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草赏析

兰花草赏析

发布时间: 2022-05-29 16:46:59

Ⅰ 胡适的诗歌《希望》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原题也被改为《兰花草》你更欣赏哪个题目,为什么

兰花草有意象而希望有物象所以兰花草好。

Ⅱ 兰花草的歌词该怎么理解

“我从山中来抄,带着兰花草。袭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兰花草》的词,是北大胡适校长写的,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的胡适晚年所作的一首题名为《希望》的诗。
浅面理解:从采兰、种兰、养护的过程中,看出作者对兰花的挚爱、对兰花开放时的向往。兰草花”的歌词,溢表着胡适先生铭心刻骨的乡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长是第一次种兰。
深入理解:来到北大读书的学生都是胡校长采来的兰花。胡校长想用自己的无微不至将学生培养成才(夙愿),释放学生的才华(满庭花簇簇),为学校为祖国增光(添得许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表达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意思,由于不是很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一座革命的摇篮,“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可能是表达当时形势紧张(秋天),“兰花”还须好好保护。
很多写的不对的对方,还请给位老师多多指点。

Ⅲ 胡适早期有一首诗叫《希望》,原文是什么啊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Ⅳ 山间风雨大悬崖亦开花古文可有出处

出处是《兰花草》新改的词。

一、原文:

我朝山中去,带着兰花草。山间风雨内大,容悬崖亦开花。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我朝山中去,带着兰花草。风雪点过妆,岁月方留香。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二、译文:

我朝大山中去,带着兰花草。山间风雨大,悬崖也开花。不愿意在暖房,迎风晒月光。我羡慕天地宽,花对也响亮。

我朝大山中去,带着兰花草。风吹雪点过妆,每年一月才留香。不需要睡在旁边,裙裳也飘扬。我羡慕天地宽,花对也响亮。

(4)兰花草赏析扩展阅读

《兰花草》诗歌原文: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译文: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在小花园里种,希望花开得早。

一天看三回,看得花时间超过。兰花却依然,包含了没有一个。

转眼秋天到,把兰入暖房。朝朝多次顾惜,夜晚不要忘记。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补偿。满院花簇簇,添加许多香。

Ⅳ 兰花草的歌曲鉴赏

在音乐上打破了以往旧上海和传统歌谣的限制,突出作品简单平实、琅琅上口的曲风,还借鉴了大量西洋乐器,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国语民谣形式,“唱自己的歌”开始风雅一时 。

Ⅵ 赏析兰花草这首儿歌

《兰花草》作词人为胡适。 《希望》原是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后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这首歌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词人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

Ⅶ 胡适的简况及其著名诗篇

胡适 (1891~1962)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作品赏析:

日有所思,才夜有所梦,而诗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所以才变幻出多少新奇的诗句。梦和诗是相对独立的概念,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找不出任何关联,而在作者眼中,做诗和做梦却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诗,你做你的梦,只有投身其中,才能体会到乐趣。诗和梦可以相互引用,却不能取而代之。《梦与诗》分三节,都用韵。第一节写“梦”的神奇的“变幻”能力,它可以将许多“平常”的“经验”和“影像”进行任意的变形,从而产生出种种神奇的梦境。第二节与第一节对举,写“诗人”仿佛拥有“梦”一般神奇的能力,可以将许多平常的“情感”和“言语”“变幻”出美妙的诗句来。读这节诗,笔者想到清人叶燮说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叶燮《原诗》)所以诗人的工作就像做梦,带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话所不可言之理与事。

诗的第三节最妙,不仅对上面的意思进一步深化和进行形象化的概括,而且自身就以奇妙的诗句证明了诗人梦幻一般神奇的语言能力:“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这两句可与古人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句对读。人世的一切经验,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真是如鸭饮水,冷暖自知。适之先生在这首诗的“自跋”中说:“这是我的‘诗的经验主义’”,以反对一些不尊重经验,滥用语言的诗歌现象。人所共知,适之先生曾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弟子,而实用主义与英国的经验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诗作为“诗的经验主义”颇有今日大行其道的“元诗”的味道。所谓“元诗”即关于诗歌的诗,类于中国古代之“以诗论诗”。该诗讨论梦与诗的关系,二者互为隐喻,显然涉及到诗的本质问题,所以是一首关于诗的诗。同时,从这首诗还可以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界高高飘扬的“个人化写作”、“私人经验”的旗帜原来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新东西,适之先生早已“题诗在上头”:“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Ⅷ 求小学六一表演串词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

幼:亲爱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合:大家好!

