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果造林
A. 求庭院植物的种类
庭院绿化做到:春花、夏茂、秋实、冬枝。 春天开花的植物较多:例如:月季、樱花、玉兰、榆叶梅、等等。 夏茂:主要看植物长得怎样。 夏季开花的:紫薇和木槿不错。 秋实:如石榴、柿子。 冬枝:如龙爪槐、金丝柳等 草花如芍药等 根据自己的爱好吧。
B. 哈尔滨常用绿化园林树种
1、云杉
云杉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生长缓慢,属浅根性树种。海拔2400-3600米地带,常与紫果云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成纯林。
云杉系浅根性树种,稍耐荫,能耐干燥及寒冷的环境条件,在气候凉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棕色森林土地带生长迅速,发育良好。在全光下,天然更新的森林生长旺盛。
云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以华北山地分布为广,东北的小兴安岭等地也有分布。产于陕西西南部(凤县)、甘肃东部(两当)及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及大小金川流域。
2、紫叶稠李
原产于北美洲。我国可在北至黑龙江及内蒙古南部,南至河北、山西、陕西北部。青海,新疆一带的区域内生长。
3、四季玫瑰
耐寒,耐旱、耐瘠薄、耐修剪,在微酸性和微碱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以肥沃的微碱性土壤为宜。习性强健,喜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新枝萌发多,长势强,多次开花的特点表现明显,但任其自然生长,五六年后仅在五六月份开两次花,多次开花的特点几乎丧失。
喜湿润凉爽、比较耐寒、最大极限负32度冻不死。喜欢阳光。耐干旱,满足各生育时期的肥水要求可大幅度提高鲜花产量、质量及出油率。土壤富有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为佳。以棕壤土最好,黄壤土次之。
4、东北连翘
分布于中国辽宁鸡冠山,沈阳也有引种栽培。生长于山坡上。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水涝,一般土壤均能正常生长。浅根性,根系发达,耐移植,具有很强的吸收和固土能力。耐-45℃低温。萌发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
5、榆树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长江下游各省有栽培。朝鲜、前苏联、蒙古也有分布。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冲积土及黄土高原生长良好。可作西北荒漠、华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东北荒山、砂地及滨海盐碱地的造林或“四旁”绿化树种。
C. 官庄公园门票多少钱
摘要 官庄公园南至化工路,北抵劲松东延路,东靠百子湾火车站,西邻广化大街,总占地面积948亩,是一座千亩规模的“郊野公园”。公园有三个功能分区、四大景观、八大景点。生态优先,服务百姓——森林如海、物种多样、低碳环保、涵养水土,是朝阳区森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庄公园在生态上以“建设和抚育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植物选择方面,主打银杏、海棠、丁香三大树种,乔灌草各类植物品种共计百余种;在景观设计上三季有花、四季有彩,营造银杏千株、海棠万枝的植物景观。
D. 马尾松属于红树林吗
不属于。
马尾松是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光、喜温。适生于年均温13-22℃,年降水量800一1800mm,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0℃。根系发达,主根明显,有根菌。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马尾松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南至两广、台湾,东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贵州及云南,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约1200m以上,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幼年稍耐荫蔽,能在杂草丛中生长,3—4年后穿出杂草逐渐郁闭成林,林区群众形容马尾松的生长特性:“三年见草不见树,五年见树不见人。”为中国长江流域各省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也是江南及华南自然风景区和普遍绿化及造林的重要树种。
红树林(英语:Mangrove),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海洋气候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素有“护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全世界红树林树种共有24科30属83种。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簕、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
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杧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
E. 拉丁美洲林业是什么
(forestry in Latin America)
(王秉勇)
拉丁美洲森林面积为10.31亿公顷,其中阔叶林面积约有10.29亿公顷,占本洲森林面积的99.8%。森林覆盖率为50%,居各洲之首。郁闭林面积7.34亿公顷,蓄积量93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四国。
森林分布
