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海棠瓶模印

海棠瓶模印

发布时间: 2022-07-07 22:14:53

㈠ 大叶海棠花能水养吗

大叶海棠花来能水养,方法如源下:
一、取苗:把多年生发财树、酒瓶海棠从地上挖起或脱盆,去其头部泥土,用水把头部洗干净,剪去烂根或弱根,浸入稀释花卉营养液一天。
二、取容瓶:取双层容瓶各一个,上层容瓶要有底孔塑料筛,下层容瓶是无底孔塑料瓶或玻璃瓶。
三、上盆:把上层容瓶底部挖4-5个小孔,每个小孔约1厘米,把浸稀释花卉营养液的发财树、酒瓶海棠栽在上层容瓶内,根部穿入上层容瓶底孔,放进陶粒。再把发财树、酒瓶海棠稳住,置于下层容瓶上,加入清水和花卉营养液,水至上层容瓶底部,置凉处。
四、管理:
1.每三天用稀释花卉营养液喷洒枝叶,半月换水一次,换水时加进花卉营养液。
2.上盆15天后,发财树、酒瓶海棠长出新根。
3.上盆的酒瓶海棠若带花蕾,20天后开花,若没有带花蕾,30天后长花蕾,45天后开花。
4.若要促进开花,可用花卉营养液注射花枝,每次注射半毫升。
5.酒瓶海棠花凋谢后,从枝头把花枝剪去,促其开花。
6.花期不要将水喷于花朵上,防止落花。

㈡ 唐代瓷器主要有哪些风格

同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

唐代越窑的代表作品青釉瓜棱壶,高20.4厘米,口径8.9厘米,足径9.4厘米。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最精细的越窑青瓷被称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其代表作就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

法门寺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7个函套装着,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在地宫中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发现了2499件遗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

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当时秘色瓷一共埋了14件,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其中地宫门口有一件秘色瓷八棱净水瓶,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

其余13件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其中两件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5朵,非常精美。

还有一件贴着金银箔的装饰盘子,称为金银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可见地位之高。

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浙江境内的瓯窑、婺窑,安徽境内的寿州窑,湖南境内的岳州窑、长沙窑等。

唐代除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外,还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这两大瓷窑被称为“南青北白”。

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的“内丘”就是指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的邢窑。

邢窑生产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邢窑的白瓷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少数。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釉色细润洁白,厚处呈水绿色。粗白瓷胎质较疏松,胎外均敷化妆土。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故“天下贵贱通用之”并非夸张之词。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白瓷作品中出现了新型的瓷塑。

如唐白釉狮子,高10.8厘米,底径6.3厘米。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除了邢窑外,唐代北方生产白瓷的瓷窑还有河北境内的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等。

巩义窑有种特殊的瓷器称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如巩义窑绞胎枕,高8厘米,长12.5厘米,宽8.8厘米。此枕造型小巧,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三足罐也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如巩义窑唐绞胎三足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8厘米。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另外陕西省乾县懿法太子墓发现一件唐绞胎骑马俑,人和马全是绞胎处理,十分罕见,也是唯一的绞胎瓷塑。

在南方,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窑也都有白瓷生产。如在江西景德镇梅亭发现的唐代白碗,白瓷工艺也已经十分高超了。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品种新颖多样,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碗等几乎无所不备;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富变化。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造型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瓷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

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总之,唐代瓷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唐代瓷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

唐代的瓷器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瓷器发展情况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彩,用小点连缀成方形、六边形和花鸟图案,虽简单几笔,却生机盎然。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雁纹壶,通高22.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2.1厘米,长颈、敞口,瓜棱形腹,九棱短流,流腹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坯痕,执手有修,腹内壁未施釉,可见十分明显的瓦槽形拉坯痕,这是长沙窑壶罐类产品一个典型的工艺特征。

该壶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清澈,并有浅开的鱼子细纹,雁纹的彩釉虽有剥落之处,但这非但没有损害其整体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沧桑感。

长沙窑釉下壶这类产品,其纹饰都在流的正下方,该壶纹饰以褐彩勾线,绿彩晕染,其奋飞的鸿雁及其一抹青山,虽极简练,却引人入胜。

浙江省宁波也发现有唐代釉下彩鹿纹壶,彩绘技法成熟,笔法流利,小鹿神态活泼可爱,表现了唐代民间花鸟画的朴素风格。

釉下彩瓷器还有用一首诗作装饰。如有一件瓷壶上题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开创了用诗词装饰瓷器的先声。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瓷器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等,窑址有河南境内的鲁山窑和郏县的黄道窑等。

