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线描画

兰花线描画

发布时间: 2022-07-05 02:23:06

A. 潘陶宇的鉴赏知识

话说陶瓷-- 粉彩仙妆
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庆庚
Z: “庭院日初长,玫瑰正堪颂:“香色两徘徊,声价今人重,”有“瓷苑玫瑰”之称的粉彩瓷,以其粉柔清雅的装饰风格,得到了古今中外人们的钟爱。
B: 我认为,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粉彩的民族和艺术性。民族性表现在它的装饰技法和意蕴上,艺术性突出在名家大师的造型功力和画境品位上。这就赋以了粉彩瓷旺盛的生命力。
Z: 难怪陈浏在《陶雅》中谈到粉彩瓷时,也赞不绝口地说:“盖天下尽善致美者,莫如粉彩。趋势相表里,历数代名家高手也。”我们将永远铭记近代现代史上的粉彩大家。是他们披荆斩棘,情萦于玫瑰盛开的——瓷路。
Z:将粉彩颜料画在瓷器釉面上,经一定炉温烘拷,使彩料与釉面的结合牢固而不致剥落,在技术上我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B:关于这个问题,十八世纪的欧洲人可以说是最有体会的。1712年172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收复了大量有关瓷器制造技术的情报,分别写成了两封长信向法国神父报告,其中详细技术了粉彩瓷的制作方式和彩绘技术,同时还寄去了粉彩瓷的样品和粉彩的色彩、毛笔等物。法国政府立即在皇家设立化验室里进行了分析化验,并在本国烧制的长石质瓷器上作了彩绘和烘拷试验。结果是“中国彩料不能涂饰欧洲瓷器,因瓷釉性质不同,彩料龟裂、脱落和缺乏附着性。”“法国长石瓷器不可能与中国粉彩和珐琅质玻璃很好的结合。”这说明景德镇在引进珐琅彩的同时,创造了与瓷质相适应的彩料和装饰工艺。
Z: 徐老师,粉彩瓷的产生,得到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喜爱和重视。我想它的发展一定很顺利吧?
B: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螺旋式的趋势,不可能一帆风顺。就粉彩瓷来说,由于装饰的纹样都是由宫延内务府造办处御用画师设计,经皇帝批准后交由景德镇御窑厂照样烧造的。只求精细完美而不求创意。从美学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尤其是晚清时期的官窑粉彩,是一味仿造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用瓷。不仅片面追求工艺技巧,而且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这种瓷瓶的上部可以转动,谓之为“天干”,而固定的瓶体则标之为“地支”,随着颈部的转动可以得出代表日期的“干支”来,可说是费尽心机,匠心独运,诚如《陶雅》所言:“其制作之精美豪宥,由于朝命,专官监督,其任百尔,执事媚兹一人。”所媚兹的一人就是最高统治者,即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皇帝一个人的。
Z: 在清朝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景德镇御窑厂一度停止烧造。而恰在此时,瓷坛上盛行一种浅绛彩瓷,当时轰动很大,影响极广,这是怎么回事?
B: 浅绛彩是仿照国画的浅绛山水的画法,这种浅绛彩瓷的特点是颜色柔和浅淡,与当时流行的色彩浓艳的粉彩瓷器形成强烈的对比。浅绛彩是由人称“御窑一支笔”的画师金品卿首创的。另外还有王少维、程门等安徽藉的画家加盟。他们都有是以画入瓷,把瓷胎当作画纸,绘画题材不受宫延的限制,完全自由地发挥创意,并且沿袭了文人画派的装饰风格,敢于把自己的字号姓名题写在瓷器上,首开了题跋写款的先河。
浅绛彩山水较多,人物画却极为罕见,程门的这幅瓷板画表现唐人传奇中的风尘三侠,容貌服饰各异,姿态个性分明,尤其是笔致尖秀爽劲,眉目点染传神,背景山水花木。以小写意笔法,则使主题更为突出。空白处“书于昌江珠山之南窗客次,雪笠程门作”的题款,于观画之余,倍觉画家造诣、涵养、个性与品位。
Z: 不过,浅绛彩料颜色附着性较差,容只易磨损,以至“不入雅玩”而不被收藏家所珍重,所以浅降彩也维持了几十年。但是瓷上文人画派的理念并没有因为浅绛彩的没落而消失。
B: 是这样的。到了光绪年间,以潘陶宇和汪晓棠为代表的陶瓷画家,改用了粉彩绘瓷,扩大了色彩的表现领域。这种被称之为:“新式粉彩”在民国二十年前后,成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主流。
潘陶宇出生于书香门弟,擅于画事时见士气。《关山行旅图》以宋人笔法绘成,取景空阔旷远,大块留白,以示关山无尽之意,仿李成双勾画枯树老槎,古气盎然最为精彩,全图着墨不多而下笔精到,又画于小幅瓷板之上,更叫人把玩不忍释手,赞叹不已。
汪晓棠的粉彩人物画最为著名,所作仕女俏丽妩媚,态阿娜轻盈深得改琦、丹旭画派真髓。《黛玉葬花图》中的林妹妹颦眉荷锄,一侧孤鹤相随,衬托出画中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郁忧悲然的思绪和情感。全图一人一鹤,不设背景,更添雅洁素净的氛围。尤其是设色与线条追求柔美圆转,显现出汪晓棠不凡的瓷画工力。
Z: 我听老一辈的艺人们说,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刘雨岑和程意亭,都是潘陶宇的学生。 B: 不错。连王大也是汪晓棠的弟子呢。可惜潘、汪两位大师都英年早逝,享年不到四十岁,所以传世作品不多。但是他们作为景德镇现代粉彩奠基人的影响和作用,却是瓷界所公认的。
Z: 除了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以外,在这同一时期的还有哪些著名的粉彩艺术家呢?
B: 在二十年代成名的粉彩艺术家有不少。其中方云峰,汪大沧,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影响较大。方云峰,字碧霞,是地道的景德镇人,也是当时唯一从事瓷器彩绘的著名老艺人。所画的粉彩瓷富有韵律,工而不板。尤其是在传统的国画笔墨中融入了西画写生素描技法。这件作品画玄鹿与松柏,寓意长禄延龄,松柏常青,是仅存的传世佳品。
如果说方云峰的灵鹿是笔毫纤细的话,那么张沛轩的鱼藻也深得画理。他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成鳞,明暗层次表现极佳。而且萍藻配景与游鱼的动静结合,通过尾鳍的动态及水草勾勒外的浅谈绿彩料的渲染。其诗意和语汇,风趣和画理,可谓“水作精神墨作彩,都从笔底写生来”。
汪大沧早年师从潘陶宇,他秃笔画粉彩山水,堪称一绝。这幅画用墨彩勾皴江岸山水坡渚之景,皴法迅疾劲削,青绿彩料敷染,得山石硬质之感;江中泊舟行船,草屋临水架设,全图用笔粗犷,画山写水之景苍茫深厚,一派萧瑟秋意与主题十分吻合,揭示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意韵。
Z: 据我所知,在景德镇著名的粉彩艺术家安徽藉的人最多,但江西藉的除了您刚才讲的方云峰,还有哪些杰出人物?
B: 江西藉的粉彩艺术家除了汪晓棠,潘陶宇,王琦、徐仲南、邓碧珊、汪野亭、程云农以外,还应该指出南昌的邹文候、刘希任,他们的技术全面,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到,功底很扎实,称得上是粉彩瓷坛上的名将。
