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舞杂技
① 到清朝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有哪些
1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唐玄宗为道版教所作之曲,用于在权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2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3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
② 汉族有那些舞蹈
如果说“高台”、“地会”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那应该说真正的汉族舞蹈则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
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履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而“东山之征”即“武功”对边境的靖宁。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见“人物”传)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又“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会典》与《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
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民国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
建国以后,舞蹈进入了全盛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现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
先秦舞蹈可分为四类:
(一) 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舞蹈,如《葛天氏之乐》。舞者三人,执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谷茁壮,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赐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兽。
(二) 各时代颂扬祖先业绩的大型乐舞,如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 娱乐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四) 娱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驱鬼除疫的《傩》舞。�
汉代著名的舞蹈:《七盘舞》,以七盘置地而作伎舞,穿插于《百戏》之中演出;《铎舞》,手执铎铃而舞;《公莫舞》,舞者执巾或舞长袖;《髀舞》,用有柄单面鼓作道具的集体舞。还有从巴蜀引进的《巴渝舞》等。
魏晋以后,北方《相和大曲》的乐舞有《罗敷》、《何尝》、《夏门》、《碣石》、《白鹄》、《为乐》、《王者布大化》、《白头吟》、《东门》、《西山》、《默默》、《园桃》、《置酒》、《洛阳行》等。南方则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宫廷乐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颂唐太宗业绩的《破阵乐》。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动作刚健的舞蹈称《健舞》,如《剑器舞》、《柘枝》、《杨柳枝》等;动作柔宛者称《软舞》,如《绿腰》、《团乱旋》、《兰陵王》、《春莺啭》等。�
宋元以后,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
此外,也还有专门的民间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剑》、《舞判》(《跳钟馗》)、《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旱龙船》(北方称《水船》,南方称《采莲船》)、《竹马》、(《跑驴》)、《村田乐》(《秧歌》)、《耍大头》、《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车》、《凉伞舞》、《藤牌舞》等。这些民间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逢年过节,南北各地汉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乐和锣鼓配合,表演这些节目。�
除了上列舞蹈外,现代还流行《龙舞》、《狮舞》、《高跷》、《花灯》、《金钱棒》、《采茶舞》、《春牛舞》、《绸舞》、《茉莉茶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又改编了《红绸舞》、《小车舞》、《花鼓舞》、《大头娃娃舞》、《采茶扑蝶舞》、《荷茶舞》、《胜利腰鼓》等舞蹈节目。
③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解放军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④ 2020百花迎新春网络春晚是哪个单位举办的
可以在浏览器上搜索一下,一般会有详细的介绍。
⑤ 有谁知道汉族有什么特色舞蹈么
舞蹈活动 舞蹈活动是汉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农闲时节,还是在婚丧嫁娶、迎神赛会之时,人们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尤其在春节、灯节等传统节日里。按各地习惯的不同,把民间舞蹈活动分别称为“走会”、“出会”、“赶会”、“灯会”、“闹秧歌”、“扮社火”等。组织表演民间舞蹈活动,主要是爱好民间舞蹈的民间艺人。这与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有所不同。汉族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广大人民群众很少直接参加演出活动。因此,民间艺人对汉族民间舞蹈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它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题材 它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如采茶舞、、绣花舞等;有表现男女之间爱情的,如和的小场子等;有反映民间风俗的,如伴嫁舞、坐歌堂等;有扮演历史人物的,如;还有具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各类巫舞、傩舞等。此外,有许多以自然景物、动植物为题材的舞蹈。