师:六月,是撒满阳光的:六月,是鲜花盛开的;

幼:六月,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节日,六一,是我们最快乐的一天!

师: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幼儿园全体师生和各位家长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201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

幼:我们要用最美的舞蹈,最甜的歌声,为我们自己的节日增光添彩!请欣赏大中小(选择)班舞蹈队的舞蹈〈童趣〉 (可以说明 指导老师和表演者)

幼:欢乐的六一,幸福的时刻,到处都是歌声,到处都是欢笑,我们歌唱今天的幸福,歌唱明天的希望。请欣赏 四班某人独唱歌《雨花石》。

幼: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我们是家中的小太阳,请欣赏舞蹈《mickey》表演者:

师:带着六月的鲜花,披着六月的阳光,在这快乐的日子里,我们舞蹈,我们欢唱;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因为,这梦幻般的世界,都来自六月的孕育,六月的成长!

幼:六月,我童年的摇篮,我童年的梦乡,养育我的沃土,照耀我的太阳,今天我拥抱美好的六月,明天再创六月的辉煌!

合:让我们一起驶向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时代!

师:(校名)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汇演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家长的光临!让我们——

合:明年六一再相会!

最后,说两点,第一点,你的节目有点少;

第二点,你给的分有点少(最起码也要个 50分哈,呵呵)!

祝表演成功!

Ⅸ 告急!来一段50字左右美文摘抄加欣赏。越多越好!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
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
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
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
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
诗《乡愁》。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连续报导余光
中先生,影响很大。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
、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
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
中国的眷恋。”

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
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
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
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
,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
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
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
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
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
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
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
:“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
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祖国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
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在四川,
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
了淡淡的乡愁。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
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
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
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
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
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
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余
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学校环境优美,他的办公室就在面
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
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
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Ⅹ 求古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文天祥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A.因科举而走入仕途B.在国家危急存亡之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颔联写国家河山破碎,局势危急。个人的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尽艰辛万苦。颈联上句追念当年兵败福建时,犹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激情慷慨,豪气纵横,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誓死报国的耿耿忠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使至塞上》王维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的景象,远处独起炊烟,因此称作“孤烟”,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来表达的感觉不可。这样,一直一圆,不仅准确的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独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首句作者运用典故,其中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第一句中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诗人将对友人遭遇的不平、关切、怜惜与同情一并概括在“愁心”二字里,又设想将愁心托付给明月,陪伴友人西去,这一形象化的构思,使全诗具有深远的意境,余味不尽。

4《登飞来峰》王安石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指遮住太阳的云,其深层含义是:阻碍社会的各种邪恶力量。赏析:这句诗是说因为我站在最高一层,比浮云还高,因而浮云遮不住我的视线,作者由登高远眺的奇观,写自己的顿悟,阐明登高远眺的理趣,抒发自己登高远眺的豪情壮志。

5《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1.首联从朝奏夕贬展开,写被贬之速,这样对比因果的联系把皇帝决断的轻率,不闻忠言逆耳以及专断寡思的特点都强烈的表现出来。2.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诗人在情绪中流露出,把一个怀有忠心,敢除弊事的老臣贬谪远方是极度不公的,失望、愤怨、无可奈何的心情溢于诗外。

6《黄鹤楼》崔颢 1.首联中的“空余”的空是写黄鹤楼。颔联中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2.赏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写远近景物且又暗用典故,远处晴川历历,近处芳草萋萋,其间历史故事,风流人物俱在这芳草之中,随时空转换而被湮没。

7《夜雨寄北》李商隐 1.一句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中诗人想象了归家后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相思之情。

8《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中的一篇,另两篇是《潼关吏》《新安吏》,他的《三别》分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它描述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抓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捉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残吏虐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战难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9《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1.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2.“茅檐”代指庭院,静就是净,从屋舍的简朴、干净,可见主人的勤快,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使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借此称赞主人富有生活情趣。3.赏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拟人的手法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湾湾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的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篇青翠。

1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潼关险峻的画面,第一层极言潼关形势险要,第二层写作者感慨,言战争灾难,第三层归纳全文主旨,层次之间通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来完成景与情之间的过渡。2.“如聚”“如怒”的好处:聚,使静态事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了群山竞相奔向潼关的情境。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指出封建王朝的兴旺与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难,指出封建统治的残酷。

