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用荷花
1. 为什么和尚死后入荷花缸
坐化缸又称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圆寂后,盘坐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连缸体一起安葬。
坐化是和尚盘腿端坐而死,在佛教中一般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坐化的高僧在其坐化缸中会有舍利出现,舍利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由于坐化的高僧不必火化也可出舍利,坐化缸就成为高僧得道升天的重要形式。佛门中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死亡时间,安然而逝。因此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史有关记载甚多。如唐代黄涛《蒲山灵岩寺碑铭》记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肉不坏。”又如清代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中间又指出了和尚在坐化后尸体不腐的事实,从出土的坐化缸中发掘的和尚遗迹中确实有例证,如越南北部宁省晓庙内的一座佛塔中,发现一具两百八十多年前坐化的和尚肉身,和尚法号儒知,死于1732年。儒知体内器官保存完好,但由于出土后的保护原因致使身体外观一眼窝受损,双臂自肘部折断。1998年11月15日,在位于四大佛教圣地的九华山中,发现了两具在坐化缸中坐化高僧不腐的尸体,其一是地藏王菩萨的。它是古朝鲜国的王子,唐肃宗在至德两年来中国,选中九华山作为道场,时年24岁。99岁圆寂,信徒们将它放入坐化缸内,称为“缸葬”。3年后开缸,肉身不腐。其二是大兴和尚的。大兴生于1909年,安徽太湖县人。17岁上了九华山,在百岁宫出家。1947年,他离开了香火鼎盛的百岁宫,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后山双溪寺。1985年2月初,大兴不小心摔断了腿,庙中和尚曾要为他医治,他却说:“大限已到,我该走了”。2月13日,他停止进食,但对寺中方丈说,他要保留肉身。2月19日,大家把盘腿而坐的尸体装入缸中,缸中放入了30公斤的木炭和生石灰,然后盖上盖子,置于室外。农民们感念大兴的好处,为他在缸外修了坐2米多高的砖塔,将缸封住。过了3年零9个月,寺中和尚想启动缸看看大兴身体是否成了肉身,因为九华山的肉身是从地藏王菩萨开始的,均是放置了3年零9个月后开启的。经佛教协会长老们研究,决定再过一年。这样,于1989年11月15日,拆开了砖塔,揭开了缸盖,只见大兴和尚的衣服已坏,串念珠的铁丝也已锈掉,但其伸腿完好无损,坐在缸内肩背挺直,容貌安详。以上这些事例中的尸体既未去掉内脏,又未用药物处理,竟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真叫人感到不可思议。据说,道行高深的和尚预知到其死亡时间后,为了在他圆寂后其弟子能继续瞻仰他的肉身,以达到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的境界,通常采取坐禅的方式达到高深境界,当一个人入定时,可以做到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环的流动,在这种状态下,和尚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不动,是身体的需求和体内的细菌活动降至最低点,因此有助于这些高僧的遗体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是“禅”的力量。
坐化的高僧在进入坐化缸中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缸外坐化后由他人抬入坐化缸中,另一种是在坐化缸中坐化而后由他人将缸盖好。据说在第二种坐化方式中,和尚即将坐化(临终)时,要有一定身份的方丈让其盘膝坐在缸内,盖上有开孔的“棺盖”,待坐化者(死了)以后,再盖上一个球状的“宝珠盖顶”,然后埋在很深的地下。这两种方式不同,但过程均一致。首先,坐化者盘腿入定置于坐化缸内,两脚交叉与缸底接触,以臀部、两膝支撑于坐化缸体内壁,形成一个底面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借以固定坐化着的身躯。其次,用缸盖将坐化着露出缸体的部分固定,其中,缸盖的中间留有一个圆孔,刚好能使坐化着的头部从中间穿过。最后,坐化着露出缸盖的头部用缸顶盖好并予以固定。在缸体、缸盖、缸顶的衔接处均设有卡槽,从而使整个坐化缸结合紧密、浑然一体。为了使坐化的和尚免遭地中水汽侵害,埋葬坐化缸的地形也十分考究,一般选在高坡之上,地形向阳、干燥之处。坐化缸的三重结构,一则能够保持坐化者坐化时的姿势,二则能以严密的结合方式保证坐化者在缸内不被来自缸外物体的侵害。
由于坐化缸内坐化的和尚一般均为修身高深的高僧,再加上坐化缸的制作工艺各地不一。战争及人为因素;使得能完整地出土、并能再现坐化者遗容的坐化缸,十分罕见。近些年在我市的考古发掘中,于南坛出土的坐化缸属于最精美、完整的一个。现保存在临沂市博物馆内。坐化缸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的制陶工艺和佛教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对于研究早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一定价值。也给医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2.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如下:
1、如图所示,先取一张红色纸按箭头方向对半折。
3. 荷花是死人的时候才用的吗有这种说法吗
没有什么说法,不要相信那些封建迷信的说法.要当新娘了,祝你永远幸福啊.
