,王公贵族,一个个弄得跟穷人似的。于是清代的服饰里就出现了这种怪异的隔季服饰,在夏季纱衣里絮棉花
妃嫔住所: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现在未对游客开放,平日里总是大门紧闭,外人难睹真容。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是东六宫中比较冷僻的宫院,受宠的妃嫔都不选择在这里居住。延禧宫东有苍震门,是宫中太监和匠役勤杂人员出入内廷的唯一门户,所以关防难以严密。
500年间,这里频频发生火灾,延禧宫成了重建次数最多的一座宫院。宣统元年,继承了慈禧财产的隆裕太后斥资百万,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水晶宫,派太监小德张主管。方案是在院中砌一个直径数丈的水池,在池中建起一座三层的圆形宫殿。以铜铁为梁柱,以玻璃为墙壁,地板也都以玻璃砖为之,屋顶上安放玻璃鱼缸数口。这样就完全可以抗拒火灾了。但是,工程只进行到一半,溥仪就退位了。
永和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② 形容“后宫嫔妃”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美如冠玉、出水芙蓉
③ 古代皇宫有哪些妃子游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园这样的。
湖--------------------
【荷花池】开满了奇异美丽的荷花,引得许多后妃前去观赏。
【鲤鱼池】养有成千上万条珍异鲤鱼,众多贵妃前来喂养,因此没有围栏,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
【涟鸢湖】宫廷第一湖,景色秀美怡人,生长着许多并蒂莲。
【墨潟湖】此处景色宛如一幅泼墨,乃吟诗作画之佳处,引于具|才德|之妃前去赏曰。
【鸾鸢池】此池水浅之,池底遍满鹅卵石,引得喜爱戏水之人前去游玩,赤脚在那池中戏耍、扑水,常去游览者为生性好玩的格格及公主。
【宓雪湖】奇异之湖,湖水呈白色,如雪,故名|宓雪湖|。
【沁心湖】位于东宫偏侧、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景色尤为壮观、看夕阳起落、唯有沁心湖
【瑶庭湖】:位于西宫偏侧、虽不算很大、但是犹如瑶池仙境般、淡淡香雾、似梦似幻。旁有瑶亭。
【雪月湖】:位于南宫偏侧、湖水清澈透、内有金鲤嬉戏、有明水清映明月,烟渺戏金鲤之说。
【云影湖】乃云影园中心的一个湖,每日早晨会有雾,十分神秘,虽神秘但是景色怡人。
【映柳湖】:位于北宫片侧、湖泊不大、湖边柳树成荫、一片青翠、柳条迎风摆动、犹如仙子起舞、旁有柳亭。
台-----------------
【纤羽台】传说流星划过之夜,这里会飘落下羽毛,可是却从未有人见过,故而,这个传说被人渐渐淡忘。不过纤羽台景色秀丽,尤其是下雪之后,所以,这里也常常有后妃前去赏景。
【琉璎台】景色甚好,生长着奇妙香花,珍奇异草,更妙之处便是能观赏到曼妙星空,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一颗星,所以,一到夜晚,后妃们便争先恐后来赏景。可唯一不足之处便是这里的护栏较低,再加上夜晚后妃之多,故而经常发生一些纠牵。
【柒舞台】乃尊皇公主常赏景、舞蹈,而且景色秀逸,不久,便成了后妃最佳观赏点之一。
【樱染台】设有数个玉椅,只有庶尊品或庶尊品以上之人才方可来此一游。
【菡璎台】在荨樱园附近生长着一株百年樱花树,浓香四处散发,后来被皇帝看重,因此将香樱台建在此处,故名为香樱台。
亭--------------------
【欣若亭】此亭位于沁心湖中央,在亭中可观赏沁心全湖美景,可在此钓鱼,玩耍,
是妃嫔们最爱去的地点之一。
【寰妺亭】坐落于龙殿附近,空气清新,乃地位较高之妃常常游玩之地。
【墨冷亭】坐落于宓雪湖之上,乃赏月观烟火的最佳之处,但须坐船才可抵达。
【寂璎亭】坐落于涟鸢湖,清清冷冷,寒风刺骨,却仍有数多妃子被引去赏景。须坐船抵达。
【媣浵亭】坐落在涟鸢湖中,赏月、观烟火、钓鱼、嬉闹玩耍之佳处,众多妃子前去赏景之,难免会发生些事情,也是演绎虐戏最多之处。须坐船抵达。
