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兰花昆曲
A. 沈丰英的代表作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现场版,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获得极大成功,引起海内外强烈凡响,使昆曲重新进入了大众视野,为保护昆曲作出了贡献。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沈丰英分饰演杜丽娘,这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一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剧组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沈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这是属于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青春版”《牡丹亭》的顾问、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秦说:“青春版《牡丹亭》的两个主演非常本色,来演绎年龄比较相仿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他们还需要磨练,火候还不是很到位,做演员是一个渐学渐进的过程。他们目前的表演是激情多过于技术,等他们演了50到100场以后,可能就是技术多于激情,这两样是鱼和熊掌,他们还需要慢慢地体会其中的关系。在他们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希望他们去读戏剧戏曲学的硕士,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演员的扮相非常的漂亮,事实证明白是很有眼光的。”
沈丰英:我和俞玖林是戏校的同学,后来又一起进了昆剧院。白先勇先生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定要下一年苦功夫。汪世瑜老师说,你们两个演员的形象不错,但是基本功都不够,差到看不下去的地步。于是,白先勇先生和汪世瑜老师制订了完备的训练方案,为我们进行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学鉴赏在内的系统强化训练。每天早上7点开始排练,晚上6点结束,雷打不动,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后来汪世瑜老师请来舞蹈教师用芭蕾的方法开肩,开胸腰,以改变我们含胸和内敛的习惯。因为我们的年龄已经过了发育期,骨骼已经成型,训练的难度不小,训练现场有时哭声和惨叫声响成一片。我至今还对一年前的魔鬼训练记忆犹新,很难想像如果再来一次这样训练的话,我还能不能坚持。那时候,天天扳着手指过日子。白先生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告诉我,和柳梦梅第一次见面,要有初恋和一见钟情的感觉,你看柳梦梅不能瞪着眼睛去看,大家闺秀一定要半带羞怯地去看。在排了几百遍之后,只要我一有松懈,白先生马上便指出,要求重新来过。今年5月去香港演出的时候,气候变化大,白先生担心我和俞玖林身体出问题,就一直把我们关在酒店里喝参汤。 这个幽奇绚丽的爱情故事,从古到今,倾倒众生,令人如醉如痴。它当时一出现,立即掀起剧坛的旋风,沸沸扬扬。——新浪网
《牡丹亭》是一出足以让人感动得频频落泪的戏,因为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因为极尽被人淡忘已久的昆曲之美。——《南方周末》
这是我一生中看过最伟大的一出歌剧。——加州大学戏剧系教授麦唐娜(Marianne McDonald)
没有比这出三晚连台爱情传奇昆曲《牡丹亭》更『纵情享乐』的了。如同经历一段如此奇异陌生的旅程令人兴奋莫名,然而却发觉自身原来仍在熟悉的人间。——英国《每日电讯报》剧评人伊丝嫚·布朗
本质上这是一堂美极而又奇异的景观,我看完第一场深感看到这出戏是一种荣幸,沈丰英的杜丽娘演得『高雅精致』,闺女的一场春梦引人遐思。我没料到会如此感动。是这种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以及华丽的服装、闪耀发光的音乐、以回生为主题的剧情使我打算再回到萨德勒斯韦尔斯去经历冥府重返人间。
——英国《泰晤士报》剧评人唐诺·胡特拉 《玉簪记》,高濂著。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事见《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波折后,私自结合,终成连理。作者把陈妙常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复杂心理,描写得玲珑剔透。《秋江哭别》一出,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琴挑》、《秋江》等零出,被各种地方戏作为保留剧目,盛演不衰。
从《牡丹亭》到《玉簪记》经历了百多场舞台历练,走过的“码头”不但遍布全国,还远及欧美,见惯大阵仗的俞玖林、沈丰英显然已没有了当年初演青春版《牡丹亭》时的青涩,与当时把握机遇、初出茅庐相
比,《玉簪记》的演出让这两位昆曲界备受瞩目的梅花奖得主颇感压力。 “一个好演员怎能只有一出戏?”沈丰英说,演员要靠自己塑造的形象说话,“艺无止境”是年轻演员对自己应有的要求。俞玖林的压力似乎还多了一层,他告诉记者,《玉簪记》是典型的生旦戏,与一般昆曲传统戏中花旦为主线不同,这出戏小生的戏份相当吃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尝试了双线并重,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还是一个女子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故事。这次的《玉簪记》书生的线索很鲜明,潘必正喜欢上陈妙常,很主动地去试探、去追求,演起来很过瘾。”
