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犹愁热
① 杨万里写荷花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翻译:那亭内亭玉立的荷花容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翻译: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
翻译: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片。
4、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翻译: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5、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翻译: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
②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句诗的简要赏析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
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荷花犹愁热扩展阅读: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出处:
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大意:
(1)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
(2)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③ 看到满池塘的荷花你最想吟的诗句是什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荷 花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玉井亭观荷花
【宋】杨万里
蕖仙初出波,照月稚犹怯。密排碧罗盖,低护红玉颊。
馆之水精宫,环以琉璃堞。珠明浮盘戏,酒漾流杯晔。
青笔尖欲试,绿牋皱还摺。老龟大於钱,辛勤上团叶。
忽闻人履声,入水一何栖。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
贪采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自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
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如梦令酒兴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诉衷情近
【宋】柳永
景阑昼永,渐入清和气序。
榆钱飘满闲阶,莲叶嫩生翠沼。
遥望水边幽径,山崦孤村,是处园林好。
闲情悄,绮陌游人渐少。少年风韵,自觉随春老。
追前好,帝城信阻,天涯目断,暮云芳草,伫立空残照。
甘草子
【宋】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④ 叶圣陶的荷花的名人名言
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跳舞。
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⑤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的哪一首诗
荷花入暮犹抄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其三)》,原文如下: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译文: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
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
(5)荷花犹愁热扩展阅读: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著有的诗作,诗题名是《暮热游荷池上 (其三)》。
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
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
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⑥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简要赏析是什么
作者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荷花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内下不愿露面,用容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忧愁热”“低面”,赋予了荷花以灵气和神气,简单却不失形象的表现出夏的炎热,另一方面,亦可以体现荷花的娇羞。这其中,是不是还含着这样的意蕴:高贵如芙蓉都要躲避热日的炎热,更何况诗人自己呢。
⑦ 谁能给我《池上》这首诗的每句话的解释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选一首〕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省)人。绍兴年间进士,在朝中 过秘书监等官,由于刚直敢言,被贬做一些地方官。其中在永州零陵做县丞时结识了抗金名将张浚,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绍熙元年(1190)辞官回家,对韩托宙弄权,十分忧愤,后成疾而死。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四大家,并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新意,十分惹人喜爱。他是一位绝句能手,也是一位多产作家。
【说明】《暮热游荷池上》共五首,现选一首。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
)))))))))))))))))))))))))))))))))
【解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依--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
⑧ 古诗《齐安郡中偶题》意思
我认为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齐安郡中偶题》,别名《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晚唐时期杜牧所写的七言绝句。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其一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其二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教材相关作品(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翻译(其一)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教材相关作品《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翻译 一阵西风吹过,小草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向我点头致意,我的衣襟也被风儿兜满。在这闷热的傍晚,池塘里的荷花也热得发愁吧,此时她们一起将美丽的面庞深深地躲藏在碧绿的叶伞下。
鉴赏
这两首诗标明“偶题”,应是即景抒情之作。 第一首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第二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黄州景物,寄托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