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漆画荷花手稿

漆画荷花手稿

发布时间: 2022-08-12 10:27:53

❶ 现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谁

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赞。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孙犁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馆藏孙梨资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旧事》、《删去的文学》、《平原的觉醒》等和评论《谈赵树理》。
文库图书:71部,其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的《孙犁文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孙犁作品。

❷ 撒森霍夫“和”漆画钢琴有何含义

“和”艺术钢琴的漆画形象为荷,“荷”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内涵与外在兼具,极富艺术魅力与审美特性,这样的美,和谐,并且表里如一。

❸ 什么是漆画

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用油漆作画
没有怎么强烈的写实意境在里面(因为油漆调色不方便)
所以漆画多数就是画装饰画
另外好玩儿的是它有肌理效果
不是平平的一层
而是有铜丝(一般都是用来描些线条)、鸡蛋壳(这个好强大,可以拼好多东西,我有看过别人拼的荷花~好好看~)等等东西拼在一起的
就是这样~

❹ 荷花三娘子的原文

湖州宗湘若[1],士人也。秋日,巡视田垄,见禾稼茂密处,振摇甚动。疑之,越陌往觇,则有男女野合。一笑将返。即见男子靦然结带[2],草草迳去。女子亦起。细审之,雅甚娟好。心悦之,欲就绸缪[3],实惭鄙恶。乃略近拂拭曰:“桑中之游乐乎[4]?”女笑不语。宗近身启衣,肤腻如脂。于是挼莎上下几遍[5],女笑曰:“腐秀才!要如何便如何耳,狂探何为?”诘其姓氏。曰:“春风一度[6],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7]?”宗曰:“野田草露中,乃山村牧猪奴所为,我不习惯。以卿丽质,即私约亦当自重,何至屑屑如此[8]?”女闻言,极意嘉纳[9]。宗言:“荒斋不远,请过留连。”女曰:“我出已久,恐人所疑,夜分可耳。”问宗门户物志甚悉,乃趋斜径,疾行而去。更初,果至宗斋。
