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棠散文
1. 描写海棠花的文章散文
《海棠花未眠》文 / 春风泪
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题记
世上本没有美,因为用心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美。
宋玉之于《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曾提到: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薄……姑且不论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样一个美人,但至少宋玉是用心去观察过东家之子,用心去发现东家之子的美。
是故人生之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颗去发现美的平静之心。
“和氏璧”,多美好的一块玉,可是有谁曾想到它原本不过是陋石中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呢?是卞和,用他的手与脚去唤醒了玉石工匠的心。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玉石工匠用心雕琢的“和氏璧”遗传于世,让它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美,是存在于世上的点滴之中,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发现生活。
飘零的落叶,我们不能只去看秋的萧条,更应看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化的关怀、呵护美;看到那落叶归根的游子乡愁美。
六道轮回,人道可谓得上是最苦的了。但,因为人生是有美所包围起来的,所以芸芸众生都不曾后悔为人。美学宗师朱光潜穷其一生的精力去发现美、研究美、论述美,然而他所窥见的仍不过是美的冰山一角而已。是故美学鼻祖也没有论述完美。由此可见,美,早已融入了生活中的琐碎。
现代都市人,整日抱怨生活的苦,生活的累,谁还有一颗平静的心呢?其实,美在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藏匿消失,相反,他更加的繁荣昌盛。倘若你静下心来去观察,你会发现:静物是凝固的美,动物则是流转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则是婉转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喧闹的城市则是繁华的美。
朋友,让我们一起以一颗平静的心去观察生活。那样,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也许,你会在某天的凌晨四点起床后突然发现,海棠花未眠。
2. 经典散文有哪些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 迅
《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
《天涯处处皆芳草》 曹靖华
《信心与反省》 胡 适
《雨》 刘半农
《梦与现实》 郭沫若
《说中年》 陈衡哲
《春的林野》 许地山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敦煌游记》 张恨水
《哀思》 陈西滢
《白杨礼赞》 茅 盾
《水样的春愁》 郁达夫
《芦沟晓月》 王统照
《鬼的世界》 许钦文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丰子恺
《春的警钟》 庐 隐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海燕》 郑振铎
《春风》 老 舍
《世纪末的悲哀》 瞿秋白
《樱花赞》 冰 心
《野草》 夏 衍
《赋得春早》 俞平伯
《死人复活的时候》 胡 风
《谈话的艺术》 梁实秋
《西山的月》 沈从文
《西湖的雪景》 钟敬文
《寻梦》 巴 金
《彭德怀速写》 丁 玲
《又是一年春草绿》 梁遇春
《雨的滋味》 施蛰存
《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臧克家
《花潮》 李广田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春雨》 缪崇群
《爱晚亭》 谢冰莹
《龙年谈龙》 柯 灵
《鉴湖魂》 罗大冈
《难老泉》 吴伯箫
《晨光》 张中行
《蝉的歌》 艾 青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
《终身大事》 萧 乾
《春归燕园》 季羡林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 红
《读书若乐》 杨 绛
《可贵的山茶花》 邓 拓
《秋海棠》 何其芳
《文化问题断想》 金克木
《夜的进行曲》 叶 紫
《梦之歌》 陈荒煤
《书的梦》 孙 犁
《故乡的雨》 唐
《茶花赋》 杨 朔
《天安门之夜》 叶君健
《花与鸟》 贾植芳
《浮云》 严文井
《富春江畔》 碧 野
《巍巍太行山》 刘白羽
《红叶》 苏 青
《雾里峨嵋》 吴祖光
《秋天里的春天》 陈 原
《雾失楼台》 黄秋耘