邹文候以白鹭、荷花入画,重在对于色彩与物态的驾驭和捕捉能力的笔触。整幅瓷画用笔用色极为考究,本应是碧绿的荷叶则泼以不同层次的墨彩。引入了传统水墨写意的技法,润泽与浓艳,使观赏者都不难体会到其中的韵趣。而刘希任笔下的人物,开相笔致细腻,淡墨渲染有王琦画风,兼之笔法流畅,重在写神,略景事物,画工到位,在粉彩艺苑占有了一席之地。
Z: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市政府为了繁荣陶瓷艺术创作,促进瓷都文化的发展,在建国十周年前夕,首批授予了三十三位陶瓷艺术以陶瓷美术家的称号,其中不少是专业从事粉彩瓷创作的老艺人。
Z: 据我估算,专业从事粉彩创作的陶瓷美术家有十多个人,象王锡良、张景寿、叶震嘉、龚耀庭等等,这些人各擅其长,画风迥异,不少人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各,其中就有人称“雪景大王”的余文襄。
余文襄雪景画的特点是“豪放粗犷,景物势状雄峻,笔迹磊落,生动而富有立体感”。其画作充满天真、直率、纯朴、庄重的意境,满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兼之一反传统雪景山水以“雪白”堆砌的习惯,首创以“扒”为法,衬以瓷质本色,显见对材质认识和利用的独到匠心,风格之间更添风韵。
Z: 余文襄的雪景画耐人寻昧,而赵惠民的仕女图也是技高一筹。赵惠民笔下的婵娟美姬,不仅具有东方女性的形体美,更是着意刻划人物的动态美,把“阿堵传神”的线描赋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其间名门闰秀的端庄典雅,小家碧玉的秀清绰约,贵妇的冷艳,仙女的恬静,无不情动于一颦一笑,一吟一嗔之间,堪称粉彩“美女神笔”。
Z: 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瓷都毕老虎”的大名,197Z年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就指名求索一块《虎啸圈》的瓷板画。看毕老的粉彩艺术也得到了西方政治家的认可了。
B: 毕老是蜚声海外的名画家,连英国前任驻华大使艾惕思也慕名到景德镇拜访了池,亲切叫他“瓷都毕老虎”。 毕渊明画虎,不仅注重造型准确,而且善于运用粉彩的色相,突出对虎章皮纹的彩饰。其撕、剔、勾、晕的娴熟技法,对虎体的斑斓纹理的表现,叫人为之佩服。这厚实绒软的皮纹,毛感逼真的皮彩,配以虎视眈眈的王者造型、具蕴藉的阳刚之美和悍烈之势,成为毕渊明画虎最鲜的个性语汇。这幅瓷板画采用了“深远法”构图,近中景的层崖坡渚、湖滩、蜿蜒曲伸的阡陌,那绽红的桃林、吐绿的垂柳、清澈的江水、 堤岸的牧童,给人以雨后涤新,春醉人眼的怡神之感。而远处云 、烟雾、溟漠、村落山峦若隐若现,使得画面构图饱满而层次清晰,可见画家在布景和经营位置上,虚实安排和料色处理上造诣非凡。
Z: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景德镇粉瓷依托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
跨越了时空国界,无怪乎郭沫若也赋诗盛赞:“贵逾珍宝明如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感叹粉彩瓷表现的浓浓——瓷韵。古今人物与禽兽,相传父子技愈精;秋日灿灿风微处,满屋名陶使客惊。——(日)藤山伊次郎(访艺术瓷厂)点评:徐天梅粉彩瓷。画幅用笔松散,不拘小节,洒豪放,一曰。“松”;画境超越本象,寄意深远,二曰“高”。足以证见其淡泊清雅的灵性和广袤空明的觉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松茂
Z: 粉彩瓷画中的寓意比兴是借拟文人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发生在同治年间御窑厂的一件事,不仅有着平凡朴实的人情味,而且有着发人深省的——瓷趣。 同治八年,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用粉彩技法仿造一批明代龙纹贡瓷。有个画匠不小心把五爪龙画成了六爪龙。瓷器出炉时被发现 (徐亚了,督陶官闻讯大怒,四处戒严,要查出肇事者按御窑厂禁令斩首示众有个御用画师决心要救出那个偶然出错的画匠,就画了张《晴荷图》,画上红莲出浴,荷叶如盖,岸渚上满树桃花中一颗硕桃显于明处。画师说,这是皇宫内定的粉彩贡瓷纹样,指定画匠照样绘制。画匠接到画稿,觉得很纳闷,这荷花怎么与桃树同处一画呢?攸然,他明白了画师的用意,就乔装逃离了御窑厂。原来画师以谐音的画语,要画匠“连夜出逃(莲叶出桃)”躲过一场杀身大祸。
Z: 一幅画传递了一个性命攸关的信息,而一生勤耕于瓷苑的张氏“粉彩世家”,他们有共同的事业追求,也有矢志不渝的——瓷缘。《松荫观瀑图》是于传统题材中融注了清新的时代气息,于天人合一的意念中倾注了隽永的画境张力,远山近壑,天水一色,古松枝的鳞波暴凸,铁骨铸铸,叶的针针簇簇,毫厘毕现,其开合抑扬,气宇轩昂,确实给人以一种放逸生奇的视觉冲击力。。梅花,是粉彩装饰上盛极一时的题材,张松茂画梅桩,好以虬干铁枝造型,疏枝凌臂间,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盛开吐芳,气韵葳蕤,昂然生色,又执意以“淡、洁”设色,于繁华中见清逸,迸发中见风骨其梅花形象,被赋予了高风亮节的人格意义,成为人精神品质物化的象征形式。
牡丹是张松茂笔下常见的题材,《天香图》属其工整,细腻的一类作品。此幅中的牡丹青梗条发,叶茂花盛,构图饱满,勾勒晕彩,竟厘不爽,绝非那些陈陈相因的工笔画作所能及的。凭借深厚的功底,画师充分发挥了线描在造型中的骨架作用,以线准确地表达复杂多边的芳卉形象,体现出时花的质感和立体感。其弹拨墨线铸成的琴弦,奏出花的形、神、枝干的质、势;叶的韵、态;表达出内心世界和情致。那花瓣边缘变换各种不同的曲线勾勒,以示花瓣的翻卷正侧,花的层次,方向,偃抑起俯的区别和不同。而叶子茂密,参差纷披,叶筋的挺健、叶尖的活脱、长势的正反向背都栩栩欲动,颇富自然的天趣。 工笔状物,细腻传神,徐亚凤以一个女性特有的审美观,赋以自己的粉彩作品独特的生活语言和艺术品位。他画兰花,其美学品质的流溢和象征意蕴的表述,全然是以屈原的《离骚》为精神内核,这瓷上的蝴蝶兰,交加重叠,叶势飘逸,肥直如剑;那花瓣秀润柔和,形色端雅,香祖神韵,可见她画兰花,是借笔借色,借天时晴和,借地利幽静,给人启发的是“领兰花之神,达兰花之性,挹兰花之韵,吐兰花之情,”其匠心斯意,令人扼腕叹服。徐亚凤擅长粉彩工笔花卉,讲究构图简练,细腻状物,时花艳卉的线描,笔势流畅秀逸,色彩柔丽且层次过渡自然。画幅的经营位置结合器皿的造型布局,构图中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给人以不火不野,不俗不媚而丰润秀美,明快雅致的感受,颇有徐氏粉彩的画风新意。
Z:“年近半百无所好,再挑青灯读文章”,张松茂书写的这首诗句,正是无数陶瓷名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B:应该说,我们今天介绍的粉彩名家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由千百万知名与不知名的艺术家们共同创造的,他们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B. 在扇子上画国画,有什么技巧。我画国画的。

