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柳河荷花

柳河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7-07 22:40:51

A. 对对联 吉林省柳河县城市宣传语“一城柳色一城河” 求对仗的上句或者下句

满地春香满地路,一城柳色一城河
(满院春香满院绿,一城柳色一城新)
四壁岩新两壁书,一城半城河
楼上说的对,却有仿写济南大明湖对子之嫌

B. 表达“分别离别”的诗句有哪些

  1. 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 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释义: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3.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释义: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4. 唐代: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释义: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5. 唐代: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释义: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6. 唐代: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释义: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7. 唐代:陆龟蒙《别离》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释义: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8. 唐代: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释义: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9. 唐代: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释义: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10. 唐代: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释义: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11. 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释义: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C. 魏燮均如何咏沈阳

魏燮均:戊辰大水行

清代后期的内忧外患和在沈阳地区发生的重要事变,必然会使在这里生活居住或在这儿任职的文人们受到触动,并会在他们的诗文中得到反映。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以魏燮均为代表的诗人们在他们的诗词中,以对民生的关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写了许多反映灾难接踵、黎民饱受折磨的诗篇。如《戊辰大水行》——

黑云漠漠西南起,雨龙飞出苍溟里。

正逢渴旱望云霓,长风吹下天河水。

戊辰五月逢壬寅,一朝大雨兼连旬。

万山齐涨水怒发,涧溪百道成河津。

依山垄陌尽冲断,怒湍激石压田畔。

岩根古道少人行,截然崩坏为高岸。

众流莽莽趋汎川,汎川复溃灌平田。

高禾露穗短禾没,四无陆地惟撑船。

枝渎穿村变泽国,童号妇叫失人色。

阳侯鼓浪走户庭,鸡豚已被蛟龙得。

柴河汹涌东奔来,入辽不下还盘洄。

地无尾阊泄其势,狂澜湓溢如轰雷。

滨河居民少完屋,夜半惊逃上林木。

仓皇呼救更无舟,浪挞身翻葬鱼腹。

须臾水国添新鬼,罔顾爷娘与妻子。

新丧未殡新嫁初,棺漂奁泊洪涛里。

生死无人问水滨,此时难觅勇泅人。

闾阎半作波臣宅,黎庶翻成淖国民。

昨日城中有来客,骇闻水势围城郭。

粮艘直抵北边门,布帆齐向城根落。

满城人士惊且惶,登城观叹何汪洋。

忆昔乙酉甚丙午,无此浩翰兼天长。

二麦无秋及五谷,隰田大歉山田熟。

马无刍豆人无粮,翻羡耕民住岩谷。

君不见兵革之后多荒年,更逢壬子水滔天。

鳖辞故穴塞河走,端阳雾起浓于烟。

又不见去年祝融肆炎赫,焚毁城乡千百宅。

况经疫疠继妖氛,纵横尸骨撑天白。

吁嗟乎,

频年灾异警苍生,造物无情实有情。

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

魏燮均,字子亨,又字公隐,号铁民。辽宁铁岭人,清咸丰年间贡生。工书法,善诗词,是清代辽海名震一时的诗人。他一生作诗词三千余首,仅存于《九梅村诗集》中传下者就达一千七百余首,不唯在当年辽沈首屈一指,在明清两代诗人中也堪名列前茅。

魏燮均青少年时代是在铁岭城南八里庄与红杏山庄度过的。拔贡后,曾先后在昌图、海城、辽阳、金州、岫岩、沈阳等地入幕府做幕僚,并曾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进京谋职。由于一生布衣,他熟悉并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又多在幕府中出入,谙熟官场风云及清后期官宦腐败,所以他在诗词中始终关注百姓的疾苦与国家的命运。他在金州当幕僚时,目睹了辽南地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陷入极度困苦之中,出现大批逃亡者,痛心疾首地连写《荒年叹》《赈灾行》《流民行》三首长篇歌行,如泣如诉地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的苦难:“愁云蔽海隅,白日无辉光。饥民四野哭,怨气干穹苍。……树皮早食尽,安得藜藿汤?忍饥甘待毙,掩户全家僵。触目惨何极,酸侧泪淋浪。”这血泪的控诉,读来令人酸鼻。有若唐代大诗人杜甫《三吏》《三别》的艺术感染力。魏燮均也正是以这样一种创作精神,又写出了《戊辰大水行》。