《玉簪记》不靠本色靠塑造,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与俞玖林、沈丰英青春靓丽的形象不无关系,外型俊朗的俞玖林不化妆就是个儒雅书生,苏州姑娘沈丰英则是眉间眼角都流淌着柔情,即便是平时闲谈也是气质娴静的。两位演员与柳梦梅、杜丽娘的角色很接近。并不讳言当年的“本色”出演的俞玖林、沈丰英对于《玉簪记》有着新的定位——靠表演来塑造角色。 沈丰英为演好陈妙常下足了功夫,在接受华文漪老师指点之外,她特别注意观察和体会。“陈妙常是出家人,神态、语气等都有不同。”曾经学过一阵的古琴这次也让沈丰英派上了用场,虽然不是真的在舞台上弹奏,可指法和感觉都在,表演中像模像样。
经历了青春版《牡丹亭》近200场的舞台历练,俞玖林、沈丰英已没有了当年的青涩。但《玉簪记》让这两位昆曲界备受瞩目的梅花奖得主感到了另外一种压力。
B. 哪个昆剧团演的《牡丹亭》评价最高,最经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苏州昆剧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改编,他对名著进行如此改编的初衷就是要让高雅文化能够雅俗共赏。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剧组主创人员: 白先勇 汪世瑜 张继青 王童 任永新 曾咏霓 林克华 白先勇创作理念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制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剧本,架构恢宏,剧情曲折,上两次演出,只见一斑,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终于圆梦。 这次我也参加了删编剧本的工作,我和编剧小组的其他成员认认真真琢磨了五个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 标目 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 ”,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 青春版牡丹亭 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着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 拾画 、 叫画 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 惊梦 、 寻梦 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与理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 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案头”的文学本编好后,还得经过“场上”表演的试验。我们的总导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誉的浙昆名演员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经验,由他逐出排演过后,几经修改,我们的演出本终于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沉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沉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这是属于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文/白先勇) 评论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倾倒众生 文\击节而歌 姹紫嫣红的5月,白先勇先生携着他后半生钟爱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进京,能容纳约3000人的北展剧场,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满,更巧的是,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场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观察了一下,30岁以下的年轻人要占到80%,更青春的学生要占到50%;还有呢,多是女同胞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而来,男同胞们大多身边都伴着佳人一道儿的。 白先生力挽狂澜,在昆曲年轻一辈传继无力的情况下,策划的青春版让中国最美的古典戏剧再次大放异彩,演绎古典美的,年轻化,欣赏古典美的,年轻化,深蕴古典美学的昆曲,也年轻化。所谓青春版,大抵意义在此? ——惊鸿一现汤显祖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这段点睛之笔竟然由汤显祖本人上场演绎,一现惊鸿啊!此段演完,汤先生转身对着观众,负手长立,舞台的灯光逐渐黯淡下去,于昏黄之中慨然长立的汤先生,此时竟生了些仙气氤氲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丽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网上搜索资料,听得许许多多的人说华文漪的扮相最美。 