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棠膏
㈠ 上海的十大美食都是什么,都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上海的十大美食我倒是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上海的十大小吃倒是可以给大家说一说。在上海呆过不短的时间,差不多有多半年的样子,上海比较有名气的小吃基本都尝了个遍,所以说到上海的小吃能给大家聊聊,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印象中上海的十大著名小吃。
1、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绝对算是上海及周边江浙不少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深受本地人及来沪人员的喜爱。所谓的生煎馒头其实就是一种生煎包子,在上海,把包子称为馒头,素馒头是指素包子,肉馒头就是指肉包子,而生煎馒头就是指生煎包子。生煎馒头的馅通常会拌入肉皮冻,高温煎熟后,皮冻化了,吃的时候一咬下去,满嘴香,好吃极了。
以上10道上海小吃是我心中最好吃的上海小吃,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欢迎大家留言,把你心中上海最好吃的十大小吃告给大家。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来历不同,材料基本相同,海棠糕、梅花糕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从它的制作工具来看,其历史相当悠久,直至现在做海棠糕、梅花糕的小贩们仍讲究使用这些古老的工具呢!海棠糕、梅花糕的皮料是用面粉所制。制作时,小贩们将面粉放进特制的若盔帽似的紫铜容器中,加适量的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倒进一把短柄的紫铜有嘴粉壶里待用。它们的馅料为豆沙或枣泥,也是放在特制的紫铜器皿中。往糕心里放馅时是用一把一头若针簪状,一头若刮浆刀似的专用铜器具。制作海棠糕或梅花糕还有许多相当考究的辅料,它们分别是雪白的糖渍猪板油小块、象牙色的西瓜子仁、淡赭色的胡桃肉、色彩艳丽的糖渍红绿丝和晶莹的白糖等,一一有序地摆放在像一块调色板似的高耸的圆形小托盘上,很像食客们的眼球。做海棠糕、梅花糕有专用的铁模具,这种铁模具底座为数个梅花形或数个海棠形组成的糕坯模,上层为圆形的铁盖,底座和面盖都镶着牢固的木柄,此种模具起码有几十克重,一般女同志要用双手才能擎起它。 本质基本没有区别~民间有区别的是,梅花糕里会掺有晒干的梅花干,海棠糕里掺有海棠花晒干的花,研碎缠在面粉里,据说有种秘方,可使干花在蒸的过程中透出淡淡的花清香~
㈢ 朱家角古镇海棠糕
朱家角古镇是上海的四大文化名镇之一,位于上海青浦地区,紧靠淀山湖,是上海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古镇有36座古桥,典雅古朴。民居基本依水而建,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朱家角的典型写照。
图片来自网络
朱家角还有上海威尼斯的称号,水上泛舟情调无比。无数的画梁小船整齐排列,你可以花上几十元泛舟水上,船工一边摇着船一边会为你介绍古老水乡的建筑代表,有时候兴致上头会吼上一嗓子。
漫步朱家角,赏古迹,尝小吃,走古桥,让你有个惬意的休闲享受。
㈣ 端午节上海好吃的特产糕点是什么
定胜糕
定胜糕是用粳米粉,糯米粉加红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匀放入模子蒸熟,呈红色。上海的定胜糕渊源来自杭州,始于南宋,不是常熟。上海最著名的是沈大成和乔家栅两家老字号。
条头糕
条头糕又名豆沙条头糕,以玫瑰细沙作为馅料,裹以纤薄糯米粉团,是著名上海糕点。外面撒糖桂花即为桂花条头糕,创新作法是撒上椰蓉,号称雪花条头糕。
重阳糕
重阳吃糕始于唐朝,糕粉为镶粉(糯米粉与梗米粉的比例为1:4,详细做法见薄荷糕),白糖400克,红绿瓜丝、香草、香精各少许,馅料为豆沙,面料为玫瑰花、核桃肉、瓜子仁。
薄荷糕
将糯米,粳米搀和淘净,静置,至米粒发酥,用手指能捻碎时,磨成粉,用32眼铜丝筛筛过,便成镶粉。将镶粉中间挖一个塘,加入白糖,薄荷香精及冷水,拌和擦透后用16眼筛筛成糕粉。用模子制成生糕坯,置旺火上蒸成。
桂花拉糕
将白糖用热水溶化,放入糯米粉中调制成糊状,倒入涂过油的盘内,上笼蒸熟,冷却后撒上白糖、桂花,切成菱形小块即成,色泽玉白,香甜糯滑。城隍庙绿波廊餐厅名点。
七宝方糕
奉贤方糕蒸成为16块小方糕,七宝方糕则是一大块成型。方糕生坯的制作工序少了三道,但馅料丰富得多,除了豆沙,还有枣泥、芝麻等等。
松糕
农历岁暮新春,上海地区盛行的馈赠松糕,其习俗始于嘉定。松糕以糯米、粳米掺合磨干粉,在笼屉内侧刷一层芝麻油,把糕粉铺上,铺豆沙,最后将莲子、蜜枣、核桃块撒匀放在糕面上,大火沸腾后,放糖猪油丁、玫瑰花直至糕熟。乔家栅和五芳斋(百果松糕)最为出名。
黄松糕
糯米、粳米粉加红糖,可成黄松糕。此糕点源于苏州,苏州最著名老字号为黄天源。
蜜糕