魏燮均画像

戊辰,即同治七年(1868年),魏燮均五十六岁,已是两进两出北京回到铁岭、沈阳一带谋事,阅历的丰富,对弱者的同情更增,所以他以诗反映这次他亲睹的水灾时,激情倾泻而出。诗的前四句,极言洪水的来势凶猛:“黑云漠漠西南起,雨龙飞出苍溟里。正逢渴旱望云霓,长风吹下天河水。”这末一句把洪水喻为“天河水”,是“长风吹下”,把洪水的势不可挡以简练语言作了交代。从第五句至第三十六句(“黎庶翻成淖国民”),诗人挥洒笔墨勾描了洪水突至的破坏力,对大自然、对农田、对城乡的老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灾害。“一朝大雨兼连旬”,写这场大雨连下了二十多天。“万山齐涨水怒发,涧溪百道成河津”,写各处山洪齐暴发,至使过去的一条条小溪都成了大河倾泻而来。“依山垄陌尽冲断,怒湍激石压田畔”,写高处的道路全被冲断了,激流冲下的山石压向了耕田。“岩根古道少人行,截然崩坏为高岸”,写岩石下面的古道也被冲坏了,成为“高岸”。“汎川复溃灌平田”“柴河汹涌东奔来”。写奉天所辖铁岭境内的两条河:汎河与柴河的大堤都崩溃了,汹涌的洪水向辽河涌来。“汎川”,即汎河,是辽河一支流。“柴河”,也是辽河一支流,由东向西流入辽河。“入辽不下还盘洄。”在说汎河、柴河之水涌入,辽河水位依然居高不下,继续回旋向省城奉天涌来。在这洪水肆虐的情况下,人的力量显得连招架之力也无,只有被动受淹。“高禾露穗短禾没,四无陆地惟撑船。枝渎穿村变泽国,童号妇叫失人色。”“阳侯鼓浪走户庭,鸡豚已被蛟龙得。”写庄稼都被淹没了,放眼四望已不见陆地只能撑船。穿过村子的支流(“枝渎”) 把洪水带进村庄,村庄也成了一片水国,孩子号哭女人喊叫,人们个个大惊失色。洪水滔滔已进入庭院,鸡猪类的家畜也被淹死了。“阳侯”,传说中的波神,典出《淮南子·览冥》:“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原注云:“阳侯,陵阳国侯也。其国近水,汆(溺) 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因而,“阳侯鼓浪走户庭”,是写洪水已进入百姓庭院。受洪水侵扰最严重的地方,更是惨不忍睹:“滨河居民少完屋,夜半惊逃上林木。仓皇呼救更无舟,浪挞身翻葬鱼腹。须臾水国添新鬼,罔顾爷娘与妻子。新丧未殡新嫁初,棺漂奁泊洪涛里。生死无人问水滨,此时难觅勇泅人。闾阎半作波臣宅,黎庶翻成淖国民。”这是何等凄惨的景象,在洪水中爬上树木的人也难免葬身鱼腹成新鬼,谈不上照顾父母与妻儿,那尚未出殡的棺材和新的嫁妆首饰盒(奁) 也被卷入洪涛。

