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小丁荷花

小丁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8-07 01:10:40

荷花鸡丁怎么做

主料: 鸡胸脯肉 250克 鸡蛋 150克 虾仁 150克
辅料: 火腿 5克 香菇(鲜) 5克 豌豆 5克 鸡蛋清 25克
调料: 盐 2克 味精 1克 大葱 3克 姜 3克 大蒜 3克 黄酒 3克 淀粉(玉米) 12克 猪油(炼制) 50克 香油 10克 各适量
荷花鸡丁的做法:
1. 把鸡蛋煮熟,剥去皮,切开去掉蛋黄,再切成橘子瓣形;
2. 火腿切细末;
3. 冬笋、香菇、鸡胸脯肉均洗净切成小丁备用;
4. 淀粉(12克)放入碗内加水调出湿淀粉(25克);
5. 将虾仁剁成细泥,加精盐、味精、蛋清调匀,抹在每瓣蛋黄处,再点缀上火腿末,上屉蒸熟,摆在盘内周围;
6. 将鸡脯肉切成小方丁,加蛋清、湿淀粉抓匀;
7. 勺内放入猪油,烧至四成热时将鸡丁放里滑熟倒出;
8. 勺内放入猪油,用葱、姜、蒜炸锅,加冬笋丁、香菇丁、豌豆煸炒,添鸡汤100毫升,加精盐、黄酒,然后将滑好的鸡丁放进去;
9. 烧开后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盛在鸡蛋荷花的中间;
勺内放入清汤,加精盐、味精、黄酒,烧开后勾芡,淋香油,浇在鸡蛋荷花瓣上即成。

更多荷花鸡丁信息见薄荷网食物库http://www.boohee.com/shiwu/hehuajiding

② 鲜荷花叶怎么做成美食

食材明细

主料

  • 糯米适量

  • 大米适量

  • 荷叶适量

  • 辅料
  • 竽头适量

  • 土豆适量

  • 胡萝卜适量

  • 五花肉适量

  • 青椒适量

  • 红椒适量

  • 黄椒适量

  • 香葱适量

  • 配料
  • 八角适量

  • 花椒适量

  • 姜适量

  • 色拉油适量

  • 料酒适量

  • 香油适量

  • 生抽适量

  • 糖适量

  • 盐适量

  • 清淡口味

  • 蒸工艺

  • 一小时耗时

  • 普通难度

  • 荷香五彩饭的做法步骤

  • 15

    蒸熟的糯米饭打开趁热撒上切好的彩椒丁和香葱即可。

  • 小窍门

    1. 荷叶用新鲜的或是干的荷叶都可以。

    2. 糯米和大米也可以用电饭锅煮熟,水稍少一些不要久焖,米粒有韧性颗粒分明会更好吃。

    3.五花肉换成腊肉,香肠或是虾仁味道也都很棒。

③ 腊汁肉夹馍是哪里的特产

西安特产。
腊汁肉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代流传、演变,遂成今日之秦味腊汁肉。樊记腊汁肉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一姓樊小贩所创。由于其选料精、调味全、火功到,又经长时间煨制,颜色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赞誉。
近年来,在制作工艺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浓郁喷香,深受食者欢迎。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小吃。1989年又以其风味独特博得赞誉,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用刚出炉的白吉馍夹着吃,则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肉夹馍,的叫法源自古汉语,是一种宾语前置,其意为“肉夹在馍中”。外地人首次听说肉夹馍,都认为是病句,肉怎么能夹馍?这就是与古汉语有关了,肉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老百姓无需文诌诌地讲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来便当,就像吃面不嚼一样,有快就有慢,闻名天下的羊肉泡馍,吃时就不能着急,掰馍时正是与朋友叙旧聊天的机会。馍讲究是掰的越小越好,掰馍不要用机器,这样汁汤调味方可入馍,吃时不能用筷子来回搅动,否则鲜味大减,也不易保温,讲究的吃法从周围一层一层一点一点“蚕食”,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酱能提味调鲜,有外地朋友称,吃了半辈子牛羊肉,从未有过这么丰富的体验。以前人们叫“肉夹馍”为“馍夹肉”,方言听起来像“没夹肉”“没夹肉”,没夹肉怎么办?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夹馍”,听起来也好多了。

④ 元宵节之荷花灯的做法

炸元宵

原料:

市售新鲜元宵500克,食油1000克,白糖少许。

制法:

1.用针锥将买来的元宵扎孔若干,以防炸时爆锅溅油。

2.锅内的油六七成熟时,将元宵分两次炸制。待元宵呈浅黄色时,用竹筷翻动,使之受热均匀,再炸至金黄时,表面开始有小泡泡出现,即捞出沥油装入盘中。

3.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适量白糖。

艺麻汤圆

原料:

适量的糯米、大米,适量的白糖、麻酱、挑仁(压碎)、芝麻、化猪油。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将白糖、麻酱、桃仁、芝麻、化猪油和面粉混合拌匀,制成小方块馅料待用。

3.将面粉加入适量凉水揉和,取一小块捏扁,放入切好的馅料封口揉圆。

4.将水烧开后放入汤圆,煮时火不宜过旺。汤圆浮上水面,稍过一会儿捞出即可。

水磨汤圆

原料:

压干的新鲜水磨粉1500克,澄沙馅1000克(如用鲜肉只需750克)。

做法:

1.取水磨粉250克,用适量的水揉和成粉团,拍成饼,当水煮沸时放入锅内,煮成熟芡捞出,浸入冷水。再用水磨粉1250克放人缸中,用双手搓擦,同时把从水中取出的熟芡放入碎粉粒中,揉拌成粉团,盖上湿布,待用。

2.按量揪剂(每500克20个),将剂捏成锅形,放入澄沙馅,随后将边逐渐收口,即咸汤团。

3.待水煮沸时,将汤团下锅,用勺沿锅边推转,当汤团浮出水面时,加少许冷水,再煮7一8分钟,当汤团的皮看上去是深玉色,有光泽即熟。

肉汤圆

原料:

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葱花。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在锅中倒入油少许,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熟肉末晾凉后,加入适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葱花,拌匀后放冰箱里冷冻,切成小块为馅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块捏扁,包入馅心揉圆。

5.将汤元下锅煮,火不宜过旺,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化猪油、葱花等,冲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

珍珠圆子(1)

原料:

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面粉100克,猪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红(红桔蜜饯)。

做法:

1.将1000克糯米清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两天(春秋季,每8小时换水一次,盛夏每4小时换水一次,以防糯米变酸),将糯米磨成细粉装入布袋滴干水分。

2.取剩余100克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泡软待用。

3.将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细粉,与炒成金黄色的清白面粉混合;将猪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细丁,将桔红切成颗粒状,将冰糖碾碎。以上各种原料与白糖拌匀成馅,分成20个圆形馅心。

4.将糯米粉浆揉搓滋润(粉浆太干可加运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团包一个馅心,捏成上圆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匀地沾上泡软的糯米。

5.将圆子放在蒸笼中以急火蒸熟,可热食,亦可凉食。

珍珠汤圆(2)

原料:

面粉125克,鸡汤250克,海参丁、熟鸡肉丁、兰片丁、海米、火腿共50克,菠菜25克,酱油、精盐、咪精、香油适量。

做法:

1.先将面粉用水和好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面皮,再用刀切成小丁,撒上补面,然后用手将小丁搓成豆粒大小,放入筐内,筛出面粉。

2.勺内添鸡汤,加入海参丁、兰片丁等配料和盐、味精等佐料,待开锅后将面疙瘩倒入勺内。最后放人菠菜、味精,出勺时加少许香油即可。

核桃酪汤圆

原料:

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枣50克,面粉、桂花少许。

做法:

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许,再加开水少许拌匀,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见方的丁,即咸汤元馅。

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汤元馅放在漏勺里,用凉水浸过,倒入簸箕内,用双手摇动,使汤元馅沾满江米面,连续三次,即成汤元。下入锅内煮10分钟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开水冲两次,剥去外皮剁碎,小枣洗净,用凉水浸泡12小时。

4.把江米、桃仁、小枣肉放人碗中,加清水4两拌匀,用小磨磨一遍,成为细浆。

5.净勺放开水一斤半,下入白糖,上火见开,撇去浮沫,迅速将桃仁浆下入,搅匀咸粥状,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汤元捞入即成。

橙羹小汤圆

原料:

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个,青红丝、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猪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滚成大小适中的汤圆。将橙子切成两辨,挤出汁。

3.水煮沸时,把汤圆倒入锅里,汤圆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内。

拔丝小汤圆

原料:

糯米粉300克,绵白糖300克,猪板油25克,青红丝、桂花、瓜子、芝麻少许,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实耗100克)。

做法:

1.将青红丝切碎与猪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馅。

2.将和好的馅砸成三毫米厚的片,切成三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三次即成生汤圆。

3.在炒勺中倒入花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汤圆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捞起,用小勺拍开口。

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白搪150克,炒至金黄色时下入汤圆,离火颠勺,撒入青红丝、芝麻等即成。

鸽蛋汤圆

原料:

压干的新鲜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挂花少许。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约15分钟,见拔丝后立即离火,趁热将三分之一糖浆倒入铁板上,用刮板、菜刀将糖浆来回搅拌,然后将铁板上的糖浆围成一个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旧用刮板、菜刀将糖桨搅拌,待剩余的糖浆全部倒入后,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馅,用手使劲捏搓成长条,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饼,加入锅内煮熟,捞出浸在凉水中,冷却后揉进粉团内,揉至不粘手为止,用湿布盖上备用。

3.取粉坯一块(约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个坑,放入馅心,包拢,搓成圆长形。

4.待水煮沸后,将圆子入锅,用勺子搅动,等圆子浮上水面后,再煮20分钟,见圆子表皮成深玉色并有光泽时,即可捞出,倒进已备好的冷水中,让其迅速冷却。再将圆子捞出控干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将每个圆子的底部滚上芝麻粉,四只一排、八只一组,放在光纸或粽叶上即成。

酒锅汤圆

原料:

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条25克,青红丝、挂花酱、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红丝、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酱、猪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浆糊,倒在一起搓成馅,拍紧成块,再切成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进水浸一下,放在箩筐内的糯米面上,用手摇动,使糯米面挂在剩馅上,连续多次,摇成玻璃球大小的汤圆。

3.待锅内清水烧开后,将汤圆下锅,汤圆浮起时,加入白糖,连汤一起倒入已备好烧酒的酒锅内,将酒锅端于桌上,再将锅内酒点燃。

脂油汤圆

原料:

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板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采用水浸泡4小时,捞出换水,磨成吊浆。

2.板油、白糖按脂油馅制法,做好后与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馅。

3.用水将三分之一的吊浆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后,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浆与熟吊浆和成粉圆,将粉团搓成长条,按量揪剂。再把剂子捏咸小酒杯形,包馅收口,捏成汤圆。

4.待水煮沸时,将汤圆下锅,汤圆浮上后即可捞出。

赖汤圆

原料:

糯米1000克,大米250克,白糖300克,猪油150克,面粉50克,芝麻30克。

做法:

1.将磨好的米浆装入细布袋内压干水分即成汤圆粉子。将汤圆粉子用手搓揉至软硬适度不粘手。

2.每500克白糖配100一125克面粉。用白糖加熟芝麻和面粉,用筛子筛匀,加化猪油,用手搓匀,再用擀面杖擀成饼状,用刀切成方块,大小随意。

3.用手取粉子一块,在手中搓圆后,在案板上压平,再把馅放在粉子当中,包严即成。

4.煮汤圆时,须不使锅内开水翻滚,免得将汤圆煮烂。待汤圆浮出水面,再翻滚一、二次,用手按时有弹性即可捞出。

枣泥元宵

原料:

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面粉1250克,枣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将白糖掺上大油、枣泥和1000克熟面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面粉加水打成浆糊,加入馅内揉匀,用刀拍紧,切成400克馅块备用。

3.糯米粉放入筐内,将馅块浸水,倒入糯米粉内滚动,反复6一8次即成。

4.锅内加水烧开,下入元宵,边下边用手勺将开水推转,煮至元宵浮起即可

⑤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作文的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文的好坏在开头就已经初现端倪,优秀的作文离不开文采和逻辑的支撑,以下是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欢迎阅读分享!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1

第一篇:夏天来了

夏天的一个下午,小明在家写作业,他觉得很热,就把窗户打开了,写着写着,小明忽然感觉有水扑到脸上,他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看见外面下雨了,又看见家里的衣服和被子还在外面呢!小明想必须赶快把衣服和被子拿回家。

小明赶快拿了一把伞冲下楼,飞快地跑到衣物跟前,又飞快地把衣物收了,像“无影手”一样快。回到楼上,他把衣物搭到阳台的衣服架子上,又把家里的窗户全部关上后,认真的.写起作业来。