①拉丁美洲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广阔的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河三角洲、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英属伯利兹、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苏里南、巴西的山麓地带以及布拉塔河支流沿岸区,总面积达4.4亿公顷。雨林内生长着成千种乔木树种,其中主要的有大叶桃花心木、拉美香椿、南美苦木、巴西海棠果、金鸡纳树、橡胶树和轻木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00~300立方米。②湿阔落叶林分布在墨西哥南部、中美洲西部山地、西印度群岛、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北部以及从安第斯山东部到阿根廷和巴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85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00~30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桃花心木、加勒比松和古巴松等。这些地区人口稠密,过伐严重。森林采伐的方式主要是强度择伐和皆伐。③稀疏林和灌木林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一些地区、巴西的东北部和中部、玻利维亚、巴拉圭及阿根廷的查科地区,面积达3.5亿公顷。主要树种有红破斧木、愈疮木和金合欢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0~50立方米。此类森林可作牧场,还能提供大量的薪炭材、小径材和枕木。从破斧木里还可提取优质单宁。稀疏林的树木天然更新困难,过度采伐后的林地很难恢复。④智利和阿根廷的温带混交林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面积达1600万公顷。主要树种有心叶皮革木、杜拜假山毛榉以及智利柏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00~400立方米。经营管理措施适当,这片林区的大部分树种都能得到良好的天然更新。⑤天然针叶林生长在墨西哥的西北山地、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巴西的巴拉那和桑卡塔林纳州、智利的中南部以及阿根廷北部,面积达2200万公顷。主要树种狭叶南洋杉、智利假山毛榉、卵果松等。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200~400立方米。⑥拉丁美洲现有人工林面积为585.5万公顷。其中:巴西385.5万公顷,主要造林树种是桉树、云南石梓和狭叶南洋杉;智利71.2万公顷,主要造林树种是辐射松;阿根廷53万公顷,主要造林树种是狭叶南洋杉、桉、松和杨树等。
森林经营管理
拉丁美洲森林资源消失快,浪费严重,每年森林减少500万公顷左右。其中毁林严重的国家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巴拿马和巴西。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农业用地扩展;能源危机,薪炭材产量增加。巴西为发展采矿业和畜牧业,近年来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进入亚马孙雨林区,使林区每年失去大面积的森林。拉丁美洲原木产量达3.6亿立方米,其中有2.8亿立方米被用作薪炭材。拉丁美洲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由于地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可及林面积很小。在4.4亿公顷热带雨林中,仅有1/4是可及林。现在人口稠密区的易伐林所剩不多,如阿根廷米西奥内斯林区内的破斧木、假山毛榉和狭叶南洋杉等都遭到强度采伐。
森林工业
70年代末期,拉丁美洲共有锯材厂1.2万家,其中的大部分厂家规模小,效率低,原材料浪费严重。1980年,全洲的锯材产量为2300万立方米,仅占世界锯材总产量的0.5%。刨花板、纤维板和胶合板的产量更低。林业生产产值在拉美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很低,重要的林业国巴西的林业产值也仅占总产值的6%。全洲林业人员有250万,其中的50%从事苗圃、造林和采伐作业。
林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拉丁美洲共有林业大专院校和高级研究中心72所,中等林业学校及研究站52所。其中著名的院校有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农业大学林学院、智利大学林业专科学校和阿根廷的国立米西奥内斯林业工程学校。巴西拥有的高等林业学校和研究中心最多,达34所。
蜡彩袋蛾
见袋蛾。
蓝翅眼天牛成虫
F. 沙棘能嫁接什么树
沙棘果实富含糖类、有机酸、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黄酮和矿质营养物质。其维生素C含量最高,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600~1300毫克,素有“维生素C王”之称。沙棘果实一般用于加工,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沙棘油、果酒、饮料、果酱和果脯等,还可提取黄酮。沙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蒙医、藏医的传统中药,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有明显的疗效沙棘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和新疆等地。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其根系发达并能固氮,改良土壤,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我国沙棘作为防护林,已有26.66万公顷以上。但中国沙棘果实小,而且枝条上有刺,不易管理和采摘。目前各地已先后从俄罗斯和蒙古引进了既能防风固沙,又是果树的优良品种。这些优良沙棘品种,枝条无刺,果实大,容易采摘和加工。用优良沙棘品种对我国大量的小果沙棘进行高接换种,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沙棘资源,使其变为优良品种,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沙棘果实,使其为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新优品种介绍
