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荷花池
⑴ 古莲花池简单的历史小故事
莲叶托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连夜逃出了北京,经八达岭、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议和”后回到北京。光绪二十九年,慈禧想起来要到西陵祭祖,还要绕过省城保定。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赢得慈禧的欢喜,命保定知府在几个月内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圆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有个老木匠手儿怪巧的,听说为慈禧老妖婆建行宫,就来了个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宫也建成了。慈禧来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后花园看戏。慈禧一抬头,见戏楼顶上雕着一个大寿桃,还用荷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慈禧笑着问知府:“这是谁雕的?怪喜欢人的。”狗官见慈禧高兴忙说:“是卑职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吩咐太监拿银子赏工匠,工匠们都暗暗地笑开了。原来是骂慈禧在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呢。不知是谁把这事告了上去,慈禧气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来!”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筛糠,磕头如捣蒜,请求饶命。慈接骂道:“是谁刻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狗官的脑袋!滚!”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来,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戏楼吧,又怕后人耻笑,只得哑巴吃黄莲一一有苦难言了。可这个故事却在保定府流传开了。
⑵ 古诗池上中.池上是什么意思
池上是荷花池的意思。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山西荷花池扩展阅读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⑶ 关于桥的资料与图片
答复共 3 条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位于杨州瘦西湖内。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 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十字桥 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 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 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2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每根铁链重约2000千克。
五音桥 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
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回答者:花花的美丽世界 - 进士出身 九级 10-18 20:11
我说下苏州的觅渡桥、灭渡桥吧
似乎杜甫有“觅渡”诗云云
古旧、斑驳,位于苏州南护城河的拐角,最秀丽的沿河风光带。
上周为新闻摄影实践,照了些许照片,若眼见为实,我再发于你。
我十分爱这座桥,为它的名字,他的历史,他的氛围,故希望阁下也能喜欢。
⑷ 梁山伯究竟是哪里人
梁山伯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人。
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多年而同枕, 后梁发现祝为女儿身,随提娶之意。而祝配于马氏弟子,梁抑郁而终。后祝嫁马道上遇梁墓,墓开而入,合而为一。为主要故事情节。唐朝张读的《宣室志》中写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⑸ 山西省灵石县关于春游的建议~作文
所以我们都十分喜欢它我家养了一只宠物狗名叫阿福。它满身都是黑白的花点毛。一有别人来的时候它就会大叫起来,小脑袋上长着一双非常有神的眼睛,还有两只黑黑的但十分灵敏的耳朵,好想告诉我们有客人来,经常垂下来,好像在打听消息。它挺让人喜爱,但它重不挑吃。它每天吃两次饭,就主动跑过去玩,一般吃我们的剩饭剩菜。它经常去游玩的时候看到别的小狗,但主人一叫它的时候它就马上跑回来,真的好乖巧
⑹ 雁山园内有哪些景区
雁山园全园依据地形,按照功能分区需要来组织园林空间,布置楼堂馆榭、园墙洞门,点缀奇花异卉。
园林空间多为开敞的,兼有部分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相互穿插,巧加安排,使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在雁山园正西方门前,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照壁,上书”岭南第一名园”。一般来说,照壁都是直的,而它呈弧形,向大门外弯曲。
为何雁山园的照壁与众不同呢?据说,按照当地风水学玄关的设计而言,该地所处之地是主雁山,雁山的主要龙脉在这个地方,这个弓称为“顺弓”,就是围着自己的弓,在勘舆学上叫“有情”。
如果是反弓,则叫“无情”。这就像上古时代的后羿射日的弓箭一样,把箭射向明堂,反过来等于自己射自己,所以这个壁照如此构成。
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就是门前有水,门后为山,这就是风水学中向来认为的风水宝地。在照壁后的正门两旁,书写有一副对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雁山园的风水佳境就从这个古大门开始,大门坐东朝西,是桂北典型的富贵人家的样式,三重马头墙,呈阶梯状对称立于墙顶两侧,近看一朵朵菊花镌刻在马头墙上朴素中带贵气;远看白墙绿瓦,高耸在乌砖地面之上,气势恢弘。
正门内,园中小道被称为“龙道”。龙道仿龙身而造,喻主人平步青云,一块块天然成形的青石整齐地半镶嵌在地基内,露出半边石头像龙鳞一样,透出青色的润泽。这样的路在岭南唯一在此可见。
岑春煊设立的问津门是整个园子的第一道关卡。据说,岑春煊之所以设置这道门,是因为他是两广总督一品大员,他不允许谁都能随便进入雁山园。
经问津门,入园内后,有一座名为“玄珠桥”的单栱石桥,曾是南明王朝秘密行宫唯一一座通往外面的桥,也是雁山园内的金水桥。
在玄珠桥旁有一片重阳木林。每到冬天,叶子全落了,枝条扭扭曲曲,盘旋着,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形成了入园第一景,叫“冬林观雁”,因桥正对雁头而得名。
其中,雁山园内的龙道,就是“古道”;园子的西面有风来了,似乎在问游客中是否有属马的?
