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芷兰花的寓意

芷兰花的寓意

发布时间: 2022-07-11 05:20:40

1. 芷兰的释义

释义:

“芷”通“芝”,芷兰是蕙芷的简称,指蕙兰和白芷。

①芷和兰,两种香草:芳若芝兰;芝兰生深林。

②比喻优秀子弟:芝兰有秀;芝兰重茂。参见“芝兰玉树”。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按《荀子·宥坐》作“芷兰”。芷亦芳草,作“芝”者借字。也比喻才质之美。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首咏兰诗不仅仅写出了兰花的特点,也刻画出兰花的品格和可贵的情操。

(1)芷兰花的寓意扩展阅读:

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为兰科,地生兰。它的名字由来,因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游历于此留下的绝妙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

文学涉及: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翻译: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2. 人们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请把下面的花木的象征意义写出来~十万火急呀呀呀呀呀~`

竹子:劲节刚直,坚韧不拔,有气节。 (贬义)外强中空,腹中无货。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崇高圣洁,古淡清雅,君子之花。 也有宗教意义上的洁白无瑕和圣洁。 也用于形容恬静清淡,优雅丽质的女子。 兰花:"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花中君子,百花之英,美好、高洁、贤德 ,淡泊、高雅 。 牡丹:富贵之花,雍容华贵。 红豆:爱情,相思。 梅花:凌霜傲雪,坚强高雅。高风亮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凌寒飘香,铁骨冰心。是中华风骨的象征。 菊花:淡泊明志,高洁傲岸。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故为归隐之花。 也有长寿的寓意。 松柏:孤傲耿直,坚强不屈。 并蒂莲:吉祥喜庆,善良美丽。夫妻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恩爱和美。 也用于形容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在民间是吉祥的征兆。 万年青:富有、吉祥、太平、长寿的象征.

3. 中国国花蕙芷什么意思

蕙芷是蕙兰和白芷的合称,也是王者之香的代名词。

蕙兰原产中国,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花是我国珍稀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

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夫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可谓证明中国兰和伞形科白芷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白芷,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4. 芷兰 是什么意思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首咏兰诗不仅仅写出了兰花的特点,也刻画出兰花的品格和可贵的情操。
我国兰花的种类很多,就兰科植物来说,可分为地生兰、气生兰两大类。人们最常见的有春兰、建兰、寒兰等。多丛于空气潮润,山谷溪边或树木庇荫之处。
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为兰科,地生兰。它的名字由来,因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游历于此留下的绝妙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后人(清)张之洞“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的精妙构思,浓缩出极其动人的诗情画意。芷兰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叶柄中间盛开一束束小小的黄花。幽香向四周弥漫,这种香味既不象玫瑰花的香味那么强烈,又不象桂花的香味那样甜腻,也不象梅花的香味那样清淡。但却朴素大方、爽心惬意、馥香袭人。乃有“香祖”或“国香”之美誉。敢问,君以为然否?然也!!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这些具体生动的描绘,也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
芷兰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韵致,自然会赢得人们各种赞誉和喜爱。一来花朵纯真质朴,无需浓妆艳抹,更无俗气媚态。正如洞庭第一长联中所云:“沅芷南芬,澧兰北秀”。这个“秀”可谓得体佳丽也!是一种内在美,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二来由于圣洁高雅,幽居深谷,不趋炎附势,“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人们常把它与“常德德山有德”相题并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世外桃源》中也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事实上,都是芷兰繁衍的生命群体,确为正气所宗。凡是邪恶、腐败之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君不见,两千多年前的兰心慧质的孟姜女,就是从澧州嘉山脚下起步千里寻夫,她的深情、以及她的无怨无悔、忠贞不二的精神,不正是清心去邪、香满乾坤的中华民族文化芷兰吗?
澧县三面环山,东濒洞庭,腹地澧阳平原,澧水径流其间,山、川、平、湖,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繁盛,素鱼米之乡。先秦为楚国属地,据说当年孔子游说到这里,见澧水两岸落花满地,芳草连天。不禁谓然长叹“习习谷风,以阴为雨。何比苍天,不得其所。时人阐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孔子爱兰,把自己也比做芷兰了。《周易》中“同心之言,其嗅加兰”。被老人家解释为同心协力的人,气味象兰花一样芳香。可见,夫子爱兰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唐代大诗人李群玉更是为家乡芷兰所陶醉。特地把家由城内迁至城外仙眠洲(今县委会对面一带),建宅名“水竹居”修身养神,惟吾德馨。对此好友周朴有诗曰:“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知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李群玉诗》等传世诗文自然飘逸,舒卷自如,表现了一种执着、坚毅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
1961年秋,毛主席看完《离骚》后,沉思片刻,挥笔写下《七绝、屈原》光辉诗篇。“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其中“椒兰”二字为申椒和芷兰,皆为芳香植物,在这里比喻贤德之士,赋予兰崭新时代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风格。
澧阳大平原怀抱万顷孕育生命的沃土肥壤,向山间落叶腐殖了的海绵地,似乎折枝也能绽出新绿,是一片有感情和智慧的土地。近代的蒋翊武、林伯渠等生于斯长于斯的仁士志杰,把“澧有兰”特有的芳香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由得令人平添一份自豪!而澧州人习惯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改革开放的大花园中又迎来花满古城,香满万家的瑞祥佳气。粮、棉、油丰收在全省举足轻重,全国劳模、状元、先进个人比比皆是,不知有多少“花中君子”默默地、悄悄地用青春把美好家园装点``````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不仅菜篮子盛了、花篮子也更妍了。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澧人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灵感,总结出“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的养兰十二字诀,市民还竟以花卉相馈,送人一份美丽的惊喜,表达一种人间和爱的情味。专业花农根据芷兰生长田间要求不高,喜半阴半湿等特点,还培育出深黄、浅红等花色的园艺栽培品种,作为一种室内盆景花卉,可供长期观赏。最好的新品种花朵多,细叶纤长,浓绿而又光亮,其造型千姿百态、美则美矣!平时家里摆上两盆显得生机盎然,如果悬挂空中成“吊兰”则另具一番极高情趣,观其叶潇洒、优柔、随风而动,好象欲说自己的喜悦。同时也更加烘托出花朵婀娜、清丽、高雅的神韵。
兰芷溢香处,人步画图中。神清气满,小康醉人啊!