1.丰产沙棘树高2~3米,树势中庸,枝条无刺。果实椭圆形至圆柱形。深橙黄色,果柄长,味酸,平均单果重0.8克。栽后4~5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盛果期,株产量为18千克左右。抗寒性强,抗病虫害。属早熟品种。2.巨人沙棘树势较强,枝条无刺。果实圆柱形,橙黄色,酸甜,适于鲜食。平均单果重0.9克,4~5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盛果期,株产量为12千克左右。
抗寒,抗病虫害。早熟品种。3.琥珀沙棘树冠椭圆形至圆柱形,枝条无刺。果实圆柱形,酱黄色,酸甜。平均单果重0.7克,加工性能好,4年生开始结果,6~8年生进入盛果期,株产量为15千克左右。抗病虫害,抗寒性稍差。为晚熟品种。4.丘伊斯克树体较矮,根蘖少,枝条稀有软刺。果实椭圆形至圆柱形,橙黄色,酸甜。平均单果重0.9克。
3年生开始结果,5~7年生进入盛果期,株产量为15~20千克。丰产性好,耐寒,抗病虫害。为中熟品种。5.橙沙棘树势中庸。枝条无刺,较柔软,有韧性。果实椭圆形,橙红色,酸甜。果柄长。平均单果重0.6克。不裂果,易与柄端分离。4年生开始结果,6~8年生进入盛果期,株产量为15千克左右。抗寒性及抗病性强。为晚熟品种。
中国沙棘的高接换优
中国沙棘根系发达,可以作为合适的砧木。根据砧木树龄和生长势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1.幼树和生长旺树的高接可以根据树龄的大小进行多头高接(参考图7-1),一般嫁接在幼树的分枝上。如5年生的幼树,可接5~10个头。由于一般立地条件比较差,生长量小的沙棘树,嫁接头数要少一些。嫁接时期,以在春季砧木芽开始萌动时为好接穗要提前采集,为2~3年生的粗壮枝条,但要带有1年生枝上的饱满芽。也就是切削在2年生或3年生的枝上,而上端有1年生枝,1年生枝前端要留有饱满芽。
接穗在嫁接前要蜡封,放在窖内贮存备用。嫁接方法的采用,考虑到西北沙荒地风大的气候特点,以采用接口牢固、不易被风吹折的嫁接方法为好。对于接口较粗的可采用劈接法,接口较细的可采用合接法嫁接后用塑料条捆紧。2.树龄大、长势较弱树回缩后芽接」对于树龄大及生长势较弱的沙棘树,嫁接前要先进行截干压缩修剪。在芽萌发之前,将大枝回缩,小枝清除,使弱树更新,长出新的枝条。在新枝条上嫁接,有2种情况:一是新梢生长很旺盛,当年8月份可以进行“T”字形芽接。嫁接数量要多,几乎所有旺盛的新梢都要嫁接。嫁接时,要注意尽量少伤砧木,接后不剪砧。到翌年春季,在接芽前1厘米处剪砧,以促进接芽生长。二是新梢生长不很旺盛,当年不能嫁接,到翌年春季进行嵌芽接。接后剪砧,促进接芽萌发。大树芽接换头时要注意,当需要接穗生长时,一定要及时除萌蘖,同时嫁接数量要多,使大树接后能迅速恢复树冠。嫁接成活后,不能像管理中国沙棘那样粗放,应像管理果树那样,进行集约化管理,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
G. 海棠树苗什么时间种植
一般来说,它是在年年的4月和10月种植,有些地区会选择在5月或6月进行。但是这时的存活率会低于春季和秋季种的存活率。
栽后管理
主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翻耕防土壤板结。在行间可适当种植矮杆豆科作物抑制杂草。
乔化栽培施肥量方法:3~7月施复合肥每株1~1.5kg,
9~10月每亩施土杂肥等有机肥3t。水分管理尤为重要, 它对苗木成活、植株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及时浇水、排水, 要保持土壤良好墒情。
(7)海棠果造林扩展阅读:
一、海棠树繁殖方法
海棠通常以嫁接和分株方法繁殖,亦可用播种、压条及根插等方法繁殖。
嫁接:砧木一般用实生苗,枝接、芽接均可。枝接于春季发芽前进行,可用切接、劈接。接穗选取发育充实的1年生枝,取其中段(有两个以上饱满的芽),接后壅上细土盖没接穗。
分株:多于早春未萌芽前或秋冬落叶后进行,挖取从根际萌生的蘖条,分切成若干单株,或将2~3条带根的萌条为一簇,进行移栽。
压条和根插:均在春季进行。小苗可攀枝着地,压入土中,大苗用高压法,压泥处均用利刀割伤,保持土壤湿润,待发根后割离母株分栽。
二、“海棠花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山体绿化提升及山体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城区山体绿化提升遵循自然规律,以生态修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做到乔、灌、花、藤、草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造林,突出“一季一景”的景观特色,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季相变化丰富、成片有型的山体容貌景观。
“花城”建设初见成效。以栽植樱花、海棠、月季、红枫等花灌木、彩叶植物为主,补植宿根花卉、时令草花为辅,大力推进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建设;采取立体造型、桥体挂花、组合花箱等方式,因地制宜营造花坛花境,扮靓“花城”容貌景观。
H. 北方园林绿化常绿树种有哪些
北方园林绿化常绿树种有:
1、银杏:银杏分布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
2、女贞:女贞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也有栽培,能耐-10℃左右低温,是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的乡土树种。主要分布江浙、江西、安徽、山东、川贵、两湖、两广、福建等地。采用播种、扦插、压条法繁殖。叶可蒸馏提取冬青油,用于甜食和牙膏等的添加剂。
3、广玉兰: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城市有栽培。兰州及北京公园也有栽培。该种广泛栽培,超过150个栽培品系。花大,白色,状如荷花,芳香,为美丽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适生于湿润肥沃土壤,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气体抗性较强;也耐烟尘。木材黄白色,材质坚重,可供装饰材用。
4、雪松:是松科雪松属植物。叶针形,长8-60厘米,质硬,灰绿色或银灰色,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产于亚洲西部、喜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国只有一种喜玛拉雅雪松,分布于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带,中国多地有栽培。