如唐代花瓷双系罐,高19.9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0.7厘米。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4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所致,妙趣天成。

还有唐代花釉细腰鼓,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鼓为长圆筒形,两头粗,全身施黑釉,饰7道凸弦纹,并于上用蓝彩绘数十块形状随意的斑纹,宛如点缀于黑色天鹅绒上飘浮不定的云彩,沉静典雅而又奔放不羁。

黑釉瓷也是唐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河南省是发现唐代黑瓷最多的地区,巩县发现的有瓶、壶、碗、盘等,一般器形较小,给人以纯朴厚重感。

唐代黑瓷代表作品是塔式黑罐,集中了镂空、堆贴等技法,座上雕镂神像、人物和花卉,盖顶塑一小猴,形态天真活泼,是北方黑瓷的优秀作品。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壶盖与壶口吻合呈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画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此壶既汲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业的高超技艺。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层次清晰。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㈢ 元代金银器有什么特点

元代沿袭唐宋以来的官府手工业机构,设有金银器盒提举司,专职掌管皇室及贵族用金银器的制作与供给。

元代银器的制作中心在浙江和江苏。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

浙西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色者,有嘉兴朱碧山、平江谢君余、谢君和、松江唐俊卿等。

这些大师名匠的作品,传世极为罕见,仅见元代最负盛名的朱碧山大师的名器银槎。槎,是木筏的别称。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于天上的木筏称为星槎。元明以来,酒杯作成槎形,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

该银槎形为破土蟠蜿的老根,桠杈之上瘿结错落,枝杈纵横。一仙风道骨的老者倚槎而坐,右手执卷,专心研读。槎杯是用白银铸成以后再施雕刻的,道人的头、手及云头履等皆铸后焊接而成,浑然一体,毫无痕迹。

正面槎尾上刻有“龙槎”两字,杯口下刻有“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题”行楷14字,槎下腹部刻有“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楷书20字。尾上刻“朱碧山”款识。这件银槎杯造型独特新颖,意韵恬静超脱,极具文人性情,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一件稀世艺术珍品。

元代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金银器制作业十分发达,苏州吴门桥元末张士诚之母曹氏墓发现的一批金银器,反映了元朝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其中盛放整套银质梳妆用品的银奁和银质镜架,既完整又完美。

此银奁呈葵花状六瓣形,通高24.3厘米,共有上下3层,各层之间以子母口套合,上面有器物盖,下有银托盘。

银奁上层盛放银刷两把,银镜、银剪和银刮片各一件。中层内置银圆盒4件,小银罐一件及大小银碟各一件,应该是化妆盒,分别盛有粉、胭脂、黄绸粉扑;下层有银质梳、篦、脚刀、小剪刀、小盂各一件。奁内用具品种齐全,小巧玲珑,制作精细。

银奁的表面和奁内的小圆盒、银篦、银梳、把以及托盘盘心都饰有四季花卉组成的团花,有牡丹、芍药、海棠、荷花梅花、灵芝等,这些传统花卉图案象征着富贵、长寿、喜庆、吉祥。

众多的随葬器皿最精美独特的是银镜架。镜架呈折合式,整体由前后两个支架构成。后支架为主体,架身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由两根竖杆、3根横杆构成,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

中部竖向分为3组:中心一组,上段如木方形,錾饰连续卷草纹;下段为浮雕团龙纹;左右两组,仿佛窗式,装饰各自对称,上下开雕柿蒂形状的框栏,中段镂雕缠枝牡丹。

上部作如意式样的框架,栏内雕镂“凤穿牡丹”,顶端联络有流云纹衬托的葵花。有荣华富贵、丹凤朝阳之意。下部分为支架,底部横档安置活络底板,一饰突起的六瓣葵形边框,中间浮雕鸟雀花草。

前支架为副架,造型与主架下半部完全相同,套八主架以销钉相结合,可开可合。副架上部横杆安置活络面板,一端以双钩斜向连接于主架中部的圆眼,成一斜面以置银镜。

面板饰六瓣葵瓣边栏,内饰浮雕太阳和寓意月亮的月兔。日月象征君后,比喻圣贤,这日月图像构思在置镜的面板,别有妙处。主副支架栏杆出头部分均作如意头,象征吉祥。

银镜架设计构思新奇,仿木制框架式结构,折合式支架,开合自如。造型豪华端庄,雕镂的装饰玲珑剔透,虚实相宜,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这些纹饰,装饰繁缛,工艺极其精湛,全是用锤子工夫,一凿又一凿精心锤敲出来的。镜架上的纹饰犹如浮雕,凹凸得宜,层次分明,凿子如刻刀,凿凿清晰,点点均衡,敲击之后,龙腾四海,凤舞九天。