妈妈回来了,看到已经收回家的衣服和被子,直夸小明长大了。

第二篇: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天气越来越热了,小红玩完游戏很热 ,就打开风扇,小红站在风扇的正前面,后来妈妈看见了,跟她说:小红,不要站在风扇的正前面吹风,会感冒的。小红后来就不在风扇的正前面吹风了。

第三篇:夏天来了

炎热的夏天到了,太阳像大火球一样烤射着大地。公园里,一棵棵大树撑开了巨大的绿伞。荷花池里,挨挨挤挤的荷叶,如同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碧玉盘。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美貌的少女,从里面冒了出来,格外漂亮。

小丁和小明抱着又大又圆的西瓜来到公园里,坐在阴凉的大树下,看着美丽的风景。小丁情不自禁地说:“这里真美呀!”“是呀,这里还是乘凉的好地方呢。”小明也高兴地说。他们在树下快乐地唱啊,跳啊,别提多开心了。玩了一会儿,小丁说:“太热了,我们吃西瓜吧!”小明说:“好啊。”说着他们就坐在草地上吃起了香甜可口的西瓜。小明一边吃一边说:“西瓜好甜啊!”小丁说:“是啊,这下凉爽多了。”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快活极了。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也很快乐!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2

夏天来了一年级作文一: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热情的夏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荷叶绿绿的,荷花粉粉的,太阳红红的夏天真美啊!我爱夏天!

夏天来了一年级作文二: 夏天来了夏天真的来了。 天气渐渐地变暖了,河岸边柳树上的嫩芽儿不见了,柳絮儿飞了,长满了象剪刀似的.绿叶子。桃树上的桃花、玉兰树上的玉兰花谢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嫩叶。如火如荼的茶花已黯然失色,顽皮的樱花悄悄地躲进了绿叶的怀抱,好象在跟我捉迷藏。杜鹃花却暗暗地开放了。 池塘里圆圆地荷叶浮出了水面,很可爱。池塘里的小蝌蚪不见了,它们变成了小青蛙找妈妈去了。池塘里金黄色的金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夏天真美呀!

夏天来了一年级作文三: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太阳就像的火球,把大地烤的都冒烟了,空中没有一丝风,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鸡耷拉着耳朵,知了叫着知了知了。小朋友们都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虾。夏天真热啊!!

夏天来了一年级作文四: 夏天来了夏天的中午,小朋友来到公园,他们看到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小青蛙蹬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水珠趟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睁开透明的翅膀。啊!多美的夏天。

夏天来了一年级作文五: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池塘里荷花开了,亭亭玉立,小鱼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小鸟和知了在树梢唱着宛转的歌,好像在唱夏天来了,我喜欢夏天。果园里有又大又圆的桃子,有绿皮红壤的大西瓜,有黄黄的杏子,还有红彤彤的梅子,真是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啊!夏天真好,我爱夏天。

一年级下册夏天来了写作文3

【篇一】

夏天的到了,荷花开了,荷叶像一把雨伞为青蛙挡雨。下大雨了,蜻蜓在荷叶下bi雨,过一会雨停了,青蛙和蜻蜓纷纷的出来了。

一场雨过了,荷花也有精神了,荷花有的开了,有的败了,光剩莲蓬了,还有的刚长出来。

蜻蜓身上有黑色的、红的、黄的、还有绿的。蜻蜓在荷花上面捉蚊虫,青蛙好像张开嘴巴在捉虫子,为农民伯伯服务,池塘边的小草也长起来了。天上的小鸟在叫,好像在说,夏天真热闹!

夏天的景色真美丽!

【篇二】

夏天到了,小红和小花、小芳穿上了漂亮的新裙子,约了小明和小军去公园玩耍。

公园里小草碧绿碧绿的,那些五颜六色的小花开得那么的娇艳,美丽。河边,柳树成荫。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在柳树旁飞来飞去,好像在玩游戏。小朋友们也想玩他们最喜欢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小花做老鹰,小红做鸡妈妈,别的小朋友做小鸡。老鹰扑着翅膀左扑右扑,鸡妈妈展开双翅左挡右挡,拼命保护着小鸡们。如果哪只小鸡被捉到了,小鸡就要为大家唱一首歌,然后小鸡做老鹰,游戏重新开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一位在公园锻炼的阿姨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也悄悄加入他们。她仿佛又回到了她的童年。

啊,童年就是这么快乐!