蜜糕,又称百果蜜糕,蜜枣去核,同核桃肉一起切成碎丁。糯米粉、白糖、蜜枣丁、核桃丁、松子仁、瓜子仁、清水拌匀。蒸笼内铺上纱布,倒入糕粉,上锅蒸约10分钟至熟即可。取出糕倒在案板上,用干净湿布盖住,稍晾趁热用双手揉碎,再搓成宽7厘米、高10厘米的条,晾凉后,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即成。
绿豆糕
上海的绿豆糕始于清朝,以绿豆粉、糯米粉、白糖、植物油柔糅合成糕粉,馅料为玫瑰豆沙,上笼蒸熟即成。老字号当推五芳斋和老大房。
赤豆糕
上海赤豆糕除了原味外还有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糕粉为糯米粉,粳米粉,白糖,红曲粉和豆沙拌合,蒸时加猪油,加玫瑰或桂花即成玫瑰赤豆糕和桂花赤豆糕。上海最著名的为五芳斋和老半斋。利苑也有赤豆糕,味道不错但风味已不同。
橘红糕
橘红糕最早源于南浔,是冬季时令小吃,配料为炒糯米粉、绵白糖、糖桔皮、糖玫瑰花和红曲米粉。成品为一厘米见方的小块,一盒红白色橘红糕各半,造型玲珑,剔透如玉,糯滑可口,甜韧适中,玫瑰桔香,糯而不粘,甜而不腻。
云片糕
云片糕的糕粉很讲究,糯米要碾去米皮,留下米心。磨得极细,连续过筛,绵细如面,炒熟,且要保持白净,然后存放半年后拌合极细的砂糖使用。掺合猪油、榄仁、芝麻、香料拌匀,压缩成形。最后由锋利的大方刀,切成片片,薄如书页即成。
叶榭软糕
软糕分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3个品种。方糕以猪油、豆沙、枣仁、红绿瓜丝、绵白糖为馅心,外现呈正方形,色泽鲜艳,特点为肥、香、甜;素糕系混入上等绵白糖,外现呈大块长方型,雪白细腻,松、软、甜、凉,糯而不粘,盛夏季节一周内不馊变;桂花白糖糕以全糯米加桂花、白糖、猪油、豆沙制成;外观呈圆盘形,松、软、甜、香、肥,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腻。
千层油糕
这个毫无疑问是扬州传入的名点,所以上海当年是以老半斋和绿杨邨的为佳。千层糕用发酵面、白糖、熟猪油和糖猪油板丁加工制成。菱形方块,芙蓉色,半透明,共64层,层层糖油相间,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绵软甜润。
枣泥千层糕
在油糕制作工艺上,每次折面在加砂糖、猪油的同时抹上枣泥,成品即成枣泥千层糕。
马拉糕
上海马拉糕传自广东师傅,适应上海人口味而自成上海名点。用发酵面团(静饧2小时)加白糖、熟猪油揉透,加入蛋液成面浆,上笼旺火沸水20分钟蒸成。上海马拉糕比粤系古法马拉糕,豪放的多。
发糕
上海马拉糕的工艺源自发糕。其实大多数上海人是搞不太清两者的区别的。都是甜甜的,膨松柔软,断面有丰富的孔洞。但发糕不加蛋浆,揉好的发酵面团饧至面团膨胀起泡时再蒸,一般糕上撒大枣,蒸法同马拉糕。
海棠糕
海棠糕的制作工艺算是复杂一点的,馅料是赤豆沙、白糖和花生油,糕粉是小麦面粉。将海棠糕模具烧热,刷上少许水油,将面浆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加馅料,再次将面浆注入,盖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再加糖板油丁一粒,撒些黄瓜丝,烘5分钟左右。在另一铁板上撒些白糖,将模型内的糕挑出来,面贴铁板,底朝上,放于炉上,待铁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铁盘把粒翻过来,即为成品,色呈紫酱红,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软。
梅花糕
从工艺上看,梅花糕和海棠糕是差不多的。但模子的形状有差别,还多了玫瑰花和咸桂花作为配料,比海棠糕精致些。
㈤ 上海十大名味小吃具体都是哪些
上海的小吃能给大伙儿聊一聊,下边就给各位介绍一下我记忆中上海市的十大有名的小吃。
1、生煎包
生煎包肯定算得上上海市及附近江浙沪许多地域的传统式特色美食,备受当地人及来沪工作人员的钟爱。所说的生煎馒头实际上是一种生煎包子,上海市区,把小笼包称之为馍馍,素馒头就是指素馅包子,肉馒头是指大包子,而生煎馒头是指生煎包子。生煎馒头的馅通常会拌入肉皮冻,持续高温煎熟后,猪皮冻化了,吃的过程中一咬下来,满口香,美味无比。
㈥ 有谁知道海棠糕的由来吗
海棠糕
海棠糕
海棠糕是有名的上海传统点心,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吃过内的并不多。外层容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像海棠花,因而得名,这和苏州的“梅花糕”是差不多的道理。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芝麻、瓜仁等,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海棠糕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它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㈦ 上海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家的呢
蝴蝶酥
这是一款上海人很爱很爱的传统小吃!层层酥皮重复对折,因为形状像蝴蝶,拥有一个浪漫名字——蝴蝶酥!奶味重却不腻,口感酥脆,轻轻一咬就会碎,色泽金黄,每尝一口都能感受到甜蜜的嘎嘣脆的味道!