殢雨尤云[10],备极亲爱。积有月日,密无知者。会一番僧卓锡村寺[11],见宗,惊曰:“君身有邪气,曾何所遇?”答言:“无之。”过数日,悄然忽病。女每夕携佳果饵之,殷勤抚问,如夫妻之好。然卧后必强宗与合。宗抱病,颇不耐之。心疑其非人,而亦无术暂绝使去。因曰:“曩和尚谓我妖惑,今果病,其言验矣。明日,屈之来,便求符咒。”女惨然色变。宗益疑之。次日,遣人以情告僧。僧曰:“此狐也。其技尚浅,易就束缚。”乃书符二道,付嘱曰:“归以净坛一事置榻前[12],即以一符贴坛口。待狐窜入,急覆以盆,再以一符粘盆上,投釜汤烈火烹煮,少顷毙矣。”家人归,并如僧教。夜深,女始至,探袖中金橘,方将就榻问讯。忽坛口飕飗一声,女已吸入。家人暴起,覆口贴符,方欲就煮。宗见金橘散满地上,追念情好,怆然感动,遽命释之。揭符去覆,女子自坛中出,狼狈颇殆[13],稽首曰:“大道将成,一旦几为灰土!君仁人也,誓必相报。”遂去。
数日,宗益沉绵,若将陨坠。家人趋市,为购材木。途中遇一女子,问曰:“汝是宗湘若纪纲否[14]?”答云:“是。”女曰:“宗郎是我表兄。闻病沉笃,将便省视,适有故不得去。灵药一裹,劳寄致之。”家人受归。宗念中表迄无姊妹,知是狐报。服其药,果大瘳,旬日平复。心德之,祷诸虚空,愿一再觏。一夜,闭户独酌,忽闻弹指敲窗。拔关出视,则狐女也。大悦,把手称谢,延止共饮。女曰:“别来耿耿,思无以报高厚。今为君觅一良匹,聊足塞责否?”宗问:“何人?”曰:“非君所知。明日辰刻,早越南湖[15],如见有采菱女着冰縠帔者[16],当急舟趁之。苟迷所往,即视堤边有短干莲花隐叶底,便采归,以蜡火爇其蒂,当得美妇,兼致修龄[17]。”宗谨受教。既而告别,宗固挽之。女曰:“自遭厄劫,顿悟大道。即奈何以衾裯之爱[18],取人仇怨?”厉色辞去。
宗如言,至南湖,见荷荡佳丽颇多。中一垂髫人,衣冰縠,绝代也。促舟劘逼[19],忽迷所往。即拨荷丛,果有红莲一枝,干不盈尺,折之而归。入门,置几上,削蜡于旁[20],将以爇火。一回头,化为姝丽。宗惊喜伏拜。 女曰:“痴生!我是妖狐,将为君祟矣!”宗不听。女曰:“谁教子者?”答曰:“小生自能识卿,何待教?”捉臂牵之,随手而下,化为怪石,高尺许,面面玲珑。乃携供案上,焚香再拜而祝之。入夜,杜门塞窦[21],惟恐其亡。平旦,视之[22],即又非石,纱帔一袭,遥闻芗泽[23],展视领衿,犹存余腻。宗覆多拥之而卧。暮起挑灯,既返,则垂髫人在枕上。喜极,恐其复化,哀祝而后就之。女笑曰:“孽障哉!不知何人饶舌,遂教风狂儿屑碎死[24]!”乃不复拒。而款洽间,若不胜任,屡乞休止。宗不听。女曰:“如此,我便化去!”宗惧而罢。由是两情甚谐。而金帛常盈箱箧,亦不知所自来。女见人喏喏,似口不能道辞,生亦讳言其异。怀孕十余月,计日当产。入室,嘱宗杜门禁款者[25],自乃以刀剖脐下,取子出,令宗裂帛束之,过宿而愈。又六七年,谓宗曰:“夙业偿满[26],请告别也。”宗闻泣下,曰:“卿归我时,贫苦不自立,赖卿小阜[27],何忍遽言离逷[28]?且卿又无邦族,他日儿不知母,亦一恨事。”女亦怅悒曰:“聚必有散,固是常也。儿福相,君亦期颐[29],更何求?妾本何氏。倘蒙思眷,抱妾旧物而呼曰:‘荷花三娘子!’当有见耳。”言已,解脱曰:“我去矣。”惊顾间,飞去已高于顶。宗跃起,急曳之,捉得履。履脱及地,化为石燕[30];色红于丹朱,内外莹彻,若水精然。拾而藏之。检视箱中,初来时所着冰縠帔尚在。每一忆念,抱呼“三娘子”,则宛然女郎,欢容笑黛,并肖生平,但不语耳。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❺ 荷花淀派概念

