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玉兰花画
1. 古代国画花鸟最厉害的人
黄筌(约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黄筌多画宫中异卉珍禽,徐熙多写汀花水鸟,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又因黄筌及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被称为“院体”。
2、五代后蜀 黄居寀
黄居寀(933-993以后),五代十国名画家黄筌之子。善画花鸟山水。黄筌父子之画艺,在北宋初期尚成为图画院评定优劣之标准。
五代后蜀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台北故宫藏
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
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五代后蜀 黄居寀 花鸟
五代后蜀 黄居寀(款)玉堂富贵图
3、五代南唐 徐熙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大师谢稚柳的落墨山水就出自徐熙的“落墨”法。
因不屑于踏入仕途,终生置于画院之外,故后人称他“江南处士”或“江南布衣”。
五代 徐熙 玉堂富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堂富贵》此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
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4、北宋 崔白
崔白,北宋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
宋 崔白 双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布置生动,而秋风飒飒竹树摇撼,山草皆靡,风势甚烈。整幅画面诗意之浓郁,有声有色,真堪称一幅“西风颂”了。而体物之精,笔势欲动,诚如黄庭坚称崔白之画为“盗造物机”,大得自然野趣,偶然着笔,巧夺天工。
北宋 崔白 雄鸡傲睨图
作品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维妙维肖。
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鸟雀衬托下,显得格外浑穆恬澹,苍寒野逸。此图树干的用笔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浑然不分,造型纯以墨法,笔踪难寻。虽施于画上的赭石都已褪落,但丝毫未损害它的神采,野逸之趣盈溢于绢素之外,有师法徐熙的用笔特点。
北宋 崔白 秋浦蓉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 崔白 沙渚凫雏图册页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5、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一位艺术家皇帝,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
宋徽宗赵佶 芙蓉锦鸡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名画中的精品,风格殊异、妙笔纷呈。
《芙蓉锦鸡图》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元素达到完美的统一,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传千古。
宋徽宗赵佶 五色鹦鹉图
宋徽宗赵佶 腊梅双禽图页
宋徽宗赵佶 梅花绣眼图
6、明初 边文进
边文进,即边景昭(约1356-约1428),为明初重要的宫廷花鸟画家,画风延续北宋黄筌画派工笔重彩传统,并融合南宋院画风格。
明 边文进 三友百禽图
边文进的这幅《三友百禽》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画中近百只禽鸟,品种各异,而且都能找到真鸟的原型,生物学家皆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
百鸟皆各具姿态,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
《三友百禽》鸟的画法不但继承了南宋的传统,更上追到五代黄筌的画法,勾勒后着色,着色后再加勾,色与墨皆比黄筌画得厚,但比南宋画秀雅,从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气息和边氏自己的风格。
明 边文进 四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边文进 花竹聚禽图 上海博物馆
明 边文进 双鹤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明代 吕纪
明代的吕纪(活动于1439-1505),以花鸟画著称,他的花鸟设色鲜艳,生气奕奕,被称为明代花鸟画第一家。
吕纪绘画风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水墨为主略淡彩,用笔较为豪纵,另一类则是设色浓丽,用和工致,具有富丽的宫廷装饰趣味。
明 吕纪 杏花孔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以一姿态优雅的盛开杏花树圈围出一对姿态各异的孔雀,周围红白牡丹盛开,树梢麻雀跳跃,画面用色华丽且细致,整体呈现一既优雅又不失热闹的景象。杏花为春天的象徵,孔雀与牡丹意指富贵,而「雀」与「爵」谐音,则暗示高官禄位,为原本富丽堂皇的表现更添吉祥寓意。
