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兰花
1. 兜兰属的主要价值
本属兜兰是兰科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和最普及的洋兰之一。其株形娟秀,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花大色艳,很适合于盆栽观赏,是极好的高档室内盆栽观花植物。
世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杂交改良的原生种,另一类是由发达国家培育出杂交品种。杂交品种一般花大,易开花,色泽鲜艳,生长健壮。
花形奇特、色彩艳丽但极度濒危的兜兰属 (Paphiopedilum) 植物全世界共有85种,中国是兜兰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有29种,占全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兜兰属中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经济利益驱使而被过度采挖,导致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一些种类已濒临灭绝。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里,18种兜兰属植物中有5种被列为极危种,12种被列为濒危种。早在1997年制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所有兜兰被列入附录I,属于绝对禁止国际贸易的物种。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龙春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组,在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支持下,对兜兰属植物的离体繁殖、组织培养、离体保存、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蒴果成熟度、培养基无机盐浓度和有机添加物、激素浓度等条件,对20种兜兰属植物进行离体繁殖技术的研究,找到其最佳的繁殖途径;研究5种兜兰花粉的寿命,外源的钙和硼对兜兰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兜兰属15个种(含自主杂交种1个)的离体保存技术的研究,制定了兜兰属植物离体保存规范。还对兜兰属的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其亚属和组的划分、种间关系以及一些种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ITS序列的数据对兜兰属70个种的研究,结合RAPD分子标记对于中国兜兰30个种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支持日本学者唐沢耕司于1982年所提出的将兜兰属分为6个亚属的观点,其中产于中国的兜兰属植物可以划分为5个亚属:Sigmatopetalum、Paphiopedilum、Parvisepalum、Brachypetalum和Polyantha。项目培养了一名博士生,研究成果已发表于2010年出版的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期刊上。
兰科兜兰属是兰科植物中最受欢迎的家族之一。该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陆生植物。该属植物极具观赏价值,花大而奇特,两侧花萼退化,唇瓣特化为袋囊状,故名兜兰,俗称拖鞋兰。拖鞋兰颜色从黄、绿、褐到紫都有,而且常有脉络或带条纹。
这一属共有103个原种分布在中南半岛,南太平洋诸岛屿、陆地,有19个品种。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杂交种不下数千。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杂交拖鞋兰,其花朵硕大,色彩鲜艳。杂交种的拖鞋兰都喜阴凉,通风,湿润的环境。拖鞋兰在兰花中与众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与大多数附生的兰不一样,它是地生兰,并无假鳞茎;另一个明显区别是,一般来说,兰花除非干燥了,否则便不应浇水,但拖鞋兰一反此常规,它需时刻保持湿润,可能拖鞋兰更保留其祖先的遗传基因,根系维管束输导组织有原始的适应水中缺氧环境中生存的本领。
拖鞋兰有多个系列的品种。一、斑叶单花品种,开花60天以上;二、硬叶品种;三、短瓣亚属,主要分布在热带中南半岛;四、绿叶多花品种。著名的品种有金童玉女:‘杏黄兜兰’及‘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amerniacum & P. micranthum。当然,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拖鞋兰王及后P. rothschildianum & P. sanderianum 。
“拖鞋兰王”,即“兜兰之王”,又名罗氏兜兰,发现于1888年,以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名的兰花栽培者Boron Ferdinand de Rothschild的名字来命名。 兜兰之王植株丛生,高达55厘米;叶5~10片,长带状,长40~60厘米,宽4.5~7.5厘米,绿色;花序长45厘米,有花3~8朵,花瓣黄绿色,有许多紫褐色斑点和脉纹,背萼黄绿色有紫褐色脉纹,唇兜盔状,紫红色;花期春季。本种产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生于低山密林中石上或腐殖土中。其花型奇特,叶片及花序姿态挺拔,具有王者风范,花朵非常威武壮丽,两个侧瓣展开可达750px。拖鞋兰王开花率极低,植株要经过数年栽培才可能开花。