1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曲径”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现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2.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的内心杂念消除净尽,这句诗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和谐景色,一个“悦”字写出了诗人的欢愉心情,“空”字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

12《水调歌头》苏轼 1.本词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词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青天,下片问明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3.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的境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全是词人的内心独白,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抒情。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是说若是人能够健康长久的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13《别云间》夏完淳 赏析此诗:此诗写出了诗人已抱必死的决心,但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14《醉花阴》李清照1.该诗之中写尽相思之苦的一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试分析词中景物、节令的描写对抒情所起的作用:该词以景渲染烘托,以物喻人。使无比深厚的相思之情展露在读者面前,白日,香烟萦绕,喻愁思。半夜,玉枕纱厨,寒冷且独处。黄昏,秋季孤独地把酒赏菊,愁情满怀,一阵秋风袭来,将帘子卷起,女词人更感形单影孤,发出了“人比黄花瘦”的感叹,以黄花喻人瘦,更使思亲之意、相思之情具体,展露无遗。全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15《秋词》刘禹锡 作者前两句一反常调,标新立异,认为秋色更比春光好,以颂秋开篇。后两句写秋天万里无云,晴空里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排”字使全诗的意境开阔,本句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借景抒情,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以及作者昂扬进取的精神。

16《赤壁》杜牧1.前两句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17《渡荆门送别》李白 1.全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的观感和情思,颔联写的远景,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颈联写的是近景,写了俯视和眺望所见。2.诗人用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交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宇,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3.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18《浣溪沙》苏轼 1.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啼叫。2.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此句借眼前之景感语人生哲理,写出了词人想青春长驻,返老还童的愿望,表现作者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19《归园田居》陶渊明 本文用语平淡自然,全诗意境醇美,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最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尾句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0《过故人庄》孟浩然 1.诗中写主客之间相聚、相饮、相谈内容的诗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2.诗中的颔联以由近到远的顺序写景,其中“合”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斜”写出了青山的遥远。该联描绘出—派山村优美的风光,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3.尾联的“就”与首联的“邀”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真挚的感情和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萌发。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

22《游山西村》陆游 1.本诗巧妙地运用了主人与客人对话的写法,描绘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生活的情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了农家主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2.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现用这句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中会生出许多希望(或:找到解决困难,摆脱困难的方法。)

23《观沧海》曹操 1.本诗中“水何”六句正面描写大海,其中真正描写大海的诗句只有两句。抓住了海水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洪波涌起”仅四字就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写出了海水遇到大风就会掀起起轩然大波的情状。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而这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他借此抒发想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宽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魄。

24《次北固山下》王湾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这首写景诗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所见的长江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客游他乡的思念之情。3.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图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将驱尽黑暗;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将赶走严冬。赏析:本句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着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给人以乐观、积展、向上的力量。

25《望岳》杜甫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2.本诗中每联都有“望”的意思,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3.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6《西江月》辛弃疾 这首词上片多从听觉角度描述,意在衬托夏夜的静寂,下片则写视觉效果,“忽见”一词表现词人的喜悦之情。

27《如梦令》李清照 1.与“误入藕花深处”相照应的语句是“沉醉不知归路”,它写出了夏日饮游的欢乐。2.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描绘的图景及表达作用: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与前面“沉醉”意境相呼应,游人刚从沉醉中惊醒过来,又立即陶醉在迷人的自然景色之中,令人心动。

28《龟虽寿》曹操1.前四句以神龟、螣蛇为喻,揭示了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自然规律,说明了人的生命有限。2.成语“老骥伏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迈而仍有雄心壮志。3.“不但在天”是对“天命”的否定,“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强调了人主观作用的重要。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惯用的结尾句,虽每首均有,但我们透过“咏志”一说仍可看出作者本诗的目的。5.品析五至八句的思想(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是全诗的核心,化消极为积极,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

29《观书有感》朱熹1.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微妙难言地读书感受。2.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30《相见欢》李煜 1.“月如钩”点明是夜晚仰望之景.月是残缺之月,更添愁意.“寂寞…”句点明季节是秋季,此是俯视。2.赏析“剪不断…是离愁”:“丝”乃“思”之谐音,此处用丝作喻体,新意尽出,以千丝万缕之“剪不断,理还乱”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只有对离愁体验、感受深的人,才能将离愁表述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这是以有形喻,它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获得了神奇的立体性和可视性,使所要表达的愁情更鲜明更深刻。