昔日居民区这时已成一片水泽,老百姓也都成了水国的臣民。第三十七句至第五十六句,为全诗的第三层次,借城中来客之口,写洪水席卷过后城周也是一片“汪洋”的景象,进而通过对往次洪水的回忆,直言此次水灾的严重和祸不单行的双重灾难。“昨日城中有来客,骇闻水势围城郭。粮艘直抵北门边,布帆齐向城根落。满城人士惊且惶,登城观叹何汪洋”六句诗,借城中来客之口,写洪水第一个洪峰过后,城区被洪水围困的情景,运粮船已可抵达城根,惊惶的城里人向城外看去一片滔滔洪水!洪涝之严重,由是可见。“忆昔乙酉甚丙午,无此浩翰兼天长”二句说,“乙酉”(道光二十九年)“丙午”(道光二十六年) 也都有洪水,却都没有此次洪水之大且时间这么长!“二麦无秋及五谷,隰田大歉山田熟。马无刍豆人无粮,翻羡耕民住岩谷”四句是写山麦大麦、五谷杂粮到秋天都没收获了,低洼地减产只有山田还可以。这样势必会发生马无草料人无粮食的局面,反而会羡慕住在山里的人呢!“君不见兵革之后多荒年,更逢壬子水滔天。鳖辞故穴塞河走,端阳雾起浓于烟”这四句,诗人是凭经验或农谚(农谚云,每逢壬子水滔天,只在正月上旬看。而作者记忆,三月初九日柴河有鳖数万,障蔽水石,下徙于辽河,又端阳大雾皆主水) 判断这次发大水的缘由。“又不见去年祝融肆炎赫,焚毁城乡千百宅,况经疫疠继妖氛,纵横尸骨撑天白”这四句是回顾水灾的头一年还遭遇了一场大火(“祝融”,传说中的火神)。加上随后一场“疫疠”(同治元年瘟疫流行,死亡相藉。三、四、五年贼氛蹂躏,死亡更多),使这里染上传染病,受到胡匪祸害,尸骨被扔到处都是。诗的最后,“吁嗟乎,频年灾异警苍生,造物无情实有情。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四句是诗的收尾,诗人借事抒怀,发警世之语。他说,频频发生的灾害在警告时人,造物主看似无情实际是有情的。假若人们都思消除腐败贪婪的祸根,人间自然就会没有劫难而天下太平了!这是诗人面对频繁的灾难而发出的对美好世界的呼唤,也是一个理想境界,充分显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魏燮均面对戊辰一场大水灾而憧憬“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同样显示了一位心怀黎民百姓的诗人的高尚情怀。吴桐云在评价魏燮均的诗时说:“杜陵谁嗣响,萧统自高楼。抗坠元音合,酸咸臭味投。”就在说魏燮均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我以为这也是历史上辽沈诗人吟咏沈阳的诗歌中颇为可贵的一个方面。

魏燮均:万泉河同诸友人月夜泛舟魏燮均手稿

魏燮均一生近八十年生涯中,曾多次到过沈阳,还曾在同治末年被盛京司寇铭鼎臣礼聘为上宾,在沈阳长住过一段时间,他的诗集《九梅村诗集》也是铭鼎臣资助出版的。从现存的诗作看,有几十首是以沈阳风物为题材的。青年时代他第一次到沈阳与诸友人游万泉河一次就连吟五首诗,其后每过沈阳都有诗作,如《沈阳道中早发》《大风渡巨流河》《题永安桥》《出陪都作》《出省城道中作》《沈阳遇故人马西冈秀才即招酒市小饮》《新民屯道中》《沈阳客馆夜坐感怀》《夏日与鼎臣司寇游万泉河因忆旧游感赋》《将之沈阳留别故园》《李小南明经迁居小河堰》《晚次永安桥》《宿新民屯》《胡家窝铺》《大石桥望月有感》《沈阳喜晤袁甘泉》,等等。这些诗作,因写作年代不同,境遇不同,背景不同,所反映的沈阳也风貌各异,如写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 的《万泉河同诸友人月夜泛舟》序与诗云——

万泉河在沈阳东门外,俗称“小河堰”。今年夏,余应试省门。友人任六维(钟岳) 侨寓河畔,招余月下泛舟。同吾乡尤铭阁(其胜)、石朗人(玉山)。六维具酒肴,命童子操楫登舟,畅饮为乐。是夕月明如昼,荷花盛开。此岸有杨柳几十株,低拂水岸。绵堤而东,石台高起,上有珠林宝地,宫殿巍峨,称胜境也。归乃赋诗,以志其胜云。