这类舞虽然没有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但却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如《云灯舞》,以模拟白云飘浮在长空,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荷花舞》、《蜡梅舞》,则歌颂了人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的品格;《鹤舞》、《蝶舞》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歌颂纯洁的爱情。鱼、狮、龙、凤等形象和中国人民古代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以它们为题材的舞蹈反映了人民祈福的愿望。这种缘物寄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各种传统艺术所共有的。 形式特点 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拿使用较多的折扇来说,那千姿百态的舞扇动作,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美化舞姿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根据舞蹈情节的要求,模拟花或蝴蝶等形象。再以鼓为例,通过鼓身的大小长短,鼓点节奏的缓急,声音的轻重,结合击鼓作舞的动作姿态,形成鼓舞的多种风格,表达了舞者不同的感情。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这些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并经过艺术加工。它们和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动作与表演是谐调的,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人们常用“载歌载舞”来形容汉族民间舞蹈,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另一重要特点。汉族民间舞蹈中有、采茶灯、、耍耍、、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普遍流行于各地的、、和等也多是边唱边舞的。有些地方连、中都带唱。歌舞不仅能抒情,也长于叙事,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可以起“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作用。且歌且舞,能听其声、观其容,有声有色,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诗、乐、舞的结合,在中国表演艺术中有悠久的传统,从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史中看,它一直占有突出地位。 动作特点 讲求手、 眼、 身、法、步的紧密结合,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舞姿多为弧线,呈现出圆曲美的体态特征;“手传意、眼传神”、“手眼相随”、“形神兼备”和表演上强调内在的含蓄美;这些都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特色。 汉族民间舞蹈和民族武术、杂技以及戏曲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百戏中,杂技和舞蹈是掺杂在一起表演的。这种形式,至今保留在民间节庆的的赶会、社火中。这种长期的相互吸收融合,又形成了它高度的技艺性,如高跷、狮子舞等。有些舞,则直接从武术而来,如剑舞、盾牌舞。“艺中有技、技中有艺”,技艺并重是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显著审美特征。它的许多动作造型都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名称,如“风摆柳”、“鹞子翻身”、“金鸡独立”、“回头望月”等。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美的艺术提炼,给表演者和欣赏者以联想和启发。 虚拟象征的表演,即舞蹈的内容情节、景物环境等主要靠演员的动作来表现,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特点。如《采茶舞》,表现一群少女结伴去茶山采茶,一路上山、下山、过桥、到茶林采茶,都是在同一场景中用虚拟象征的动作来表现的,既无山岗小桥,更无茶林。又如跑旱船、等舞蹈,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撑船、波浪、赶路、陷坑等特定情境。这种“景在舞中”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各类传统表演艺术的共同特点。 场面构图 由于汉族民间舞蹈活动主要在街头广场,并具有表演竞赛的特点,各个舞队不仅讲究动作技艺,还特别注意舞蹈队形的变化。这就形成了它在场面构图上丰富多变的特点。特别是那些人数众多的大型舞蹈,如各种秧歌,多以队形图案优美、变化巧妙见长,能舞出“二龙吐须”、“剪子股”、“拧麻花”、“龙摆尾”、“卷菜心”、“四门斗”、“八卦阵”、“九连环”等上百种阵式。它的场面形成一种从多变中求得对称、均衡的构图美。 音乐伴奏 主要用鼓、锣、钗、钹等打击乐器,间有唢呐、笙管等吹奏乐器,弦乐器很少。其中又以鼓为最重要,多起指挥作用。这是因为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活动于街头广场,打击乐器声音响亮、节奏鲜明,易于表演、易于指挥、易于统一节奏。中国打击乐器以节奏、音响丰富多变著称,既能为那些风格雄壮、动作粗犷的舞蹈配以热情奔放的音乐,又能为那些抒情优美、感情细腻的舞蹈击出如泣如诉的伴奏曲调。 中国幅员辽阔,汉族人民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各地汉族民间舞蹈在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以流行甚广的来说,在龙的形象和舞法上,各地就有几十种之多。同是,云南的、四川的、贵州的和湖南的,表演各异;都是,陕北的、东北的、河北的和山东的动作风格不同。再以南方和北方举例,南方许多地区多流行鱼灯,而北方则少有这种舞蹈形式;都是反映撑船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南方称采莲船,北方称跑旱船。据此,大体可以说,南方流行的多以五彩缤纷、质朴秀丽见长;北方的则以形式多样、浑厚粗犷著称,这可以用各种鼓舞为例。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歌舞被统治者称为“俗乐”、“散乐”。唐宋以后,屡有统治者颁布禁止民间歌舞活动的法令。再加上人民生活的贫困、自然灾害、战争动乱以及民间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使汉族民间舞蹈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成为逃荒卖艺讨饭的工具,有的甚至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汉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发展。政府通过不断举办全国或地区的民间文艺会演来促进民间歌舞艺术的繁荣。尤其是在中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专业的歌舞团体,挖掘、整理、上演了大量汉族民间舞蹈,使千百年来自娱性的民间舞蹈,不仅登上了国内舞台,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麻烦采纳,谢谢!