5. 芷在名字中的含义是什么

芷的本意香味令人止步的草,即白芷与杜若。芷在名字中的含义一般是专指芳草和兰花比喻美好的属事物、品行。

一、笔画:“芷”字共有7画,笔画顺序为:横、竖、竖、竖、横、竖、横

二、读音:zhǐ

zhǐ的声母:zh;韵母:i;声调:第三声。

三、解释:芷,名词;形声。字从艹,从止,止亦声。“止”意为“停步”。“艹”本指草本植物,这里指香草。“艹”与“止”联合起来表示“香味令人止步的草”。

(5)芷兰花的寓意扩展阅读

相关词组:

1、白芷[báizhǐ]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川白芷、浙白芷、滇白芷等多种。夏季开伞形白花,果实长椭圆形,根入药,有祛风解表、散湿止痛等作用。

2、兰芷[lánzhǐ]

兰草与白芷。皆香草。

3、芳芷[fāngzhǐ]

香草名。

4、芷卉[zhǐhuì]

芷:芷若,一种香草名。卉:草的总称。喻指芳香美好。

6. 静若芷兰是什么意思

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为兰科,地生兰。它的名字由来,因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游历于此留下的绝妙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 静若芷兰一般形容一个女孩安静、优雅、美妙。

7. 为什么兰花是花中君子

兰外形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气质,非常受古今文人的喜爱,被称之为“花中君子”。人们喜欢将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可见兰花的寓意之美好。

在我国,兰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因此,我国兰花的花语自然也带上了这样的意蕴,美好、高洁、贤德,这是我国的兰花花语。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爱国诗人屈原养兰、赞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

所以,人们认为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朴”、“贤德”、“贤贞”、“俊雅”之类的象征,又因为兰花品质高洁,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且,人们常常将兰花与菊花、水仙、菖蒲合称为“花中四雅”,或者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

(7)芷兰花的寓意扩展阅读:

兰花的诗句

1、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翻译:芷兰生长在森林,不因为没有人而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生活操劳而改节。

2、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唐·韩愈《幽兰操》

翻译: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们不去采摘兰花佩戴在身上,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

3、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唐·李白《古风》

翻译: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

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翻译: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泡进了小溪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5、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清·刘灏《种兰》

翻译:兰花生长在幽谷里面,没有人赏识,一个朋友在东侧的轩中种了些,拿来送我。

8. 兰花的寓意是什么

兰花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

兰花一般形容人君子,常形容女人空谷幽兰。

文心兰:隐藏的爱

剑兰:高雅、长寿、康宁

兰花的花语: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

(8)芷兰花的寓意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兰花是一种风格独异的花卉,它的观赏价值很高。兰花的花色淡雅,其中以嫩绿、黄绿的居多,但尤以素心者为名贵。兰花的香气,清而不浊,一盆在室,芳香四溢。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古人这首诗将兰花的幽香表现得淋漓尽致。兰花的花姿有的端庄隽秀,有的雍容华贵,富于变化。兰花的叶终年鲜绿,刚柔兼备,姿态优美,即使不是花期,也像是一件活的艺术品。“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斛比,看叶胜看花”。这首诗就是用来形容兰叶婀娜多姿之美。