《夜宿泉州》 郭 风
《书的故事》 黄 裳
《冬青树》 林海音
《海滩拾贝》 秦 牧
《温馨何处》 吴冠中
《路标》 魏 巍
《葡萄月令》 汪曾祺
《月夜寒箫》 穆 青
《临江楼记》 何 为
《三峡赋》 峻 青
《赋得三十五年早春》 吴小如
《十月长安街》 袁 鹰
《故我依然》 黄宗英
《重阳成都行》 文洁若
《霞落燕园》 宗 璞
《逍遥游》 余光中
《闲话鼻烟壶》 邓友梅
《岳阳楼远眺》 林 非
《寻瀑》 从维熙
《大峡谷去来》 邵燕祥
《天涯海角》 王 蒙
《乡魂》 冯骥才
《往事如烟》 三 毛
《煌煌上庠》 卞毓方
《夜雨诗意》 余秋雨
《领略巫山》 周 涛
《细雨梦回》 肖复兴
《冰山之父》 张承志
《春秋赋》 赵金光
《踏雪寻梅》 张抗抗
《诗魂》 赵丽宏
《黄陵柏》 贾平凹
《清欢》 林清玄
《塞上五记》 王安忆
3. 中国著名的经典散文有哪些
1、《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著名散文。
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
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有有力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
2、《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创作的诗歌,载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序诗》中。其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3、《春风》
作家老舍先生所写的散文《春风》,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
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4、《印度洋上的秋思》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原刊于1922年12月29日《晨报副刊》的散文,作者是近代诗人徐志摩。本书通过描绘印度Ganges河边"一对情醉的男女"承受月光的祝福的故事来诠释诗人的爱情理想。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5、《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
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4.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散文,我只要名字
巴金《鸟的天堂》
毕淑敏《提醒幸福》
冰心《病榻呓语》
碧野《天山景物记》专
巴金《怀念萧珊》
冰心属《一只木屐》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曹靖华《花》
岑桑《残雪断想》
冰心《小橘灯》
杜文和《侏儒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陈早春《家乡的小桥》
方志敏《清贫》
废名《芭茅》
方纪《挥手之间》
丰子恺《渐》
冯骥才《珍珠鸟》
丰子恺《庐山面目》
冯雪峰《发疯》
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亦代《向日葵》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冯至《在赣江上》
高士其《笑》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
郭沫若《芭蕉花》
郭沫若《银杏》
菡子《黄山小记》
何其芳《迟暮的花》
何其芳《雨前》
何为《第二次考试》
胡适《我的母亲》
胡山源《睡》
黄秋耘《丁香花下》
季羡林《幽径悲剧》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贾平凹《丑石》
简媜《水问》
贾平凹《弈人》
蹇先艾《茅店塾师》
简媜《夏之绝句》
瞿秋白《一种云》
峻青《海滨仲夏夜》
翦伯赞《内蒙访古》节选
柯灵《巷》
老舍《济南的冬天》
5. 描写海棠花的优美散文
碧沙岗一年一度的海棠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那里赏花。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万花丛中一点绿。那就是海棠花的叶子。因为海棠花的夺目,这些或浓或淡的绿叶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在摆放盆景的一边,有一排屏风。一面是栩栩如生的海棠花,一面是文人墨客写下的一首首赞美海棠的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宋朝苏轼写的《海棠》:东风袅袅返崇光,向吴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次赏花之旅,我亲眼目睹了海棠的风采。
6. 名家描写花的散文有哪些
名家描写花的散文有:郭沫若的《石榴》、叶灵凤的《夏天的花》、汪曾祺的《花》、季羡林的《海棠花》、冰心的《樱花赞》、林语堂的《孤崖一枝花》、林徽因的《蛛丝和梅花》等。