高桥松饼
高桥松饼是上海高桥镇四大汉族传统名点,起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历史悠久,加工工艺十分考究。过年带一份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的高桥松饼回家,不论老人小孩都爱吃,全家上下皆大欢喜。
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然也是上海市特色传统名点,中华老字号,关于梨膏糖,还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传说。梨膏糖是用纯白砂糖与杏仁、川贝等十四种国产良药材,古法熬制而成,尤其对止咳平喘、生津开胃有明显效果,逢年过节,带一份礼品回家,集闲食治病为一体也是非常体面的事。
五香豆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别有风味。现已成为来沪务工、探亲、出差、旅游的人们,带回家乡馈赠亲友的上海特色产品。
状元糕
状元糕,又称“上元糕”、“火炙糕”,金泽状元糕产自上海青浦,是青浦著名特产之一,起源于清同治元年、鼎盛于民国时期,已有140年的历史。上海话里,“上元”与“状元”音同,乡试考生为图吉利,应考时都要带上这种既吉利又方便携带的点心,过年带一份回家寓意很美,孩子们吃了,个个金榜题名中状元。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作为最受国民喜爱的糖果之一,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每一颗糖都如奢侈品一样珍贵,放入口中,心里都会漾起满满的幸福感。
海棠糕
海棠糕历史可谓悠久,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上海一代汉族糕类小吃之一。海棠糕香甜可口,趁热吃美味得不要不要,尤其是刚出炉的时候,咬上一口,脆脆的焦糖混合松软的面饼撩拨味蕾,过年带回家,记得用微波炉叮一下,热乎乎的口感立马又回来。
㈧ 上海城隍庙必吃美食
作为“长江三大庙”之一的上海城隍庙,追溯历史已有600多年,这里的美食也是品种繁多。不到长城可以说没去过北京,不到城隍庙可以说没去过上海,它是上海游玩景点必去的地方,过节时还有美丽的花灯,又有琳琅满目的美食,有去上海玩决不能错过。现在带你看看城隍庙哪些店面的食物好吃。
绿波廊
城隍庙里的老字号,上海的招牌之一,很多外国主官都来这里吃过饭,慕名前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外国人;这里中午和晚上总是门庭若市,做的本帮菜很地道,浓油赤酱,菜价也不便宜,但喝个下午茶还是不错的,迷你粽、素菜包、小笼等九道干点加上一份水果羹,即可尝尽绿波廊里的招牌点心;其中最着名的是三丝眉毛酥,外形纤巧犹如一道弯弯的秀眉,外层酥皮层次清晰,轻脆细致,内馅有猪肉丝、香菇丝、冬笋丝,一口咬下去,松脆的酥皮与鲜美的馅料在口中交融;还有因克林顿而出名的桂花拉糕,清凉爽滑,真的很特别;装潢说不上富丽堂皇,但是很大气,老店靠窗的位子可以俯瞰热闹的城隍庙,来上海游览的朋友们,不可不来尝尝啊!