现场沈丰英饰演的丽娘之美,是让我爱极了的。由于坐在25排,丽娘的美,是近观不成的了。于远观之中,那略略低眉颔首的羞涩姿态,那微微上扬的万分淑仪的嘴角,那水袖轻挥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细软又声声含情的声段,一个端美淑仪、清心玉映,温柔似水又内心炙热浓烈的宋代大家闺秀,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她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里。 如果要细细评论丽娘之美,首先应是眉目含情之美,礼教森严的杜太守百般严苛教导出的女儿,举手投足、张口闭口间须得极尽大家闺秀的风范,而丽娘情深如此,这扇心灵的窗户,挡也挡不住满眼的情。我还细细看了丽娘的剧照,每一张和柳生的对视中,均止不住深情。丽娘之美,其次在于声音之美。柔若无骨,千回百转。恰如丝丝袅袅的烟,我生生听出了几许缠绵。 在此之前,听过张继青、华文漪版本的,甚至梅兰芳的录音,若论华丽和丰富之美,若论沧桑之美,若论婉转之美,大师们胜过一筹。可大师们演绎丽娘之时,都已“青春不再”,我们听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韵味,也得于丰实盈厚的岁月沉淀。沈丰英版的丽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绎牡丹般娇艳正浓之人,多了许多青春柔美的味道。这种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实,甚至闭上眼眸,耳中丝丝婉转,恍然以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装及音乐之美 首先狂赞青春版的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尤其是丽娘和花神的服装。狂赞服装和美术设计——著名电影导演王童,据说花神服装上的图案都是他用画笔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的。我睁大了眼睛,貌似觉得那是巧夺天工的苏州刺绣(更来证实确实是啊),你想想看,或浓艳、或秀雅的牡丹、杜鹃、梅花、百合、墨兰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细软的丝质绣服上,那是何等的绮丽、古雅啊。(哭啊,好多图贴不上来,回头再找补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写意。昨天花神出场的两段很是经典啊,分别是惊梦和离魂那两出。惊梦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几位花神哥哥的引领下,分作两路,悠然出场,花神们莲步轻移,裙裾生风,裙摆若水波般灵动,披风随之飘飘扬扬,又有激情壮美的音乐想起,当时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离魂”一场戏,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之下,身披曳地的红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处。渐行渐远的杜丽娘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之际,音乐响,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摄人心魄之美啊! ——争议 尽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传统昆曲艺术家的非议,认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锤炼,认为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排练整整一本戏,实在有粗制滥造之嫌疑,老先生们忽略了,在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的生存和极端高雅之间应该如何择?当大众开始为古典美而震撼的时候,昆曲回春的时候也到了。 ——完结篇 “美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国学的美,昆曲的美,使国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四处逸散的时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来。前两天还跟人争论文化复兴的问题,现在国学回暖,昆曲回春,我们的文化复兴还有多远呢?
C. 想学几句昆曲,应该从哪里学呢
长沙紫岚昆曲俱乐部今天开幕。"昆曲是世界上最优雅的艺术,是所有戏曲之母。很多地方都有民乐俱乐部,但长沙没有。" 苗毅说,创办昆曲俱乐部是他50多年来的梦想,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他一直在寻找昆曲爱好者。"我打印了纸条,在社区里张贴,逐一联系戏迷。第一批学生就是这样走到一起的"。
苏州的昆曲班很多,有苏州的暑期班,昆曲馆有免费的昆曲讲座(要查具体时间),还有一些老昆曲演员也在招收学员,如果你能离开长沙,且经济实力允许,可以来苏州,南京,昆都士省和上海-嘉定-浏河的老师都很不错
苏州的昆博每周日9:00-11:00有免费的昆曲演唱。老师是退休演员苏昆,青年牡丹亭的小兰花总教头,青年牡丹亭的首席歌手和阅读指导毛伟志先生。如果你只能在网上学习,你可以了解一下昆明市邱彩萍老师的网上课程,更适合小白和初学者!如果你只是觉得好玩,想尝尝鲜,可以听听录音,学学你喜欢的演员的唱法!如果你是想学,可以去听听。如果你想从头学起,要做好准备,把它当做一门外语慢慢学!