【篇三】

夏天到了,台风过去了,刚下过一场雷雨,天气凉爽多了,知了又开始在树上唱歌了,向日葵又抬起了头,小红一家在院子里乘凉,奶奶拿出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甜甜的水蜜桃、红红的梅子。奶奶把西瓜切开。露出红红的瓜馕、黑黑的籽,让人看了很馋。小红捧着一片西瓜,给奶奶吃,奶奶说:“小红,你真乖!”妈妈看见了,笑着说:“小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小红听了可高兴了,脸上露出美美的笑容。这时,向日葵也笑了,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也在夸小红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⑥ 水湖莲怎么吃

1、首先要把莲藕切成小丁小丁的,然后我们可以把莲藕和酸菜炒在一起,这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食,而且也是一道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做法。
2、我们只需要把莲藕先煮一下,然后放到锅里去炒,然后放点酸菜,就可以制成水莲藕炒菜。

⑦ 连藕片儿怎么炒

春天到了,再过不久又到了吃藕的季节。藕浑身都是宝,都可以用来食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种用藕做成的美食。

炒藕片的做法
space


材料

莲藕1段约250g,蒜头1颗,葱1根,陈醋4勺,白糖3勺,盐1勺,鸡精1勺,少量生抽

做法

1、藕刮皮洗净,切片片备用。

2、蒜拍扁切碎,从切粒。

3、醋、盐、糖、生抽和鸡精混合调成酱汁。

4、热锅倒油,放入蒜爆香。

5、放入藕片翻炒至8成熟。

6、倒入酱汁翻炒至汤汁变得粘稠。

7、快点上盘以免藕片不脆了。

关于清炒藕片的做法,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去市场买一些新鲜的莲藕,亲自动手为家人做一份清炒藕片。如果你们的家人是比较喜欢吃藕的,那你们可以多学习学习一些莲藕的做法,让藕片呈现不同的风味。同时,你们在平时也可以多跟朋友交流一些关于莲藕的做法。

space


白莲须煲鸡蛋的做法
功效:

孕妇吃了白莲须煲鸡蛋冰糖,能去胎气,可使婴儿皮肤白净可爱,又会“百快的”(即“顺产”)

解释:

莲藕属睡莲科植物,柄名“荷梗”,叶名“荷叶”,花名“荷花”,蕊名“莲须”,果壳名“莲蓬”,果实名“莲子”,地下茎名“莲藕”。白莲须就是白莲子的须,在药用方面有固精止血的功效。白莲须煲鸡蛋能去胎气,又可治产妇产前产后阴痒,使婴儿皮肤白净。当孕妇将近分娩时,年长的一辈会用白莲须煲糖水给她们吃,可能由于它具有止血的功用吧!但这情况现在并不普遍,并非每位孕妇都吃的,只是各处乡村各处例而已,各位姐妹最好是问一下家中老人。

做法:

可用白莲须二钱(约10克)煲鸡蛋(鸡蛋先煮熟,剥壳后放入),白莲须用水两碗慢火煎至大半碗,可酌量加冰糖。

白莲须煲鸡蛋味道清香,口感润滑,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像茶叶的香味。所以,怀孕了的女性朋友可以适当的自己做一些白莲须煲鸡蛋,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可以补充人们身体所需元素。

糯米藕的做法
1.将藕洗净,切去一端藕节(藕节留着待用),使藕孔露出,再将孔内泥沙洗净,沥干水分,冰糖砸碎待用。

2.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分,由藕的切开处把糯米灌入,用竹筷子将末端塞紧,然后在切开处,将切下的藕节合上,再用小竹扦扎紧,以防漏米。

3.用一沙锅或铜锅(切勿用铁锅,否则会影响质量),先用灌好米的藕,再放入清水,以水没过藕为限,在旺火上烧开后转用小火煮制,待藕煮到五成热时,加入少许碱,继续煮到藕已变红色时取出晾凉。

4.用一扣碗垫放网油一块,将藕削去外皮,切去两头部分,切成1.5厘米厚的圆饼扣入碗 内,放入白糖、冰糖、桂花糖,盖上网油上笼蒸到冰糖完全溶化时取出,去掉网油渣和桂花渣,翻扑盘内,然后再去掉面上的网油渣即成。

提示:

1、填进藕空的米不要填得太实,因为米熟后还要膨胀。

2、煮藕的水不宜过多,如果比较多,可在加桂花和蜂蜜前倒出一些,能将藕没过即可

⑧ 我的兄弟叫顺溜演员表荷花

王宝强饰 顺溜(陈二雷)
张国强 饰 陈大雷
战菁一 饰 荷花
郝蕾 饰 顺溜姐姐
黄诗佳 饰 顺溜姐姐(童年)
徐洪浩 饰 翰林(文书)
孙逊 饰 三营长
霍青 饰 一分区刘司令(刘强)
杨子骅 饰 吴大疤拉(吴雄飞)(伪军司令)
常铖 饰 李欢(国军55师师长)
宁晓志 饰 大司令
郑玉 饰 政委
刘圆圆 饰 小王记者
马境 饰 吴妮
浅野长英(耿长军)饰 坂田(日军少佐)
董波 饰 山本泰一郎(日军狙击手)
杨山 饰 三排长
叶鹏 饰 连长
许新宇 饰 排长
苏小丁 饰 班长
米冈 饰 石原(日军华东总司令)
马卫军 饰 松井(日军军官)
谈天 饰 副官(伪军)
苏东生 饰 老宋(维持会长)
郭晓秋 饰 参谋长(国军参谋长)

⑨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

夏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天气开始炎热,一切都热闹起来了。以下是我带来的夏天来了看图写话(精选10篇),欢迎大家的阅读和借鉴。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1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荷叶绿了,青蛙开始唱歌了。

我想到公园里去散步,一边听着知了在树上欢快地唱歌,一边欣赏着公园里美丽的风景。

我想,如果每个季节都像夏天一样能这样幸福,该有多么的快乐啊!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2

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小明来到公园玩,他玩累了就躺在一颗大树下乘凉,小明口渴了拿出了汽水喝,这时他发现旁边的小池塘里荷花开的通红,远看一片绿油油的荷叶上开着一朵朵粉嘟嘟的荷花,小青蛙也跳上荷叶在呱呱地唱歌,脚边的野花也开的漂亮极了,知了在树上大叫:“啊,我热死了。”看着这一幕,小明很惊讶地说:“夏天虽然很炎热,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夏天的大自然还是很美的。”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3

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花草树木却特别的绿,绿得似乎要流出浓浓的汁水来。池塘里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着,好像在说:“真热!真热!”蜘蛛正忙着为自己建造美丽的宫殿。小蚂蚁成群结队地搬运食物。蚂蚁爸爸坐在荷叶上,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当伞,嘴里不停喊着:“加油!”蚂蚁这种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4

夏天来了,小红和小花、小芳穿上了漂亮的新裙子,约了小明和小军去公园玩耍。

公园里小草碧绿碧绿的,那些五颜六色的小花开得那么的娇艳,美丽。河边,柳树成荫。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在柳树旁飞来飞去,好像在玩游戏。小朋友们也想玩他们最喜欢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小花做老鹰,小红做鸡妈妈,别的小朋友做小鸡。老鹰扑着翅膀左扑右扑,鸡妈妈展开双翅左挡右挡,拼命保护着小鸡们。如果哪只小鸡被捉到了,小鸡就要为大家唱一首歌,然后小鸡做老鹰,游戏重新开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一位在公园锻炼的阿姨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也悄悄加入他们。她仿佛又回到了她的童年。

啊,童年就是这么快乐!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5

炎热的夏天到了,太阳像大火球一样烤射着大地。公园里,一棵棵大树撑开了巨大的绿伞。荷花池里,挨挨挤挤的荷叶,如同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碧玉盘。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美貌的少女,从里面冒了出来,格外漂亮。

小丁和小明抱着又大又圆的西瓜来到公园里,坐在阴凉的大树下,看着美丽的风景。小丁情不自禁地说:“这里真美呀!”“是呀,这里还是乘凉的好地方呢。”小明也高兴地说。他们在树下快乐地唱啊,跳啊,别提多开心了。玩了一会儿,小丁说:“太热了,我们吃西瓜吧!”小明说:“好啊。”说着他们就坐在草地上吃起了香甜可口的西瓜。小明一边吃一边说:“西瓜好甜啊!”小丁说:“是啊,这下凉爽多了。”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快活极了。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也很快乐!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6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

水塘里的荷花含苞欲放,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

塘边的柳树挂着修长的枝条,树上的`蝉在“知了知了”地唱着美妙的歌儿,蟋蟀在草地里附和着。夜晚,池塘里的青蛙开始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

女孩穿着漂亮的花裙子,男孩穿着酷酷的T恤,在烈日下尽情地玩耍。

夏天来啦,夏天来啦!欢乐的夏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7

炎热的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烘烤着大地。知了在柳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蝈蝈躲在树叶下乘凉。茉莉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向日葵向着太阳开得正盛呢!