5、毛白杨:为杨柳科、杨属落叶大乔木,生长快,树干通直挺拔,是造林绿化的树种,广泛应用于城乡绿化,其品种适应性强,主根和侧根发达,枝叶茂密。毛白杨分布广泛,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区。雌株以河南省中部最为常见,山东次之,其它地区较少,北京有引有雌株。模式标本采自北京南口、西拐子(八达岭)。
I. 水果介绍
一种水果:苹果
【词语】苹果(苹果)
【拼音】píngguǒ
【解释】
1.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白微红,果实圆形,味甜,是普通的水果。
2.这种植物的果实。
[编辑本段]1.概括介绍
①名字
中文名称:苹果
英文名称:apple
英文复数:apples
日语名字:リンゴ
韩语名称:사과(sa/gua)
②营养价值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老人吃了会很好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和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
[编辑本段]2.分类介绍
苹果是蔷薇科(Rosaceous)苹果属(pomaceous)植物的果实,该属约25种,苹果树是栽培最广泛的果树。苹果是梨果的一种,由子房和子房外围的组织发育而成。苹果树多为异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较为理想。虽然成熟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酸度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通常圆形,直径50∼100毫米(2∼4吋),带红色或黄色。
苹果品种数以千计,分为酒用品种、烹调品种、尾食品种3大类。3类品种的颜色、大小、香味、光滑度(可能还有脆性、风味)等特点均有差别。不少品种含糖较高,中等酸度,丹宁含量很低。苹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点心馅,苹果馅烤饼可能是最早的美国式甜尾食。炸苹果常与香肠、猪排等菜肴同食,尤其在欧洲是如此。
苹果属原产于两半球温带。最早期的欧洲人已食用苹果,并对之进行了改良和选育,一些品种早见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欧洲已知品种达数百个。以后随著移民浪潮涌遍北美,实生苗苹果品种也到处传播,变成当地传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苹果的传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查浦曼(John Chapman,绰号「苹果佬」〔Johnny Appleseed〕),他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纳广泛种植苹果。印第安人和设陷阱捕兽者可能也传播了苹果。
苹果树需要一定时期的休眠期,在冬季明显的地区(一般在南、北纬30°∼60°之间)生长良好。再向北由于冬季太冷以及生长季短,栽培受限。种植苹果需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肥力不足时需施肥。起伏不平的小丘顶部或山坡最适於种苹果,在这种地形下,于严寒的春夜、较冷较重的空气会向下流入山谷,否则苹果花及嫩果会被冻坏。以选定品种作为接穗,砧木通常为约18个月的耐寒苗圃实生苗,嫁接后1∼2年移植果园。6∼8年后方有相当的产量;在此以前,管理工作多限于除草除虫,也要修剪整枝(尤其是最初5年),以使主枝分布合理,较弱的分枝也不会在果实的重压下折断。对成年果树须严格按规定喷洒农药以防治害虫,这样做可能亦可延缓其春季旺长、疏幼果及减少秋季落果。晚夏成熟的品种一般不宜贮藏。晚秋成熟的品种精心保管可贮藏达一年之久。在温度略高于苹果的冰点的条件下可将其保存较长时间。亦可将苹果置于惰性气体或成分受控制的空气中贮藏。 苹果
世界苹果年产量约为3,200万公吨。美国所产的苹果通常有一半鲜食;约1/5用以制醋、果汁、果冻、苹果泥等;约1/6做成罐装苹果酱及用作馅饼原料。在欧洲,很大部分苹果用制苹果酒和白兰地。用制苹果酒的苹果占世界产量的1/4。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是最大的生产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阿根廷、智利、南非和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苹果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C,所含纤维量多,亦为身体所必需。
①形态习性
苹果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枚,花柱5枚。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荆子,矮化砧主要引进英国品种。采用宽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苹果(Pyrus malus)的花、果实及树形
②苹果的繁殖习性
一、花芽和花:
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开始至入冬前完成,整个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和性细胞成熟三个时期。花芽为混合芽,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开花5—8朵,多为5朵,中心花先开,边花后开,以中心花的质量最好,坐果稳,结果大,疏花疏果时应留中心花和中心果,多疏边花和边花果。花芽先发叶后开花,并从果台上抽生副梢,果台副梢抽生的多少、长短随品种和结果母枝的营养条件而异。果台副梢抽生的力强(二个)、枝条长而壮的品种,如祝光,果实小,产量不高,结果枝群松散。对这类品种,应用疏1留1和摘心扭梢等方法控制副梢生长。副梢生长力中(1个或2个)、枝条短(10厘米以下)而粗的品种,如金帅、乔纳金等,果实大、丰产,结果枝群紧凑,更新容易,连续结果能力强。副梢生长力弱(1个)、枝条短(3厘米以下)的品种,如元帅系、恩派等,果实大,结果枝群紧凑,易形成鸡爪枝群,更新容易,但果台多为隔年结果,应多留预备枝,以减少大小年结果。
二、果实:
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心,花托发育成果肉,胚发育成种子。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迅速分裂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
果实体积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较快,初期和末期较慢,果实重量以成熟前一个月增长最快。果实发育期的长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5—87天,中熟品种为90—133天,晚熟品种为137—168天。
果实色泽是商品的重要指标。苹果着色的好和差与糖分的积累、矿质元素的协调、环境条件和激素种类、含量等关系很大。后期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减少果皮的中的叶绿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日光照射度,做好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喷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进苹果上色。
苹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采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终花期,花梗随花谢而一起脱落,通常称为落花。第二次在落花后一周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天,称为前期落果。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7—14天,果实已达到拇指指甲大,对产量影响较大,称为生理落果,云南一般发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云南晚,发生在6月份,故称“6月落果”。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
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营养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除果实之间争夺养分、胚内生长素缺乏外,是梢果争夺养分激烈所致。因叶片的渗透压大于幼果,争夺养分的力量比幼果强,所以除枝时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长外,还应及时追施谢花花肥,补充养分。
③种子:
为胚囊中的受精卵发育而成。苹果的正常果实,每果有5个心室,每心室有种子2粒。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长,所以授粉受精良好、种子充实饱满的,果形端正,果肉丰腴;反之,种子发育不良或无种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树和改善授粉。
④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低温时间不足,发叶、开花推迟而不整齐,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动,到了5月鳞片松开脱落,成为枯桩,严重降低产量;绝对低温低于-30—-32℃,又发生冻害。据调查,苹果在云南省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区的表现如下表。
表 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带的表现
海拔高度(米) 年平均气温(℃) 丰产性 果实品质 病虫害 生长规律 适宜性
1800以下 15以上 差 差 重 不正常 不适宜
1800—2000 14—15 中 中 较重 较正常 次适宜
2000—2200 13—14 较高 次优 轻 正常 适宜
营养分析:
1. 苹果中的胶质和微量元素铬能保持血糖的稳定,还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
2. 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多吃苹果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保护肺部免受污染和烟尘的影响;
3. 苹果中含的多酚及黄酮类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可以减少肺癌的危险,预防铅中毒;
4. 苹果特有的香味可以缓解压力过大造成的不良情绪,还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5. 苹果中富含粗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协助人体顺利排出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危害;
6. 苹果中含有大量的镁、硫、铁,铜、碘、锰、锌等微量元素,可使皮肤细腻、润滑、红润有光泽。
相关性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气滞不通者,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结肠炎,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患者,癌症患者、贫血和维生素缺乏者尤其适合。准妈妈每天吃个苹果可以减轻孕期反应;
2. 肾炎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食疗作用:
苹果味甘、酸,性凉,归脾、肺经;
具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止泻的功效;
主治中气不足,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轻度腹泻,便秘,烦热口渴,饮酒过度,高血压等。
苹果治小儿腹泻配方
【配方】苹果若干个。
【制法】将苹果用开水洗净,削皮,隔水蒸熟,捣烂成泥,备用。
【服法】每日4次,每次约一百克,一岁以下婴儿每次约五十克,日服3~4次,此时不食其他食物,待症状好转后可减少吃苹果泥,而适当增加牛奶酪。
【功效】益脾健胃,厚肠止泻。还适用于经常大便溏薄。
食物相克:
苹果忌与水产品同食,会导致便秘。
制作指导:
将削掉皮的苹果浸于凉开水里,可防止氧化使苹果清脆香甜。
苹果栽培史
中国苹果即绵苹果,古称柰,从有文字记载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沙果作为果树栽培大致也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海棠栽培则较晚。