工具/原料:毛笔、来颜料。源

1、首先,把喜欢的图案打印出来,然后放在扇子下面,看看构图是否好看,大小是否合适。

5、等刚上色的都干了以后,用毛笔或者水笔写字,完成这幅画。

C. 仇英流传的绘画作品有哪些

仇英流传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就存有23幅之多,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

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共10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颤笔,仿周文矩法。《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

《贵妃晓妆》和《吹箫引凤》两幅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时期、宋代传统发展而来。唯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D. 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谢谢。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E. 青花瓷烧成的温度是多少

青花瓷烧成的温度是在1000-1200度左右。

1、青花瓷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用浓烟薰翳(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2、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常见的有两种青花瓷,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胎呈红色,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

3、先用60-70℃的温度烘干,然后预热到600℃,再用1200-1300℃的高温加热,最后降温,烧制碗碟时,将高岭土、钾长石、钠石等粉碎,搅拌成面团状,用机器按碗碟形状压成坯,一批碗碟最快6个小时烧制完成,厚一些的则需10多个小时。

(5)兰花线描画扩展阅读

制作顺序:

从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四方面加以介绍。

1、配泥

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杂质,另一方面是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塌而适当渗些砂子。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而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学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于风化和再风化的原因,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现了陶土具有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温状态下玻化程度较大的区别。

2、成型

拉坯的准备工作是揉泥:就是把泥团放在车面的圆心部位,辘轳转动后,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团把握在圆心之中,然后双手把泥团反复几次上下托拉,使其进一步排除里面的气泡,使泥更"熟"。

3、施釉

施釉方法:浸釉、涂釉和喷釉。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其自然吸附至一定的厚度。涂釉是用毛笔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用笔的侧锋涂擦也会出现特殊的效果。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

F. 仇英作品有哪些

一、仇英的主要作品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等。
二、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明代著名画家,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三、仇英流传作品较少,其中上海博物馆仅存有二十三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为仇英晚年时期客居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所绘,落笔乱真。图中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共十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战(颤)笔,仿周文矩法。《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贵妃晓妆》,《吹箫引凤》二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宋人传统发展而来。惟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G. 四大名绣是什么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 刺绣两种。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

四大名绣指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7)兰花线描画扩展阅读:

刺绣是我国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皇帝所穿的宏伟龙袍到当今流行的流行刺绣,它为我们的生活和文化增添了许多乐趣。