⑥ 中国民间舞有哪些特征是什么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⑦ 舞蹈的来源
在艺术种类大家庭中,算的上最古老的大约要算舞蹈了。它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
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1.舞蹈艺术的审英特征
(1)人体是舞蹈艺求的物质基础
舞蹈,与其他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舞蹈采用直
接的、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
雕塑的人体是没有直接生命的、静止的;绘画中的人体是虚拟的、静止的,没有直接的生命;
电影中的人体虽是运动的,却不是直接的。它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舞蹈主要不是摹拟生活,
而是抒发感情。它与音乐,虽然同样是抒发感情,但音乐直接诉诸听觉,而舞蹈则直接诉诸
视觉。它与戏剧,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可以直接
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是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受和联
想情节和故事。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而舞蹈
则更重视强调形体美,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如,舞蹈《洗衣舞》中的藏族姑娘在
江边为解放军洗衣服的舞蹈,其中提炼、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洗衣服的动作,但并不是摹
拟洗衣过程,也不要求摹拟得十分逼真,而只是通过一些经过美化的人体动作,有那么一点
意思的洗衣过程,表现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其中有摹拟洗衣的动作,也不是主
题;它们和藏族踢踏舞、动听的民歌等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藏族姑娘的感情,反映出新生活的
诗情画意。由此可以证明,抒发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两者是分不开的,只是反映生
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舞蹈是用人体作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
律的连续运动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的人体动律来抒发感情、反
映生活的艺术。
(2)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舞蹈就其本性来说是抒情的艺术。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败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路之也。”从这几句话来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
法,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去抒发感情,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
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比如舞蹈家陈爱莲创作的《荷花舞》就是用美妙的舞蹈手段、优
美的人体动作、诗一般的激情、绘画似的意境、音乐服的旋律,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来抒
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情,激起你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更加热爱的感情,显示出美
的魅力。
舞蹈没有台词,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就使得舞蹈有了更加广阔的表
现感情的天地。比如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一大段古典双人舞就
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继而萌发爱
情、腼腆含羞的复杂感情变化过程,其感染力非常强烈,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虚拟象征性和直观即时性相结合
虚拟性、象征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首先,用人体的动作、
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
六、舞蹈艺术的欣赏
一切艺术种类中,最古老的大约要算舞蹈了。它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
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1.舞蹈艺术的审英特征
(1)人体是舞蹈艺求的物质基础
舞蹈,与其他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舞蹈采用直
接的、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
雕塑的人体是没有直接生命的、静止的;绘画中的人体是虚拟的、静止的,没有直接的生命;
电影中的人体虽是运动的,却不是直接的。它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舞蹈主要不是摹拟生活,
而是抒发感情。它与音乐,虽然同样是抒发感情,但音乐直接诉诸听觉,而舞蹈则直接诉诸
视觉。它与戏剧,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可以直接
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是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受和联
想情节和故事。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而舞蹈
则更重视强调形体美,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如,舞蹈《洗衣舞》中的藏族姑娘在
江边为解放军洗衣服的舞蹈,其中提炼、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洗衣服的动作,但并不是摹
拟洗衣过程,也不要求摹拟得十分逼真,而只是通过一些经过美化的人体动作,有那么一点
意思的洗衣过程,表现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其中有摹拟洗衣的动作,也不是主
题;它们和藏族踢踏舞、动听的民歌等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藏族姑娘的感情,反映出新生活的
诗情画意。由此可以证明,抒发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两者是分不开的,只是反映生
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舞蹈是用人体作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