“兜兰之后”是兜兰的多花性种类,一茎多花,多在4月开花,但开花率极低,很少有人能有幸亲眼目睹。从花瓣长度来说,“兜兰之后”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兰花,号称极品兰花,其两侧的侧瓣呈飘带状,螺旋下垂,潇洒飘逸之 至,最长可达1米。“兜兰之后”不仅花十分奇特,被发现的历史也十分传奇。自从她在1885年被发现后,近100年间再也没有在自然界被发现过,而且栽培株也没有保存下来,就在人们认为这种珍奇的兰花已经灭绝的时候,她又在1975年在马来西亚婆罗洲重新被发现。据说在19世纪末的英国曾经引发了争夺“兜兰之后”事件,国际动植物濒临绝合约(CITES) 限制控管其贸易流动,由此可见“兜兰之后”的珍奇与罕见。2010年武汉植物园兰花展上展出的“兜兰之后”是从台湾引进的。
2. cymbidium sigmoideum是什么兰花
这是国外的一种兰科兰属植物,有正式的中文学名。
产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的苔藓凉爽的较低山地森林,地势低矮,靠近森林地面的树干,通常在800至1700的高度处呈深阴影,是大型,温暖到凉爽的附生茎类附生植物。
3. 狂蟒之灾
狂蟒之灾1
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神秘的部落--舒尔族,据传说,舒尔族对食人蟒蛇顶礼膜拜,视为神明。此蛇生性凶残,力量惊人,靠生物发出的热量追踪捕食。遇到它全无逃生的机会。人类学家史蒂文-凯(埃瑞克-斯图尔茨饰)对传说中的舒尔族十分感兴趣,因为发现这个部落不仅可以做科学研究,而且极具新闻价值。史蒂文和纪录片导演泰莉-劳瑞(杰妮佛-洛佩斯饰)组织了一支摄制组,准备拍摄一部关于这个神秘部落的纪录片。摄制组一行七人从巴西亚马逊河源头出发,带着全套摄影器材,乘船进入了这片神秘的热带雨林。
沿途,他们偶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小船,随即救起了船主保罗-沙万(琼-沃纳饰)。保罗告诉众人,他在热带雨林中生活多年,以捕蛇为主,并声称亲眼见过舒尔族人。大家半信半疑,但看得出保罗对此地十分熟悉,摄制组还是听从了他的向导。自从保罗上船之后,怪事不断发生……史蒂文博士中了黄蜂毒,昏迷不醒,要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救人心切,大家不得不听从保罗的建议,改航道找医院。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保罗策划的,他的目的就是利用摄制组捕捉那条蟒蛇。他将摄制组的船引向蛇穴,以摄制组的成员作为诱饵。为了生存,手无寸铁的摄制组与保罗展开了搏斗,此外,那条来无影去无踪的食人蟒蛇也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
狂蟒之灾2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即使是以热带雨林为家,也难以安全从它们口中逃脱。如果是那些自不量力的外来者想要探询这里的秘密,结果一定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在茂密的婆罗洲丛林最深处,是一片未经开采的荒野之地,险要的地理环境成了各种稀有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血兰”就生长在这里。那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红色兰花,相传它分泌的浆液可以“永葆青春”。当“传说”散发出铜臭味,就变成了一种可以驱使人
心的动力:几个充满雄心壮志的科学家从纽约的一家研究公司拉来赞助,决定将“传说”实体化,如果成功,不但对他们事业是最有力的强化,还会赚进大把的银子。然而,他们的旅程充满了千辛万苦,这并不单单是因为他们选择在雨季时候出发,更重要的是这还是蟒蛇的交配期,这将比坏天气和充满不可预知危险的灌木丛更让人难以接近“目标”。“血兰”的生长之地盘卧着致人死命的巨型水蟒,它们看似是“血兰”的守护者,实则不过是因为“血兰”恰巧长在了它们的领地上。“血兰”的奇特功效延续到蟒蛇身上,将它们变得凶狠异常,同时还除去了自身寿命的限制,就像是不死的复仇女神,任何一个胆敢踏入它们领地的不速之客,回神之际就已然毙命……而那群受利益驱使的科学家,是否会“消逝”在这种难以抵抗的自然力量面前呢?
狂蟒之灾3
在欧洲乡间的秘密研究室里, 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正对着两只巨蟒进行实验测试. 当资助者(约翰莱斯戴维斯饰) 企图乾预实验时, 饥饿的蟒蛇逃出了研究室. 汉密特(戴维赫索霍夫饰) 受雇追捕它们, 其任务是必须在蟒蛇窜逃到城市且在灾难扩大以前, 实时抓拿这多产又极度致命的生物…
4. 蝴蝶兰分为几个品种
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原产于亚热带雨林地区,为附生性兰花。台湾原生种白花蝴蝶兰闻名世界,南洋诸岛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来西亚各地约有五、六十种原生种。其中以台湾出产最多。
5. 蝴蝶兰花有几种颜色,都叫什么名啊
蝴蝶兰花色鲜艳夺日,有纯白、鹅黄。绊红、也有淡紫、橙赤和蔚蓝,并且有回不少品种兼备答双色或三色。品种:蝴蝶兰,又称蝶兰,属名Phalaenopsis为希腊语Phalaina(蛾)与Opsis(模样)二语组合而成,因其花形似蝶,故名。此属原产地为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约40种,我国6种,全部为附生兰。全属约20个原生种。
蝴蝶兰的学名按希腊文的原意为“好似蝴蝶般的兰花”。它能吸收空气中的养分而生存,归入气生兰范畴,可说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台湾原生种白花蝴蝶兰闻名世界,南洋诸岛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来西亚各地约有五、六十种原生种。蝴蝶兰色彩多种,从纯白、粉红、黄花着斑、线都有。