毕宝魁校注《九梅村诗集》

其一

烟波淡淡水云旧,共约良宵放棹游。

难得相逢好明水,大家载酒上红舟。

其二

渔儿打桨下莲塘,仙侣同舟乘晚凉。

谁是主人谁是客,衔杯都望水云乡。

其三

水波荡漾月珠联,一阵香风扑上船。

唱罢采莲人不见,画桡飞过藕花边。

其四

花宫金碧耸鱼缸,上界钟声断续撞。

一片楼台回头望,家家灯火透红窗。

其五

几行杨柳影毵毵,烟净平堤露已酣。

何处渔歌最清绝,两三星火认溪南。

魏燮均在小序中已经言明,这五首七绝,是他二十六岁时“应试省门”时所作。“应试省门”属于府试,考中者为秀才。小序中还简言在万泉河即“小河堰”(小河沿) 与同友月夜泛舟时的情景。我们在介绍缪公恩咏万泉诗与乾隆年间沈仕临诗《碧溪春晓》时,即已说过,乾嘉年间万泉河一带即已成为沈阳风景胜地,并有“万泉八景”评出。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代,至同治年间万泉河一带风光更盛,《奉天通志》卷九十六《建置·名胜·沈阳县》载:“万泉河,《沈阳县志》:在邑城抚近关之东,源出观音阁之涌泉,西流入东水栅,至魁星楼,过虹桥折西南注,逾南水棚,与二道河会,俗呼小河沿。即小沈水也。清波一泓,珠泉万孔,而四时薄涸,故又名万泉河。河之上流,水草丛生,荷花最盛,本沈阳八景之一。”魏燮均在小序中所记万泉河景色与县志所载大体相近,而魏燮均在序中还特别写到小河沿“绵堤而东”的“珠林宝地”,“珠林”在古汉语中意即美好的林木,一般指寺庙处之林木,如唐代沈佺期诗云:“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魏燮均与任六维、尤其胜、石玉山几位友人月夜在万泉河泛舟,有任六维备下酒肴,赏河中莲荷,听寺庙晚钟,畅饮同乐,兴之所至,竟能连吟五首,可见高兴之极。

民国初年万泉荷花

五绝第一首,记友人相邀于良宵游河,恰遇烟波月明好时光。第二首,记“渔儿”操桨,“仙侣同舟”到荷花深处“乘晚凉”(“仙侣”,此处为高雅朋友之美称)。开怀畅饮后,已不拘主宾。第三首,勾描进入荷花深处后,荷花的清香和吟唱《采莲曲》的女人的脂粉之香随风扑面,可惜只闻其歌未见其人,画船(“画桡”) 已从荷花边划走。第四首,记几位友人共游花宫观鱼赏花,夜已渐深,寺院晚钟频敲,万泉河畔灯火阑珊。诗中“上界钟声”的“上界”意为天上,仙界,此处指寺庙。

第五首,记几位友人泛舟后将别万泉时的情境,杨柳枝条袅袅,“烟净平堤”,露已浓,夜已深,而万泉河畔仍是星火点点,渔歌清绝。

五首七绝,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即清代后期沈阳地区的夜生活已非常繁荣和活跃。我们前面已欣赏过明代王之浩的《渡辽河坐新舫中》,了解到浑河渡口处游船之盛。但那时还没有夜间坐游船泛舟的记载。魏燮均在他这组诗作中,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更为我们勾描出当年夜生活的生动画面。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万泉河畔不但有游船供月夜泛舟,饮食业也与之配合,可以供“酒肴”。游船上有“渔儿”操桨,荷花深处有歌女唱《采莲曲》。

而万泉河边的寺庙里,晚钟频传,宗教文化也得以繁荣。这些信息都说明,清代后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盛,文化的发展,沈阳的夜生活也已经初露端倪。

魏燮均:李小南明经迁居小河堰

如果说,魏燮均1838年游万泉河时恰风华正茂,吟咏沈阳时难免会涂染上某些欣喜之色。那么,几十年后,他饱经沧桑再看沈阳,物是人非,感觉自然大异。同是万泉河,魏燮均同治十三年(1873年)笔下的《李小南明经迁居小河堰》诗云——

水云深处闭闲门,风鹤无惊静客魂。

我是武陵老渔父,放舟直访到仙源。

(小南本乡居,因盗警遂迁居省城,又号仙源子。)

时隔三十五年,这一年魏燮均已年过花甲,到万泉河边访迁居于此的友人、秀才李小南。诗的原注字数不多,但“小南本乡居,因盗警遂迁居省城”赫然在目,清晰表明,从道光到同治的三十多年间奉天省乡间治安已大变,盗警频发乡间已难安生,不得不到省城里找个安静之地。这首小诗也正是清代末期沈阳地区社会日益衰败的一个写照。