④ 清朝时期后妃仕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旗袍表现为合领右衽,袖长至腕,袍长至足,两胯开衩,领、袖、裾皆饰有宽缘花边,清代后妃仕女皆以着旗袍为主,贵夫人及名流仕女也有喜穿大襟长褂的,后妃、官太太的服饰皆以锦缎精绣,所绣纹样据《御香缥缈录》记载,“在冬季用黄色腊梅花,春季用牡丹花,夏季用荷花,秋季用菊花。所有宫内宫外的朝臣妻子服饰皆要绣花,若不合季式,还得领个抗旨罪名。”因此,季花成为清代仕女服饰的重要特点。
⑤ 神话中的十二花神是谁
1、正月·梅花 - 花神梅妃
(5)荷花后妃扩展阅读
在百花的传说中,以农历中的十二个月令的代表花,与司十二月令花神的传说最令人神往。十二花神是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节,因此中国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也以各种不同的容颜缤纷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无数浪漫情趣。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因此,在中国,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趣闻轶事来,从而造就出十二个月的花神来。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花朝节与中秋节相对应。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花朝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习俗。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据《广群芳谱》载:“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载:“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这种现象,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清代蔡云有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讲的正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景象,而历代文人墨客赏玩百花仙子,文笔下竟弄出许多趣闻轶事来,渲染出了十二个月的花神来,使得一年中“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仙霓社在沪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时,添加花王及十二花神,边歌边舞,以活跃场面,增强艺术效果,受到称颂。但花王和十二花神及与其配戏之神仙与剧情大多无关,同时将剧中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亦当作花神,也仅是从演员舞蹈表演着意。
⑥ 古代的皇宫里有哪些庭院比如说妃子们游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园什么的!谢谢
1荷花池【开满了奇异美丽的荷花,引得许多后妃前去观赏。】
2鲤鱼池【养有成千上万条珍异鲤鱼,众多贵妃前来喂养,因此没有围栏,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
3涟鸢湖【宫廷第一湖,景色秀美怡人,生长着许多并蒂莲。】
4宓雪湖【奇异之湖,湖水呈白色,如雪,故名|宓雪湖|。】
5墨潟湖【此处景色宛如一幅泼墨画,乃吟诗作画之佳处,引于具|才德|之妃前去赏曰。】
6鸾鸢池【此池水浅之,池底遍满鹅卵石,引得喜爱戏水之人前去游玩,赤脚在那池中戏耍、扑水,常去游览者为生性好玩的格格及公主。】
7无名小池【此池无名,人烟也稀少,景色恰常,宁静无比,只那喜爱清静之人前去一游。】