我国有史以来最古老的绣花产品始于商代。这一时期的刺绣象征着社会地位。直到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绣花产品才进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通过周代的进步,汉代见证了刺绣技术和艺术风格的飞跃。并设置了宫廷刺绣,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从太阳,月亮,星星,山脉,龙和凤凰到老虎,花草,云朵和几何图案,刺绣图案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同时吉祥的文字也很流行。历史记录和当时的产品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少数民族中,白族,布依族和苗族也很擅长刺绣。他们的绣花产品采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原始设计表达出神秘的味道,而藏人绣制的唐卡绣花则彰显了他们对宗教的热情。

H. 古代线描名画有哪些

《奔马》
近代 徐悲鸿 1941年作 纸本水墨 纵130厘米 横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他是许多到欧洲留学然后又回国从事
以提倡写实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在作画上,徐悲鸿青年时期以素描为最出色,
所作人体,善于将线描与明暗结合起来,外形准确,风格简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后以准确的造型、传统笔墨工具画人物、动物、花鸟和风景,
探讨融会中西的“写实彩墨”,在四十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奔马》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画中奔马四蹄腾空,急驰而至。
准确的骨骼结构,逼真的外形动态,一气呵成,
水分充足的泼墨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徐悲鸿画马模式,
从而对传统画马有所超越和发展。

《蝙蝠迎风图》
近代 高剑父 1945年 李时佑藏
《蝙蝠迎风图》似乎很少从过去的中国画中见到,
唯民间画工有“五蝠捧寿”、“蝠来吉祥”等彩画。
此图将蝙蝠的头部用深墨大点,因宣纸的洇透,
四周有毛茸茸的感觉,蝙蝠的鼻尖上翘,
两点深墨画出二只大耳朵,左右翼的设置,
根据蝙蝠双翅的结构,翼尖加深墨,蝙蝠的形象颇为生动。
画面右旁,数株柳条,中锋出之,添上叶子,画面重点突出,富有新意。

《苍松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1923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苍松图》画两棵松树,并列直干冲出画面,相互映衬,
在画松树主干时一笔直下,不作屈曲,再在主干上画出枝干,
在画松针时用浓墨深墨,再以干笔画出鳞片,使主干显出苍老斑剥,
再加深墨点苔,枝叶错落,有聚有散,益显郁勃古朴,苍劲浑雄,
形似狂怪,如若怒龙伏虎之态。吴昌硕在一幅巨松树上曰:
笔端飒飒生清风,解衣盘礴吾画松。
是时春暖冰初解,砚池墨水腾蛟龙。

《风雨鸡鸣》
近代 徐悲鸿 纸本设色 纵132厘米 横76.6厘米
画左上题:“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丁丑始春,悲鸿怀人之作。桂林。”
题诗取自《诗经》风雨篇而另有寓意。
1937年(丁丑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画家借“风雨鸡鸣”的诗意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画中立于峻峭巨石上的一只冠红似火的大白雄鸡,
挺胸昂首望天长鸣;石旁象征民族气节的墨竹丛生;
背景为“风雨如晦”的漫漫长空。

《枫鹰图》
近代 高奇峰 纸本设色
此图画一截粗大的枫树,横斜于画面,
着意表现倚枫栖立的老鹰若有所思的神态。
老鹰头朝下视,两爪扒住枫树,双翅振起,
像似刚刚落下,形态、神情俱自然。手法上,与高剑父有很大的不同。
奇峰对画面的处理,笔法更加趋向精巧。
枫树老节,用浓墨重笔以撞水、撞粉法。
显然在居廉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借以获得更加悦目的艺术效果。
尤其是树干和树叶的处理,充分利用撞水法,
不仅使树干立体,而且有水彩画和没骨法效果,
树枝两边深,中间淡,工秀而有变化。

《孤猿叫雪图》
近代 高奇峰 1916年
画家着重描写了高山深谷的环境,一枝松树垂下,树枝上厚厚的积雪。一只猿猴,吊在树枝的末端,前肢抓着树干,左足蹲在枝干上,右足凌空,气氛紧张,尤其是猿张着嘴巴,眼睛朝上,正在喧啼的真实情状,以及刻画猿的脸部毛发很有天然浑成的效果。从画法及表现技巧看,还未能充分利用撞水、撞粉法,主要是传统的笔墨,但全画的渲染,为了突出一个“雪”字,以渲染整个的环境氛围。

《荷》
近代 张大千 纸本设色 1935年
张大千(1899—1983),画荷叶大笔劈扫,把用于山水画上之“荷叶皴”,加以粗放,回用到荷叶自身,顿觉别具神采。接着,复以工笔画花,挺秀劲健;画叶放笔直干,痛快淋漓,似瀑布般奔腾着、呼啸着、宣泻而下,势不可挡,以其写意性和阳刚气控制着画面,生机勃发;而画花却婀娜写实,饱满丰腴,晶莹而妩媚。她不仅展示着秀色可餐的柔美,更显示了同墨叶互补的大气,复笑着,摇曳着,将缕缕幽香溢满乾坤。

《荷花蜻蜓图》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纵39厘米 横35厘米
齐白石诗词、篆刻、书法无不精工,山水、花鸟、
昆虫、人物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此画构图奇特,一花、两叶,穿插得非常巧妙,
尤其是几片朱红的花瓣,掩映于墨色的荷叶之中,
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十分谐和。
叶间蜻蜓,款款而飞,俯视荡漾的微波,真使人夺“十里荷塘”之想。

《荷蛙》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954年 北京荣宝斋画店收藏
齐白石天赋聪颖, 又勤奋刻苦, 他幼时涂鸦,
就喜欢表现周围熟悉的环境, 十多年的雕花艺匠经历,
画像经历, 数以千万计的写生、临摹和默画,
培养了他对人物特别是乡村自然物像惊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
鱼、虾、蟹、蛙, 在齐白石作品中出现最多。
他笔下的青蛙, 活泼可爱, 就像是终日玩耍淘气的孩子。
《荷蛙》是画家91岁高龄所作, 描绘秋田的荷塘, 四只青蛙自由自在, 活泼可爱。