江苏省金坛洮溪发现有元代银盘,口径16.5厘米,板沿浅腹平底,在底部刻有阿拉伯文的回历纪年铭文,经译为回历“714年1月”,即1314年。这为探讨窖藏的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洮溪还发现了一件元梵文盘,其口径14.8厘米,板沿浅腹平底,盘口沿刻一周回纹,盘底上压印梵文,周围一圈为韦驮之降魔杵,梵文经鉴定为六字真言的首字“唵”。

元代金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元代由于历史较短,金银器为数不多。然而从文献材料上看,当时的金银器饰品并不稀见。

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金银器相近似,其中银器数量多。金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

元代大多数金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洮溪元代窖藏蟠螭银盏,口径6.8厘米,通高3.9厘米。直口圆腹圈足,有一螭虎龙攀缠外壁,头部伸出盏口,螭虎龙的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盏内壁刻云螭纹,盏口外沿印有“范婆桥西徐二郎花银”的戳记。

湖南省津市一处元代金银器窖藏,发现有金器6件,银锭两件,其中两件八棱龙凤纹双耳金套杯和花果金簪最为精致。

八棱龙凤纹双耳金套杯共两件。其中一件通高6.3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3厘米,重95克。金器以黄金制成,敞口呈八棱形,内外两杯相套。内杯口沿外卷,圆底,高3.2厘米。杯内有墨书痕迹,字迹模糊不清。

外杯平沿,口沿下累刻一圈回纹,上腹八棱形,饰对称双耳,下腹内折,底腹圆,焊接喇叭形圈足。纹饰以模印为主,局部錾刻。

八棱之间凸起框内分别模印花卉、龙凤纹。龙作盘曲状,毛发向上飘拂,口皆张,龙鼻上卷,背錾刻点状纹。凤作飞舞状,嘴如鹰勾,翎毛飘扬,凤翅舒展,凤尾舞动,仿佛在凌空旋转翱翔,栩栩如生。该器物纹饰华丽,造型高贵典雅,应为元代达官显贵使用之物。

㈣ 大叶海棠花能水养吗

大叶海棠花能水养,方法如下:
一、取苗:把多年生发财树、酒瓶海棠从地上挖版起或脱盆,权去其头部泥土,用水把头部洗干净,剪去烂根或弱根,浸入稀释花卉营养液一天。
二、取容瓶:取双层容瓶各一个,上层容瓶要有底孔塑料筛,下层容瓶是无底孔塑料瓶或玻璃瓶。
三、上盆:把上层容瓶底部挖4-5个小孔,每个小孔约1厘米,把浸稀释花卉营养液的发财树、酒瓶海棠栽在上层容瓶内,根部穿入上层容瓶底孔,放进陶粒。再把发财树、酒瓶海棠稳住,置于下层容瓶上,加入清水和花卉营养液,水至上层容瓶底部,置凉处。
四、管理:
1.每三天用稀释花卉营养液喷洒枝叶,半月换水一次,换水时加进花卉营养液。
2.上盆15天后,发财树、酒瓶海棠长出新根。
3.上盆的酒瓶海棠若带花蕾,20天后开花,若没有带花蕾,30天后长花蕾,45天后开花。
4.若要促进开花,可用花卉营养液注射花枝,每次注射半毫升。
5.酒瓶海棠花凋谢后,从枝头把花枝剪去,促其开花。
6.花期不要将水喷于花朵上,防止落花。

㈤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它与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流行及元代戏剧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文学艺术对元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深刻影响。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宝纹。琛宝也称杂宝,元代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绘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题纹饰。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俗称大云肩,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因其借鉴于元蒙贵族服装上的肩部织绣纹样而来,故而得名。 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疏朗类型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小器型的多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一)主体纹饰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二)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㈥ 老北京都有什么名小吃和名菜

*北京烤鸭
*吊炉烧饼,也就是马蹄烧饼
*驴打滚,也叫豆面糕
*爆肚
*灌肠
*焦圈
*豆汁
*炒肝
*褡裢火烧
*糊饼
*麻豆腐
*艾窝窝
*排叉儿
*面茶,茶汤
*奶油炸糕
*糖耳朵
*豆腐脑
*炒疙瘩
*豌豆黄
*芸豆卷
*卤煮火烧
*馓子麻花
*豆馅烧饼,也叫蛤蟆吐蜜
*糖葫芦
*凉果,又叫果脯
*糖炒栗子

