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藏龙
A. 古装武侠电视剧大全
截止到2019年12月6日前,古装武侠电影有天真派武林外传、进京城、高手高手高高手、伏妖白鱼镇2、镇魔司:苍龙觉醒等。
1、天真派武林外传
《天真派武林外传》是由潘礼平、邹江、尹俊欢联合执导,郭飞歌、陈禹同、陈舒宜、王舒瑶、李淏东、方东海等主演的儿童古装喜剧。
该剧以2006年电视剧《武林外传》为蓝本创作,故事围绕七侠镇同福客栈的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展开。 通过轻松幽默的故事,对当时社会不良现象和人性缺陷进行揭露与批判,弘扬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 。
该剧于2019年2月7日(大年初三)起在腾讯视频播出。
4、伏妖白鱼镇2
《伏妖白鱼镇2》由信风影业、映美传媒、中汇影视、新片场出品,铜雀楼传媒联合出品,映美传媒总宣发,信风影业联合宣传的玄幻民国网络电影。网文大神崔走召编剧,尹天照、林枫烨、付赫安琪、雷宇扬等主演。
该片以东北马家的神秘传说为背景,加之民间故事与喜剧渲染,在白鱼镇演绎了一出出或神秘或惊悚的怪事。
5、镇魔司:苍龙觉醒
电影《镇魔司:苍龙觉醒》是一部魔幻武侠动作类影片,2019年6月16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映,该片围绕镇魔司明暗两部为权势斗争而展开,兄弟情义、互怼CP、甜宠爱情为此片的主要元素。同时,影片中正邪力量的分庭抗礼,也传递出心存正义驱逐邪恶的正向能量精神。
《镇魔司:苍龙觉醒》由企鹅影视、平治影视、源初动漫、天狼星梦出品,源初视效、天翼文化、省广影业、中厚国际、宾莉会、唯锋娱乐、君熙时代联合出品,溢彩传媒独家发行,霍穗强执导。影片由张亚奇、赵帅、钟政均、夏茉等出演,并加入演员曹玥瑶、张集骏、彭家钧、何若鹤、李雨蔓、柯博伦、刘俊杰等新生力量。
B. 你所在的大学食堂都推出过哪些黑暗料理
蓝瘦香菇。据悉这是一道素菜,主要食材包括西兰花和香菇,每份3.5元,做了四五十人的份,半小时左右就已售空。食堂工作人员的说法是,一方面是想借用网络语言,做出一道较潮的菜,看是否符合学生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营养价值考虑,这两样食材营养价值都不错。虽然是蹭热点,但由此可以看出食堂还是挺有创新精神的。
食堂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吸引同学的确也是煞费苦心。其实近年来,同学们都厌倦了食堂日复一日相同的简单菜式,传统菜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因此食堂才会考虑求新求变。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俘获同学们的芳心也是花招百出,新奇菜品是一道接一道。一直都说食堂不是最好吃的,但却一定是脑洞最大的。师傅们虽无门无派,却有着勇于创新的脑洞和放胆落实的执行力。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也要注意,千万不要一味为了搏眼球而跟风,否则只会忘了初心。
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出了哪些网红
说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网红。出口便会提到南京航空航天的网红食堂。又被称为别人家的食堂。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食堂。是不是让你馋了嘴。网红食堂不仅仅因为他的无线网密码是一道微积分。更因为他的美味简直让人回味无穷啊。
据说一个刚刚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南航呆了半年以后,至少要长胖十斤肉。这样那些想减肥的女孩子要好好管住自己的胃呀。真的是很让人羡慕。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食堂尝一尝。看看网红食堂的魅力。感受南航学生的乐趣
跟南航食堂一起走向天天向上舞台的还有一名南航小姐姐。杜婷。她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杜婷,一个看起来很现代、很酷,内心却热爱传统、喜欢安静的女生。她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才艺也十分丰富。可谓是一名集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仙女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真的是人才辈出呀。她以超高的颜值进入大众的视野。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呀。
南航的这么多网红都是自己努力出来的结果呀。所以一起加油呀。
D. 声乐考级8-10级曲目有哪些
《声乐教学分级曲库(8-10级)》是声乐八级到十级曲库。内容有:我住长江头、松花江上、思乡曲、延安颂、赛吾里麦、思恋、月下情、望儿山、在中国大地上、送给妈妈的茉莉花、母亲河、真情永存、公仆赞、苦菜花,开在三月等。
老师会根据不同学员参加不同的级别有针对性的辅导。声乐考试,每个级别演唱的曲目数量和表演要求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学员们对几次的考级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声乐考试报考对象与级别划分:儿童、少年、成人均可报名考级。 所有科目均划分为九个级别,一级为起始级。现另设钢琴表演文凭级,每一级分为“通过”、 “不通过”两个等次。 可以资询各地琴行及考点。
(4)兰花藏龙扩展阅读
声乐艺考唱歌时的高分技巧
1.歌唱的姿势很重要。
要站直,要平均站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有人唱高音时把头抬起来,似乎唱上去省些劲,事实并非如此。头抬起来高音紧了。喉咙也会发紧,不松。正确的是:头应稍低,但别太低。头部有很多共鸣,声音在头部产生共鸣,声音就大。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越高头略低,声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歌唱时,尽量避免用那些与唱无关的肌肉。
控制呼吸用横隔膜时尽量不牵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东西那样使劲,那样会将所有的腔体关闭起来,把声音也关紧了。唱的时候不要紧张,自然的唱,肩部要放松,不要有小动作,唱时只用横隔膜。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很简单,当你困时,一面讲话一面打呵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打开喉咙比打开嘴巴更重要!这样唱起来的声音比只张嘴不打开喉咙的声音更亮些。所以,嘴要与喉咙一起张开,最好后面张得更大些!如同用一个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颈部喉咙处,漏斗尖在面罩处。如果声音位置已全部进入面罩,声音就能从最轻逐渐唱到最强。
注解:只张嘴不开喉咙: 前嘴 后嘴
嘴不大,但开喉咙: 前嘴 后嘴(倒立的漏斗)
4.焦点。