《石榴》是1942年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选自郭沫若文艺散文集《丁东草》。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地追求。
(6)周海棠散文扩展阅读:
这些以“花”为题的经典散文均收录在《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花》中,作者是黄芳、陈子善,在2014年6月1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花》共收编以花为题的名家经典散文55篇。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亦不胜枚举。散文一体,论者尽有不同解释,但涉及风格之丰富多样,语言之精湛凝练,名家又皆首肯之。
因此,在时下“图像时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阅读气氛中,重读散文经典,便又有了感觉母语魅力的意义。 本着这样的心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名篇进行了重新的分类编选。比如,春、夏、秋、冬,比如风、花、雪、月……等等。
这样的分类编选,可能会被时贤议为机械,但其好处却在于每册的内容相对集中,似乎也更方便一般读者的阅读。 这套丛书将分批编选出版,并冠之以不同名称。选文中一些现代作家的行文习惯和用词可能与当下的规范不一致,为尊重历史原貌,一律不予更动。
网络-石榴 (郭沫若的作品)
网络-樱花赞
网络-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花
7. 名家散文作品,要200字左右,带赏析,200字及以上,但别太多,拜托啦!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字数:195)
作品赏析:我惊讶于这种美丽。
这是诗人席慕容写的一篇散文,全篇仅有二百余字。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长短,它传达的意境,却深邃辽远,令人回味无穷。
“山茶花又开了”,忽然其来的第一句,直点所要开展的主题,一个“又”字,证明了作者长时以来对于“花”或者“山茶花”的关注。“洁白”与“开了满树”,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申了所要展开的内容。
“花”,给人以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它是一个画面和时间的定格,它背后的内容很复杂,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美丽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无视走过一颗开花的树”,就是这个道理。“洁白温润”是温暖明朗润湿而柔弱的,“洁白”象征着纯洁,“纯洁”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儿”是口语,读来让人亲切,充满了未知的幻想。“饱满”和“绽放”,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越来越”、“慢慢的”是一种坚深,有种了然于胸却不愿道出的苦痛。“半圆”、“将圆”、“满圆”,非常形象而贴切,用一种象征的意蕴,同样点明了一种成长的过程。
总之,若花儿开了,你认真去体会,你会发觉它的过程有总有无限多的故事。
(孩子你上三年级就要找散文~ 诶~ )
8. 红楼梦四首海棠诗如何体现人物不同性格的
红楼梦4周海棠是通过对海棠的描写,体现了黛玉的清高,孤傲。贾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薛宝钗的处事圆滑识大体。贾宝玉的自成一体,不染纤尘。
9. 描写花的散文,急需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麽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日,有了办法。」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10. 求当代的散文集子,里面的散文语言要优美流畅生动的,要以新奇见长,不落俗套的。抓住人的心灵
你的描述与我的偏好有点同,所以我认为你可以看看陈夫的散文。可惜他很寡和,很低调,很静默,还不出书。或许正因这样,他的散文才符合不落俗,让我们喜欢。但在网上可以看到他很多的散文作品。希望你喜欢。
我摘来两篇你看看:
落叶(中国作家网)
陈夫
我是不愿过秋的,虽然有着其它季节无法极目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但千万生命在这样一个时空里悄无声息的接连交付与殒消,叫人又如何能高兴的起。早年我见过一本出版志摩的散文集子《落叶》,有位编者在书的封面自我卖情与讨好的题了这么一句促销语“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这一经典语当然也是出自志摩手笔。但此般移花截木的一用,一个唯美的志摩在早逝数年后顿然消失了,一个人性麻木的志摩在世人不经意的一个好意中走来了。何等的冤屈,若他知得世人将自己看作直面叶儿落亡与惨淡时仍能心揣无穷雀跃,那该情何以堪?