《红荷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红荷图》似不经意,布局却很别致,仅画三张荷叶,
占有画面绝大部分,因他用羊毫软笔,画荷叶、
荷梗任情挥洒,奔放雄秀,湿笔有韵,枯笔有气,淡而不薄,
深而不板,刚柔相济,润而不洇,笔笔有力,墨法笔滋,意境清新、静穆。
二朵红荷敷薄色,质朴而惹人注目,芦苇纯以淡色出之,与荷叶深墨成对比,
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是真正的大写意,具有独特的格调。

《红梅顽石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吴昌硕画梅花,有缘物寄情、写物附意的特点。
他曾在一幅梅花上题云:“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技。”
《红梅顽石图》据跟随他多年的学生、
最具有代表性的继承人赵云壑的题跋,可知是吴昌硕的晚年之作。
一块石头,水墨淋漓,数株梅枝蟠曲向上,铁骨铮铮,似作家之法画之。
花似锦,红艳欲滴,千姿百态,有含苞等放的,有盛开吐蕊的,
仿佛使人感到凌风傲霜,能闻到一缕缕的清香。

《葫芦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此画其用笔灵活,似漫不经心,随手点染而神采天然,
尤以叶子和藤蔓,表现活脱、自然,下面几只葫芦饱满而憨态可掬。
恣纵的笔路,虽然纷披满纸,仍然可以识得他形笔运墨的踪迹。

《花卉》
近代 吴昌硕 王一亭合作 纸本设色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为艺术家们雅集一堂时所绘。
王一亭画水仙、佛手、盆架。吴昌硕画梅花。
王一亭所绘水仙用没骨法,笔力不如吴昌硕老到古朴。
吴昌硕画梅花,圈花点蕊苍劲简老。

《花鸟》
近代 张大千 纸本设色 1934年
1934年,张大千与其兄善孖北上,9月9日,北平中山公园举办正社画展,有张大千的作品40件。此幅《花鸟》系应友人之邀所画屏风之一,画家自谦地说:漫画“曩素所不习者。呈正。人好用其短,可笑也夫。”在其屏风画疏淡的装饰味道上又不难让人想起他早年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与染织的经历。60岁前,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诸类画种,各种流派,无分亲疏。由石涛、朱耷追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从他这幅36岁时的《花鸟》,到他46岁时的《白头红色叶》,即可明鉴其变化轨迹。

《花鸟》
近代 高奇峰 纸本设色
此幅《花鸟》是高奇峰为岭南大学上海分校所作,可谓精品。
画右伸出的树枝,运用撞水、撞粉法,先以深墨,再以撞水、
撞粉、颜色在干燥过程时沿所描写的事物边缘累积,
树叶勾茎,技法变化繁多。树枝上停着一只白翁,
张嘴,眼旁黑色与嘴相连,颈至背黄赭墨相混,
右翅膀扇开,歪斜的身子与左翅相交,
尾巴垂下一条硬而细的小腿扒着树枝。
这鸟从技法看似水彩画,但却坚实浑厚,
既有中国传统花鸟的技法,又吸取了西洋技法,
从而使鸟成为画眼。

《鸡菊图》
近代 陈师曾 纸本设色 纵132.6厘米 横46.3厘米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江西义宁人。
与齐璜交往甚深。人物、山水、花卉俱有功力,尤长写意,师事吴俊卿,
出入陈淳、徐渭、李鳝、赵之谦诸家,而又具有自家面目。
此图意境新颖,笔墨超远,富有独特的情趣。

《蕉雀图》
近代 陈树人
陈树人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写生,
他常说:“写生绘画的基础,能写生詹后画中有物。”
《蕉雀图》不受传统技法的束缚,是对景写生之作。
他画蕉树干,一笔到底,用笔的变化不多,
但却注意被折断了的黄叶子,已垂下伤失生命枯槁发蕉的叶子……
干上的叶子,由于对景写生,状态各异,那弯曲垂下的叶枝上,
站着一只麻雀,我们仿佛听到他喳喳的叫声。
画家那清新、刚健、质朴感人的物象,使人感到亲切而新鲜。

《菊石图》
近代 陈师曾 1916年
一块大石布满了画面绝大部分,钩花点叶,
布列有序,黄、红、白三色,各色菊花艳丽芳菲,
争妍斗奇,形成一幅缤纷斑斓的立体画卷。
陈师曾画菊有时寓有身世之感,如他为贺吴成再婚画的一幅菊花上题菊花诗云:
“事往去年花,今年岂无再?
从容续坠欢,俯仰发新慨。写此诗赠君,愿与人常在。”
画家悼亡两次,结婚三次,对于朋友的再婚,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感慨。
他画菊,有时以草书笔法,一气呵成,可谓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给人美的享受。

《菊石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
《菊石图》是吴昌硕以惯用的斜对角章法而作,
集中在画面左边,靠顶角画有姚黄大菊,双钩花瓣,
浓墨点叶,枝干上有两个花蕾,下面有巨石一块,数朵魏紫,
中间隔着一朵白菊,昂首怒放,风姿绰约,浓墨深叶衬托着花朵,
花枝扶疏,画之右下角点着大小不同的墨点,各种盛开的菊花,
呈现出鲜艳多姿,神韵秀丽,凌风傲霜,
可见画家寄托着他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

《兰花图》
近代 潘天寿 纸本设色 纵133.5厘米 横33厘米 私人收藏
潘天寿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后最富有创造性的传统型画家。他的艺术渊源广而杂,其所吸取却专而精。他一方面学习以吴昌硕为首的金石笔法,自己也研究篆刻、摹写墓碑;另一方面则宣布承继浙派,要一味霸悍。潘天寿是一位喜欢倔强、雄健、深沉、奇伟的人。《兰花图》却讲究大小、疏密、正斜、错落等章法结构,从而使得小品也隽永,韵致独到,生动洗练,应了郑板桥所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追求。