一、柰的栽培历史
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朴"。其中"柰"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据《西京杂记》(公元3-4世纪间)记载:当时"上林苑"中的各种果树,都是"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的)名果异树……"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柰既然以名果贡献,则在原产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纪20年代,曹植有《请白柰表》和《谢赐柰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述当时内地已大面积生产的几种果树,但并没有提及柰。总之,根据汉代以来柰的名称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绵苹果也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西洋苹果栽培历史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病虫害防治
苹果水心病又名糖化病,这是一种果实生理病,渭北旱塬果区的富士系、嘎啦系和元帅系苹果受害比较严重,果实品质变劣,不耐贮藏。
发生特征,多在果心处及其果实表面发病,有时果面表现很明显,病果果皮呈水渍状,透明似蜡,病果内部组织的细胞间隙充满糖液而呈现水渍状,病果内的质地较坚硬而呈现半透明状,或称斑点,病果有特异甜味,靠近果顶部或萼洼附近病斑多。
水心病是由于糖积累、钙、氮不平衡而打乱了果实正常习性所致,推迟了采收果实,初结果树上的果实,树冠外围直接暴晒在阳光下,出现日灼症状的果实,以及在近成熟期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果实易发病,大果比小果发病多,平常善用高氮低钙肥的果农,会加重果实发病。品种不同,抗病能力不同。
防治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无机、生物菌肥(龙飞大三元),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单施铵态氮肥,注意耕作保墒,勤修剪,巧留果,调整好叶果比例。
树上补充营养,方法是:斯得考普+乳酸钙或钙利施。
通过实践,这是一个解决水心果病的有效方法。
J. 淄河镇的区域管辖
淄河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各种工农业产品质优价廉。主导产品有电缆、矿泉水、铝镁合金棒、新型仪表、酒类、阀门等。其中金源公司生产的电视电缆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主要有林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等。生产的池梨,以甜脆可口,皮薄肉嫩而著称,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品,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特产品;生产的蒜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年产3.5万吨,被评为“淄博名牌”,畅销京沪津等各大城市;香椿也是全市闻名的淡季蔬菜。全镇干鲜果产量达1200万公斤,蔬菜年产量达2200万公斤以上,是全市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遍布全镇,是淄博市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基地,淄博市水资源保护地。
发展特色经济,唱响旅游主旋律。我镇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是淄川东水西调工程水源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矿泉水等特色经济,矿泉水厂达到13家,年产矿泉水20万桶,占淄博矿泉水市场总量的一半。梦泉、涌泉等村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镇已形成马鞍山、梦泉、涌泉、孟良台、聚峰等5大景区,红色游、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游等多门类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共达30万人次以上。2008年,淄河镇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旅游强镇。
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总产345.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71公斤,总产达到611.8万公斤。
1979年,口头公社前香峪大队在全市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全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倡科学种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境内的河滩砾石地进行填土造田400余亩,1996年对大口头村、东石门村搬迁后旧村址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220亩。对淄河沿岸修筑堤坝,打深井32眼,维修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沿河阶地浇灌面积305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40.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田面积减少,全乡粮食自给有余,改变吃返销粮现象。2000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5000亩,为“淄河牌”蔬菜面条提供优质原料。