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赞。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孙犁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馆藏孙梨资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旧事》、《删去的文学》、《平原的觉醒》等和评论《谈赵树理》。
文库图书:71部,其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的《孙犁文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孙犁作品。

❻ 红楼梦曹雪芹手稿林黛玉死亡之谜 谁有详细的吗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完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除前八十回保存下来以外,后面的内容全部迷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之后,由高鹗续写。 高鹗对《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而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愤懑而死。 关于林黛玉的这样一个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但是,刘心武认为,尽管“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文笔最成功的部分,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小说《红楼梦》对书中的男一号宝玉和女一号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他们原来都是天上的仙人:宝玉在天上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是天上的一棵仙草,绛珠仙草。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仙草灌溉甘露,使得绛珠仙草健康生长,后来修成一个女体。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后,成了绛珠仙子,下凡后成为林黛玉。林黛玉下凡后,就是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天上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下凡,就是贾宝玉。所以,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泪还给贾宝玉。这是在第一回里就已经讲述了的,一个带有神化色彩的人物关系设计,描述得美丽而动人。 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二位,他们在人世间,并不知道自己有天界下凡的身份。林黛玉每次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她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有没有一回讲到林黛玉还泪还得差不多了的呢?有的,这就是第四十九回。黛玉说:“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林黛玉自己意识到眼泪少了,但不知道自己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在还泪。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总量。林黛玉的总泪量不断减少,最后接近于零。实际上是预示林黛玉的还泪之旅,快接近尾声了。 宝玉听了黛玉的话后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宝玉不知道他们两个人的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少的。您当年的灌溉量,当还得差不多的时候,人家就没有眼泪了。 书上描写的女一号林黛玉有个特点,就是她的诗意生存。林黛玉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她的生活是充分艺术化的,如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就在他的小说《红楼梦》里,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你想想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首先,黛玉葬花有道具,如花锄。林黛玉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如果这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从农具店里买来的花锄,甭说扛,她举都困难。说明这是专门制作的一个花锄,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其次,花锄上还挂着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经过精心缝制和剌绣的。第三,林黛玉另一只手上还拿一个花帚,这个花帚,绝对不是环卫工人用的大笤帚,肯定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制作的原料也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第四,有服饰,肯定是林黛玉要葬花当天自己精心设计的。第五,有路线,林黛玉从潇湘馆出来,比如说过了沁芳闸,再怎么走,最后到达一个地方,花冢。第六,在这整个过程中,有唱词,吟唱她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所以,这还是一种有声的行为艺术。 在那个时候,曹雪芹,能想像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有这样一种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是非常了不起的。 还有一次,林黛玉要离开潇湘馆,虽然当时还和宝玉生着气,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你看看人家林黛玉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就叫享受生活。现在咱们讲和谐社会,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家林妹妹早就和自然和谐了。她的屋了里允许燕子来做窝,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等着觅食的大燕子回来,要让燕子感到很方便。燕子回来以后,把帘子放下。狮子是一种工艺品,用它来镇住帘子的底边。还要烧香,享受鼻息的快感。香放到香炉里以后,有一个带花漏的炉盖,把炉罩盖上。这一切,不只是一种物质的享受,人家把它变成一种诗化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完全艺术化了的,这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一个诗意生存,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她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 高鹗对林黛玉,尽管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局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是,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从而使读者对《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享受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那么,刘心武是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实结局的呢? 首先,黛玉之死应该发生在贾母死亡之后。 前面的众多分折已经说明,只要贾母活着一天,贾母就要为林黛玉保驾护航一天。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宝玉和黛玉配婚。因此,贾母不可能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同意一个调包计。林黛玉当时已经非常悲苦,贾母就不顾一切拉下脸来绝情,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前面有关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所以,林黛玉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贾母去世后,林黛玉失去了靠山,而王夫人和薛姨妈促成金玉姻缘的最大障碍没有了。