律的连续运动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的人体动律来抒发感情、反
映生活的艺术。
(2)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舞蹈就其本性来说是抒情的艺术。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败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路之也。”从这几句话来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
法,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去抒发感情,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
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比如舞蹈家陈爱莲创作的《荷花舞》就是用美妙的舞蹈手段、优
美的人体动作、诗一般的激情、绘画似的意境、音乐服的旋律,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来抒
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情,激起你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更加热爱的感情,显示出美
的魅力。
舞蹈没有台词,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就使得舞蹈有了更加广阔的表
现感情的天地。比如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一大段古典双人舞就
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继而萌发爱
情、腼腆含羞的复杂感情变化过程,其感染力非常强烈,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虚拟象征性和直观即时性相结合
虚拟性、象征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首先,用人体的动作、
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象征。这种虚拟和象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能概括而凝练地反映生
活的本质,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赏。试想,在现实牛活中,有谁见过少女用脚尖走
路,小伙子用托举抒发对恋人的倾慕?什么劈叉、旋转、圆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可以被认为
是发疯的行为,但在舞台上不但被承认,而且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比如我国的三人舞《绳波》,采用的道具是一条绳子,随着舞情的发展,它时时比拟象征了不
同的事件和意义。当演员把绳子抽成圆圈滚向对方,象征着爱情的信息;当演员跳旋转双人
舞而绳子缠身时,它又象征联结命运的纽带;当三个人一块欢快地跳绳时,人们又看到了一
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当绳子抖动起彼时,它象征的是父母内心的矛盾和感情的波澜,孩
子在夹缝中求生,在绳网中挣扎。最后父母反目,一条拉直的绳各牵父母一方,悬在绳子上
的洋娃娃不着边际地东摇西晃,象征着孩子孤苦伶仃的境遇。舞蹈虽然只几分钟,却用虚
似、象征的手法激起了观众感情的波澜:父母离异,孩子怎么办?身为父母的观众,应该怎样
去尽自己的义务?《绳波》是舞蹈,观众被它的美陶醉;它又似一股苦涩的泉水,流淌过观众
的心田,引起联想和反思,使人得到一种体验与认识的满足,而舞蹈构思上那哲理诗般的立
意,更是耐人寻味。
其次,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还表现在它不同于体操和杂技。舞蹈、杂技、体操同是以人体
为主要物质基础,但体操与杂技以展示人体美,让观众观赏人体的矫健、灵巧为最终目的。
而舞蹈却是把人体美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叫媒介,通过人体美,目的在于向观众表露人的一
定的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单纯为了炫耀技巧。舞蹈、杂技、体操都强调形
式美。但是,杂技、体操是直接通过形式美使观众获得美感,而舞蹈却是永远要把动作和舞
姿置于情感逻辑的统率之下,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否则,为形式而形式,片面追求形式美,就
会破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会失去舞蹈的真实性。
至于那些通俗的民间舞和儿童舞虚拟性与象征性则往往更明显。比如在民间游乐活动
与节日集会上,人们常戴着各种假面具尽情歌舞。像中国的“大头娃娃”应该就属这种舞蹈。
这种假面舞在世界各国都有,而在墨西哥的舞蹈中,尤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民间舞
《看田人》中,全体演员都戴上面具:代表禾稼的,使用颀长脸型的面具;扮演着田狗的,戴上
长耳朵面具;代表恶势力的老虎,则戴着凶狠的虎头面县。这样,各种角色性格鲜明,正义与
邪恶的界限分得很清。这种通俗的寓教于乐的舞蹈形式,将虚拟与象征的审美特征融于整
个舞蹈的构思与设计之中,格外增加了直观的美感效果。
但是,舞蹈一方面靠虚拟和象征手法表现舞情,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人体此时此刻的表
演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这里一是强调“直观”,即向观众展现可视的形
象;二是强调“此时此刻”,即舞蹈的“即时”性。就是说,舞蹈在表演中,一般尽量避免过去
时
和将来时。假如实在必要,非要交待往事和未来(回忆、梦境、理想等等)不可,那么,就只好
煞费苦心地安排整场戏来作说明或采用特殊的舞台表现手段,如转换场景的表演等等;比
如,舞剧《睡夫人》中,紫丁香仙女指引王子去寻找阿芙乐拉公主时,编导安排了一段在王子
的幻觉中出现(即在观众面前展现)的双人舞,让公主本人登台与王子跳舞。而《灰姑娘》则
采取特殊的舞台处理来交待你必须12点钟以前回家的意思:仙女朝时钟一指,从钟里跳出
12个身上分别标有从1到12数码的小矮人来表示告诫灰姑娘必须12点以前回家。如此
等等,都离不开直观即时性的表演。
当然,舞蹈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等三个大的方面,这是
显而易见的,就不在这里一一分析说明了。
2.舞蹈艺术欣赏
舞蹈欣赏是一定的社会群众接受舞蹈作品影响的一种活动,而舞蹈作品也只有通过群
众的欣赏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因此,不仅要懂得舞蹈艺术的属性特征,还要了解
舞蹈欣赏的特点,才谈得上对舞蹈作品的真正欣赏。
首先,认识活动是舞蹈欣赏的基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
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就是对欣赏对象——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
此,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
的认识活动。这主要表现为:①从舞蹈的外部特征来看,它的欣赏过程始终离不开形象,它
与任何种类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一样,都是从艺术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欣赏过程也就是
