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铜镜
㈠ 古代的镜子有哪些
最早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那时候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
到了后来,最常称呼的就是“水镜”。还有一种与镜子类似的器具,叫做“阳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面用于取火的凹面镜 。《周礼·疏》中记载为“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也。”
中国镜子产生於殷商时代,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这种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因铜镜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鉴」或「镜鉴」。
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
古代镜子除多数为铜镜外,秦时有金镜,汉时有铁镜,晋时有银华镜,宋元出现有柄可执的镜,清代以后又出现了玻璃镜。
㈡ 给几篇朱自清精美的散文
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枣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清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铃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枣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原来古有名句“月朦胧,鸟朦胧,一树梨花细雨中”的迷蒙美景,马孟容还以“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为题作了幅独具匠心的花鸟画。而南唐李王景(jing)则有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紫薇朱槿初残,斜阳却照栏杆。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白马湖 ——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温风飘潇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
据说从前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假使你乐意搜集,或也可编成一本小书,交北新书局印去。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
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
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连接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
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白水漈——朱自清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縠”,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歌声——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㈢ 玻璃镜刚开始太贵很多人买不起,它是何时出现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现在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主要是调整自己的妆容与仪表,很多人好奇在没有玻璃镜的古代,人们总不能让自己蓬头垢面吧?美丽的女子如何才能欣赏到自己的花容月貌?最原始的方法是利用水,就是用水的倒影来观察自己的容貌,这种被人们称为“水镜”。直到铜镜的出现,人们才能随心所欲地照镜子。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清朝之初,由于玻璃镜清晰度高,造价低廉,迅速在宫廷和民间传播开来,穿衣镜是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
今天我们离不开镜子,玻璃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了。很多人在家里都放置了超大的镜子,特别是女生,如果没有镜子,该如何化妆?如何补妆?所以,只能说,镜子,我们天天见。
㈣ 古代镜子怎么做
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
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4)海棠花铜镜扩展阅读
中国镜子产生于殷商时代。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
构造
所谓铜镜,大体分为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上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钮座,即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另外还分内区、中区、外区,即指镜背配置纹饰的各部分;铭带,即指铸有铭文的部分,镜铭即指镜背上所铸的铭文。
形状花纹
铜镜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子形等。纹饰则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
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㈤ 古代铜镜上有写“胡“字吗
没有,镜子中国自商朝就有了,不是从胡人那传来的。
中国镜子产生於殷商时代,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这种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因铜镜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鉴」或「镜鉴」。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
古代镜子除多数为铜镜外,秦时有金镜,汉时有铁镜,晋时有银华镜,宋元出现有柄可执的镜,清代以后又出现了玻璃镜。
㈥ 古代人用什么照镜子
古代人会使用铜镜照镜子,除此之外还有着金镜、铁镜、银华镜,直到到了明清时期,才有了现在用的玻璃镜。
有一句古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是人们最早使用的镜子,出现于殷商时代,也叫“鉴”或“镜鉴”。
铜镜的一面会打磨的很亮,另一面则刻有花纹,到了战国时期,这种铜镜开始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变得越来越薄,装饰面也越来越精美,从开始的几何图形到后来的鸟兽、人物,到了东汉中期,甚至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
到了唐代,铜镜得到了大大发展,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多种样式的铜镜,打破了以往圆形镜的模式。
当然,在铜镜的发展过程中,智慧的劳动人民还使用黑曜石、金、银、水晶等材料制作镜子。
所以也就有了秦朝时有金镜、汉代的铁镜和晋朝的银华镜,玻璃镜在我国出现的不算早。
据说,中国最早的玻璃镜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因为有着低廉的造价,更高的清晰度,很快在宫廷和民间传播开来。
㈦ 清朝的时候有镜子了么
清朝的时候有镜子了。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
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
明代传入玻璃镜。
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
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清的镜子是由来华的布道士从欧洲带来的。
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部分髯毛便可。
清初,因为玻璃镜造价昂贵,清楚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流传到官方。
穿衣镜则经过王侯将相传布到宫庭,成为乾隆前期王妃朱紫的一样平常用品。通明的玻璃给国民的生涯带来了便利。
(7)海棠花铜镜扩展阅读
镜子的历史: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 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
其中最后一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
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
为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镜。
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物品。
作为一种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
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
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㈧ 中国制造镜子的历史有多少年
史籍记载中国最早是以水为镜。后来传说是嫫母磨石为镜。就是用光滑的石板作为镜子。这个据说是镜子的缘起。距今大约5000年前了。真正造镜子应该是从商朝制造铜镜开始的。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是殷商时期的。但是商周时期的铜镜也还只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真正民间使用要到汉朝之后。据最新考古推断,殷商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250年左右吧。所以说,目前只能说中国制造镜子的历史大约3300年。
㈨ 镜子的由来
据传说,女娲补天收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为石镜,是镜子的祖先。从石镜到第二代的金属镜,前后历时三千多年。 1956年12月,日本本洲中部冈山市的一个古墓里发现13面中国古代铜镜,估计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古镜呈圆形,有花纹,都是用青铜制成的。由此可以推测,隋唐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金属镜子,而且史书有载,唐太宗有赞魏征语,意思是说铜镜可以正衣冠,而魏征可以正言行之句。同样证明了当时金属镜子的存在。 另据2002年北京延庆县最新发掘考古的13座汉代墓葬证明,墓葬中有许多铜镜,铜镜上还刻有位至三公”的铭文。说明两千年前的汉代已有金属镜子。 古时候,除了用青铜制造的镜子以外,还有用银子制造的银镜和用钢制造的钢镜。
㈩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镜子的是谁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它的做法是在玻璃上面镀上一层水银。
威尼斯的镜子轰动了欧洲,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欧洲的王公贵族、阔佬显要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购镜子。当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贺礼。这在当时要算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它的价值高达15万法郎!
制造镜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他们制定了这样的法律:谁要是把制造玻璃镜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立即就要处以死刑。后来驻威尼斯的法国大使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尽一切办法,从速收买几个威尼斯镜子技师,偷运到法国去。法国大使费尽心机,总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法国的第一个镜子工厂。
然而,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了,要整整花一个月的功夫才能做出来。况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算太亮。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利比喜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你现在用的镜子。
镜子,从水面,到青铜镜、银镜、钢镜,再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玻璃镜,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学家们正在试制一种镀铝的玻璃镜。这样的镜子将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们还用金子、铝合金及其他金属,制成了黄色的、玫瑰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彩色镜子。
中国镜子产生于殷商时代,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这种镜,一面磨光发亮,一面铸刻花纹。因铜镜主要用于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鉴”或“镜鉴”。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
古代镜子除多数为铜镜外,秦时有金镜,汉时有铁镜,晋时有银华镜,宋元出现有柄可执的镜,清代以后又出现了玻璃镜。
玻璃镜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传入中国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开始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普及到百姓家中,也只是近100多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