②---园:
1御花园【宫斗经典之处哦~】
2百花园【到处都种满了玫瑰、薰衣草、茉莉、紫罗兰等鲜花,奇香惊人。】
3奇花园【种满了奇花异草,芳香异人,蝴蝶纷飞,优美之极。】
4荨樱园【园内长满了樱花,各种品类,散发阵阵清香。花瓣飘落,景色十分秀美,引而喜爱樱花之妃前去观赏。
地点③---天台:
1纤羽台【传说流星划过之夜,这里会飘落下羽毛,可是却从未有人见过,故而,这个传说被人渐渐淡忘。不过纤羽台景色秀丽,尤其是下雪之后,所以,这里也常常有后妃前去赏景。】
2琉璎台【景色甚好,生长着奇妙香花,珍奇异草,更妙之处便是能观赏到曼妙星空,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一颗星,所以,一到夜晚,后妃们便争先恐后来赏景。可唯一不足之处便是这里的护栏较低,再加上夜晚后妃之多,故而经常发生一些纠牵。】
3柒舞台【乃尊皇公主常赏景、舞蹈,而且景色秀逸,不久,便成了后妃最佳观赏点之一。】
4樱染台【设有数个玉椅,只有庶尊品或庶尊品以上之人才方可来此一游。】
5菡璎台【在荨樱园附近生长着一株百年樱花树,浓香四处散发,后来被皇帝看重,因此将香樱台建在此处,故名为香樱台。】
④---亭:
1寰妺亭【坐落于龙殿附近,空气清新,乃地位较高之妃常常游玩之地。】
2墨冷亭【坐落于宓雪湖之上,乃赏月观烟火的最佳之处,但须坐船才可抵达。】
3寂璎亭【坐落于涟鸢湖,清清冷冷,寒风刺骨,却仍有数多妃子被引去赏景。须坐船抵达。】
4漓媣亭【坐落在涟鸢湖中,赏月、观烟火、钓鱼、嬉闹玩耍之佳处,众多妃子前去赏景之,难免会发生些事情,也是演绎虐戏最多之处。须坐船抵达。】
5媣浵亭【坐落御花园之中,亭柱为大理石,内设玉石桌、玉石椅。观景最佳之处。】
6柒染亭【坐落荷花池之上。】
7柒潟亭【坐落鲤鱼池之上。】
8鸾寒亭【坐落在百花园之中。】
9茖溪亭【坐落在奇花园之中。】
⑤---桥:
1南屏珠桥【接连在宓雪湖与涟鸢湖之间,上刻精致雕花,镶有上等珍珠,无比华丽。来往妃子众多。】
2栁汐桥【坐落于荷花池与柒染亭之中。】
3茗珞桥【坐落于鲤鱼池与柒潟亭之中。】
⑥---林子:
1紫竹林【清新雅致,空气甚佳,早晨时刻乃后妃观赏高峰期。林中竹子呈紫色,故名紫竹林。】
2桃林【桃花盛开时,满园桃花,香气宜人,此园桃花如一片朝霞,绚丽多姿,此处是后妃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⑦---宫殿:
1冷宫【受惩罚的妃子所待得地方。】
2凤鸢宫【妃子聚集之处,金碧辉煌,易发生争执。】
3储秀宫【给秀女殿试之处。】
⑦ 古代后宫嫔妃宫斗地点
常见宫斗地点:
地点一:花园
——御花园【后妃们最常去的地方,也是宫斗最多的地方】
——百花园【此园内栽种天下奇花异草,一年四季是后妃公主最爱之地】
——倚梅园【每临冬季,别处都是雪白一片,此处却红梅盛放】
——曲荷园【位于沁心湖西面】
——云影园【云影园内的东西十分幽雅,有一处十分神秘】
地点二:湖泊
——沁心湖【宫内第一大湖,景色优美怡人,深受众人喜爱,也是后妃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太液池【宫内第二大湖,分位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湖中有三座小岛,即:蓬莱、方丈、瀛洲,每一座岛的景色都非常优美怡人】
——昕雪湖【宫内第三大湖,景色优美怡人,深受众人喜爱,也是后妃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幽月湖【此湖为月形,在此望月,思乡之情不觉油然而生,中秋时节,圆月正好位于湖中央】
——莲花池【位于曲荷园内,池内栽种莲花,每逢夏天,莲花盛放,令人赏心悦目】
——云影湖【乃云影园中心的一个湖,每日早晨会有雾,十分神秘,虽神秘但是景色怡人】
——荷花池【易出事的地方、同时也易巧遇贵人、闲杂人等众多】
——鲤鱼池【乃御花园中养鱼的池塘,虽不大,但有上百条鲤鱼,十分惹人喜爱】
地点三:小岛
——蓬莱岛【位于太液池中心,景色优美怡人】
——瀛洲岛【位于太液池,景色优美怡人】
——方丈岛【位于太液池,景色优美怡人】
——昕月岛【位于沁心湖西面,景色十分优美,岛上绿树成荫】