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②从舞蹈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因此,对欣赏者
在情感上直接的感染和反应是舞蹈欣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检验一个舞蹈作品的优秀与
否,就是要看他对观众的感染力如何;③从人的心理活动方面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一种态度,一种好恶的倾向。观众的情感反应,除了主体方面的一定条件外,归根结底还是
作品形象的反应所引起的,是人对作品形象的认识所引起的,这就是说,观众的情感反应是
以认识为基础的。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自始自终都有着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认识活动
是舞蹈欣赏的基础。所以多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形象的构成因素及其产生过程,有利
于我们把握舞蹈的特点。
其次,艺术修养是舞蹈欣赏的条件。对于观众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或者说
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
随着人物情感的深入表现或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欣赏者由于受到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会逐渐
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为“入境”。观众的“入境”,也就是进入了形象
思维的阶段,这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所决定:一个是作品本身能否创造出艺术的意
境,引人入胜;一个是欣赏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欣赏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包括间接
的体验)、起码的文化水平、艺术常识和一定的认识能力,那就不具备欣赏的主观条件,即使
多么优美的舞蹈作品也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谈到
文艺鉴赏时曾说:“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马克思也强调: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再次,共鸣现象是舞蹈欣赏的升华。共鸣是舞蹈欣赏中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舞蹈
作品影响观众思想感情,从而发生其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优秀的舞蹈作品,大都是通
过共鸣现象给观众以教育和鼓舞的。但并不是凡能引起观众思想共鸣的都是好作品。相
反,某些思想情调不健康的作品,甚至是宣传庸俗低级趣味和腐朽糜烂生活方式的作品,也
能使一些缺乏批判力和免疫力的观众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
提倡和坚持欣赏优秀的舞蹈名作;欣赏新创作的舞蹈作品时,要注意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进行
深入的、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认识舞蹈美与丑、好与坏的能力,以保证欣赏活动的健
康发展。
总之,舞蹈欣赏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看得多了,自然也就会懂得了舞蹈会跳舞;有比较也就
会有识别。因此,我们说,对于优秀的舞蹈作品,只有不止一次地反复欣赏、透彻地理解,才
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欣赏中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可不断提高欣赏者的思想文化修养。
⑧ 汉族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民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现在比较有名的汉族民族舞蹈有龙舞,秧歌舞,祭老乐舞,祭孔乐舞等。
一、《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在浙江,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有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专门舞耍年节深夜的“草龙”。
(8)荷花舞杂技扩展阅读:
汉族的民族舞蹈历史悠远。《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汉族民族舞蹈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汉族民族舞蹈物种繁多,像,万舞一一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的舞种之一。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的舞蹈,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俗舞——又称“俗乐”民间舞蹈。
现代仍流行的汉族民族舞蹈有:《龙舞》、《狮舞》、《高跷》、《花灯》、《金钱棒》、《采茶舞》、《春牛舞》、《绸舞》、《茉莉茶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又改编了《红绸舞》、《小车舞》、《花鼓舞》、《胜利腰鼓》等舞蹈节目。
⑨ 甘肃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那些
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萨尔》 西北民族大学
2 Ⅰ—2 陇东红色歌谣 庆阳市
3 Ⅰ—3 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张掖市肃南县
4 Ⅰ—4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东乡县
5 Ⅰ—5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积石山县
6 Ⅰ—6 河西宝卷(武威宝卷 武威市
张掖宝卷 张掖市
酒泉宝卷) 酒泉市
7 Ⅰ—7 东乡族小经文与民间叙事长诗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学
8 Ⅱ—1 敦煌艺术—音乐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 临夏州康乐县
松鸣岩花儿会 临夏州和政县
二郎山花儿会 定西市岷县
新城花儿会 甘南州临潭县
张家川花儿会) 天水市张家川县
10 Ⅱ—3 佛宫音乐“道得尔”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县道教音乐县 天水市清水县
12 Ⅱ—5 唢呐艺术 庆阳市西峰区、环县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张掖市肃南县
14 Ⅱ—7 天祝藏族华锐民歌 武威市天祝县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16 Ⅲ—1 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跷 兰州市永登县