荣国府里另一个利益集团,赵姨娘,贾环他们也下了毒手,很可能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作为一个世俗的生命存在,慢性中毒。再加上,赵姨娘在荣国府的法人贾政面前,告发了黛玉与宝玉所谓的不轨行为,林黛玉的处境非常糟糕。最关键的还在于,林黛玉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是她回到天上去的时候了。在这个情况下,林黛玉就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一个红迷朋友说:就是黛玉自杀,跳湖了。第一,我没有说黛玉自杀。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你说“自杀”,这样概括,我不能完全反对,你表述的意思大体正确,但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语汇,因为林黛玉一定会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告别人间的过程。她是诗意地而来,诗意地而去。我觉得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是“仙去”。林黛玉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第二,对林黛玉“跳湖”这个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的。说明你对“跳湖”和“沉湖”之间具有的那种重大行为艺术区别,麻木不仁。“跳湖”,只是从高处往下跳,自上而下地一个抛物线,咕咚一声,毫无诗意。“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向前移动,当湖水淹到腰部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当湖水淹到胸部的时候又是一种感觉,当水淹到头部和淹没头部的时候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就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比如说辛亥革命期间有个烈士,叫陈天华。陈天华是怎么死的?(观众席上有人说:跳海。)你看,你非要说跳海。陈天华没有跳海,陈天华是蹈海。这里是有很重大的区别的。陈天华那个时候,他觉得非常苦闷,他想唤起中国民众,结束清朝统治。他先是剪去清朝规定的男人必须留的辫子,从现在保存的照片来看,陈天华那时是披肩发。在日本,他留下了遗言,从海边的浅处,一步一步地向海的深处走去,海水的冲击从腿部到腰部,从胸部到颈部,最后,海水全部淹没了他的头部,从而完成了他人生的使命。陈天华想以此来告诉大家,一定要改变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现实。作为一个激昂的革命者,你对陈天华这样的行为如何评价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现在,再强调一遍,我告诉你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你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曹雪芹的艺术手法,总是有伏笔,然后在很久以后,再去呼应它,照应它。脂砚斋就说过他文笔细如牛毛。《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文本,有人说,这样读《红楼梦》累不累啊?您不愿意累,是您的自由,我这样读,不仅不感到累,而且感到很快活,我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乐趣。当然,不是说所有小说都得这样写,天下之大,人各有志,小说有很多种,这是其中的一种。 为什么说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呢? 伏笔之一,在第七十六回,一个中秋节,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在湖畔联诗,联到最后,联出两句。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在这个情况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入水中。这一句联诗,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伏笔之二,在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成立了诗社,出现了海棠社。写诗,大家说每个人得有一个署名,有个别号。林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什么意思?传说在尧舜禹那个时代,舜的两个妃子,一位叫娥皇,一位叫女英。舜是一个非常好的部族首领,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非常悲痛,她们的泪水,洒在竹子上,使得竹子上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的别号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是怎么死的呢?泪尽入水。找不到舜,她们的眼泪都哭干了,最后,死在江湖之中。潇湘妃子这个别号本身,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后是沉湖。 伏笔之三,在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演戏,有一出叫戏《荆钗记》,其中有一折叫《男祭》。这折戏的主人翁叫王十朋,他跑到江边去祭奠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一笔呢? 凤姐过生日,是一项重要活动,但是贾宝玉突然自己骑着马外出,穿一身素白的衣服,只有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他干嘛去了呢?也许,读者都忘了金钏跳井的事,曹雪芹通过这一笔告诉你,贾宝玉对金钏始终不忘。贾宝玉知道,金钏的死亡是由于自己行为不当造成的。这一天也是金钏的生日,宝玉是去祭奠金钏去了。贾宝玉去了以后还是赶回来看戏了。戏中,王十朋在江边祭奠一个人,林黛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你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曹雪芹这一笔是一石三鸟。 第一,所有人都猜不出贾宝玉上哪儿去了,只有林黛玉猜出来了。林黛玉知道,贾宝玉是祭奠金钏去了。 第二,林黛玉说这话,一个人死于水域,另外一个人会来祭奠她。这叫谶(chan)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预先暗示。说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和水,水域有关。 第三,林黛玉死于水域之后,贾宝玉将祭奠她,很可能就是舀了一碗水。 伏笔之四,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戏,《一捧雪》出自《豪宴》,脂砚斋指出,说《一捧雪》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出自《长生殿》,脂砚斋批语说,《乞巧》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出自《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甄宝玉送玉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在以后的讲座中提到。第四出《离魂》出自《牡丹亭》,脂砚斋在这里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离魂》伏黛玉之死。 《牡丹亭》里《离魂》这一折,唱词中说: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第一句“人到中秋不自由”,与中秋有关。第二句“奴命不中孤月照”,与冷月有关。第三句“残生今夜雨中休”,与夜有关。芙蓉花有两种,一种是木本的,长在旱地,一种是水生的,就是荷花。“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说的就是荷花,水中的花朵。这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她是沉湖,死于水域。 元妃省亲时点的四出戏,脂砚斋除了有批语,而且她还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 黛玉仙遁,一定会像黛玉葬花一样,精心设计她的服装,她的道具,她的行为路线,还有告别人世的诗。她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她在人间的所谓死亡,实际上是复归天界。曹雪芹描写这一段,我估计,跟世俗人的死亡是不一样的。黛玉沉湖后,人们会发现什么呢?不会是尸体,只会是她留下的腰带,她的披纱……。