相与叶落,反正我是难以高兴的,想来志摩也不会。一片片叶落,一个个生命从此归零既成往事,你可以漠视,可以坐观,可以默默祝它们一路走好,但倘若思忖着逃开,终究只能是想像的分。秋天的叶儿交付生命太过集中,越想不见,它们越要从你的头顶掠过,从你的眼前滑下,停在你敏感的掌心,停在你匆匆的脚间。秋天的叶儿太知道人类情感的软肋,它们在你必经的街道时疏时密的落起叶雨,直到淋得你有所思绪;在你必经的开阔地早早赶去扎起堆,扎得一片死寂,扎得你怅然若失;也会在你必去的山色湖光里飘摇着游弋着,在你朝夕守望的窗台上下纷飞着嘀嗒着,只那么轻轻的一摇,走到哪都相随着它们的身影;只那么偶然的一嘀,整夜的梦都是关乎着它们的情节。
落叶,就这么轻轻的在自己的知音心上一落,给命运相济的知音们带去了太多的沉重,知音里的一群家天下的文人们在看到它们时忽然想到,自己正是无根的随风游子。这群文人带着自信的步履浪迹天涯,但终于有一天停了下来,一个个足以触动内心世界最脆弱的景观令他们惊惶,于是他们第一次开始真正解读自己。看上一阵秋色,又闭上一阵双目,再看一阵,再闭一阵,心不由一酸,一股惨淡、落泊、颠沛的失意情怀迅速淹没了内心多年来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自由主张,原本以为早不在乎的安居态度还一直在体内强烈的潜伏着。他们害怕了,茫然了,也清醒了。在滕王阁赴宴的王勃看着漫天尽染的秋叶,又看了看满座的陌生宾朋,一个游子毫无存在的羁客伤感滚滚而来。他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提笔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的真切心境,对于此时正美酒当口的王勃,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而数年后走在夜郎流放途中的李太白,在面对秃丘上的一株枯蒿几片落叶时更是催人泪下,一位老游子大诗人迫急的故里归属之愿彰露无遗,他几乎卑微与遗憾的悲叹:“惭君能卫根,叹我远移足。白日知分照,还归守故园”。
就在这群文人与落叶激烈的交织共鸣时,另一群文人则显得异常平静。他们生活最多的时间与地点就是逗留在自己的寓所,因而没有了故里归属的不解心结,在他们心里只放着淡泊,从不狂热也不诋毁游子世界里的天涯与自由,本着低调而高蹈的活着,本着与落叶相见不惊。在这么一颗颗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恬静而知足的心灵面前,落叶一下失去了魔力,世界一下没了声音。看着流水带着落叶,刘禹锡在篦宅中轻吟:“斯是陋室,唯吾得馨。”听着头顶落叶的窸窣纷飞,五柳先生在东篱下看了看此刻正气象勃发的南山,无比闲适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结庐小孤山的林逋更是气淡神闲,带着他的鹤子在漫山落英里来来回回,任落霞与孤鹜齐飞。
落叶,是秋放飞的心思,它们有点莫名的诗性悲情,一生中仅仅一次的跳跃便笼络了所有人的心;落叶更有点霸道,它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身之所,滕王阁、南山、林泉以及你温柔的心房。它们不让你有一点轻松,白天一片一簇的活在你的眼里,夜晚没了灯火便睡在你的梦里。再也无处可逃,躲不进周树人的小楼,躲不进志摩的被窝,我们终将成为它们的知音,也终将在它们面前分流成两群文人,一群往来陋室,一群做客滕王阁。
海棠赋(来自“海棠”网络)
陈夫
离海棠谢去已有时日,但我却因今年对它们的偶然造访落下一桩心事来。眼下的时间都将八月的盛夏了,我的人仍沉在一股浓浓的挥不去的思绪中温顺而莫名的留在了四月天。这是难以令人相信却又真实存在的,脑海中总反反复复回放着最后一眼的海棠画面,无论是醒着的白天还是熄了灯火的黑夜,只要一思考准是它的身影。由此,我不禁为自己有些担心起来:是不是病了?