王府井小吃街:夜幕降临,食客骤聚。王府井小吃街由于地理位置好,价位相对也较贵一些。五湖四海的小吃汇集一处,令人眼花缭乱。
王府井的小吃部正宗, 建议你去大栅栏(前门),延楼子后面的那条马路右手边向难走,有很多东西走向的胡同。有一个胡同里都是涮羊肉的就往里走,有四家老字号。小肠陈,爆肚冯,褡裢火烧,月胜斋。在到胡同口之前有“梅园”可以吃奶制品。

北京小吃街 隆福寺小吃街:这里有众多美食,您可以在此悠哉悠哉的边逛边吃,全国小吃汇集在这里,正宗京味小吃当然非白魁老号莫属。这里有正宗的豆汁,焦圈,卤蒸,还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清真餐厅。当夜幕降临,小迟届更是热闹非凡,长达百米的小吃摊,热气腾腾的场面,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您可以站在摊边要上一份灌肠或是炒鱿鱼,价格在3-5元不等。

簋街:不要被名字吓倒了,其实这条街的名字是源于这是一条24小时昼夜营业的食街,愈夜愈火爆。这里的小吃店及其适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店面不大,装修陈旧,却总有那么几道小菜令人回味无穷,香辣蟹,水煮鱼更是长盛不衰的名菜;夏天还可以去怡园餐厅,月上枝头,四合院林荫下,这里更像一个盛大 Party,屋里屋外洋溢着服务生热情的招呼和美食的气息。悄然兴起的平民化美食鸭脖子也是值得一尝的美味。

2006北京最佳小吃店排名:
1.天福号
地址:西直门内大街213号(马相西巷6号)
口味 27 环境 12 服务 13 人均 25元
“打小就吃” 的天福号酱肘子,“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黑红油亮”,“软烂入味”,“肥而不腻”,味道“那叫一个棒”。尤其每年立春立秋,“吃他家肉都成了规矩”,可见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好东西,价钱自然“不便宜”,“三十几块钱一斤”,“买一点点都要十几二十块”,可馋起来有什么办法?

2.奶酪魏牛街店
地址:牛街北口西侧1号商业楼牛街清真超市2层 58376788
口味 27 环境 7 服务 14 人均 11元
北京老字号。虽说两家分店都“不是很好找”,环境也“差了点”,不过还“真没影响奶酪的质量”——原味的宫廷奶酪“浓、稠、凉、细、滑、香、甜”,用“瓷碗”装着,倒过来还能做到“纹丝不动、一滴不洒”,真不愧是“京城独一份”的“合碗酪”!其他各种奶制品也“很有特色”。有外地朋友来“就愿意往这里带”。

3.美栗乡
地址:西安门大街93号 66170874
口味 27 环境 10 服务 13 人均 13元
“爱死这家的糖炒栗子了”——“没有过多的水分,好剥皮”,又“香”又“甜”又“面”,“热的时候”味道尤其好,“吃完了手也不会很脏”。尽管“每次都要排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但还是“心甘情愿”。p.s.也有“瓜子、花生、榛子”等其他炒货供应。

4.爆肚冯
地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枫桦豪景西) 83558088
口味 26 环境 8 服务 10 人均 25元
老字号,“正宗”的北京小吃。爆肚选料“新鲜”,洗得“干净”,而且“脆嫩香”,吃过的都夸“顶级棒”。涮羊肉“闻着很好,吃着更好”,小料更是“很独特”。如果能容忍“很一般”的环境和“很拽”的服务,那一定要去尝尝。

5.小肠陈饭庄宣武店
地址:南横东街128号 63544478
口味 26 环境 4 服务 8 人均 13元
百年卤煮老店,确实“名不虚传”,“能把那么多猪下水做成盘中美味的,非他莫属”。一大锅卤煮咕嘟咕嘟地煮着,“看着香”,“闻着也香”,“吃着更香”(他家的卤煮“不会吃出别的味道”,“可以吃得放心”)。就是环境“差了点”,“饭点的时候还要排队”。
提醒:“前门店的味道最好”。