18 Ⅲ—3 兰州太平鼓舞 兰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县
21 Ⅲ—6 荷花舞 庆阳市西峰区
22 Ⅲ—7 巴当舞 定西市岷县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县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县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县
27 Ⅲ—12 傩舞(文县傩舞—池歌昼 永靖县傩舞 陇南市文县
西固军傩) 临夏州永靖县
兰州市西固区
28 Ⅲ—13 锅庄舞 甘南州
29 Ⅳ—1 道情戏 省陇剧院、庆阳市
30 Ⅳ—2 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庆阳市环县
陇南影子腔 陇南市
永登皮影戏 兰州市永登县
天水皮影戏) 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 酒泉敦煌市
华亭县曲子戏 平凉市华亭县
秦安老调 天水市秦安县
通渭县小曲) 定西市通渭县
32 Ⅳ—4 秦腔 省秦剧团
33 Ⅳ—5 灯盏头戏 平凉市灵台县
34 Ⅳ—6 “南木特”藏戏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戏 陇南市武都区
36 Ⅳ—8 玉垒花灯戏 陇南市文县
37 Ⅴ—1 兰州鼓子 兰州市
38 Ⅴ—2 贤孝(凉州贤孝 武威市凉州区
河州贤孝) 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临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凉市崆峒区
(平凉崆峒春官歌演唱 陇南市西和县
西和县春官歌演唱)
41 Ⅴ—5 阿肯弹唱 酒泉市阿克塞县
42 Ⅴ—6 藏族民间弹唱 甘南州玛曲县
43 Ⅴ—7 南梁说唱 庆阳市华池县
44 Ⅴ—8 甘南“则肉”演唱 甘南州
45 Ⅵ—1 高抬 平凉市庄浪县
46 Ⅵ—2 万人扯绳赛 甘南州临潭县
47 Ⅶ—1 敦煌艺术—美术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酒泉市
武山夜光杯雕) 天水市武山县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砖雕 临夏州临夏县
51 Ⅶ—5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画 定西市岷县
53 Ⅶ—7 剪纸 庆阳市、平凉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银市、张掖市、
兰州市
54 Ⅶ—8 马尾编荷包 平凉市庄浪县
55 Ⅷ—1 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 天水市秦州区
57 Ⅷ—3 洮砚制作技艺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 定西市岷县
卓尼县洮砚制作技艺 甘南州卓尼县
临潭县洮砚制作技艺) 甘南州临潭县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临夏州积石山县
59 Ⅷ—5 东乡族擀毡技艺 临夏州东乡县
60 Ⅷ—6 刻葫芦(临夏刻葫芦 临夏州临夏市
兰州刻葫芦) 兰州市
61 Ⅷ—7 甘谷脊兽制作技艺 天水市甘谷县
62 Ⅷ—8 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3 Ⅷ—9 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4 Ⅷ—10 舟曲县织锦带 甘南州舟曲县
65 Ⅷ—11 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 甘南州夏河县
66 Ⅷ—12 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
67 Ⅷ—13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市
68 Ⅸ—1 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 平凉市灵台县
69 Ⅸ—2 藏医药 甘南州
70 Ⅹ—1 博峪采花节 甘南州舟曲县
71 Ⅹ—2 夏河县香浪节 甘南州夏河县
72 Ⅹ—3 乞巧节 陇南市西和县
73 Ⅹ—4 合水面塑风俗 庆阳市合水县
74 Ⅹ—5 兰州羊皮筏子 兰州市
75 Ⅹ—6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庆阳市
76 Ⅹ—7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 酒泉市肃北县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礼仪 张掖市肃南县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县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凉市泾川县
81 Ⅹ—12 公刘祭典 庆阳市西峰区
82 Ⅹ—13 插箭节 甘南州
83 Ⅹ—14 “※”字灯会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庆阳市庆城县
85 Ⅹ—16 拉扎节 定西市临洮县
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8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一、民间文学(共计3项)
1 Ⅰ—1 《格萨尔》 甘南州玛曲县
2 Ⅰ—2 岷县宝卷 定西市岷县
3 Ⅰ—3 康县木笼歌 陇南市康县
二、民间音乐(共计9项)
4 Ⅱ—1 陇东民歌 平凉市崇信县
庆阳市环县
庆阳市华池县
5 Ⅱ—2 两当号子 陇南市两当县
6 Ⅱ—3 康县锣鼓草 陇南市康县
7 Ⅱ—4 康南毛山歌 陇南市康县
8 Ⅱ—5 唢呐艺术 武威市民勤县
陇南市康县
天水市秦州区
9 Ⅱ—6 永昌曲子 金昌市永昌县
10 Ⅱ—7 卓尼土族民歌 甘南州卓尼县
11 Ⅱ—8 临洮花儿 定西市临洮县
12 Ⅱ—9 甘州小调 张掖市甘州区
三、民间舞蹈(共计17项)
13 Ⅲ—1 庆城徒手秧歌 庆阳市庆城县
14 Ⅲ—2 酒泉“福禄车” 酒泉市肃州区
15 Ⅲ—3 宕昌羌傩舞 陇南市宕昌县
16 Ⅲ—4 民乐顶碗舞 张掖市民乐县
17 Ⅲ—5 天祝土族安召 武威市天祝县
18 Ⅲ—6 道台狮子 兰州市榆中县
19 Ⅲ—7 马衔山秧歌 兰州市榆中县
20 Ⅲ—8 太符灯舞 兰州市榆中县
21 Ⅲ—9 和政秧歌 临夏州和政县
22 Ⅲ—10 河州北乡秧歌 临夏州永靖县
23 Ⅲ—11 节子舞 金昌市永昌县
24 Ⅲ—12 “哈钦木” 甘南州合作市
25 Ⅲ—13 拉卜楞民间舞 甘南州夏河县
26 Ⅲ—14 秦州夹板舞 天水市秦州区
27 Ⅲ—15 临洮傩舞 定西市临洮县
28 Ⅲ—16 秦州鞭杆舞 天水市秦州区
29 Ⅲ—17 黄河战鼓 白银市白银区
四、传统戏剧(共计7项)
30 Ⅳ—1 木偶戏 庆阳市正宁县
酒泉市瓜州县
31 Ⅳ—2 皮影戏 张掖市民乐县
武威市凉州区
白银市会宁县
32 Ⅳ—3 陇南高山剧 陇南市
33 Ⅳ—4 邵家班子木偶戏 张掖市甘州区
34 Ⅳ—5 凉州半台戏 武威市凉州区
35 Ⅳ—6 西厢调 兰州市榆中县
白银市白银区
36 Ⅳ—7 民勤小曲戏 武威市民勤县
五、曲艺(共计6项)
37 Ⅴ—1 兰州太平歌 兰州市安宁区
兰州市皋兰县
38 Ⅴ—2 河州平弦 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甘谷道情 天水市甘谷县
40 Ⅴ—4 秦州小曲 天水市秦州区
41 Ⅴ—5 春官歌演唱 陇南市礼县
42 Ⅴ—6 河池小曲 陇南市徽县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43 Ⅵ—1 崆峒派武术 平凉崆峒文武学校