歌唱时声音好象放电影一样,声音要有共鸣,焦点要集中,集中在面罩。太远、太近都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好的发声焦点,焦点集中了,声音会越来越大;没有焦点的声音就散了。要求声音大,不能一天就摆出一个架子,开始时共鸣点要小,然后扩展开来,越唱越大。这种发声方法,声音小,好象灯后面有面镜子,可以使光照得更远。头额、鼻窦等处都是空的共鸣腔,要尽量利用。
5.呼吸。
歌唱时,要用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横隔膜)中,我更倾向于腹式呼吸,这样可以吸得深。且快。但无论哪种呼吸,不可二种同时用!这样是矛盾的,如同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
6.训练声音。
你先找到最好的音以后然后顺着往上、往下去唱,嘴、喉咙位置都不要移动,在唱邻近的音时尽量体会,尽量模仿那个最好的音,这就叫“自我模仿”。每个人都要有“声音的记忆”。要特别注意嗓音、喉部的感觉。歌唱是很抽象的,一定要注意咽喉肌腱等发声器官的技能状态。声音的记忆,不光指音调,而是包括音质、音色、力度。要追求上中下声区的统一。
7.发声的基本东西。
首先,喉部肌肉要使喉结稍下来一些,这样在声音的圆润性、音量等方面比往上的好。其次,唱歌时,要保持一个气柱,与自然嗓音相反,在有气柱的基础上,越到高声区声音越宽、越响。我所说的打开喉咙,就是让喉咙打开,使声音不受压制、不受干很自由的出入,打开鼻腔、进入头腔,自由地振动起到共鸣。
要有呼吸支持,得到最大的共鸣效果,而不是说打开喉咙后压、挤,声音发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声音就自动的、正确的进入面罩。
8.声带如同橡皮筋,既能拉长也能撑宽。
但如果一个人不是正常发挥自己真正的音质,而是故意的撑大中、低声区的声音,这样高音是无法唱上去的。即使唱上去,发出的声音也是大摇大摆的。
正确的声音位置是:按高声区声音的宽窄极限与高位置,去定中、低声的声音音量及位置,而不是将中、低声区的声音故意撑大个音的往上练,唱第一个音时,喉结放下,再往上唱第二个音,控制喉结不动,练好了第二个音,再往上练第三个、第四个,逐步增加。
E. 汉语是这样美丽的
汉字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体现了先民们审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独特思维方式。今观汉字,能从其演变窥得历史人文。
“夫”———冲破天的气概
甲骨文的“夫”生动展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从“大”,在“大”字上加一横。“夫”表示已长大的人,一横表示的是绾头发的簪子。古时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头发是披发,成年后,即到了20岁以后,男子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绾成髻子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束发加冠后,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见,“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其实“夫”表示这个男子已经成熟、长大。如汉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其意思是说假如一个成年男子不耕种,有人就要挨饿。
古代称身高一丈的男子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过我们不要认为古人比现代人身材高,这是因为古制1尺约相当于今天的0.6尺,也就是说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个子最高的人也不过2米。男子成年后,就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因此“夫”引申为从事不同体力劳动的人。如《左传•隐公元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其意思是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时,见到那些邪恶之事,就必须像种田的人见到田中的恶草那样一定要根除。其中的“农夫”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另外还如“渔夫”、“船夫”、“车夫”等。
对“夫”字,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过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画,表示达到这一高度的人才可称“夫”。《周礼•乡大夫》中记载:古代的征兵制度规定,国(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当于今之农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征兵的范围之内。由此看来,当时征兵的条件只看身高,而不论年龄。这就是《左传》中为什么记载有二毛(头发已经发白,即年纪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实向人们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风采。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夫”是这样构形的:“夫”字中的“人”是象形字,即“人”的形象,当“人”把两手张开,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们看来,再大的事物也大不过“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横,而成为“天”字。而人总是不甘做“天”的奴隶,拜倒在老天爷脚下的,他们有敢于冲破天的气概,所以“天”字出头,成为大丈夫的“夫”字。
“妻”是抢来的
古代的“妻”是抢来的。“妻”字有人认为甲骨文里没有,但陈炜湛先生认为甲骨文中已有“妻”字,“妻”的配偶意思也十分明显。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抢别人的女子为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古代抢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过战争公开夺取,将战败部落的女子抢来作为配偶。也有的是暗抢,或者是夜间去抢另一部落的女子为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