我从没试图或觊觎过领略领略海棠风采的念头,即便在距我住地仅数步之遥就有着名贯京城的“海棠花溪”景囿。现在看来,这种不敢妄动的诡异念头却如是佐证了对自己那敏感性情是何等的稔熟与掌故。若说起海棠花溪,也惟实称得上是京城盛栽海棠的独有之地了,光计较一下品种,便植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等。四月中旬花期一至,倘你一头扎进两千多株海棠树所构筑的的花林间,可以想像,你除了或夸张或含蓄的接连伸缩惊诧而满足的瞳仁,除了像个小孩不停欢呼,除了饥渴而任由顾目流连在美而不妖、繁而不杂、花色各异的海棠世界中,你还能思维什么?又还能做什么?因为任何一种额外的行为都可能使你错过与它们每一眼的珍贵相视。南宋词人刘克庄这样描述与感慨道:“压倒群芳,天赋与、十分秾艳。娇嫩处、有情皆惜,无香何慊。”想来当他穿梭行走在海棠花前首先生出的亦是这一欲罢不能的失控情绪。
然而,作为文人总不会把最初的喜悦一直延续下去。果不然,刘克庄亦趋亦行中忽然伤感与凝重起来,像所有文人固有的心理变动情绪线与流程一样。“时易过,春难占。欢事薄,才情欠。觉芳心欲诉,冶容微敛。四畔人来攀折去,一番雨有离披渐。更何堪、几阵夜来风,吹千点。”刘克庄的泪水在心中哽咽了,再好的东西又能留得多久?人事如此,海棠更如此。因而,即便我明知身边有着盛景,也宁愿让它一年一岁在枕边蹉跎去,不去想,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孰不然,最终只能落得像刘克庄一样,看到了最美,心中留下的伤也只会烙得最深。可可怕的是,有些事物就是你生命中注有的,想绕也绕不开,想避反而来得更快,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的事事物物来组成你的生命,似乎这样才能算完整,不然生命就会生出一个缺来,而在这个缺里会滋生出数不清的紧张与慌乱,直到有一天补上方休。
事有巧合,在京过去的几个年头中从没过京城的朋友于四月天来相邀的,特别是正值了海棠花期时分,这种人生的不能相与一旦严肃起来是过于落寞的,却也纯属正常,没有同道者何来相邀携?今年终于有所不同,落寞算是暂时告结。同朋友一见面,我似孩子般想也没想就说去海棠花溪,这种内心的迫切感令我深深感受着压抑过久所带来的一种近乎贪婪的冲动。朋友听着又看了看我,笑了。可能还是因当时表现的太过孩子气,可管谁在乎呢,我一下轻松了,似乎这些年都在焦虑的等这一天,生命的缺终于补上了。既然要补生命的缺,那么也就要心甘情愿的承担起文人心理变动的固有情绪线,所以认命吧。翌日再去,海棠依然锦簇无恙,心情依然一片蔚蓝,犹如当日睛空好到了极致;第三日再去,忽然发现落英多了,一片一片残红满地都是。我有些怅然的抬起头,谁料正与面前树梢的一朵海棠面面相觑,心赫然痛得有些承受不住,急忙匆匆离开。之后,再也不敢去,而那一朵海棠却硬硬的定格在了脑中,像美丽更像等待救助的一个希望,然而我什么也做不了。
对于它我无法拯救,就好像清楚自己一样在既已认定的命运之途中上下求索无法拯救。既然无法拯救,或许就该放任了去,哪怕让一种希望疯狂的走向毁灭,只要被欣赏过总会被赞扬。因而,我也冷不丁会做出这样一种反思,认为文人的固定心理变动情绪线可能只是自己为自己的孱弱辟就的一条自我放逐、自我逃避的甬道。其理由在于,在苏东坡身上是很难寻到这一所谓“文人情绪”的共通迹象,即便他贬居黄州,依然安道乐生,依然看不到他一丝的悲怀,对于他来说好像世界无时无刻都是可爱的。因而面对海棠,他表现的达观在一般文人看来只可能被朔为冷情与残忍。苏东坡确实是直面了海棠一步步凋殁,但直面惨淡或许才能真正识透生命的奔放与奔放中消亡的领悟。那一夜,他举起手中的高烛,没有睡,正如他所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若此,想来我什么也无须去做,即便是这一年的海棠早已凋谢成泥。至于脑中的这一朵,或许是冥冥中如同东坡一样担心着“只恐夜深花睡去”。原来,我没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