《兰石图》
近代 潘天寿 纵95厘米 横34.5厘米 私人收藏
传统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深受中和思想的影响,总要求刚与柔、拙与巧、似与不似、实与虚、情与理、平与险的平衡与和谐。潘天寿恰恰反其道而行,要履险境,走极端,喜奇兀、强倔、壮伟甚至丑怪的造型、造境,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此《兰石图》体现了潘天寿那种“用小构图不大幅”的创作原则,择其精华,去其芜杂,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笔愈简而气愈壮,而且气盛、势旺、力足,近世罕有与匹者。

《荔枝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纵109厘米 横34厘米 私人收藏
吴俊卿(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号缶庐,又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工篆刻、书法,善画花卉,近效赵之谦、张学广,远师陈淳、徐渭、朱耷、原济。
墨笔设色,无所不工,又常以篆法入画,笔力雄健,气韵磅礴,为近代画家之一。
是继任伯年而起的海派主将。
吴昌硕工诗书纂刻,擅石鼓文,善画花卉竹石,
被称为“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气”。
图中荔枝,直干耸出,迥殊凡态;
枝头果实实,信手点染,表现得十分腴润。

《岭南春色图》
近代 陈树人 1929年
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岭南三杰”。
陈树人的艺术风格超然于传统的束缚,更加重视现实对象的写生。
陈树人曾对高剑父说:“子为其奇,我为其正,奇峰先生则执中。”
就把他们三人不同的风格谈清楚了。
《岭南春色》截取红木棉树之局部,巨柯挺立,
满树猩红的花朵,艳丽引人。
红木棉树是岭南著名的花树,人们称誉它为“英雄树”。
开起花来,正像诗人们赞颂的“红花朵要破春寒,挂满枝头百尺竿”。

《梅花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纵159.2厘米 横77.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梅花图》构图奇特,几条竖直线条,作为梅花主干,小枝旁出。
右上侧又伸出数干梅枝,穿插于主干之间。
梅花先用写意法勾勒,再填颜色,梅干梅枝的处理,
粗看似乎不合常规,然而细细品味,枝干横竖交叉,杂而不乱,
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生活气息。
画家以书法入画,笔墨苍劲,透着几分金石趣味。
此画是吴昌硕花卉画的奇绝之作,苍劲俊朗而洒脱随意。

《墨荷图》
王震 纸本设色 纵150厘米 横81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梅花馆主、
海云楼主。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北郊白龙山麓,
故四十岁始以白龙山人为号。平生信佛,法号觉器。
山水、花卉、翎毛、佛像兼长。
此画中荷花师从吴昌硕,为大写意,笔力虬劲而老辣。

《牡丹水仙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馆藏
《牡丹水仙图》画面下端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
钩叶填石绿,花正盛开,画面中间为一块大石头,
石后为一排大写意牡丹,红花钩叶,三段式的构图,
穿插有致,前后错落。
画家在谈创作牡丹的经验时说:
“画牡丹易俗,画水仙易琐碎,只有加上石头,才能避免这种弊病。”
此画颇有气势,水仙、石头、牡丹三者结合,
整体感很强,显得生机蓬勃,光彩照人。

《枇杷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1917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清代恽寿平曾画折枝枇杷,并在画上题有:
“笔端乱掷黄金果,不屑长门买赋钱。”
吴昌硕在另一幅《枇杷图》上有:“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庐橘黄且肥;
乌疑金弹不敢啄,忍饿空向林间飞。”
枇杷鲜果,盛产苏州洞庭东山,有白沙庐橘,小者味甘美,
大而白者极酸,树叶可做药材。
《枇杷图》,枝干从上而下,笔能力透纸背,并列树枝,
相互衬托,树干桠杈,果实累累。
他画枇杷,一笔圈成,在纸未干时,点上墨点,
使黄金果更加惹人注意,并具有新鲜欲滴、饱含水分的感觉。

《牵牛花》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952年
《牵牛花》是他晚年之作,
画跋云:“予偕山子晓霞山之西,大岩之东,岩之牵牛,常有花大如斗。
予九十二岁时,一日翻旧簏得予少年时手本,九十二始用之”。
由此可知,画家所画之物,是他早年时的稿本中得来。
他还曾为梅兰芳画过牵牛花,“梅畹华家牵牛花碗大,人谓外人种也。
余画此最小者”。
《牵牛花》用笔老到,聚散穿插很有讲究,
笔力健爽,红的花朵,黑的墨叶,鲜明大方,
形成墨线丛中朵朵红花,娇丽动人。

《清供图》
近代 陈师曾 1918年
此图画一陶盆,以重墨画石头,旁养盛开的水仙花,盆后有瓶,插有二朵菊花。
菊极淡,数叶稍深,疏朗且有清逸之趣。整幅画静谧清雅、高洁。
用笔宛转,潇洒流利,笔简而不空,层次有条理,
既有成法,又不拘于成法,任意为之,自饶清逸,
独有风貌。同时配上他的题画短句:
“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
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题句清新隽逸,与画互相映衬。

《秋虫菊石图》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纵98.9厘米 横33.2厘米
齐白石(1863—1957),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
篆刻家, 原名纯芝, 后名璜, 字渭清, 又字兰亭,
号濒生, 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堂主人、阿芝、三百石印富翁、湘上老农等。
齐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农家, 他自小砍柴,
上了半年村馆就学木匠, 给人作雕花家具。
此幅作品,笔墨与构图,俱臻佳妙,一叶红菊,
斜垂画中,色彩鲜妍,视以淡墨石头,气势峭拔,
石上著一纺织娘,更添生趣,
自题云:“满地红云粲菊英,题诗牵动故园情,
十年百劫家难想,可有山中纺绩声。”