❼ 荷花淀派又称什么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赞。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孙犁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于蕴藉。

馆藏孙梨资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旧事》、《删去的文学》、《平原的觉醒》等和评论《谈赵树理》。

文库图书:71部,其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的《孙犁文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孙犁作品。

❽ 沙湾古镇的荷花作文

导读:写春青沙湾的作文(共7篇)优秀作文论人生三风有的人说,人生短暂,不过寥寥数十年,还未完成毕生功业,便就迈入黄土,融于尘埃;有的人说,人生数十年足矣,看遍春花秋月,人世百态,心归于寂;还有人说,一生太长,漫漫人生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一生就在这庸碌中耗光了。在我看来,无论人生长短,我们要过的要有那么一种风骨,即使世事变迁,云卷云,推荐访问:关于写春的作文 沙湾古镇作文
第一篇:《优秀作文》
论人生三风
有的人说,人生短暂,不过寥寥数十年,还未完成毕生功业,便就迈入黄土,融于尘埃;有的人说,人生数十年足矣,看遍春花秋月,人世百态,心归于寂;还有人说,一生太长,漫漫人生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一生就在这庸碌中耗光了。在我看来,无论人生长短,我们要过的要有那么一种风骨,即使世事变迁,云卷云舒,依旧可以屹立不到,笑对朝阳。
少年时,内心要怀有一股激昂执着的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少年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那年的他,还只是一个有志青年,在那个忍辱负重、积贫积弱的年代,他这样的青年很多,可许多人没有成功,妥协给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但,他就是凭着这股内心的激昂执着之风,执着的坚持着信念,与同样的有志青年周恩来、刘少奇等屡经打击、挫折、失败,最终他指点江山,亲手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中年时,内心要拥有一股沉稳担当的风。水泊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有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张关,却以刘备为尊。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谦厚,刘备做事担当稳重。宋公明可以收服聚集一干好汉的心,让梁山团结一致,在那个官兵勾结的世道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官兵惧怕的标志,闻风丧胆;而刘备,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刘备太过虚伪,不屑一顾,但是刘备可以
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即使在他最落魄的逃难途中,他依旧可以做到急而不乱,忙而不慌。煮酒英雄,筷箸落地,都可以伪装得连狡诈如曹操都不疑有他。也只有他,可以令暴躁如张飞,心甘情愿叫一声大哥。这就是沉稳的力量。
暮年时,内心要迸发一股永不知停歇的风。曹操,古人有云: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文韬武略,一生鞍马,用人唯才,精于兵法,善于歌赋。他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表现了他那永无止境的脚步,即使已到暮年,依旧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一生的遗憾就是未能统一三国,为百姓建立一个繁荣的国度,也许那个年代的天才太多了吧,总是弥漫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但他的一生又可以说是圆满的,因为他一生都在为信念努力着,不曾放弃过,他已经最大限度的接近了梦想啊!
这就是人生应该拥有的三种风,有了它们,无论你遇到何种挫折,何种失意,你都可以坚强的走下去,不退缩,不放弃。因为,你正在最大限度的接近梦想!
世界上最好、最贵、最重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古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等一切的这些古语,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诚信”来说的!
我想从这些古语的字里行间都无疑表现出“诚信”的重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身为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先进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和历史使命!.
在如今诚信重千金的社会里,诚信才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一切,因为它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立业的基础——诚信,带着你我奔向成功的巅峰,理想的标地!
诚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个平民„„都不应该忽视!!!
诚信,能够让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之巅,受到四方的敬仰
——“徙木立信”。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令国家富强,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颁布,因为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这样一来将大大减弱变法的程度和深度,还有法令的施行的顺利与否。于是商鞅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骗人民。经过这个事情以后,百姓打心底里拥护国家颁布的法令,因为他们的心中是认为国家是有诚信的。就是因为在诚信的驱动下,秦国终成一代强国,稳坐于江上之上,等着四方朝贡!其实,一个个小小的承诺或者是一个诚信的信念都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个平民„„的强盛和成功的重要基础。——诚信,真的很重要!!!
忘记“诚信”足以让一家领军企业万劫不复——“三聚氰胺”