D. 林继凡的从艺之路
昆曲名丑林继凡,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昆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6年生于苏州,8岁学习书画,12岁学 苏州评弹,13岁改学昆曲,工丑行。得到昆曲耆宿徐凌云的指点,又从王传淞、周传瑛、华传浩、沈传芷、郑传鉴等“传”字辈老师学艺。后拜入王传淞门下,专工副及丑。所演剧目皆有乃师风范,塑造人物均能自成一格。2002年,荣膺文化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毗邻古刹寒山寺的苏州艺术学校,被称作昆曲艺术接班人的摇篮。五年前,“小兰花”们从这里走出,如今已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而今,又一批年轻学子坐到昆曲课堂里,与古老的艺术进行着“亲密接触”。最近,学校里出现了一位“新”老师,就是专门冲着“昆曲班”的这些孩子们来的。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林继凡。 作为剧坛一致公认的昆曲“名丑”,林继凡最早接触的艺术,不是昆曲评弹,而是书法和绘画。在接触昆曲之前,林继凡痴迷地进入中国画的天地之中。他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祖父则是吴中名医,爱好收藏字画和古玩,常邀画家到家里饮酒吟诗作画,其中,就有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张辛稼。张老先生和林继凡的祖父是极好的朋友,住在同一条弄堂里。
林继凡从记事开始所见所闻所感,均为中国的书画艺术。祖父当然希望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就请张辛稼教他书法。林继凡每天上学早起,就练毛笔字,也常到张老师的“霜屋”画室去,随便抓过废弃的宣纸胡涂乱抹。老先生却看着高兴,认为在这稚气的涂抹中,有一股循规蹈矩者所缺乏的鬼精灵气。于是,便在小继凡涂抹的内容上“加加减减”起来。
不到两年,林继凡正式去学昆曲。精通昆曲的张辛稼对他说:“收收心,好好学昆曲,把绘画当作爱好吧。”又几年,继凡的演艺大进,画也没丢掉,张老权衡许久,才于没人处告诉他两个字:“并重”。又十数年,当林继凡忘情地驰骋剧坛时,老先生又郑重地勉励他:“不妨把画摆在第一的位置。”岂料当继凡在北京获得“梅花奖”时,老先生却在苏州逝世了。林继凡至今仍牢牢记得张老送给他的两个字:“倚醉”。当年,老师每当喝过老酒,似醉非醉之际,眼神变得迷离,于是,弹指之间,泼洒挥写,酒尽画毕。“我,何时才能约略得之?”多少年来,林继凡一直在他的艺术之路上艰苦探索。 林继凡12岁时,江苏省戏曲学院评弹班来苏州招生,也许是天生的禀赋加上生性活跃,他被录取了。祖父不知道这件事,林继凡临走前才告诉了家人。大家都傻了:家里都是读书人,这回却出了个“说书先生”。祖母断言:“这孩子只是觉得好玩才去的,他很快就会回来的。”不料,林继凡从此“一去不复返”。初学评弹,后改学昆曲,随后成了江苏省苏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的前身)的演员。
尽管家庭环境优越,但林继凡想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吃穿这一门”,为了学好戏,林继凡成了“练功肯舍命”的人。为此,他的左腿和右手无名指均骨折过,至今右臂肘关节还无法伸直。一次练功过猛,把腰摔成了压缩性骨折,到医院绑上石膏,用钢板做了护腰,他还不敢告诉家里,结果实在坚持不下了,领导让他回家休养。祖父看到这种情形,说:“估计不会再去了。”没想到三个月后,伤还未痊愈,他又偷偷地去了。他不是武戏演员,却处处以文武兼备所需的功底来要求自己,因而他把文武功样样练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林继凡为在《醉皂》中饰演皂隶,练好各种醉步和醉态,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苦练“私功”。夜色未尽,曙光初现,排练场的过道上,有一个黑影在闪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滚或爬,伴有或轻或重的响动。一老人路过此处,见状大惊!转身夺门而出,大喊:“有鬼!”谁知这个“鬼”,正是林继凡。宝剑锋从磨砺出,如今已57岁的他,一招一式依然身手矫健。 林继凡的夫人顾湘是常熟人,祖父顾秋芳是评弹艺人。顾湘从小热爱评弹艺术,与林继凡一同考入江苏省戏曲学院,改习昆剧,工旦行。两人一起跟着浙江婺剧团学了《僧尼会》,也就是《双下山》。在后来于苏州举行的全国昆剧会演中,要求学生也要汇报演出,两人又一起合作演出了这出戏。当时有很多名家在场,俞振飞、徐凌云,还有“传”字辈先生。看了戏,好多老师都喜欢上了这个“小花脸”,连俞振飞也知道江苏有个林继凡。徐凌云老先生更是兴奋得不得了:“这个孩子太好了,是个学丑的好苗子,马上叫他到我住的地方,我要教他一个戏。”林继凡去了。《昆剧演出史稿》一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剃光头的在跟徐凌云学戏。那个“光头”就是林继凡。这一年,林继凡才14岁。徐凌云给林继凡说的是《绣襦记》“卖兴”一折戏。林继凡说自己丑角戏真正的开蒙老师就是徐凌云。会演结束后,“传”字辈名丑王传淞、华传浩老师也把林继凡叫到一边说:“你要好好学丑!”就是在那次会演中,王传淞相中了林继凡。