《秋荷图》
近代 陈师曾 纸本设色 1916年
画家在画上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画面构图饱满,莲梗莲叶布局别致,荷叶有的已枯萎,
有的正富生命力,莲蓬挺立。
用笔秀逸多姿,刚健活泼,矩法森严,精气内涵,毫无剑拔弩张之气。
坚实沉著,锋芒尽敛。用墨又能燥湿浓淡,任情挥洒,画面生动自然。
画家在诗旁盖有朱文“深知身在情长在”的印章。
这是他有感而发。
这颗印章是陈师曾为纪念他的亡妻汪春而作的,章的边款:
“师曾悼亡乃有此作,灯前自赏,不禁泫然。”

《秋实图》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横35厘米 纵101厘米 私人收藏
齐白石的花鸟画最为世人称道, 他既能作细如毫发的工笔草虫,
又善画简而又简的粗笔大写意, 有时将这两种方法和形式结合起来,
创造出奇妙、精绝的“鱼虫花卉”。
此《秋实图》笔简而意俱到,画家从精微处着手,
将挺立在枝叶上的螳螂和麦穗下双飞的彩蝶,
描绘得风姿生动,意趣横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构图也很奇巧,右边饱满而左边空旷,空白处签上
“三百石印富翁白石五百零二甲子”,使画面显得整体疏宕,节奏感极强。

《秋蟹图》
近代 潘天寿 纸本设色
潘天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其画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阔。书法从钟繇、颜真卿、史孝山人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画中题识,疏斜跌宕,有黄石斋(道周)风。善诗,能治印。亦画人物,并长于指画。这幅作品画一只肥大的螃蟹从盛蟹的竹篓里爬出来,很有生趣。竹篓用淡墨勾勒,清劲潇洒,螃蟹用重墨,笔笔写出,形象生动。淡色竹篓和重墨螃蟹,形成了对比,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日长如小年》
近代 徐悲鸿 纸本设色 1931年
此画左下角题:“日长如小年。
辛未夏至写第二幅。元作赠宗白华兄矣。
静文爱妻存。悲鸿。”
以往不少人画鹅多画鹅群在水中游泳嬉戏的情景,
此画所选取的描写角度和意境完全不同。
画中的三只白鹅卧于岸边的沙土上休息,
呈相互关爱状,画面充满阳光感,背景是一片生长茂盛的芦苇。
画面色调给人一种暖融融的审美感受,
画家借描写鹅与鹅的相互关系,
似乎在抒发人与人之间相互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的情怀。
此画在笔墨及设色上既有传统水墨写意画的特色,
又借鉴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技法特点,
如在环境色对鹅的白色羽毛用色的影响等。

《荣贵图》
近代 陈师曾 纸本设色
《荣贵图》是以芙蓉和桂花相结合的谐音。
画家用大写意的传统笔法,写出六朵红艳艳芙蓉花。
白粉钩瓣,耀眼夺目,并以墨绿的叶片扶衬,下面一枝红桂,
浓墨钩茎点叶,枝叶间朱红添苍,红、绿色鲜明不让,
显示出荣贵的高雅格调,并傲秋霜。画家以折枝的形式,
结构严谨,主要通过活泼多姿的笔墨钩染,花繁野密,富有生意。
因为陈师曾是学生物的,他对花草的实物形态结构组织,
知之甚深,固能在笔力中求气势,比较真实的画出芙蓉和桂花的自然形态。

《芍药图》
近代 吴昌硕 纸本设色 1923年 吉林艺术学院藏
吴昌硕画花卉手法也像“百花争妍”那样丰富多彩,
种类繁多,有桃花、辛荑、芙蓉、牡丹、芍药较为艳丽、富贵;
另一类取梅、兰、竹、菊较为清疏淡雅,尤为吴昌硕所崇尚,喜爱。
芍药具有艳丽富贵、姹紫嫣红的品格,在花卉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芍药在吴昌硕晚年的作品中大都烂漫开放,用鲜艳的胭脂红来设色、
花瓣含有充分的水分,故能显出动人的光彩,再加茂密的枝叶陪衬,
很有生气,使大写意花卉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世世太平图》
近代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952年
白石老人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个贫农家里,
一生饱经饥寒患难,憎恨旧社会的贪官污吏横行霸道。
并亲自体会到人民的痛苦。
因此绘画上能爱憎分明。
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能同广大劳动人民相一致。
《世世太平》就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学理想,
也是画家对人民、对祖国、对和平充满热爱,充满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世世太平》画家用羊毫大笔画出二只柿子,篮里盛着二只大寿桃。
为了画好鸽子,老人还买来鸽子,养在家里,日夕观察其特征。
他看了毕加索画的鸽子,创作《和平来临》,
他说“毕加索画鸽子飞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
我画鸽子飞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双马图》
近代 高奇峰 纸本设色
高奇峰(1889—1933)画马与中国传统的画马方法不同,
他吸取了西方艺术写生法和几何、光影、远近等技法。
他画马具有逼真的本领。《双马图》画两匹马,
前一匹棕褐色,后一匹为灰白色,根据对马的结构、
解剖、光照远近,以坚实的素描功夫和明暗结构,
一笔不苟地画出物象的形态,层层晕染表现了马各部位的体积感、
质感和明暗关系,将马画得油光锃亮,不同肤色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而创造出既具有写实的科学因素,又有传统艺术意念的现代美术。
他的作品具有雄健与俊美兼而有之。

《四季图》
王震 屏 纸本水墨设色 尺寸不详 (日)私人藏
王震早年得任伯年指点,后师吴昌硕,构图奇崛,笔墨雄劲,
设色浓艳,肖似吴氏,为海派最后一位领袖。
此四屏幅饱醮浓墨,酣畅淋漓,很有气势。
在此选二屏,一屏题:“珠光鱼影。癸亥冬仲。
白龙山人写。”二屏题:“百丈松能拔地起,一声鹰欲凌霄鸣。