奶粉事件。三鹿集团可谓是我国婴幼儿奶粉业的领军企业龙头老大,但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一家口碑良好国家认可的“免检”企业的“免检”产品中发现了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化学品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危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欺骗消费者。这事件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浪潮。质检总局局长辞任,市长,副市长,质检局长,集团主席,总经理„„不是被免就是现在在过着“铁窗”生活。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消费者的安全,赚“黑心钱”,这些人的良心到底何在?难道他们不明白即使自己玩法再高明,密封的那么好,最终都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代中国婴幼儿奶粉的领军企业被埋没在那一勺勺白白的“粉末”(三聚氰胺)中,万劫不复,无影无踪!——诚信,真的很重要!!!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收获颇多。
诚信它是一生陪伴你的,它对你始终都会不离不弃,矢志不渝跟随你走完你一生要走的路,然而最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会嫌它碍事最终抛弃它还是时时记起它,事事记起它甚至说永远将它带在自己的身边,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请记住,万事你讲“诚信”,“诚信”也会为你带来万事,而且附赠你——成功与财富、尊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诚信更宝贵,因为它是你的——做人根本,事业基础!!!
友情提醒:请随身携带“诚信”!
睁眼看你我他共同的世界,迈向成功!
睁眼看你我他共同的世界,迈向成功!
—— 作于2011年1月1日•晨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
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时时有被吞没的险情;如那万里夜空中的一颗孤星永远也不会有万星闪烁于夜空的美景呈现„„上帝造人,繁衍万世,生命中不仅只有你,而是还有他、有我。人之为世人,也绝不仅仅只有我,请不要忘了这个七彩世界里的你我他。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
在物质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更要想到绝大数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人民的好朋友,香港富翁霍英东先生!霍英东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年轻时就有为国家做事的志向、激情和胆略。抗美援朝期间,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情况下,他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为祖国运送了大量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霍英东先生为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
第二篇:《沙湾》
番禺沙湾镇北距省城广州20公里,水陆通达,经济繁荣,一直是粤乐活动的活跃地区,是粤乐发源地之一,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的称号。被誉为“何氏三杰”的著名广东音乐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就是沙湾镇北村人。他们创作了上百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对粤乐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为进一步促进广东音乐的发展,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区委、区政府、沙湾镇和区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在“何氏三杰”的家乡―――番禺区沙湾镇举行了“广东音乐与沙湾何氏三杰研讨会”。
对广东音乐的源流及历史沿革进行探讨是研讨会主题之一。与会者认为,广东音乐因其在乐种的形成过程中深受民族主义革命思潮的熏陶和影响,积极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勇于学习和吸收西方乐曲的元素,典型地继承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特性,使广东音乐独具了典雅古朴、委婉柔和、形象传神的许多优良特色,形成了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清新明快、旋律悠扬动听的风格,既具浓郁地方特色,又具鲜明时代气息。
广东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何博众
随着粤乐的广泛流行,百年来形成了民间演奏的传统。持续的群众性演奏活动,产生了众多民间乐社(私伙局),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人才。番禺沙湾的何博众(博众四)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何博众生于道光十三年(1831年),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何博众于道光年间就与一伙志同道合的人,以沙湾大厅(后称“三稔厅”)为基地,进行粤乐创作、演奏活动,培养出大批年轻接班人。他是乐曲《群舟攘渡》、《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的原创者,开创了广东音乐创作先河。这些乐曲经过后人不断完善,成为广东音乐的经典曲目。
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何氏三杰
被誉为“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就是何博众言传身教的本族子弟。“何氏三杰”在粤乐创作、演奏、教学上成就斐然。何氏的家族音乐传承,几乎经历了广东音乐由成长至全盛时期的全过程,体现了广东音乐发展的缩影,从而也使沙湾镇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