明 吕纪 秋诸水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烟岚迷漫的秋夜,明月半悬。芙蓉、芦苇坡地栖息豆雁四只,三已入眠,一对月长鸣。
幅中画花鸟的笔法工细而不刻板,画坡石则写意。不但表现雁群夜间栖息时,由一雁警戒守夜的习性,也画出秋夜的凄清,并寄托著借时、借景抒发情怀的心境,是表现吕纪结合工写,擅于掌握情境气氛特色的代表作。
明 吕纪 毛鸡图
明 吕纪 秋诸水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萧疏雪景,江天如墨。群凫畏寒相依,多已入眠,衰柳上栖息著冻雀寒鸠。作者充分掌握真实情境的氛围,令人体现冬日的寒意。笔墨色泽展现吕纪浑厚的风味,但更为朴实简洁,和其别的作品相比较,更添一层古朴的趣味。
8、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
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荷石水禽图 旅顺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野塘双雁图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巨石苍鹰
9、清 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清代宫廷画家。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
清 郎世宁 锦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郎世宁 仙萼长春图册
10、清 沈铨
沈铨(1682-约1760),清代画家。沈铨以花卉、翎毛见长,亦擅仕女。其花鸟画远宗“黄家富贵”,师法吕纪,从明代院体脱颖而出,笔墨工致,设色艳雅,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达到了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有声有色”的境界。
2. 国画玉兰花如何提款
国画中的玉兰花多为白色,是简单而又纯粹的花儿,有着玉一般的质地和高雅。提款可用明代睦石的《玉兰》。
《木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国画的提款称为落款、款题、题花或者是款识。在画面上题写诗文称之为“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或者是铃盖印章等称之为“款”。
3. 玉兰花诗句经典两句
莫拟轻舟去沅湘,春来殊爱雪枝香。
东阑柳絮颠狂甚,总向阶前赚谢娘。
——唐代:张乔《玉兰花》
-2-
初如春笋露织妖,拆似式莲白羽摇。
亭下吟翁步明月,玉人虚度可娄膏。
——宋代:陆文圭《亭下玉兰花开》
-3-
内史北轩多种竹,隐居南洞少栽花。
蓝桥西路青青处,拾得璚儿似虎牙。
——宋代:陈辅《玉兰》
-4-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宋代: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5-
霓裳片片舞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明代:眭石《玉兰》
-6-
清露初擎出晓窗,孤生明润世无双。
十年花下多怜汝,相接瑶枝到海邦。
——明代:陈子壮《玉兰》
-7-
花开不是辛夷种,自得凝香绕紫苞。
昨夜月明庭下看,恍疑罗袖拂琼瑶。
——明代:陈淳《玉兰》
-8-
玉花千队映华筵,胜赏须知异隔年。
香透纱窗疑郁烈,影摇庭月斗婵娟。
歌停莫使空金斝,赋就凭谁襞绛笺。
若向杨州比琼树,未应声价让渠专。
——明代:文彭《玉兰花次韵》
-9-
千花红紫艳阳看,素质摇光独立难。
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徵兰。
唐昌的的春犹浅,汉掌亭亭露欲漙。
几曲后庭传乐府,张星和月正阑干。
——明代:张茂吴《玉兰》
-10-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明代:文徵明《玉兰花》
-11-
堂北玉兰开太早,堂西红梅落故迟。
露盘乍映金狄掌,如意未击珊瑚枝。
流霞回雪态争出,月堕风清愁自知。
为报江妃长倚醉,阿环相见莫相疑。
——明代:王世贞《今年三月朔舍弟山池红梅未谢玉兰盛开乘兴有作》
-12-
问花神、何事亭亭素玉。忍抛冷艳在空谷。笑领东风无路,着意拘束。困杀您、霜寒露宿。
年年无计,早把春光占足。此情和恨半含蹙。谁似我,去空回,一样幽独。好记取、待惊郎目。
——
4. 这副玉兰花原画是谁画的呢,或者那里能找到这副工笔玉兰的全画
不知名。个人喜欢不代表就是一定画的好。
建议网上搜搜于非闇、王道中的那才是好东东。
5. 玉兰花怎么画
6. 国画玉兰花的画法步骤
玉兰花的画法步骤,首先必须要对玉兰花进行有效的观察,把它的形态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然后再用颜色进行有效的绘画。
7. 画玉兰花怎么画
首先最好画水彩滴!!注意哦,颜色要偏淡,水多一点。
我有照片,不过是实物,不知道你需不需要(下面)。
我只是按照我画画的技巧说的,希望对你有用!!
8. 君子四友是什么
梅兰竹菊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加上兰,称为“四友”。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即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明末郑思肖善画兰,而且兰无根,即寓意为河山破碎的无根之忧。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