玄珠桥又称观雁桥或虹桥,是观“雁落坪沙”妙景之处。此区设施虽简,但给游人的印象是非常活泼而深入的。用如此洗练之笔法,勾画出这般动听的美景,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雁山园全园按方位布局分为园林入口区、稻香村、涵通楼碧云湖、方竹山和乳钟山五大景区。
园林入口区,包括大门外的宽阔水面,入口广场、大门到乳钟山西面直壁,南到清罗溪一带。大门设在全园北端西面,乳钟山正对大门作屏障。既自然舒展又宏伟瑰丽,使整个雁山园隐而不露,欲扬先抑,起到了增加全园景色层次和深度的作用。
大门为一重阁门楼,背山面西北,外有一元宝形集散广场,寓意为聚宝福地。往西隔之以宽阔水面,置一拱桥引人渡入,步移景异。
至门前,透过园门可窥见重阁石壁,桂花树海,山石嶙峋,犹似一幅天然图画,引人入胜。门额上书“雁山别墅”四个大字,左右书“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楹联,诗情画意使人浮想联翩。
此处运用“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精心设计,把门内的空间延伸至门外,几乎把整个园林空间扩大了一倍,匠心独运,天衣无缝。
入园之后,面向石壁花丛,在赏壁之余,沿路右转向南,突见一水面,有豁然开朗之感。彼岸的水榭、绣花楼和各种花木倒影水中,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波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
湖畔有一座别致的公子楼是阳台式小楼,曾为园主儿子所居住,因而俗称“公子楼”。此区结合自然式布局设计为半封闭的园林空间。沿山路曲径可达乳钟山区,越过西南小桥,即为稻香村区。
稻香村区,位于方竹山以北,清罗溪以西一带地区。此区有稻田菜地、荷花池和稻香村,建筑是茅房陋舍风格,加之田野菜地,花篱瓜棚,具有浓烈的村野生活气息。
在私家园林中,一派畅朗明快的荷蕖红、菜花黄、稻浪香的自然田园风光在园内,是很少见的,可算此园的特色之一。
涵通楼碧云湖区,是全园的主要景区和高潮区。范围是方竹山以北,西至清罗溪,东至碧云湖,南至梅林桂花林区。主要建筑有涵通楼、澄研阁、碧云湖舫、水榭、长廊和亭台等。
涵通楼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在清代岭南园林建筑中负有盛名,是园主藏书、宴客、聚友玩乐之处。是以两条二层长廊把碧云湖和澄研阁连接成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由于各个单位建筑位置得宜,高低错落,又以高大的方竹山作为背景加以衬托和对比,因而显得造型优美。
涵通楼为歇山二层楼阁,画栋雕梁,十分堂皇,可览全园之胜。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气象具细……”。
此楼是园主曾经的藏书楼,其内“藏书千卷”,是清末广西第一藏书楼。楼前设一戏台,据说四角还设有4个小亭,可以看戏。
涵通楼外有一墙院,有二门,可关闭,东临碧云湖畔有一廊榭,与碧云湖似隔非隔,使楼前成为一小独立空间,由院前往北有桂花林、绣花楼、莲塘、乳钟山,层次丰富,颇有高楼深院感觉,也造成一种闹中有静的氛围。
涵通楼后有小湖和清罗溪,隔水与相思洞相望,山石林立,颇有石林气氛,可以攀登。小湖与溪之间为一大山石所分,但水流可以连通。湖中有一组散石,水濯其间,上置一八角亭,名为“钓鱼亭”,有“流水清音”之韵意,可戏水垂钓。
另有一石栏小曲平桥与岸联通,十分雅致。楼西南有依山面水的两层楼阁,名为“澄研阁”,是园主的卧室,其装饰“精工绮丽,特冠全园”,有二层长廊曲折有致跨水与涵通楼连接,廊边有山道可登至山顶方亭,鸟瞰全园,并远眺园东奇峰。