诗的起句写友人李小南新迁居之所在“水云深处”,闲门紧闭。第二句,“风鹤无惊静客魂”,谓令诗人吃惊的是主人竟会找到不受社会动乱掠扰的好地方。“风鹤”,即风声鹤唳之略语,代指战乱。后两句,诗人自谓为“武陵老渔父”到桃花源来访,以此来抒发自己在动乱中寻求社会安宁和平的愿望。陶渊明在其名篇《桃花源记》中写到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诗人借此以喻自己。“仙源”,即桃花源,也是李小南的别号,此处代指诗人好友李小南在小河堰(沿) 的住处。

魏燮均:途次柳河沟

魏燮均还有一首直接写到当时沈阳农村景象的诗:《途次柳河沟》——

前路夕阳残,风沙浩且漫。

村贫茅屋陋,水落柳河干。

但得假枝息,聊堪容膝安。

便呼无人问,晚馔具何餐。

我们曾欣赏过陈大文写于乾隆年间的七绝《过柳河沟》,柳桥新月,长堤新蒲,把柳河沟在乾隆年间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时的宁静优美写得颇为引人。而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的清代后期农村经济已遭受严重摧残,柳河沟之昔日风光明媚的农村,已是“风沙浩且漫”,“水落柳河干”。前路既是风沙浩大迷漫,只好在柳河沟住上一宿了,村中的小店却是“村贫茅屋陋”。农业经济的凋敝由此可见一斑了。对于一个旅人,对此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但得假枝息,聊堪容膝安”,诗人说:像一只鸟那样临时借助一个树枝栖息一下吧,而客房竟也窄小得出奇,只能伸开腿!(“容膝”,只能伸开腿,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住处条件再艰苦,饭也是要吃的,但这样的乡村小店能吃到什么?诗人在最后设问了一句,没有回答,也不必回答,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通过对投宿柳河沟农家小店的勾描,呈示了清代后期农村日渐凋敝的景象,发出无奈的慨叹。

不论是哪朝哪代的统治者,谁忘却了农民的利益,就忘却了其政权的基础,也就为自己选择了掘墓人。清代后期的农民起义,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可以说和明末的李自成一样,都给统治者以致命的一击。魏燮均的诗作,是从对沈阳地区农村的客观观察中自觉地揭示出了这一必然。

D. 碧流河在哪儿

碧流河发源于辽宁省盖州市棋盘岭山南麓,海拔高程1047m,是大连地区最大的河流。 碧流河
在蛤蚂什岭附近进入大连庄河市。流经庄河市的桂云花、荷花山、城山、明阳和普兰店市的安波、双塔、墨盘、城子坦等8个乡、镇,在城子坦镇的谢屯注入黄海。多年平均径流深305.6mm,多年平均径流量8.6亿立方米。碧流河干流全长156km,直线长约140km,弯度系数为1.12,平均比降1.89‰。大连境内干流长100km。

E. 二年级作文关于南昌万达茂的作文

我的家乡吉林柳河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建筑――世纪广场,世纪广场与长青小学、柳河十中咫尺为邻。
走进世纪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色的地毯,在地毯上点缀着美丽的花朵,有红的、黄的、蓝的、橙的、紫的,真是五颜六色啊。向前看就是最引人注目的音乐喷泉了,每当音乐响起水珠就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像一条飞龙直冲云霄,有的像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还有的像一朵美丽的花。再向前就是世纪广场标志性的建筑“三凤朝阳”象征吉祥,相信柳河人在它的庇护下一定会幸福、快乐的!
再往里走就是湿地公园了,在湿地公园里有一个荷花池,荷花池里的荷花可漂亮了,有白的、粉的、紫的......真是美丽极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世纪广场,怎么样世纪广场是不是很漂亮呀!