44 Ⅵ—2 秦腔獠牙特技表演 张掖市高台县
七、民间美术(共计10项)
45 Ⅶ—1 西峰泥塑 庆阳市西峰区
46 Ⅶ—2 石雕艺术 庆阳市宁县
庆阳市合水县
47 Ⅶ—3 剪纸 酒泉市瓜州县
酒泉市敦煌市
天水市清水县
定西市通渭县
白银市会宁县
48 Ⅶ—4 木雕 甘南州卓尼县
陇南市武都区
天水市武山县
天水市秦州区
酒泉市金塔县
49 Ⅶ—5 红古刺绣 兰州市红古区
50 Ⅶ—6 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 天水市秦州区
51 Ⅶ—7 天水竹雕 天水市秦州区
52 Ⅶ—8 水陆画 武威市凉州区
定西市临洮县
53 Ⅶ—9 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 酒泉市阿克塞县
54 Ⅶ—10 临夏穆斯林建筑艺术 临夏州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8项)
55 Ⅷ—1 西峰陶塑技艺 庆阳市西峰区
56 Ⅷ—2 宁县皮影雕刻技艺 庆阳市宁县
57 Ⅷ—3 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 庆阳市正宁县
58 Ⅷ—4 平凉纸织画工艺 平凉纸织画社
59 Ⅷ—5 安口陶瓷制作技艺 平凉市华亭县
60 Ⅷ—6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 敦煌文化学会
61 Ⅷ—7 礼县井盐制作工艺 陇南市礼县
62 Ⅷ—8 竹篮寨泥玩具制作技艺 陇南市成县
63 Ⅷ—9 寺台造纸术 陇南市康县
64 Ⅷ—10 红古黑陶制作技艺 兰州市红古区
65 Ⅷ—11 东乡族钉匠工艺 临夏州东乡县
66 Ⅷ—12 永靖王氏铁器铸造技艺 临夏州永靖县
67 Ⅷ—13 永靖白塔乡古建筑艺术 临夏州永靖县
68 Ⅷ—14 通渭脊兽制作技艺 定西市通渭县
69 Ⅷ—15 通渭草编技艺 定西市通渭县
70 Ⅷ—16 铁芯子制作技艺 兰州市西固区
兰州市皋兰县
71 Ⅷ—17 秦安麦秆编技艺 天水市秦安县
72 Ⅷ—18 裕固族皮雕技艺 张掖市肃南县
九、传统医药(共计1项)
73 Ⅸ—1 华锐藏医藏药 武威市天祝县
十、民俗(共计15项)
74 Ⅹ—1 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 酒泉市阿克塞县
75 Ⅹ—2 天祝土族婚俗 武威市天祝县
76 Ⅹ—3 七月官神 兰州市榆中县
77 Ⅹ—4 兰州清汤牛肉面 兰州市城关区
78 Ⅹ—5 正月十九迎婆婆 甘南州舟曲县
79 Ⅹ—6 藏族服饰 甘南州
武威市天祝县
80 Ⅹ—7 甘南藏族婚礼 甘南州夏河县
81 Ⅹ—8 秦安女娲祭祀仪式 天水市秦安县
82 Ⅹ—9 青苗会 定西市岷县
83 Ⅹ—10 兰州“天把式” 兰州市皋兰县
84 Ⅹ—11 窑街“福”字灯会 兰州市红古区
85 Ⅹ—12 九宫八卦灯会 定西市岷县
86 Ⅹ—13 金塔黄河灯会 武威市凉州区
87 Ⅹ—14 裕固族剪马鬃 张掖市肃南县
88 Ⅹ—15 裕固族祭鄂博 张掖市肃南县
⑩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
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 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 甘肃甘南
甘肃花儿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类——
第一批扩展项目:
13 Ⅰ-13 宝卷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第二批:
555 Ⅰ-68 米拉尕黑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类——
第一批: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68 Ⅱ-37 唢呐艺术 甘肃省庆阳市
第二批: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歌
637 Ⅱ-138 佛教音乐 拉卜楞寺 甘肃省夏河县
638 Ⅱ-139 道教音乐 清水道教音乐 甘肃省清水县
民间舞蹈类——
第一批: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兰州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110 Ⅲ-7 傩舞 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 甘肃省文县、永靖县
第二批:
639 Ⅲ-42 鼓舞 凉州攻鼓子
武山旋鼓舞 甘肃省武威市、武山县
687 Ⅲ-90 多地舞 甘肃省舟曲县
688 Ⅲ-91 巴郎鼓舞 甘肃省卓尼县
传统戏剧类——
第一批:
213 Ⅳ-69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
215 Ⅳ-71 道情戏 陇剧 甘肃省
235 Ⅳ-91 皮影戏 甘肃省环县
第二批:
735 Ⅳ-134 武都高山戏 甘肃省陇南市
曲艺类——
第一批:
255 Ⅴ-19 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 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
260 Ⅴ-24 兰州鼓子 甘肃省兰州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第二批:
765 Ⅴ-72 秦安小曲 甘肃省秦安县
传统(手工)技艺类——
第一批:
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98 Ⅷ-4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甘肃省兰州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400 Ⅷ-50 雕漆技艺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第二批:
884 Ⅷ-101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东乡族擀毡技艺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916 Ⅷ-133 砚台制作技艺 洮砚制作技艺 甘肃省卓尼县、岷县
963 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 甘肃省庆阳市
民俗类——
第一批: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肃省天水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452 Ⅹ-4 七夕节 甘肃省西和县(乞巧节)
第二批:
978 Ⅹ-71 元宵节 永昌县卍字灯俗 甘肃省永昌县
992 Ⅹ-85 民间信俗 西王母信俗 甘肃省泾川县
994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 庄浪县高抬 甘肃省庄浪县
1015 Ⅹ-108 蒙古族服饰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饰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传统美术类——
第一批:
325 Ⅶ-26 庆阳香包绣制 甘肃省庆阳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肃省酒泉市
337 Ⅶ-38 临夏砖雕 甘肃省临夏县
第一批扩展项目:
313 Ⅶ-14 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 甘肃省夏河县
315 Ⅶ-16 剪纸 庆阳剪纸 甘肃省镇原县
传统医药类——
第一批扩展项目:
448 Ⅸ-9 藏医药 甘南藏医药 甘肃省碌曲县