推荐菜式:桂花拉糕,蟹粉小笼,眉毛酥,水晶虾仁,八宝鸭,油爆虾,蟹粉豆腐,松鼠桂鱼,八宝辣酱,清炒虾仁,萝卜丝饼,蟹粉菜心,虾子大乌参,椒盐酥,酱鸭舌,桂花糕
松月楼
上海老字号的素菜馆,开在城隍庙,自然古色古香,环境也够清静,他家的素菜其实做的有点油,不过选择够多;经典菜松月腐乳肉,有皮有肥有瘦,一尝倾心;海棠糕做法地道,光是看着老师傅在那烘糕,都是一种享受;素菜包更是名闻遐迩,十分受人欢迎,是用精白面粉作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腻,百吃不厌。他家是老字号,光是回头客就够多了的,更何况还有听口碑过来的,生意一年到头旺的不得了。
推荐菜式:海棠糕,素菜包,香菇菜包,香菇面筋面,金牌面筋面,素鸭,素蟹粉包,素火腿,松月腐乳肉,豆腐干,素馄饨,八宝饭,双菇面筋面,素月饼
㈨ 上海有什么好吃的
1:生煎,有不少人说上海的生煎不好吃,死面,皮厚,齁甜。其实,也许你吃过的是“假生煎”。正宗的上海生煎馒头,有着雪白松软的面皮,坚实饱满的馅料,香气馥郁的汤汁,焦香酥脆的底板。只需一口,就能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包容。
2:小笼包,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吃口便会爱上它!特别是刚出炉的小笼,一个个雪白晶莹,小巧玲珑,形似宝塔,轻轻咬一口,汤汁在舌尖萦绕,令人回味无穷。记住,吃小笼要遵循四大口诀,以免烫伤。“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
3:葱油饼,对于上海人来说,葱油饼绝对有着特殊的记忆,会勾起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刚出锅的葱油饼,圆圆的,金黄略带点瓷器底圈那种火石红的颜色。正宗的上海葱油饼,撒满绿色的葱花,还夹杂着如同水晶的猪油,葱香味馥郁,轻轻咬一口,首先是满嘴的酥脆,其次是浓郁的葱香,只需一次你就会爱上它,且无法自拔。
4:蟹壳黄,这是上海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因为形状和蟹壳很像,所以被叫作蟹壳黄。正宗的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面坯,制作成一个个圆形的小饼,然后上面再沾上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烤制而成的。烤好后形似蟹壳而得名。刚出锅的蟹壳黄,酥,软,松,香,是茶客们的最爱。外地人到了上海,一定要去尝尝,真的很不错。
5:海棠糕,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为糕点形似海棠花而得名。传统的海棠糕,就是将调好的面糊放到特制的模具中烤制,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香甜可口。不过,现在在上海很难知道正宗的海棠糕了。一些外地人或者是稍微年轻一点的本地人,恐怕都不知道海棠糕是何物。
6:梅花糕,据说梅花糕起源于清朝,到清朝时发展为最具江南特色的小吃。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见其形似梅花,色泽诱人,入口甜而不腻,胜过宫内的一众糕点,便赐名为梅花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梅花糕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果遇到了可以尝一下。
7:阳春面,阳春面是上海人发明的,原名叫作“清汤光面”。面清水光没有浇头,唯一的调味料就是酱油,当然放点猪油也是非常不错的。据说,当时乾隆下江南在街头吃了一碗无名的面,趁着兴趣正旺,说眼下正是阳春三月,便赐名为“阳春面”。国内不少地方都能做阳春面,做法都差不多,但上海正宗的阳春面,要比任何地方的都要好吃。有时间一定要试试!
8:葱油面,葱油拌面虽然做法简单,但却是一代上海人的回忆。作为最传统的上海小吃,用葱油拌面形容上海人的乐惠,是最妥帖不过的了。不但讨了便宜,而且还能填饱肚子,更有浓郁的葱香味。不管是北京的炸酱面,还是陕西的油泼面,再或者重庆小面,四川担担面……在地道的上海人眼中,都不如一碗葱油拌面。在魔都朝六晚九的生活里,唯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葱油面,才能治愈你躁动不安的肠胃。
9:擂沙圆,北有驴打滚,南有擂沙圆。擂沙圆作为上海最传统的小吃,可与北京的驴打滚齐名。据说擂沙圆起源于清朝末年,上海城内有一位开汤圆店的雷姓老太太,为了便于顾客把煮熟的汤圆带回家,便把煮好的汤圆放在赤豆粉中搅拌,使其粘匀豆粉,不管热吃还是凉吃都可以,故得名“雷沙圆”。生活在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如果有幸遇到了地道的擂沙圆,一定要驻足尝尝。这才是地道的老上海味儿。
10:小绍兴鸡粥,作为最地道的上海小吃,创办于1947年,因为创办人和主要的操作师傅都是绍兴人,所以就取名“小绍兴鸡粥店”。小绍兴鸡粥在当地人眼中,是非常受欢迎的。煮好的鸡粥黄中带绿,鸡肉色白光亮,令人赏心悦目,口感鲜香入味,鸡肉细嫩爽口,越吃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