I. 张大千的流彩画是怎么弄出来的

这么说吧,张大千(1899-1983)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其山水,花鸟,人物,仕女画以及诗文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当前艺术品市场中,他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润格颇高,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很多。本文就如何辨别张大千书画作品的真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研究体会。
第一,要牢牢掌握张大千书画的用笔之法,或者说是他的艺术风格。
一个艺术家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用笔之法和习惯,一个伪手要在短期内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即使临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气韵生动,神似是不可能的,伪张大千的画也是如此。按张大千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早年即张大千1941年43岁赴敦煌以前,山水主要学习石涛和八大山人,且大量摹仿他们的作品。其用笔利落,灵秀,画风俊俏,爽利。虽然山水中的人物画得笔简神足,很似石涛,但无石涛古朴厚重的风骨。而这一时期的张大千伪画,容易在山水画中的小人物和水边的细草上出现破绽。张大千的作品风格雄健灵秀,人物面相圆润,衣纹线条严谨流畅,与画面整体协调;而伪张大千的作品笔力软弱,呆板无神,极少有整体感。张大千的人物仕女画主要学习清代画家改琦,所画仕女瘦削、柔弱,具有一种“病态美”。其所画花卉、蔬果画,主要学习明清小写意的画风,如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喜画荷花、芭蕉,技法以写意为主,但工笔兼而有之。其画风清新活泼、俊爽,设色明净秀润。所画梅花老干如铁,有一种耐寒喜洁的笔意。所画兰花,幽香清远,处处体现一个“清”字。所画菊花,其叶尖是圆形的,其花态有一种凌寒傲霜之姿,绝无俯首随人之态。其画墨竹,竹枝吸收篆书的笔法;画竹叶,下笔劲利,多为个字或介字形态,几乎没有川字形状;而所画竹杆,下下粗细差不多,无两头大,间小,蜂腰鹤膝的弊端。张大千的荷花(泼墨除外),多用大笔蘸淡花青色扫出大体,再用汁绿层层渲染,然后用线条勾出花瓣的轮廓和斑纹,以表现花瓣正侧向背。
(二)中期是指张大千赴敦煌后到1957年59岁患病前艺术的成熟期。此时,张大千由于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山水画除在所画细草,皴法,设色上仍有石涛的影子外,主要取法王蒙茂密繁复的画风,画面由俊俏爽利变为瑰丽雄奇,功力也比早年深厚。此时所画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人物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色彩浓丽,线描严谨,衣裙图案精致。此时,他的人物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即变小巧为精密,变小乘为雄伟,变病态美为健康美,寓革新于复古的创作之中。其所画仕女,飘逸妩媚,衣纹细劲圆润,多重渲染,并留有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效果。而衬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浓施石绿,以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从而形成古艳精丽的格调。此时的花鸟,走兽画,除仍保留早期陈淳、徐谓、八大山人的余韵外,又学习了敦煌壁画工笔重彩画法,如明代陈洪绶,宋代赵佶等的画风,形成造型饱满,色彩华美,神韵俱足,工意兼备的风格。而伪作的仕女画,几乎无传统功力可言。
(三)晚期从1958年60岁以后直到逝世,张大千的绘画品逐渐变工意兼备为大写意。此时,他苦心探索革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抽象主义画派的长处,创山水画破墨,泼墨,泼彩的新画风,使他的绘画创作达到最高峰。他的泼墨,泼彩画,把色与墨相融相间,将半抽象与写意的具象画法融为一体,是一种巧妙的中西合璧。而作伪之人容易把破墨,泼墨画成漆黑一团,无层次,灵秀之感。此时,张大千的人物画,多为写意之作,人物衣纹更趋于简练,点景多为意笔,笔墨酣畅,颇有“老大竟转拙”之意。此时他的花鸟,走兽画,主要以破墨,泼墨,泼彩为主,在继续保持陈淳,徐谓,石涛的影响外,又含英咀华,将水墨花鸟推向崭新的领域。
第二,张大千的署款书画作品上的署款和题跋,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伪者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张大千的书法,早年学习曾熙和李瑞清,书风稚嫩潇洒,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石涛,八大山人以后,其法书有两种面貌,一种是老师曾熙,李瑞清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另一种是学石涛笔法劲健,豪放,不拘一格的书风。张大千此时的楷书,横笔上挑,捺笔外撇,有很浓的隶书味。以后,他又学习魏碑,《瘗鹤铭》和宁代的黄庭坚,从而形成利落,平中求奇,隶楷相参的书风。张在千的署款很有特色,他初名季,季爰,早年的“爰”字有虫字旁,因为古写的“猨”,“蝯”,“猿”相通,故又名“济蝯”。他拜曾熙为师后,改名“爰”,21岁出家时,才有“大千”这个法号。而作伪之人,由于缺少这些知识,往往把款写错,或者时间上出现错位。关于“爰”字的写法,从传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期三种不同的写法。张大千早年,约34岁以前,“爰”字字形头小,底大,“爰”字头上所谓三横(实为撇点横笔)最后一笔短,“爰”字下半部大,形态像一只猿猴,如《江村渔归图》和《黄山松涧图》上的署款。大约34岁以后,“爰”字用行草书,字形上头变大。

热点内容
室内花卉玉树 发布:2025-09-10 22:20:01 浏览:138
花艺师怀孕 发布:2025-09-10 22:17:35 浏览:861
中华花艺培训学校 发布:2025-09-10 22:16:39 浏览:422
石榴盆栽扦插 发布:2025-09-10 22:15:06 浏览:882
看电视剧海棠 发布:2025-09-10 22:01:16 浏览:592
澳洲梅花鹿 发布:2025-09-10 21:50:46 浏览:709
南平兰花 发布:2025-09-10 21:34:49 浏览:280
金茶花的气温 发布:2025-09-10 21:33:59 浏览:528
七夕节游玩 发布:2025-09-10 21:30:51 浏览:158
黑松盆景风水 发布:2025-09-10 21:18:48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