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荷花高洁
㈠ 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品行
《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内裳。意思是:我要把菱叶裁剪容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暗指诗人要的是如同莲花般洁身自好的修养。和特立独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㈡ 屈原在《离骚》中用荷叶和莲花作比,表现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
屈原在《离骚》中用荷叶和莲花作比,表现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 制芰荷内以为衣兮,集芙蓉容以为裳。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在这里,莲花这一形象,不仅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而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离骚》这首不朽杰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我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许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魏晋时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繁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枝不蔓,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
㈢ 有谁知道关于写荷花高洁的诗词或曲
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
㈣ ⑴古代文人常借荷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屈原《离骚》中“,”两句便是如此
古代文人常借荷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屈原《离骚》中“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两 句便是如此。
㈤ 离骚中屈原高唱哪一句只以莲之高洁象征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初心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㈥ 古诗词中一般用荷花比喻什么
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在传统文学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写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㈦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啊!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纳兰性德《渔父》词赏析
收却纶杆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首句“收却纶杆落照红”秉承了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写出渔人在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时悠然收杆的景象。纶杆即为钓竿。落照,西斜的夕阳。“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杆”,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它求、自由自在的情绪,既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它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作者强烈的感情。宁作连词用,读去声,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句首,表示在现实情况下对选择某事物坚定的意志和愿望。可以解作“情愿”、“宁可”。如《史记•屈原列传》中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国语•楚语》:“凡百箴谏,无尽闻之矣,宁闻他言。”剪,《说文解字》云:“齐断也”。此处做形容词,即剪剪,引申为齐整、摇动貌。如欧阳修《暮山溪》句:“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芙蓉,即荷花。《国语•招魂》中就有“芙蓉始发,杂制荷些。”《古诗十九首》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荷花自古于诗词曲赋中都有着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淡泊的意象,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于画于词,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以花喻人之高洁和淡泊的情怀,而更让人玩味的是,荷花的花期是在夏天,至秋便开始逐渐残萎,并非处于最清丽娇娆的状态,然而纳兰却依然让秋风执意为凄美的秋荷吹拂,其间之情感暗示与唐人郭恭的《秋池一枝莲》可谓同出一辙,其诗云:“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所得,未肯即随风。”其自持之情与超脱之意尤深。
㈧ 《离骚》中屈原高唱什么以莲花之高洁象征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改初心
《离骚》中屈原高唱什么以莲花之高洁象征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改初心?
制芰版荷以为衣兮,权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本文摘自《网络文库》
㈨ 咏牡丹、荷花、菊花的诗句,体现其高贵、高洁、高雅的特点
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荷: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郭震《莲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牡丹: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殷文圭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归仁《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孔子有赏兰之雅好,曾赞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李白赞美:“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王昌龄喜爱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邹登龙:“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古人还爱用荷叶作杯,用荷叶编织衣物,并以穿“荷衣、荷裳”象征高洁。如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之诗句。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格,表现他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刘禹锡喜欢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陆游一生爱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㈩ 屈原在离骚中描写自己用荷叶做衣裙表现高洁品格的名句是什么
这一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翻译过来就是: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回缝缀荷花再答把它制成下裳。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为世俗所污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