地点四:亭子【亭子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
——云悦亭【位于御花园东边的一座亭子,散步累了可在此处休息聊天】
——辉湘亭【位于御花园内,亭内设有翡翠桌和白玉椅。四柱都是由大理石筑成】
——龙泽亭【宫中第一大亭,龙泽亭是专供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
——澄祥亭、滋香亭【于龙泽亭左边,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
——诵瑞亭、浮翠亭【于龙泽亭右边,诵瑞亭为重檐,浮翠亭为单檐,五亭合称为五龙亭】
——悦凌亭、韵岚亭【在昕雪湖幽帘山两侧,由一座桥连着】
——欣若亭【此亭位于沁心湖中央,在亭中可观赏沁心全湖美景,可在此钓鱼,玩耍,是妃嫔们最爱去的地点之一】
——丝雨亭【沁心湖昕月岛灵羽山山顶,空气 清新,景色优美,需坐船去】
——熙思亭【幽月湖中的一座亭子,可在此赏月观火,需坐船去】
——灵惜亭【位于太液池蓬莱岛中心,供皇上后妃们钓鱼、赏月、观焰火,需坐船去】
——昕梦亭【位于太液池瀛洲岛中心,供嫔妃们嬉闹玩耍,钓鱼赏月,需坐船去】
——宁画亭【位于太液池方丈岛中心,供陪同官员们钓鱼、赏月、观焰火;后妃们也可到此游玩,需坐船去】
地点五:天台
——纤羽台 【每当夜晚有流星划过,十分美丽】
——琉璎台【最容易发生命案的地方】
——问月台【栏杆很低】
——韵语台【此台看起来十分清雅秀丽,由大理石所筑,台内事物全由白玉所雕】
——钰帘楼【位于昕雪湖幽帘山半山腰的一个小台,帝后妃嫔最喜欢在此赏月、观焰火】
——暧雨台【位于沁心湖东面的一个水上平台,需坐船去】
地点六:桥
——南屏珠桥【连接沁心湖和欣若亭的桥,此桥两边由玉石雕琢而成,典雅华丽】
——玉屏桥【连接悦凌亭和韵岚亭的桥,南面是悦凌亭,北面是韵岚亭】 ——兰雪桥【连接昕雪湖和幽帘山的一座桥,此桥典雅庄重,朴素】
地点七:楼阁
——摘星楼【来此处的人一般都是在晚上来,夜望星空,漫天繁星,给人以神秘幽静的感觉】
——望月阁【和摘星楼一样,来此处的人都喜欢晚上来,赏月本是让人心平气和的感觉,可是后妃们来此是为何事就无人所知(注:此楼栏杆较低)】
——藏书楼【此楼藏万卷书,妃子侍女皆可进去参阅,爱书之人更是常去】
地点八:林子
——梅林【静谧、风景优美、有点凄凉】
——紫竹林【后妃赏竹之处,此林有治病、养神、静心之功效】
——桃林【挑花盛放时,满园桃花,香气怡人,此园桃花如一片朝霞,绚丽多姿,此处是后妃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地点九:长廊
——通往各个妃子寝宫的长廊【请安时经常偶遇,战争一触即发】
⑧ 古代的皇宫里有哪些庭院比如说妃子们游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园什么的!
宫:古代帝王的
住所
或
神庙
,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个人觉得
未央宫
好听。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
神佛
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我自己喜欢的名字:朝露殿、紫宸殿(小说上看的)
室:房屋或内室。梅香室
兰沁室
竹骨室
菊馨室(瞎起的)
院:院子,如:潇湘院、
蘅芜院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如:醉翁亭。
阳春亭,
白雪
亭,
陶然亭
等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月华楼(观月之用)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流云水榭。
阁:四周设栏杆
回廊
的楼,如:七宝阁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
长廊
或小室,如:惜抱轩。
水平有限,想不到很多好的名字,不过你们那个群一定很好玩~~~
⑨ 唐朝的后宫服饰要求。(后妃、侍婢与女官)