F. 文安县都有那些名胜古迹

文安古八景胜水荷香
今霸州市胜芳镇原属文安县。此处原为胜芳淀,过去多栽植莲藕。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映衬盛开的荷花,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绵延数十里,灿如云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景象真有杭州西湖的风采,故称之为胜水荷香。胜芳集市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为直隶(河北省)六镇之一,南来北往的人跨关渡河,胜水荷香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文谭灏影
文谭灏影在文安县城北偏西8公里,急流口乡急流回村的北急流口(自然村)西北边。其地古临漳水,系河道决口急流冲积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萦回,天光倒垂,日影在下,人游览于岸边自有一番乐趣。因年代久远,现仅存二三百平米面积。原有石桥一座,名为“文济”,清代咸丰九年曾经重修过,今已不存。
潭本名“文安潭”,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到过这里,说文安潭的名字是禹王给留下的。
汉桧凌霄
灵集寺内有的两棵高大的桧树。桧树是叶子如柏树、枝干像松树的一种常绿乔木。这两棵树相传是汉代建寺时栽植的。过去十年九涝,洪水频仍,文安洼的树特别少,尤其是桧树在这里更不常见。物以稀为贵,每当秋收之后,地净场光,登高远望,百里大洼一览无余,两棵古偿苍劲挺拔,参天并立于高冈之上,确实很壮观。
唐碑吐雾
唐碑位干县城西北1.5公里相公庄村西头往北300米处。碑是唐朝张仁宪之嗣孙张仲武为张仁宪建立的,距今将近1500年。每当清晨晓雾迷漫,丰碑突兀,人们想象张公当年统帅千军万马,旗旗招展,威武雄壮的气势,美其名曰“唐碑吐雾”。
九川雪浪
为文安遭受洪水灾害的境况一说是在县城东南角眺望城南洼的景象;一说是在曲堤店东南,原大宁桥一带。古代在河间府境内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通深水(此河清代已湮废),经火烧淀(在李庄、南各庄、马武营一带)转流入海。当时曲堤店为众水所汇之区,洪水泛监时一片汪洋。
文安八景其余七景,或为名人遗迹,令人向往,发思古之幽情;或风景宜人,颇具特色,乡人引以为荣。唯此景展示过去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情景,令人难以忘怀。
县志八景九川雪浪云:“邑居众水之会,惊涛洒雪,细浪翻银,鸥阵渔樯,仿佛江南胜概。”在洪水浩劫使文安人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之际,犹能在洪水滔天狂风巨浪之中品出江南胜概,实在不敢苟同。九川雪浪图作者靳之火斤诗云:“频遭昏垫叹怀襄,浪卷残村九派狂。老辈锡名非乐水,愿凭竹帛绘流亡。”确实是文安洼遭受水灾惨状的真实写照,也表现出他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万柳金堤
这是大清河南堤,又称千里堤。因为沿堤栽植柳树,长堤横亘,高柳参天,碧水东流,渔舟荡漾,宛然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堤有柳树的护卫,取固若金汤之意,所以称为万柳金堤。
沿河之堤传自秦汉始修,宋明以后不断重修,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知县史天佑创修大堤,自县西南大、小王东起往北往东,又往东南至王李坟止,全长一百五十里,高大坚固,多少年来成为防洪屏障。据县志记载,此为千里堤的创始。至清朝廷修,上接保定县(个新镇原为旧保定县城)官堤,下至富管营。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知县王湘令百姓沿堤栽植柳树。数年之后,树长至合抱不拢。每逢汛期,伐干为桩,把技权砍下来可用做下桩后填充的软料,间或有短缺则及时栽补。还制定了严厉的禁令,有私自砍伐者严惩不贷。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知县崔启元有诗赞曰:“史公堤上万株杨,不数当年召父棠。为语居人匆剪伐,秋时犹记怒涛狂。”告诫人们说,史县令为人民办事,沿堤栽柳,意义深远,要爱护柳树,不要砍伐,要看到它防洪固堤减少洪水灾害的重要作用。其成为文安一景是当之无愧的。
苏公胜迹
在县城北20公里苏桥镇,北临大清河与霸州相望。因宋代苏洵曾授霸州文安县主簿,故该县曾建桥及苏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废。虽云苏公胜迹,其实苏洵并未到县任职。
《读史方舆纪要》:“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原文如此),当往来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朱彝尊原按:“苏桥,县志谓苏明允(苏河字)故迹,载诗云:‘苏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苏桥自昔传。’然明允为文安主簿以修礼书授秩,未尝赴州也。”
清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苏桥杂咏四首之一:“修礼予之主簿禄,几曾赴任柳河厅?长桥却说老苏建,未读欧阳墓志铭。”三十五年御制题苏桥二首之一:“姚癖陈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礼同修。了知食禄弗任事,宋史删文本细求。”
欧阳修《故文安主簿苏公墓志铭》:“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逐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篡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由此可见,苏洵被礼部抽调纂修《太常因革礼》,因为这不是常设机构,工资无处开销,就把他的职衔转到霸州文安县,按县主簿待遇领工资。礼书修成之后,呈奏朝廷,未等批复下来,他就病故了,当时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 1066年),他活了五十八岁。说明苏洵并未到过文安。
孟母高台
位于大柳河镇东一公里,富各庄村北。原来有一高大的土台,台下有洞,深广莫测,相传为宋将孟良藏母处,台下有碑,题日“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1958年前还有不太高的土台,方圆十几米。
据传说宋将孟良出身贫苦,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幼年鲁莽,好打抱不平,经常与人打架斗殴,不听劝解,可是他母亲到场,一句话他就立刻停手。长大之后虽然粗直豪爽,但忠勇过人。杨延昭任保州(保定)知府时,屡败北国(契丹)入侵兵将,威震三关,在任二十多年,北国人都称他为杨六郎而不敢叫他的名字。孟良深得杨延昭信任,虽为主从,情同手足。三关口在宋朝是幽蓟二州的边防重地:益津关就在现在的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南的河沿上,这条河古称易水,又叫拒马河,就因为河水浅不可渡船,深不能跑马,能阻挡北国骑兵;高阳关也叫草桥关,在高阳县。当时战事频繁,边境很不安定,孟良对母亲特别孝敬,伺候母亲的事都要自己做。可是母亲年纪大了,惟恐为国家尽忠之日长,为母亲尽孝之日短,所以不论转战到什么地方,都用车拉着老母随军,以便早晚侍奉,二十余年如一日。后来老母病故于益津关,孟良痛不欲生,因为连年争战,烽烟不息,没时间把灵枢运回故乡,就由杨六郎百般劝解,后来决定暂埋葬在靠近边关的后方,距离屯集大军粮草重地广陵城不远的大柳河,可以趁押运粮草之机顺便祭扫。为怕年长日久被湮没,就在坟上积土建成高台,希图永远流传。这个传说虽然有些附会,但宋朝杨延昭镇守边关的三关确实是在这一带