蝴蝶兰生长周期长,在自然界,由小苗至开花约需要3~4年时间。在良好的人工栽培条件下,延长每日受光至14小时,将晚间温度维持在21℃左右,并加强水肥管理,可缩短由小苗至开花的时间,从小苗到开花约需1~2年。
多数蝴蝶兰品种于春季开花,也何夏季开花的;花梗自叶腋中抽出,上着生数朵花,依次开放,每朵花可开放一个多月。
6. 蝴蝶兰有几种颜色
经过人工来交配,现在的自蝴蝶兰有大白花,粉红花,各种黄花红斑、红点、红线、纯黄、白花红心等色彩。
蝴蝶兰的学名按希腊文的原意为“好似蝴蝶般的兰花”。它能吸收空气中的养分而生存,归入气生兰范畴,可说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台湾原生种白花蝴蝶兰闻名世界,南洋诸岛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来西亚各地约有五、六十种原生种。蝴蝶兰色彩多种,从纯白、粉红、黄花着斑、线都有。
(6)婆罗洲兰花扩展阅读:
蝴蝶兰开花主要受温度影响。花芽分化需要低温刺激。在日间20~23℃夜间18℃以下低温(但不可长时间低至15℃以下)刺激一月后即可使茎内的潜伏芽转化为花芽。此后当花芽突破表皮长为花梗后,就需要较高温度,以正常的生长温度为宜,持续低温会致使花梗抽发缓慢,花朵偏小甚至中途萎焉。开花期适当增加日照有助于花大色艳提早开花。
蝴蝶兰病虫害防治蝴蝶兰病害的发生大多因为环境及卫生不佳导致,尤其是在低温或日照不足时特别容易产生病害,定时的环境清扫及温湿控制、病株快速移除可防止大部份的病害发生及传播。
蝴蝶兰_网络
7. 世上真的有血兰花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搜寻血兰 2004 有人称其为“死亡使者”,因为一旦成为它们的攻击目标,无边的地狱就成为了你惟一的归宿。即使是那些将密林当做家的飞禽走兽,也无法在进入它们的视线后继续生存。而对于那些因为好奇想要追究这个地方神秘之处的陌生拜访者,他们将品尝到面对死亡时的恐怖滋味。 在茂密的婆罗洲丛林最深处,是一片未经开采的荒野之地,险要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各种稀有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 “血兰”就生长在这里。那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红色兰花,相传它分泌的浆液可以“永保青春”。当“传说”散发出铜臭味,就变成了一种可以驱使人心的动力:几个充满难心壮志的科学家从纽约的一家研究公司拉来了赞助,决定将“传说”实体化,如果成功,不但是对他们事业最有力的强化,还会赚进大把的银子。然而,他们的旅程充满了千辛万苦,并不单单是因为他们选择在雨季的时候出发,更重要的是现在还是蟒蛇的交配期,这将比坏天气和充满不可预知危险的灌木丛更让人难以接近“目标”。 “血兰”的生长之地盘卧着致人死命的巨型水蟒,它们看似是“血兰”的守护者,实则不过是因为“血兰”恰巧长在了它们的领土上。“血兰”的奇特功效延续到蟒蛇身上,将它们变得凶狠异常,同时还除去了自身寿命的限制,就像是不死的复仇女神,任何一个胆敢踏入它们领地的不速之客,回神之际就已然毙命……而那群受利益驱使的科学家,是不是也会“消逝”在这种难以抵抗的自然力量面前呢?
满意请采纳
8. 一部电影讲的是一群人去找长生的药草,但是有很多非常大的蛇
《狂蟒之灾2:搜寻血兰》
为美国恐怖电影,于2004年8月25日在美国首映,主演约翰尼·梅辛纳 。影片讲述了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探险考察队伍受命前往婆罗洲寻找传说中的“血兰”,据说这种珍贵的兰花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然而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才发现那里有一群大蟒蛇,它们已经先享用了血兰的神奇作用,因此它们生长得异常巨大,异常强壮,并且异常饥饿,考察队员面临着生死危机,随之与蟒蛇展开了一张殊死搏斗
9. 血兰花的介绍
血兰花,电影《狂蟒之灾》中虚构的一种植物名称。相传婆罗洲丛林最深处,是一片未经开采的荒野之地,险要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各种稀有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 “血兰”就生长在这里。那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红色兰花,它分泌的浆液可以“永保青春”。
10. 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在哪里
在海南三亚有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
蝴蝶兰的学名按希腊文的原意为“专好似蝴蝶般的属兰花”。它能吸收空气中的养分而生存,归入气生兰范畴,可说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台湾原生种白花蝴蝶兰闻名世界,南洋诸岛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来西亚各地约有五、六十种原生种。
蝴蝶兰色彩多种,从纯白、粉红、黄花着斑、线都有。育种家们利用各地搜取到珍贵的原种进行人工交配,改良出各种花色、花型,在花的尺寸上也有惊人的成就,当今达六寸的大白花,近五寸的粉红花,各种黄花红斑、红点、红线、纯黄、白花红心等色彩在各处兰花展都可看到,
蝴蝶兰已是当今兰花之后(嘉德丽雅是兰花之王)蝴蝶兰也被用来与近亲异属杂交,尤其与Doritis的交配(称为朵丽蝶兰)产生很悦目的深紫红花。
蝴蝶兰是在1750年发现的,迄今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自然分布于阿隆姆、缅甸、印度洋各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菲律宾以至台湾等低纬度热带海岛。台东的武森永一带森林及绿岛所产的蝴蝶兰最著名。但由于森林砍伐与采集过度,资源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