《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兰”———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见有“兰”字。《说文解字•草部》:“兰,香草也。从草,阑声。”形声字。“兰”的本义就是兰草。如《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为气味,“兰”显然是指香兰。其意思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共同语言,如兰花一样清香。“兰”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雅称,亦曰美称。如“兰房”,指文人雅士们的住房;“兰友”、“兰交”,是指文人雅士结交的朋友;“兰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话语或书信等。再如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其意思是说: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帐篷备办酒宴为人送行时情绪很不好,正在恋恋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发。“兰舟”有人讲乘兰木所造之舟,未必妥当。“兰舟”就是“舟”。这“兰”字已经虚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还有所谓“兰梦”或称“兰兆”,更是富有传奇色彩。据《左传》记载,盼子心切的郑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没人给他生个儿子。有一个叫燕姑的小妾,一天梦见天使给她送来了一束兰花,不久她怀孕了,生的还是一个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兰,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穆公。可见“兰梦”就是美梦,又称“兰兆”,就是怀孕生儿子的吉兆。“兰”的姿态优美,芳香馥郁。古人誉之为“香祖”、“天下第一香”或“王者之香”。“兰”称为王者之香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孔子家语》中载,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返回鲁国,看见幽谷之中“兰香独茂”,便感慨道:“兰当为王者。”故后人称“兰”为“王者香”。
我国对兰花的栽种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居于会稽山上,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山上种植了许多兰草,以迷惑敌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栽兰草的最早记载。
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花鸟,尤其擅长画兰。可就是这样一位画兰花的大师,在南宋沦亡后,隐居苏州之时,他笔下的兰花一反常态:花叶零落散乱,无土无根。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看他画的兰花后,建议道:“这兰花无土无根怎么活呀?还是把根画上去吧!”哪知,郑思肖听了朋友的劝告后竟悲愤满腔,扔下画笔,长叹道:“土地都被外人夺去了,叫我的兰花长在何处啊!”原来,他画“无根兰”,是藉以抒发爱国情怀与亡国之痛。
兰花人们又将它称之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还有它那“无人亦自芳”、“坚贞还自抱”的气质品格,更为世人所称道。所以有人把兰花放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说:“岁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正因为如此,兰花才博得人们的广泛厚爱。
“风”———风月无边
“风”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此字实为凤凰的凤的本字,象形。而“风”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既难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又难以描画出具体的形状,因而将“凤”字借用为“风”。如甲骨文中的“大风”就是“大凤”,“小凤”就是“小风”,“不凤”就是今天不刮风。
到了小篆时代,人们将“凤”字还给了“凤凰”,而造了一个“风”字,“风”为“风”的繁体字。《说文解字•风部》:“风,八风也。……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可见“风”的本义就是指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古人认为“风”动而虫生,因此用“虫”作“风”字的意符,“凡”字作声符,新造“风”字。《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其意思是大地发出来的气叫做风。
由于“风”与“空气”关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风气”、“风俗”的意思。如《吕氏春秋•音初》:“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高诱注:“风,风俗。”其意思是:因此听到那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了解那里的风俗,考察那个地方的风俗,就可知道那里人的志趣。由于“风”指“风俗”,因此引申指“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类。自《周南》至《豳风》合称为十五国风,收诗160篇。宋朱熹《诗集传•国风一》:“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风”指民歌、民谣。
历史上关于“风”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席间话题突然转到绘画上来,有人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有一种东西画不了!”另一个人问他是什么东西难画,那个人只回答了一个字:“风!”
在场的人听后都默不做声,心里都承认风确确实实是一种难画的东西。
这时李方膺站起来说:“能!风也能画。”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当场挥笔作画,一会儿,他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看了李方膺的《风竹图》,有人评价说:“李方膺不仅把风画出来了,而且把风声也画出来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到中国来访问。一天,他们登临泰山时,见盘山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两个字引起了这些日本客人的极大兴趣,却不解其中的意思。于是便询问陪同的中国学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他们只好答应客人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处走访专家学者,都没有解开此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风月”二字。然后郭老笑着说:“这两个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后来,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二字为上联,并题写了下联。他的下联是“年华”,并在“年”和“华”两个字上各加了一个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确实玩得很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