G. 芙蓉的种类这么多,你见过哪几种

芙蓉花的品种基本上要用颜色来区分,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美感,芙蓉花种类主要有5种。

1、红芙蓉

花色是桃红色的,花开极美,是深秋时期最主要的观花树木。桃红色的是让人看起来最有气色的颜色,就好像现代化妆都是打桃红色的腮红一样,红芙蓉的花色就好像自己为自己打了胭脂,十分丽动人。

2、白芙蓉

白芙蓉花的花色洁白,形似牡丹花,非常的漂亮,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洁白无瑕的花朵让人看起来感觉非常的纯洁,好像一朵开放在树上的白莲花,让人觉得仿佛仙气十足。

3、黄芙蓉

花色是明黄色的,非常抢眼,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种植,是很受欢迎的观花型树木,它的观赏性也非常高,因为它的花型大,花瓣层层叠放,又有点与菊花媲美的感觉。

4、五色芙蓉花

花色是红白相间的,相融合的非常贴切,好似一对情侣一般缠绵,所以又名鸳鸯芙蓉。 其实五色芙蓉是属于山茶花的一个品种,所以有许多地方都用它来泡茶,名为五色茶,这种茶还非常受人欢迎,而且五色芙蓉的花型娇艳,是许多人喜欢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5、醉芙蓉

属于重瓣花,从清晨和上午初开时花冠是洁白或者粉色的,随着它的盛开逐渐转变为粉红色,午后至傍晚凋谢时变为深红色。

热点内容
情人节晚报 发布:2025-09-09 15:29:52 浏览:47
茶花怎样稼椄 发布:2025-09-09 15:17:48 浏览:662
梅花烙兰馨公主 发布:2025-09-09 15:17:06 浏览:94
七夕赋原文 发布:2025-09-09 15:15:46 浏览:452
荷花素描铅笔画图片 发布:2025-09-09 15:15:44 浏览:190
樱花社团p 发布:2025-09-09 15:03:17 浏览:806
第一朵杏花课文段意 发布:2025-09-09 14:56:40 浏览:57
梅岭樱花谷地址 发布:2025-09-09 14:55:05 浏览:489
做樱花糕点 发布:2025-09-09 14:54:05 浏览:474
微型盆景黑松 发布:2025-09-09 14:53:25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