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来仪兰花
1. 《红楼梦》的作者历来有分歧,如下列人物中被人说是本书作者的有
【作者介绍】
在20世纪初,“红楼梦原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
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上雨下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两种说法)(曹雪芹逝于1763年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著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据一部分红学家研究,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但有些派别认为脂批纯属后来者杜撰,不能作为研究证据。
清代诗人富察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咏《红楼梦》诗题曰:“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这大概是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没有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笔记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对清人笔记和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从此成为定说。稍后脂本脂批的发现更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但问题是不同脂批间具有非常多的矛盾,脂批很可能为假造。
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近年来虽不断有人提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少证据,不足为凭。
2. 咏兰花的《咏兰花古风》
一、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被扔到长江里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著有《静居集》四卷。
3. 小凤素兰花养殖要点
宁肯不浇水,不要多浇水。
养殖兰花时,多浇水不如少浇水,多浇水,说不定就给浇死了。把握好原则,记住:干则浇,湿则停。浇水前先摸土,若还湿,就不用浇水,兰花以八分干二份湿为最好,土壤过湿,易烂根而死。
4. 这个是什么兰花
兰花品种多,很多品种形株叶片相近,只能待开花后你自行辨认。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国兰、墨兰、跳舞兰、君子兰、蕙兰之类。
5. 兰花品种大凤素什么时候开花
四季兰素花的一种,每年5月底至10月不定期来花。
6. 《兰花》的全文意思
兰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名花之一,约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兰花具有令人难以捉摸的阵阵幽香,伴随着端庄花容、素雅丰姿,充分体现了东方特有的温馨和淡雅宜人的格韵;而在无花之时,它那刚柔相济、疏密有致的叶丛,四季常青,临风摇曳,又是竭尽风姿神韵。因此,温馨、素洁、高雅的幽兰,古往今来,赢得了多少人的赞赏和歌颂。屈原生前酷爱兰花,常借兰花的高洁,抒发自己的忠愤不平之气。此后,我国人民常把兰花的坚贞品性,象征不畏强暴、矢志不屈的民族性格。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平生最爱井冈兰,就是在那国事纷忙的年代中,常把亲手浇灌、培植的井冈兰,连同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分赠给国内外的革命同志,让五洲兰香飘逸,环球共此芬芳。
本书作者沈渊如是我的父亲,自14岁起即从事艺兰工作,孜孜不倦,五十余年如一日。名种兰花在我国原有数百种之多,后因历经多次战乱,散失甚多,及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仅剩近二百多个品种了。抗战前后,又经多次战事动乱,生活颠沛,一些稀珍名种不是失传就是被惟利是图的奸商们盗卖国外。沈渊如先生一边惨淡经营,抢救名种不致外流,一边汇集艺兰同好举行兰展,引起国内有识之士重视。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东北,造成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当时,家父曾汇集无锡艺兰同好在城中公园同庚厅举行兰花义展,所得门券收入,悉数捐赠赈灾之用。其后,日人小原荣次郎亲临江浙一带搜集兰蕙稀珍品种,在金钱利诱和淫威之下,名种又相继外流。家父眼见此般情况,节衣缩食,甚至变卖家财,把一些濒临灭绝的兰蕙品种广为搜集培养,例如传统珍奇名种中的“东莱”、“顾氏大魁素”、“涵碧”……等等在国内已属凤毛麟角。由此幸免外流而遭覆灭之危。抗战胜利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诸多名兰又随之相继失散,或操奸商、富豪手中,仅顿时之兴,而后又往往置之不顾。家父又不辞艰辛,多方收集,持之以恒,成绩卓然,深受艺兰界同好爱戴,故一些年迈体衰前辈或为生活所逼无法继续艺兰的同好,不受高利之诱,宁愿转让家父培养。在多次危机中,家父力挽兰蕙名种几遭覆灭之狂澜。尔后,家园已名种齐备,况一些孤本、罕见品种亦保存不遗。由于家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又见多识广,每探其精微而不舍。他除在培养技术上有丰富经验外,且对艺兰中选择落山新花的鉴别法----“看筋、辨脉纹、察色晕”等,怀有精辟而独特见解,所以首创了“扭瓣形”、“双唇形”、“莲花形”、“曲瓣形”,以及多种盆面形式和复花起蕊论等。抗战胜利后,1948年家父把国内仅存歇花二十多年的赤蕙名荷瓣“曹荣大荷”任其开放,并举行花展,将此兰易名为“胜利大荷”,以志祖国光复。在近二十年中,家园始终开放,任人参观,每当盛春百花烂漫时,园中游人熙来攘往。欣赏着这些精心培育出来的名花异卉。
解放后,祖国一片兴旺,在党的英明政策感召下,家父毅然把全园数千盆名花捐献给国家,以便让名贵的花木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此后,家父更信心百倍,精益求精,不但要养好这些花木,并立志要把数十年来积聚的资料、经验编撰成册,让这些传统名花和精湛技艺介绍给国内外同好,为国争光。
1962年12月22日和1964年1月9日,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曾两次来无锡接见过家父,每次都互赠兰花,交谈艺兰经验,并赠送《兰花谱》(日本小原荣次郎著,共三册)、《兰言述略》、《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朱委员长并亲笔题写“养好兰花”四字,以资鼓励。
家父倍受摧残,身患重病,但还是经常呆立在遍地惨盆瓦砾荒芜的空园中,凝泪无语。在他卧病的五年中,我根据三十余年来传授的技艺知识和所闻所见,逐步汇总编撰书稿。并受到父辈园艺同好----月季专家蒋恩钿女士和印伯赉,以及李克因、洪美等同志鼓励,终于完成脱稿。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祖国艺苑一派生气勃勃景象。抚今追昔,重新翻阅那些残存的名种兰照和校审着这本《兰花》书稿时,但如想家父地下有知,当可瞑目了。
7. 兰花红凤有几个品种
寒兰通常复以花被颜色来制分变形。有以下四种:
①青寒兰;②青紫寒兰;③紫寒兰;④红寒兰。其中以青寒兰和红寒兰为珍贵。
台湾所产之所谓素心寒兰,花色淡绿,属青寒兰类型,至目前为止,素心寒兰数量特少,价格十分昂贵。其名品为“寒香素”、“广寒素”、“寒山素”。在日本名品为“曰妙”、“丰雪”。红寒兰的名品为“日光”,均属稀有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