丑角巨匠、《十五贯》中扮演娄阿鼠的王传淞,门下从不纳徒,除非他发现对方是块“值得雕琢的玉”。看了林继凡演的戏,王传淞一下子被打动了,“这孩子长得标致,嗓音脆亮,演得伶俐,是块‘大料’!”他的审美标准与众不同:昆剧的丑角并不非得长得“歪瓜裂枣”,相反,应该找条件特别好的人来演。王老认准了林继凡:像这样既标致又聪明的小花脸,将来肯定有出息。王传淞当时已60多岁,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开始教林继凡学丑行的很规范的程式。经过20多年的学艺,林继凡终成正果。
“昆曲名丑王传淞和我坐茶馆时说过,优秀演员一出场就能使九龙口(表演中心区)显得充实起来。如今,他的弟子林继凡朝九龙口走来,还没有走到就以其生动的表演充实了九龙口。我爱看这位演员的表演艺术……”1982年5月1日,林继凡在南京演出《游殿》(饰法聪),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看后极为兴奋,连夜走访林继凡,并通宵达旦地写下了一篇5000字的戏评,赞扬林继凡把法聪这个年轻和尚刻画得入情入理、新意盎然。
同年5月,76岁高龄的王传淞决定破例收林继凡为徒。于是,在王老教过的很多学生中,林继凡成了他唯一的入室弟子。在拜师会上,王传淞语重心长:“希望你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依然要像过去那样,不要学我王传淞,而是学我王传淞怎么去演剧中人。”林继凡始终遵循王老师这种创造人物的方法,一个戏一个戏地琢磨,然后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身怀绝艺的老艺术家倾囊相授《十五贯》、《游殿》、《议剑》等20多出传统昆剧,林继凡一一继承了下来,并有不少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回忆那段师生情缘,林继凡说:“这是我的幸福,终身受益。” 就像他塑造的角色“法聪”一样聪明的林继凡,除了向老师学习以外,还善于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从小就经常被祖父带到书场去听书,进戏校又初学评弹,业余时间除了画画,林继凡多年来最大的爱好便是听书,使他深谙评弹艺术的渊博。他深知:昆曲和评弹本来就相通。为了把评弹中的“活口”融入昆曲丑角的表演中,林继凡就经常向评话大师金声伯讨教,金先生则热心地为他的角色塑造和表演出了不少好点子。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长生殿》中的高力士、酒保,《水浒记》中的张三郎,《芦林》中的姜诗,《狗洞》中的假状元,疯僧济颠,奸臣阮大铖……在舞台上演了四十年丑角的林继凡,为观众创造的却是美,追求的是审美情趣的最大化。他所扮演的角色或机敏,或灵巧,或正直,或诙谐,或奸诈,或贪婪,无不出色。观众都说:“林继凡演的丑戏,只只好;塑造的人物,个个活。”其中,他的代表剧目、享誉剧坛的“丑”戏―――《游殿》、《活捉》、《芦林》、《醉皂》、《议剑》等,以脱俗的气质和精到的“笔墨”广受欢迎。究其因,既与他长期在王传淞老师指点下得其韵味有关;又与他长期从张辛稼先生习画有关;更与他注重修养,探求艺理有关。
除了戏曲圈内人,很多书画家对林继凡演的戏很感兴趣,认为他的戏有底蕴,有意境。林继凡自己觉得,他演的戏在章法和调度上的变动,尤其是意境的创造,具有中国画写意、空灵的手法。他对中国画非常有研究,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他的作品还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制作成邮政明信片发行。林继凡懂得:戏曲和传统绘画有着必然的联系。他记得张辛稼老师常跟他论画理,讲浓淡干湿、远近虚实如何画在一张宣纸上;还说舞台实际就是一张宣纸,关键就看演员如何去“着墨”。告诉他:画讲“惜墨如金”、“计白当黑”,表演也要讲“经济”。
E.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什么时候能再到广州演出
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将于6月5日至7日再度献演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观众将有幸再次欣赏这出传唱400年的“浪漫爱情神话”。
因为你的提问,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也许对你是多余的,但对更多的读者,也许有所裨益.
下面是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介绍。
《牡丹亭》
《牡丹亭》 明•汤显祖作。写杜丽娘慕色还魂事。共五十五出。剧情是: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前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