4. 风水莲花穴大地怎样安葬才得令
这可不是瞎安葬的,得有讲究得有高人指点
5. 清明节上坟为什么要用莲花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老北京过清明节的习俗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6. 泰国神用什么花拜祭
泰国神一般用荷花抄、菊花、阿勃勒花等花拜祭。
详细说明如下:
荷花。荷花以未开放的白色花蕾为佳,配以开放的荷花为饰。是泰国祭拜最为常用的上选之花。
菊花:菊花也是泰国人常用的祭拜花类,配以香柱等,不论红白事、礼佛、还是拜神等活动的常用花类。
阿勃勒花:阿勃勒花是泰国国花,也是泰国人常用的祭拜花类,拜神等活动的常用花类。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7. 祭祖能用荷花绽吗
注意这几种,其它的都可以。第一样:不要带桃木类物件或者装饰品
小时候,我们看过很多电视剧,电影,所谓的桃木剑可以辟邪。其实辟邪的不是桃木剑本身,而是桃木。
现代人也十分讲究,尤其是一些比较传统的父母家长,会给孩子随身佩戴一些桃木类的物件或者什么装饰品,以此来辟邪。甚至一些成年人也会随身佩戴一些什么桃木装饰的物件。
但是,在清明节上坟这一天,去给祖先长辈们上坟的人,身上最好不要携带一些桃木类物件或者装饰品,这是不太吉利的,同时也是对祖先长辈们的一种不尊敬。
第二样:不要带貔貅(pí xiū)样式的装饰品
现在的人都很喜欢佩戴装饰品,其中以玉佩,项链,手镯等十分常见。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佩戴玉佩。其中,貔貅(pí xiū)是一种常见的玉佩装饰品,在民间也有辟邪的说法。
但是,众所周知,貔貅(pí xiū)其实是一种凶兽,如果清明节佩戴这种装饰品给祖先上坟,也是大不敬的,大不吉利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关于貔貅(pí xiū),可能今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第三样:不要带佛珠类的装饰品
关于不要带佛珠类装饰品上山给祖先上坟,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佛珠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一般人是不会带佛珠的,因为你根本驾驭不了它的佛光之气,尤其是一些经过“开光”的佛珠,那就厉害了。
因此,清明节带佛珠上山给祖先们上坟,也是不太吉利的,对祖先也是不大不敬的。同时,平时也不要随便佩戴佛珠,这样也是不太好的。
第四样:不要带颜色鲜艳的物品,或者穿戴颜色鲜艳的衣服
在农村,一些年轻人稍微穿戴鲜艳一点,老人们就会说,穿得太“花枝招展”,令人很不爽,这只不过是农村老人们思想太传统而已,不必在乎。
但是,如果是在清明节这一天给祖先上坟,则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带颜色鲜艳的物品,更不要穿戴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是对祖先的一种不尊敬。
清明节上坟是为了缅怀祖先,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整个氛围是庄严庄重的,衣服穿着也十分有讲究,一般以朴素为主,穿着太鲜艳也是不太好的。
第五样:祭祀贡品不要带双数,烧纸不要带单数
清明节给祖先长辈上坟的时候,所带的祭祀贡品一定要是单数,千万不要带双数。听我爷爷说,单数表示尊敬,有一种敬畏之感。因为单数表示阳,双数表示阴,一般祭祀贡品要以单数为主。
另一方面,如果清明节要给祖先们烧纸的话,一般是双数为主。因为双数表示和谐,美好等。给祖先烧的纸,据说在阴间其实就是钱,因此一般以双数为好,比较吉利。
8. 慈禧太后在去世以后,下葬的时候,坟墓中都有什么种类的珠宝数量都分别是多少