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萨尔》 西北民族大学
2 Ⅰ-2 陇东红色歌谣 庆阳市
3 Ⅰ-3 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张掖市肃南县
4 Ⅰ-4 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东乡县
5 Ⅰ-5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临夏州积石山县
6 Ⅰ-6 河西宝卷(武威宝卷张掖宝卷酒泉宝卷) 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
7 Ⅰ-7 东乡族小经文与民间叙事长诗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学
二、民间音乐(共计8项)
8 Ⅱ-1 敦煌艺术-音乐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儿 (莲花山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 二郎山花儿会 新城花儿会 张家川花儿会) 临夏州康乐县临夏州和政县定西市岷县甘南州临潭县天水市张家川县
10 Ⅱ-3 佛宫音乐"道得尔"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县道教音乐县 天水市清水县
12 Ⅱ-5 唢呐艺术 庆阳市西峰区、环县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张掖市肃南县
14 Ⅱ-7 天祝藏族华锐民歌 武威市天祝县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6 Ⅲ-1 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跷 兰州市永登县
18 Ⅲ-3 兰州太平鼓舞 兰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县
21 Ⅲ-6 荷花舞 庆阳市西峰区
22 Ⅲ-7 巴当舞 定西市岷县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县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县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县
27 Ⅲ-12 傩舞(文县傩舞-池歌昼 永靖县傩舞 西固军傩) 陇南市文县临夏州永靖县兰州市西固区
28 Ⅲ-13 锅庄舞 甘南州
四、传统戏剧(共计8项)
29 Ⅳ-1 道情戏 省陇剧院、庆阳市
30 Ⅳ-2 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陇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戏 天水皮影戏) 庆阳市环县陇南市兰州市永登县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 华亭县曲子戏 秦安老调 通渭县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凉市华亭县天水市秦安县定西市通渭县
32 Ⅳ-4 秦腔 省秦剧团
33 Ⅳ-5 灯盏头戏 平凉市灵台县
34 Ⅳ-6 "南木特"藏戏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戏 陇南市武都区
36 Ⅳ-8 玉垒花灯戏 陇南市文县
五、曲艺(共计8项)
37 Ⅴ-1 兰州鼓子 兰州市
38 Ⅴ-2 贤孝(凉州贤孝 河州贤孝) 武威市凉州区临夏州临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临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凉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县春官歌演唱) 平凉市崆峒区陇南市西和县
41 Ⅴ-5 阿肯弹唱 酒泉市阿克塞县
42 Ⅴ-6 藏族民间弹唱 甘南州玛曲县
43 Ⅴ-7 南梁说唱 庆阳市华池县
44 Ⅴ-8 甘南"则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共计2项)
45 Ⅵ-1 高抬 平凉市庄浪县
46 Ⅵ-2 万人扯绳赛 甘南州临潭县
七、民间美术(共计8项)
47 Ⅶ-1 敦煌艺术-美术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县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砖雕 临夏州临夏县
51 Ⅶ-5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画 定西市岷县
53 Ⅶ-7 剪纸 庆阳市、平凉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银市、张掖市、兰州市
54 Ⅶ-8 马尾编荷包 平凉市庄浪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3项)
55 Ⅷ-1 敦煌古乐器制作技艺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 天水市秦州区
57 Ⅷ-3 洮砚制作技艺 (岷县洮砚制作技艺 卓尼县洮砚制作技艺 临潭县洮砚制作技艺) 定西市岷县甘南州卓尼县甘南州临潭县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临夏州积石山县
59 Ⅷ-5 东乡族擀毡技艺 临夏州东乡县
60 Ⅷ-6 刻葫芦(临夏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 临夏州临夏市兰州市
61 Ⅷ-7 甘谷脊兽制作技艺 天水市甘谷县
62 Ⅷ-8 肃北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3 Ⅷ-9 肃北雪山蒙古族马上用具制作技艺 酒泉市肃北县
64 Ⅷ-10 舟曲县织锦带 甘南州舟曲县
65 Ⅷ-11 夏河金属饰品制作技艺 甘南州夏河县
66 Ⅷ-12 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
67 Ⅷ-13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市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68 Ⅸ-1 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 平凉市灵台县
69 Ⅸ-2 藏医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计16项)
70 Ⅹ-1 博峪采花节 甘南州舟曲县
71 Ⅹ-2 夏河县香浪节 甘南州夏河县
72 Ⅹ-3 乞巧节 陇南市西和县
73 Ⅹ-4 合水面塑风俗 庆阳市合水县
74 Ⅹ-5 兰州羊皮筏子 兰州市
75 Ⅹ-6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庆阳市
76 Ⅹ-7 肃北雪山蒙古族服饰 酒泉市肃北县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礼仪 张掖市肃南县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县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凉市泾川县
81 Ⅹ-12 公刘祭典 庆阳市西峰区
82 Ⅹ-13 插箭节 甘南州
83 Ⅹ-14 "※"字灯会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庆阳市庆城县
85 Ⅹ-16 拉扎节 定西市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