6.锦馨豆汁儿
地址:广渠门内大街193号(磁器口东北角) 67123690
口味 26 环境 8 服务 11 人均 8元
老字号,“品正宗豆汁的好去处”。他家的豆汁是“绿色的”,味道没的说——“很浓”,“很纯正”,入口也“没有特别强烈的酸味”,“不喝两三碗不回家”。店面“不大”,但饭口上人“较多”且“全是最普通的北京人”,只要一进门“就让你回到十多年前吃饭排队等坐的年头”。

7.秋栗香
地址:地安门西大街2号(地安门十字路口西南) 64016838
口味 26 环境 9 服务 11 人均 13元
“永远要排队”的栗子店,而且“一排就是半个小时”,站在外面“夏天热死,冬天冻死”。让大家这么“执著”的原因只有一个——栗子“确实很好”,拿在手里晃晃,“可以感到果实在活动”,剥开后就是“一粒粒完整的栗子”,吃在嘴里“又甜又香,软糯可口”。其他的炒货也“不错”。待到嘴瘾过足,排队的辛苦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8.东兴顺爆肚张

地址:什刹海前海东沿17号

口味 25 环境 5 服务 11 人均 23元

百年老店,“传统风味”。爆肚“很嫩”,“火候恰到好处”。虽然“南方人可能吃不惯”,但北京人都说“特好吃”,“不去吃一回都不算北京人”。好食荤者“前往一尝,也不会后悔”。只是地方“小”,“经常没有位置”,“千万别去晚了”。

9.武汉汤记九九鸭脖子
地址:东直门内大街东口
口味 25 环境 9 服务 13 人均 16元
“嫌麻小脏又嘴馋”时最好的“替代品”。“肉质嫩”,味道“好”,辣得“适中”,吃得“过瘾”,让人“想想都流口水”。不过啃得多了,难免有点“费劲”。

10.河间驴肉王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街90号(护国寺宾馆对面)
口味 25 环境 7 服务 10 人均 7元
别看门脸“又破又小”,里边却藏着“你意想不到的美食”。驴肉火烧是“一定要吃的”,“现烤”的火烧“酥酥软软”,配上“筋道”的“冷”驴肉,浇上“浓郁”的汤汁,口感“层次分明”,有冷有热,“又脆又有嚼头”,那滋味“真是绝了”!难怪人家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确实“一点也不假”。

11.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店
地址:护国寺大街93号 66181705
口味 24 环境 10 服务 11 人均 11元
“北京的有名小吃几乎全集中在这里”,“很有特色”。虽然“国营老店的设施差了些”,服务也“不怎么样”,但是东西味道“确实好”,让人“想起来就流口水”,每到吃饭时间“就排起老长的队”。没事的时候过去吃吃,很有“老北京的感觉”。

12.新川面馆
地址:新街口南大街14号 66182452
口味 24 环境 5 服务 9 人均 10元
“精品小店”,在新街口一带“算不错”了。这里的凉面“不是一般的棒”——面条“非常清爽筋道”,调料配得也“特别好”;还有担担面也“很好吃”。虽然地方 “小”,环境“差”,服务也“国营”,但生意“很好”,“饭点一定会排长队”(常去这儿吃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风格”,“就是图这个热闹”)。“在新街口附近逛的话中午可以去尝尝”。

13.洪记小吃店
地址:牛街东里14号楼1层(近输入胡同)
口味 24 环境 8 服务 16 人均 11元
老字号。店面 “破旧”、“窄小”,还“只提供外卖”,可“门口长长的待购队伍真能把人吓死”,冲这就说明东西味道好。牛肉粒“远近闻名”,孜然“香气浓郁”,“够味”;年糕“特别地道”,可以“买一盒杂拼”,“各种都尝尝”;还有糖火烧、栗子羹……“没有不好吃的”。要体验老北京小吃,这儿准没错。

14.一碗香牛肉面北太平庄店
地址:北太平庄路口西北
口味 24 环境 6 服务 6 人均 12元
“美食”和价格“不一定成正比”,在这里花“几块钱”也能吃个“一碗香”。拉面“没得挑”,味“特别正”,料“特别足”;烤串“就是好”,“块大味浓”,“爽心”又实惠。“一碗面,几个串”,加上一瓶啤酒,简直是“无敌”了。不过,环境“拥挤”,服务“与其‘一碗香’相比,差矣”。