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监李连英曾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在李莲英和他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根据《爱月轩笔记〉载,慈禧在未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了金丝所制的镶着珠宝的锦褥层,厚约七寸;锦褥上又铺了绣花丝褥子一层,然后在丝褥上再铺了亠层珠子,珠子上又铺了绣着佛串珠的薄褥子一层。头前放着翡翠荷叶,头下放好翡翠西瓜枕头,脚下放一大朵碧玺莲花。这一切放好后,始将慈禧的尺体移放棺内。慈禧身穿金丝串珠制作的缫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嵛子,又用珠串九练将尸体严密围绕,并以蚌佛十八尊放在慈禧的手旁边。据记载,以上所放的这些珠宝,都是私人孝敬之物,不在公账内列入。慈禧身盖陀罗经被子,头戴珠冠,珠冠两旁放入金佛、翠佛玉佛一百零八尊,两脚下各放西瓜一个,甜瓜两个,以及桃、李、杏、枣等宝物共大小百件身左边放玉藕三节,上有荷叶莲花等。身右边放珊瑚树一枝。其余空隙处全用珍珠、宝石等物填满,然后又盖上网珠被子一床、算是入殓完毕,正准备盖棺时,一位公主赶来,将网珠被子揭开,又给塞进去玉制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均放在慈格的手边,这才合上棺盖,殓完毕。
慈禧入棺珠宝的当时实价
据《爱月轩笔记)载,慈禧入棺的珠宝,当时账上都记有制作价和估价。金丝锦被制价八万四千两(均以银两定价):镶八分珠子一百粒,三分的珠子三百零四粒,六厘的珠子出千二百粒,米珠一万零五百粒;红蓝宝石,每块重四钱的十八块,每块重一钱的六十七块;祖母绿,每块重五钱的计两块,碧玺玉共二百零三块以上制价共四百八十五万四千二百两。一钱重的圆珠子层,共二千四百粒,制价百三十一万两绣佛串珠褥子制价十二万二千两1每粒重五分的珠子共一干三百十粒,制价十万零二于三百两。头顶翡翠荷叶,工十两五钱四分,叶满绿筋,天然长成与真荷叶极为相似制价三百八十五万两脚登碧玺莲花,重三十六两八钱,制价七十五万两身穿串珠袍褂二件,绣价八千两,共用大珠四百三十粒,中珠千粒,分的小珠四千五百粒,共用大小宝石千世百三十五块,制价二百二十万两。项戴朝珠三挂,其中两挂是珠子,一挂是红宝石,共制价五百四十五万两。佩戴十八子的珠镜等,用珠八百粒,宝石三十五块,制价五十九万两。陀罗经被子铺珠八百工十粒,制价四十六万两。珠冠制价十五万五千两。用四两重的珠子一粒,珠大如鸡蛋,据说是外国进贡的宝物,并非新制,当时账上估价二干万两。身旁放的金佛,每尊重八两,共二十七尊;翠佛每尊重六两,共三十七尊;红宝石佛每尊重三两五钱共三七尊总共八尊,制价一百六七万两。脚旁左右翡翠西瓜各校青皮红瓤白籽、黑丝,估价五百万两。翡翠甜瓜四枚,其中两枚是白皮、黄籽、粉瓤,两枚是青皮、籽、黄瓤,估价六百万两。翡翠桃十颗,青色,粉红尖,与真桃极为相似;黄宝石李子一百颗,红宝石杏六十颗,红宝石枣四十颗,共制价三十九万两。翡翠白菜两棵,绿叶白心,菜心上落一只蝈蝈,绿叶旁又落两只马蜂,黄色,公账上只录其名,或许是大臣们孝敬的账上注明估价一千万两。身左旁放玉藕三节,上有灰色泥污,藕上长出绿荷叶和粉莲花,还有黑荸荠一枚,共制价四百五十万两。身右旁珊瑚树一枝,红色,树上绕樱桃一枝,青梗绿叶,又有红果树上落一只翠鸟,都是天然长成,制价八十三万两。慈禧身上及空隙间填八分大的珠子五百粒,六分大的珠子一千粒,三分大的珠子二千二百粒,红蓝宝石二千二百块,共制价四百二十三万两。网珠被子用珠六千粒,每粒二分重,共制价四十二万八千两。番佛四十八尊,每尊高不过二寸,白身白足,穿黄鞋,放红衣,手持红莲花一枝,都是玉质,制价二十五万二千两。各王公所孝敬的宝物中,以某公主的八匹骏马玉质最佳,每匹长不足二寸,毛色式样各不相同,玉质十八罗汉也是颜色式样各不相同,这两宗均未入账,估价需百万两。以上都是慈禧棺内之物棺外还有很多宝物未上账的。如,放慈禧棺材的宝床上有个石洞,人称“金井”,里边满放着慈禧生前所喜爱的珠宝珍玩等物,这些宝物不记入公账,亦未作估价,如有估价,也一定是惊人的数字。就仅棺内珠宝而言,共计制价、估价已在七千三百一十九万五千四百两白银之巨。
9. 上坟用为什么烧9朵莲花
您好亲,原因为希望亲人能用莲花化生,从此获得修为,不受人间疾苦的牵绊。愿九品莲花为亲人,花开见佛悟无生!把现在所做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让自己能在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莲花化生(不是投入母胎),意识投入莲花中投胎,分为1上品上生2上品中生3上品下生4中品上生5中品中生6中品下生7下品上生8下品中生9下品下生。,这是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依照修行功夫的深浅,所分出来九个等级。以上为我的分析,希望能解决您的疑惑,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