该镇众多的中低山梯田,适宜发展林果生产。以淄博池梨、仁用杏、长虹枣、牛心柿、花椒、海棠果为主,1998年果园面积13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幸福、聚峰两溜。淄博池梨因产于淄河镇池板村而得名,现有结果树3万余株,年产200万公斤。杏有麦黄杏、大臻、油臻、酸臻等42个品种,杏米占全市杏米产量的一半以上,现有结果杏树15万株。淄河镇每年产柿饼40万公斤以上。花椒现有栽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椒皮10万公斤以上。1987年农业结构内部调整, 2002年实施太河库区省级扶贫开发。
淄河镇利用境内山地海拔较高,夏秋季节气候湿润凉爽,淄河水源充沛,大力发展越夏菜、蒜黄、食用菌,1997年对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注册为“淄河牌”,实施万亩“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开发,成为淄博市越夏菜种植示范镇。幸福溜、聚峰溜17个村,利用海拔300—600米山地梯田,种植西红柿、菜花、芸豆。越夏西红柿亩收入1500—3000元。种植面积发展到300公顷。利用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冬春季在河边建窖生产蒜黄,1990年,利用河滩面积300亩,生产面积1500亩,年生产蒜黄800—1000万公斤,总收入1200—2000万元,净收入600—800万元,2002年 “淄河牌”蒜黄被山东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经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批准为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到2000年沿河菜田发展到135公顷,亩收入2000元左右。聚峰村为淄川区最早食用菌生产单位之一,现已有5000m生产规模。
淄河镇利用丰富的野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年出栏肉兔4万只。2000年双泉村引进福建贡鸡,年出栏优质肉食鸡15万只。2002年在西股、池板、陈家等村建起养殖小区,占地面积60亩,入园养殖户15户,养猪、鸡、奶牛等品种,年畜牧业收入40万元。
1983年开始对幸福流域进行小流域治理,到2002年治理面积3859公顷,植树397万株,造林1636公顷,其中经济林5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 %。
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4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49万元,畜牧业收入734万元。 新中国建国初成立口头铁木业社,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副业,先后建起酒厂、粉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厂,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总值6.3万元,1969年建立煤井。1972—1977年先后成立建筑队、磷肥厂、石矿、运输队、陶瓷厂、砖厂、砂场,1978年始,先后办起预制厂、纸箱厂、棉织厂、塑料厂、食品厂、仪表厂、化工厂。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130.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6.2万元。1984年建立(淄博)电缆厂。1994年成立山东金源线缆集团,成为全镇的龙头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金盘牌”电视电缆荣获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主要出口西欧、东南亚各国。1985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546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07万元。1992年建立淄博柳泉矿泉水厂、翻砂厂等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以开发矿泉水为主,建立淄博市矿泉水生产基地,有柳泉、神来、劈山、浩宝、康丽源、神泉、淄龙潭等10家矿泉水厂;1998年,镇办企业金源线缆集团、柳泉矿泉水、淄博阀门厂、淄博染料化工厂、建安公司、淄博泾源酒厂、淄博仪表厂全部进行了改制。
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310家,年末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利税2662万元,实交税金90万元。
第三产业新中国建国初群众入股,办起口头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网点4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62处。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私人承包或拍卖。1993年成立口头基金会,融资总额达到1755万元,1998年10月,根据区里《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的实施意见》要求,多渠道回收清欠资金为股民进行兑付,2001年10月31日摘牌关门。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淄河、幸福、岳阴商业街3条,城子、北镇后季节性蒜黄批发市场2处。利用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旅游业,每年观光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人员613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870万元,实现总收入138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
1987年开始,利用闲散农村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先后成立10支劳务队,在淄矿集团、双沟、埠村、岭子、西河、龙泉等煤井承包煤井采煤或到淄川、张店等企业打工,增加收入,2002年在外务工人员1030人,总收入8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