写完作业,小红来到院子里,看见奶奶正在往桌子上摆放脆脆的桃子,酸酸的梅子和甜甜的西瓜。小红叫来了爸爸妈妈和爷爷,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水果边聊天,不时的发出阵阵笑声!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8

夏天到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荷叶长出来了,荷花开了,蜻蜓飞来了。蜻蜓在荷塘上面飞来飞去在对小鱼说:“夏天到了,夏天到了,快来玩吧!”蜻蜓又对荷叶、荷花说:“你们怕热吗?我给你们唱一首歌……”小蜻蜓又对清澈的河水说:“你们孤单吗?我给你们多找点朋友吧!”夏天真是太美了!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9

芳香四溢的春天悄悄地走了,多姿多彩的夏天匆匆地来了。

天气变得越来越热了,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小朋友们都换上了漂亮的短袖衣服。校园内的草木变得更绿了,为同学们带来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

走在街上,看到肚儿圆圆的西瓜,还有瘦瘦的黄瓜,各种各样的水果及蔬菜,让我禁不住垂涎三尺。

啊,夏天来了,我喜欢夏天!

夏天来了看图写话10

夏天来了,树木的叶子都长大了,形成了林荫为我们遮挡住了火辣辣的烈日。

夏天来了,麦穗变的金黄,等待着人们的收割,为我们提供食物。夏天来了,晚上的池塘变得热闹起来。那是青蛙在为我们歌唱。夏天来了,桃子、李子和杏子,还有那碧绿的大西瓜,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夏天来了,入夜的街上,乘凉的人也多了,热闹的夜市为我们带来了快乐!

我爱夏天,我爱热热的太阳,我爱凉凉的夏夜。我爱大自然!

⑩ 农村风俗习惯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每到此时,各大公园、厂矿企业及大街小巷,均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入夜,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光华四射,美不胜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强烈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融入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加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叫“龙抬头”,意为龙兴治雨,风调雨顺。清朱蠡尊《日下旧闻考》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这一天,市民早起,炒“蝎子爪”(即豆子腌泡后)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男少儿都理发,以视精神,免除灾病;农村盛行用炉灰“打囤”,预祝丰收。这些习俗已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到清明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边,游人如织。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扫墓
清明扫墓,在阳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携纸、香和供品上坟祭祖,为祖坟添土,追念祖先。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到了唐代,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郊野扫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们都在清明日拜扫祖墓,京都人士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掉念去世亲人的日子。

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刘桓公北征时,才将这种游戏带到汉族中来。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现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如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中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之句;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植树造林。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已有“裕佛会”。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济南庙宇众多,在过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习。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叶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南蒲菜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和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晚上,妇女们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故称乞巧,七夕乞巧的习俗,在济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时就开始了,据《考工记》的注释中说:“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因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想从织女那里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织出更好的布来。传说,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谈话。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张灯结彩,搭乞巧楼,儿童女子,皆着新衣。在城里“富贵人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以后,虽然这乞巧楼不一定搭了,但这一天活动仍很有趣。这天晚上,家家都“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其次,参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毕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针,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穿得快,谁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摆一盆水,水里浸着瓜果,乞巧的人手里拿着一面镜子,谁把月光从镜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谁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里,第二天早晨,观其结网之疏密或圆正,为得巧之多少。还有的于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绿豆)牙和手摘下来,投在水盆里,在太阳光下照影子,谁的巧芽影子象针、剪、花、鸟、虫等,谁的手将来就会巧。正象一首民间歌谣唱的那样:“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象花,又象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民间又一重要节日。据史书记载,中秋节始于唐代,以后产生了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到元代末年,民间才广泛流传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济南亦不例外。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载;“中秋月十五日夜,设月饼瓜果于院中以祭月,并集家人于月下肴醵饮以赏月。”