后妃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开放,在继承了前朝的舒展、飘逸、明快等风格后,服饰色彩样式也愈加丰富多采,多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
★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
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妇人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至于女官和宫女,当时应该也是穿着襦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⑩ 莲花夫人的故事
莲花夫人的故事
在《杂宝藏经》里,释迦讲了一则与他自己有关的故事。他说:
很久很久以前,大雪山里住着一位仙人,出于婆罗门贵族,叫做提婆延。他弃绝尘世,入仙修道。然而按照婆罗门教规,为人若不生男育女,死后却不能升天。这是苦行与人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怎样才能两全呢?提婆延苦思冥想,终于发明了一个法子:每天,他总是对着一块光滑的石头解小便,把自己的精液连同小便一起泻到石头上。小便是咸的,有一头母鹿喜欢咸味,便天天来舔。舔来舔去,精气入腹,竟怀孕了。
母鹿自知腹中的胎儿属于提婆延,足月时,便来到提婆延栖身的山洞,产一下个女孩,长得姣好无比。这女孩的胞衣是一朵洁白的莲花,所以为孩子取名为莲花女。提婆延采用间接授精法获得这个女儿,喜欢非常,悉心抚养,长到一十四岁,出落得似玉如花。更可奇的是,此女漫游山间,步履践踏之处,处处皆生莲花。而今山坡上的所谓雪莲,即是当年莲花女的足迹。
有一天,国王乌提延率众出猎,来到雪山,只见遍地生花,清芬四溢,不禁纵目观赏,啧啧赞叹。忽见莲花丛中,有一头母鹿昂首嘶呜,其声呦呦,如泣如诉。国王大喜,匆忙拈弓搭箭,瞄准鹿臀。正当箭在弦上将发未发之际,那鹿突然掉头狂奔。国王哪里肯放,即刻拍马穷追。追一程,转过一个谷口,母鹿不见了。国王驻马定睛搜索,眼前竟又出现了奇观:有一绝色女子,悠游在山坡上,足迹所至,莲花朵朵,顾盼所及,草木生辉。国王揉揉眼皮,看得呆了,心想:寡人的后宫佳丽如云,竟没有一个比得上她,若不能娶她为妃,岂不令寡人断魂,愣乎乎地枉为一国之主!又想:寡人的后宫嫔妃如麻,至今却不曾生下一个娇娃,他日不光是大好的江山无人继统,就连寡人的魂灵儿也难登天堂。若能娶得此女,天可怜见为寡人生育后代,岂不了却一块心病!想到这里,情不自禁,便尾随莲花女来到一处洞穴。女子隐入洞中,仙人出洞迎接。国王见仙人道貌岸然,思忖八成儿是此仙女之父,连忙合十问讯,仙人亦稽首还礼。互通姓名之后,国王便启口求婚。仙人提婆延预知这本是五百年前注定的事情,当即慨然应允,从洞中唤出莲花女来,交付国王乌提延带回宫中。
乌提延娶了莲花女,册封为莲花夫人,整日耳鬓厮磨,如胶似漆,竟对后宫诸姬不屑一顾,这就未免引起醋海汹汹,酸风滚滚。
有一天,莲花夫人倒在乌提延怀里,揪着他的胡子说:“看你,年纪一大把,膝下无女无儿,想要啵?”乌提延把她搂得更紧:“是啊,夫人,这就指望你了!”“不生就不生,一生就是五百个!”她伸出一只巴掌。乌提延又惊又喜:“好样儿的!什么时候?”“说生就生,明儿见。”
第二天,莲花夫人让宫女预备下一只大箩筐,在筐里垫上木棉,然后关上门,脱掉裤子蹲进去。只听得笃、笃笃、笃……接连“笃”了五百下,下出五百个菠萝般大小的蛋,拿被子捂上——过不了几天,竟然从这一箩筐里钻出五百个胖娃娃。莲花夫人下蛋累了,便躺到绣床上蒙头大睡。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宫廷。正宫娘娘听说,直气得七窍生烟。另一个妃子耸了耸肩头,慢吞吞地说:“娘娘,别着急。”便把脸凑到娘娘腮帮子上,咬了一阵耳朵:如此这般。娘娘的脸皮逐渐地由紧变松,由松变皱,笑了:“嗯,好主意!”什么主意呢?原来这个妃子叫娘娘趁莲花夫人睡觉的时候,用五百个面团去调换那五百只蛋,再把蛋扔到恒河里去。娘娘立即派手下的心腹去办。不多一会,心腹回来报告:“启禀娘娘,办好了,神不知鬼不觉。啊呀,那五百个大蛋,滚瓜溜圆,看样子个顶个儿都是公的,亏她下得出!”