15.桥香园过桥米线王府井店
地址:王府井大街201号利生体育百货1层 65273216
口味 23 环境 13 服务 13 人均 21元
米线“非常” 的好吃,汤“非常”的好喝,是吃过的“最好”的过桥米线。有很多种选择,价格从10元到60元不等,“量大实惠”。店风格“和昆明总店如出一辙”,所有的原料都是天天从云南运来的,小妹也全是从云南来的,“热情的没法说”,“有问必答”。如果你还没去过云南,那就先去他家感受一下吧。

16.海碗居甘家口店
地址: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5楼 88392073
口味 23 环境 14 服务 17 人均 31元
“老北京风味的面馆”。环境“古朴”,“方桌长凳”,周围挂着“老北京的风俗画”,服务生都是“一身小二的打扮”,招呼得“很热情”。这里的面条“很筋斗”,量也“足”;老北京的吃食“基本都有”,味道也“不错”。生意很好,“什么时候从这儿过,门口都停着好多车”。

17.古城岐山面
地址:雍和宫大街32号 84023859
口味 23 环境 7 服务 12 人均 17元
爱吃陕西面食的人别错过这里。岐山面“特别棒”,面条“呈半透明状”,“极为劲道”,浆水“油大”,“料足”,“微辣”,口味“很是地道”;干拌面除了“卤有些咸”,做得还“真不赖”;油泼扯面等也都“值得尝尝”。吃完别忘了再要碗面汤,“稍有碱味”,“解渴又解腻”。

㈦ 古人的餐具是什么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簋(念“轨”音)、簠(念“府”音)、豆、箪等。簋,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有的簋还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后,古人就把饭从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开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来盛粮食的,簠大多有盖。最开始有说圆的叫簋,方的叫簠,后来渐渐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礼仪时,簠簋两个字还常常连在一起组成特定的词语,表示祭器。

有一个成语叫“簠簋不饰”,“不饰”,就是不整齐。字面上的意思说祭祀的时候过于轻慢,礼数不敬;引申的含义是批评为官者不清正不廉洁。可见,自古以来,贪污腐败就被认为是有伤家族脸面的事情。

豆,有点像现在的高脚盘,盘上有柄。后来,豆演变成一种量器,古代四升为一豆,就是从它的食具功能来的。

箪(念“单”),多是竹制或苇制的,用于盛饭。从材质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大户人家的青铜制的簋簠,箪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清贫的生活;当然,更该记住的是他乐在其中的心态。

(7)海棠瓶模印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筷子

㈧ 跪求宫斗服饰中的簪子名字......

紫鸯花簪子、
蝴蝶钗、
珍珠碧玉步摇、
梅花白玉簪、
碧玉玲珑簪、
淡紫色内簪花、
水晶容蔷薇花簪子、
薇灵簪、
碧玉瓒凤钗、
碧玉龙凤夹子、
金厢倒垂莲簪、
白玉响铃簪、
红梅金丝镂空珠花、
梅花琉璃钗、
八宝翡翠菊钗、
珍珠钗、
蝴蝶步摇、
镂空飞凤金步摇、
血红桔梗花簪子、
镂空金簪、
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
蝙蝠纹镶琉璃珠颤枝金步摇、
蜜花色水晶发钗、
珍珠碧玉簪子、
白玉响铃簪、
碧玉棱花双合长簪、
金丝八宝攒珠钗、
金崐点珠桃花簪
镂空兰花珠钗
莲花簪
紫玉簪
紫鸯花簪子
飞蝶搂银碎花华胜
还有很多,我就不弄了
希望采纳我的

㈨ 元代的艺术设计史

元青花瓷概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罐类: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盘类:有大盘(口径45厘米以上)、中盘(口径一般为30厘米左右)、小盘(口径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见。
此外,还有鼎、水盂、香炉、观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总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不论何种器型均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构图方法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纹饰题材(一)主体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二)辅助纹饰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热点内容
情人节晚报 发布:2025-09-09 15:29:52 浏览:47
茶花怎样稼椄 发布:2025-09-09 15:17:48 浏览:662
梅花烙兰馨公主 发布:2025-09-09 15:17:06 浏览:94
七夕赋原文 发布:2025-09-09 15:15:46 浏览:452
荷花素描铅笔画图片 发布:2025-09-09 15:15:44 浏览:190
樱花社团p 发布:2025-09-09 15:03:17 浏览:806
第一朵杏花课文段意 发布:2025-09-09 14:56:40 浏览:57
梅岭樱花谷地址 发布:2025-09-09 14:55:05 浏览:489
做樱花糕点 发布:2025-09-09 14:54:05 浏览:474
微型盆景黑松 发布:2025-09-09 14:53:25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