9. 兰花的花语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花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 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 兰:幽玄高雅、超凡脱俗,可以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而做为一种投资,兰花经济也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兰同时也可以做为商的象征; 儒学中深厚的“兰情结” 作者 南通大学博导 周建忠教授 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人类的图腾崇拜。 兰是花之骄子。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它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图腾与兰: 介入人类精神生活的肇始 图腾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模式。兰花作为个人图腾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人就是图腾,图腾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图腾来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图腾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忽隐忽现存在着的保护神。图腾崇拜到后来慢慢淡漠了,成为人类遥远模糊的记忆,但在后代生活中,还能找到它的痕迹。《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这个故事中的“征兰”之义,正是图腾文化的体现。离开了图腾文化,就无法理解故事中兰花的神秘性与特殊性。不仅历史典籍中留下了图腾文化的痕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此类例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兰,正是远古个人图腾痕迹的表现特征,“兰芝”,即“芝兰”,“芷兰”,就是兰花。“兰花”的图腾意义在诗中亦有明显的表现,如刘兰芝投河自尽前,焦仲卿对其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严霜笼罩,煎逼庭兰,则意味着主人公的生命悲剧即将发生,就像郑穆公“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预言征兆一样,这是兰图腾文化的深层制约与潜在影响。通过“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渗透着多少世纪以来由秘传的崇拜传统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的难以理解的奥秘”。兰即是这样一个“原型”。 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与兰建立了各种的关系。 这些兰文化的初期形态充分说明,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人(我们可以视他们为儒者的前身),他们大量地接触兰、运用兰,虽与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的伦理涵义,却为以后孔子对兰的审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与兰: 奠定了兰的文化内涵 “兰当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如《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兰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 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 郑思肖与兰: 兰文化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一种文化能够存在的根基,同时,又不断应对现实的动荡带来的挑战。而这动荡在中国社会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在这种时候,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完整的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咏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其《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兰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题兰石》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郑思肖的画兰传统,直接影响到漫长的画兰历史。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 明代·佚人《兰花》图(旅顺博物馆藏)有王武题诗:“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诸升《兰竹图册》(旅顺博物馆藏),亦画兰不画土。清·原济(石涛)《芬兰图》(南京博物馆藏)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济等人画风的扬州八怪,亦以画兰擅长,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郑燮画兰尤为著名。 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陈之藩与兰: 文化游子的眷恋情绪 陈之藩著有《失根的兰花》。 作为海外游子,在异国看到故乡的花草而产生感慨: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最后,作者写道: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这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但全篇几乎没有对兰花形、色、香的种种介绍,只是围绕“国土沦亡,根着何处”立意,用“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人,以“失根的兰花”喻飘零异邦的人及其悲凉惆怅的心情。“失根的兰花”成为文中情思的聚合点,使故国之思,故园之恋表现得更深沉、真挚。 陈之藩用“失根的兰花”自喻,足见他深厚的儒学素养。因为兰花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从话语层面看,作者思恋的是故园的“花花朵朵”,是“故宫的石阶”,是“母亲”;从历史意蕴层面看,他思恋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陈之藩说:“是多少多少年的历史,才产生一点传统;是多少多少年的传统,才产生一点风格。”这种对正在消失的传统与风格的珍爱,是“失根的兰花”的深层寓意所在。他与郑思肖的不同之处在于,兰花作为儒学传统人格的象征,在郑思肖笔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养它的国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陈之藩的兰花失去的与其说是国土,不如说是“兰花” 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陈之藩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游子,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游子。 从上文可以看到,兰与儒学传统中的人格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对它的文化内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后,兰文化显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学人格进行调整、补充。 人们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兰的品格中读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将兰推为“王者之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念的赞赏与珍视?但在种种变化之中,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兰在儒学人格的象征谱系中有着“王者”的地位,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但也说明了儒学中浓厚的“兰情结”。

热点内容
猪蹄红盆栽花 发布:2025-08-28 18:47:51 浏览:958
盆栽雾松图片大全 发布:2025-08-28 18:42:56 浏览:255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酒店 发布:2025-08-28 18:34:51 浏览:597
一朵枯萎的玫瑰花 发布:2025-08-28 18:28:03 浏览:862
画兰花的忌 发布:2025-08-28 18:18:19 浏览:473
郑州东花卉市场 发布:2025-08-28 18:13:22 浏览:849
盆景根大了 发布:2025-08-28 18:12:02 浏览:182
油茶花黄得 发布:2025-08-28 18:03:24 浏览:212
兰花香结局 发布:2025-08-28 18:01:13 浏览:486
浪漫七夕情人节手抄报 发布:2025-08-28 17:54:17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