娘娘放心了,随即去见国王:“陛下,恭喜贺喜!”“喜从何来?”乌提延问。“陛下还不知道吗?莲花夫人下了五百个蛋,个个圆不溜秋,孵出来准都是王子,这不是大喜事吗?”乌提延听了,把胡子捋了捋,一蹦老高,飞奔到莲花夫人房里,只见地上放着一只大箩筐。掀开被子一看,再伸手一捏,脸色陡变:“啊,咄!这哪里是蛋,分明都是面团团。”这一气非同小可,胡子都翘起来了,随即把莲花夫人从床上拽下来,不由分说左右开弓,掴了两记耳光,大吼一声:“来人哪,把她打入冷宫!”可怜,莲花夫人懵懵懂懂地被拖了出去,在冷宫里孤身一人,流淌了二十年又苦又涩的眼泪。
话分两头。且说这五百个蛋扔下恒河,顺流而下,飘到萨但菩国。萨但菩王与五百个王妃正在河边洗澡玩水,见到此蛋,便命人捞将起来,分送给妃子们,不多不少,正好一人一个。
妃子们把蛋带回宫里,过不几天,蛋壳破裂,从里面钻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胖小子。萨但菩王高兴极了,认为这是上苍所赐,命妃子们好生抚养。
光阴过得真快,转眼过了二十年,这五百个胖小子全都长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力士,萨但菩国也因此强盛起来。国王想:我与乌提延国向来冤家对头,何不趁此国力强盛之际,兴兵讨伐,报仇雪恨!于是立命五百力士率领兵马,直奔恒河上游而来。
乌提延国王得报,吓出一身冷汗。心想:一个大力士我便吃不消,何况五百!这这这,怎生是好?幸亏他心有灵犀,急中生智,立刻策马进入雪山,找仙人提婆延求计。
提婆延正在入定,闭着眼说:“贤婿,何必惊慌,你且将小女莲花夫人放出来,令她到阵前却敌可也。”乌提延道一声谢,回到宫里,请出莲花夫人,为她梳妆打扮,让她骑上大象,晃晃悠悠,来到阵前。那五百力士正在阵前耀武扬威,见夫人出来,一齐弯弓搭箭,要把她射成刺猬一般。咦,怎么搞的,力士们忽然觉得胳膊软了,手腕酥了,浑身像一摊烂泥,动弹不得。此时,仙人提婆延亦驾云而来,在空中大声喝道:“呔,孩儿们不得无礼!骑象的莲花夫人是尔等生身之母,乌提延国王是尔等生身之父,倘若伤害他们一根毫毛,必将永堕阿鼻地狱!”力士们闻听此言,半信半疑,惊讶不已。
为了证实提婆延的告诫,莲花夫人在象背上解开衣襟,露出膨隆双乳,用两手分别挤压乳房,即从左右两颗乳头中各喷出二百五十道乳汁射入敌阵,道道乳汁俱入五百力士口中。力士们尝到乳汁的滋味,知是母乳,立即滚鞍下马,向父母忏悔认罪,同时乞求养父母萨但菩王及王妃们罢兵修好。从此,两国一直和睦相处,成为兄弟之邦。因此功德,五百力士及两国国王后来都无师自通,成就佛道。莲花夫人及萨但菩国的五百王妃,也被接引到忉利天上享福去了。唯有乌提延国王的正宫娘娘及几个干坏事的妃子和仆从,被罚进了阿鼻地狱。
释迦讲完了上述故事,问众弟子:“你们知道仙人提婆延是谁吗?”众弟子相顾茫然。释迦说:“不是别人,正是你们的师傅我。不是现在的我,而是往昔前世的我。”众弟子慌忙合十,赞叹乃师道行久远,功德不可思议。
按:人与某种动物交感而生人,是古代部族起源神话中的普遍题材。乌提延部族也许奉鹿为先祖,萨但菩部族也许奉鸟类为先祖,故有母鹿舔仙人精而生女和嫔妃拾河中卵而孵子的传说。后经人们按照各自的意愿加以合并、增删、篡改,以至生出因无嗣而求偶,因嫉妒而害人,因宿怨而仇杀,以及调和生身与养身父母之间的关系等情节。佛经的编造者拣拾和糅合这些情节,安在释迦上,又成了释迦的本生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