澄研阁南山根石头上构一六角形的“棋亭”,内置石桌和石凳,用来赏景、对弈。涵通楼东设有长廊与碧云湖舫相连,使小湖与碧云湖舫一廊之隔,形成了大小水面,衬托出碧云湖深远的气象。
碧云湖中,设有一座高两层、局部三层的大水阁建筑,形若舟,谓之“碧云湖舫”,可登临凭栏眺望,观赏湖光山色和深林烟树,也可以读书、游乐、歌饮其间,为全园的重点建筑之一。
湖北岸有一重檐敞亭与之隔水相望,湖东北角设有一缀石种竹竹影相衬、造型别致清雅的琳琅仙馆,湖西部水中有一孤石小岛,岛上植柳数棵,在湖舫内透过丝丝垂柳,隐约可见西岸水榭和涵通楼,显得层次深远。环湖建筑,亦互为因借,对景成趣。
湖内置画舟小艇,可饮可歌。长廊东筑花墙洞门一道,粉墙花影摇缀,十分清丽。出洞门南折可达后山,沿湖北行,有琳琅仙馆、敞亭、水榭,环湖一周。洞门旁半山依崖而筑一方亭,可以远眺。
碧云湖又名“鸳鸯湖”,为全园内最大水面,山石为岸,湖畔植柳,湖内种有“并蒂莲”。芦蓼繁殖、红荷点点,画舟翩翩,翠峰倒影,微风夹歌,碧波涟漪,游鱼穿梭,景致如画。
其艺术布局体现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无柳不韵,水无蓼不秋,水无鱼不欢,水无鸟不远,水无船不活,水无亭不凉,水无荷不雅,水无瀑不丽”的造园匠意。
这里是全园之腹地,通过几道墙院、楼廊和方竹山,组成一个独立的园林空间,也为内园,加上水面的阻隔,又显得十分幽静安全。
方竹山区系一狭长地带,主要由方竹山南坡、花神祠、桃源洞、桃林李林组成。除祭祀活动外,是纳凉、散步和读书的好去处。
洞因桃林而名,亦有“世外桃源”之意,岩以幽为胜,洞户弯广,苍崖壁立,洞中有洞,洞下有洞。洞西山边坡脚,为花神祠,围以短垣,其外遍植桃李。
这里桃李争春,古藤方竹,奇岩异洞,清旷静谧,林茂风生,可以避暑休闲,是全园后院之后院,为全园的安静休息区及读书消暑的好场所。
乳钟山区包括乳钟山、桂花厅、丹桂亭、水榭、绣花楼、莲塘等。入园后沿山边小道东行,有大小水塘各一,有土埂相隔,水体与清罗溪沟通,水涨时塘水可漫至山脚下浅岩内,岩内亦有清泉涌出,有小堤可通。
山腰间有一高台,其周围遍植丹桂,因而称“丹桂台”,台上置一亭,曰“丹桂亭”,与涵通楼遥相对应。
桂荫浓翳、悬崖临水、高旷开朗、花香袭人。亭下有二塘,石出水中,古木横斜,十分优美,塘内种红莲和白莲,叫莲塘。
乳钟山南,下有一洞,“蛇岩”。莲塘东,蛇岩前,有一两进建筑,原名临水楼,周围植有桂花、翠竹,又称“桂花厅”。厅后洼地一片,与碧云湖通,春夏水至成潭,又称“白鹅潭”。临水楼前有石径通琳琅仙馆和碧云湖边小亭。
莲塘西南清罗溪边,有水榭和绣花楼,凭栏观荷赏鱼,平湖倒影,别有情趣。区内风景优美,山水相依,林茂花繁,有自然山水园风度,为起居游憩的重要场所。
⑺ 九月旅游最佳地点
九月旅游最佳地点--鼓浪屿
现在的鼓浪屿是无数小资文艺青年的向往地,已经成为他们旅途中必去的一个景点。而这个时节,躲过夏日的骄阳、秋日的落寞,走进鼓浪屿,漫步岛上,在弄堂街区,在个性小店,无车马之喧,空气清新,心旷神怡。
日光岩——岛上海拔最高峰,可以登高俯瞰整个鼓浪屿的全景。日光岩绝对是游览鼓浪屿的必去之处,俗话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日光岩顶峰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成为厦门的象征。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鼓浪屿上有许多值得一看的老别墅,这些老别墅写满了沧桑的味道。这里既有风格纯正的欧美风情建筑,也有少量保存完好的燕尾式或马鞍式的典型的红砖闽南民居,而大多数的别墅或者普通民居却是中西并蓄的风格。他们依起伏的地势而建,沉静而质朴,散发着百年古朴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