早期音乐多从民间逐渐演变而成。何柳堂继承和发扬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承上启下,勇于创新,开创以个人为主导的乐曲创作活动,他将祖父何博众的《群舟攘渡》进行整理、修改,与何与年、何少霞、陈鉴等反复研究,四易其稿,创作了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赛龙夺锦》,还整理了《饿马摇铃》、《雨打芭蕉》,使这些乐曲在艺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在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何氏三杰”努力促使粤乐和粤剧融为一体。广东音乐和粤剧一直是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发展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创作繁荣兴旺的辉煌时期,广东音乐家纷纷参与粤剧改革。何与年自幼受祖辈的音乐熏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他留于后世的广东音乐有《寒潭印月》、《走马看花》、《上苑啼莺》等作品30余首。何与年对演戏很有研究,他认为演员演出时必须演唱准确,掌握分寸,声情并茂,行腔要恰如其分;同时他又觉得以前的粤剧没有充分利用音乐烘托气{写春青沙湾的作文}.
氛,因此他通过用音乐手段解决了静场问题,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独特的“过场音乐”,使广东音乐成为粤剧的不可分割部分,使广东音乐更加风靡。
何少霞自幼在音乐上受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人的影响,酷爱音乐,精通“十指琵琶”,对二弦、南胡的演奏也十分娴熟,而且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终,是何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候,《将军试马》、《陌头柳色》、《白头吟》、《吴宫戏水》等曲目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何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粤剧创作,写就了优美、精练的曲词《一代艺人》、《游子悲秋》。 “何氏三杰”不仅是广东音乐的著名演奏家、作曲家,还是热心扶掖后辈的音乐教育家。有学者指出,何与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其创作思想和创作路子来了个大转变。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广州青年》、《长空鹤唳》、《长城落日》、《冷雨凄风》等旋律较刚劲的以抗日为题材的曲目,体现出一个热血青年的本色。{写春青沙湾的作文}.
打开尘封62年的资料文献{写春青沙湾的作文}.
会议期间,“何氏三杰”的后人从香港回到沙湾,打开了何少霞尘封62年的房间,使何少霞当年创作的音乐文稿,以及所使用过的乐器重见天日。
何少霞先生遗物的发现,对于广东音乐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泛黄、陈旧的书牍、留影中,人们可以一窥当年广东、上海等城市文艺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当年新月公司的杂志、名人题款、音乐制作人来往书信,红影星阮玲玉、广东曲艺“四大平喉”张月儿等名伶的照片等。其次,一批失去光泽的破旧乐器,为人们提供了研讨实物。所陈列的乐器有二胡、琵琶、潮州琴,又有古琴、檀板,也有小提琴,生动地记述了当年乐队中西结合的情况。再次,从旧手稿中澄清了粤乐流传过程的一些谬误。如乐曲《长空鹤唳》的“唳”被某些版本误印为“泪”、《吴宫戏水》误传为“吕宫”或“水戏”,以及未经“加花”演变前的《饿马摇铃》工尺谱,等等。另外,旧文稿还记载有当年对《赛龙夺锦》的曲式分析;记载有粤剧“开戏师爷”对千里驹等名伶艺术活动的风趣语录。
沙湾文化中心举办了何少霞遗物展,第一次向公众展示这批珍贵的资料文献,使人们从中领略一代音乐名家的生平爱好与创作历程,更唤起了人们对广东音乐的关注。
擦亮品牌:振兴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真正形成独立乐种,时间只在百年,在上个世纪初才开始为人们所认

❾ 荷花淀派 和山药蛋派 是啥意思呀详细一点地解释

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
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
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
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
《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
《宋老大进城》等。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
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
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
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
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
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
的形象。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
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
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
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
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
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帮”之前,山药蛋派多次受到左倾思
潮的冲击,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之后,山
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觉地为保持和发展这一流派而努

热点内容
食品兰花豆 发布:2025-08-07 06:13:44 浏览:626
七夕第二弹 发布:2025-08-07 06:07:53 浏览:530
圆扇花艺 发布:2025-08-07 06:03:38 浏览:21
樱花与人物摄影 发布:2025-08-07 06:03:37 浏览:550
下雨赏荷花 发布:2025-08-07 06:00:48 浏览:986
满院飘丁香 发布:2025-08-07 05:56:30 浏览:561
双沟红牡丹多少钱一瓶 发布:2025-08-07 05:51:45 浏览:731
插花表演开场词 发布:2025-08-07 05:51:45 浏览:796
要榆盆景 发布:2025-08-07 05:38:49 浏览:42
可达花卉 发布:2025-08-07 05:25:49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