过去,每天中秋的晚上,当明月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们便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供桌,供桌上陈以糖饼瓜果等。全家人团聚一起拜月、祭月。祭毕之后,由家中的长者主持,把祭品分给大家,并把象征“团圆”的月饼分切成块,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风俗流传很广。传说元朝统治者统治了中国以后,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规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个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这些爪牙,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民切齿痛痕。元末,各地灾荒严重,灾民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实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节,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月光亮亮,齐齐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元朝统治者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大家互相传送,互相联络。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饼,见到了那纸条,便齐心协力,一致行动,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很快就把元朝统治者推翻了。元朝灭亡了,但这吃月饼的习俗,缺一直流传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每逢这天,古人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游玩。据说这样可以除灾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在济南,每逢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开始,这一天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所以就更为热闹。过去,九月九日这一天一早,济南各阶层人士,便身佩茱萸,赶来登山,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因此,战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乐事。除赏菊外,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首诗,正是古人重阳等千佛山的生动写照。

除登山外,过去济南人在重阳节这天,还要蒸枣糕吃。街上出售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居民家中做的枣糕,用一层面一层枣叠垒成塔形,盖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吃枣糕呢?因为“糕”、“高”同音,吃枣糕即有登高之意。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登高,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九月九日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过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遂相沿成习。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尽管人们登高已不再是为了避灾除害,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的习俗也不多见,但来登山的人们照旧络绎不绝。人们在浏览或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时;总要等上山顶,纵目远眺,观赏着大好河山和如诗如画的济南新貌,不禁会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曲水流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 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 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除夕守岁
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岁,传说是为驱除这时还缠在家里的“百鬼”,好让人们过一个平安年。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除夕辞岁,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表习俗》)其中有些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源较早,战国时的一部史书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说。于是,自春秋以来,每逢过年,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搁在门两旁代替神荼、郁垒,以示防鬼。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或画两个神像(或写上神名)来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也就成了“门神”。唐以后,又有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旭形象的“门神”。挂在门上,消灭纳福,镇妖避祸。

宋代以后,开始兴起对联,到明代,桃符才该称春联。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并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此为乐。他还乘兴亲笔题联,赐给大官陶农:“国朝谋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给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在广大城乡普遍盛行起来。于是,除夕“换桃符、易门神、贴春联”,在全国各地蔚成风俗,并一直沿袭下来。如今,多数人不再相信“门神”之类的封建迷信了,人们把贴春联,挂年画,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以此装点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据说出席是天上众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谷草等,点燃斗香,陈设供品,以迎接诸神和亡祖的魂灵光临。除夕燃放爆竹,由来也很久远。据说在古代,楚国两方的深山中有一种叫“山 ”的怪物,经常跟人打麻烦。一遇见了“山 ”,人就会得病,发寒发热,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听爆竹声,于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烧,借竹的炸裂声吓跑他们。后来大家为过一个平安年,便在过年时燃烧青竹筒,用爆竹声来驱赶山 恶鬼,称作“平安爆竹”。唐朝时,人们始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响声更大。从北宋开始,民间开始用纸裹着火药制成“鞭炮”和“起火”。经过年复一年的改进,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也不断翻新。如今,不但过年时燃放爆竹,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事时,人们都喜欢燃放爆竹,以增加欢乐气氛。

如今已没有人再把着项活动和驱除鬼怪联系起来,而相沿成了阖家团圆、欢庆节日的传统。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围坐一起,畅舒往事,吃年夜饭,饮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真是其乐无穷。

腊八节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户户做腊八粥。《历乘》载:“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清《日下的闻考》也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宋时故事。”同时,市民还将蒜瓣洗净凉干,腌制在调好的糖醋坛子里,过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称“腊八蒜”。

热点内容
轻简花艺 发布:2025-08-18 23:28:09 浏览:304
昆仑玫瑰花 发布:2025-08-18 23:21:35 浏览:906
见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 发布:2025-08-18 23:19:17 浏览:657
浐灞花卉 发布:2025-08-18 23:14:49 浏览:3
图片狗嘴上一朵花 发布:2025-08-18 23:14:46 浏览:954
微型白蜡盆景 发布:2025-08-18 23:14:05 浏览:483
秋季里樱花 发布:2025-08-18 23:03:27 浏览:105
鬼盆栽消耗 发布:2025-08-18 23:03:19 浏览:382
会议桌花花语 发布:2025-08-18 23:00:47 浏览:65
梅花垫片 发布:2025-08-18 22:59:18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