31《清平乐》辛弃疾 这首词头两句写景,茅屋、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出词人喜欢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2《春望》杜甫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因感时,故看到花亦溅泪,惟其恨别,故听到鸟鸣为之惊心。作者以己观物,以物拟人,借物之情写人之情,表达了自己感伤国事,怅恨离别之意。

33《论诗》赵翼 1.理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两句肯定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当代诗坛,开一代新诗风,同时,指出诗歌是发展的,诗人应不断创新。所得启示:①我们要有勇气超越古人;②把握时机,铸就辉煌;③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妄自菲薄;④没有常胜将军,把握好现在就行。

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简述对其蕴含哲理的理解: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2.说说此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此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3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诗人用奇特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风卷飞雪骤然而至的壮美景象,使人忘记了边塞的苦寒,沉浸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之中。2.诗的最后四句写分别的情景,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想到了些什么:A对友人离去的留念;B为友人长路漫漫的担忧;C对自己归期难料的惆怅。

36《雁门太守行》李贺 1.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险形势。二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恃,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三、四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残酷。五、六句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2.分析“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及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土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7《无题》李商隐 诗中“春蚕”两句说的是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女方,你同意这个说法吗?“春蚕”两句比喻对爱人的思恋到死才能停止。“丝”与“思”谐音,暗指“相思”。下一句用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汁喻“相思泪”,表达对爱情无比坚贞,有此疾情苦意,方能出此惊人奇语,因此“春蚕”二句可以说是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抒发女方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

3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在全曲中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全曲主旨,“断肠人”一语道尽千百年来游子的思乡之情。2.描绘本词所创作的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的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将投宿何方呢?

3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宇,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0《己亥杂诗》龚自珍l.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归隐离京,仍然要象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心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4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从写景的角度,本诗主要写了秋风,秋雨,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词语是“俄顷”。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破屋漏雨,冷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3.读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再联系前两自然段内容,可以用“破屋偏逢连阴雨.漏船又遇打头风”这句俗语来形容杜甫当时的处境。4.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表明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42《南园》李贺 本诗设问起句,直抒胸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后两句再用设问,从反面衬托诗人投笔从戎的强烈愿望,也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43《望江南》温庭筠 首句“梳洗罢”仅三宇就概括出思妇为迎接归人而精心地梳洗打扮,表现出她切盼重逢的心情。“独倚”句十分感人,“独”字凸现思妇的孤寂之感;“倚”字表现等待已久,为下句“过尽千帆”写思妇的等待之久和江上的船只之多,反映出思夫失望之深。“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两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斜晖含情脉脉,江水悠悠远去,只见白苹洲上芳草萋萋,苹花摇曳,怎不令人愁肠寸断。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刻地写出了思妇的悠悠相思之情,言简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44《饮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后此篇神气索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坳、飞鸟入林的景象。品析其深层含义: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4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1.品析“欲济无舟楫”的含义:此句本义讲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喻义为想为官而无人引见。暗示作者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2.尾联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出为世用的急切心情。“观”字照应诗题“望”;“垂钓”照应“湖水”。

46《行路难》李白1.“冰塞川”“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象征世途艰难,颇具比兴意味。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吕尚、伊尹的事例自慰,希望得到皇帝重用。3.诗人连用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出内心的苦闷抑郁。末尾句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坚信尽管前进的道路坎坷,但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挂上船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47《观刈麦》白居易 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描写盛夏麦收时节农家辛苦繁忙的景象,揭示了农家的辛苦。第二部分包括中间八句,写道旁拾麦妇痛苦悲惨的生活境遇,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讽喻了社会的不公。末尾六句是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面对农民的悲惨境况而深感愧疚不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无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白描手法,语言平白如话,但在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48《渔家傲》范仲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本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和严峻的军事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49《破阵子》辛弃疾1.表理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报国的理想。2.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3.赏析“可怜白发生”:从“了却”、“赢得”的豪情壮志的抒发到“白发生”的现实情形的写照,诗人的情感由最激越一下子跌入最低谷,空有壮志、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年事已高、功业未成的悲伤如火山喷发,令人落泪。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50.《汉江临眺》王维 描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象,它接“三湘”,通“九派”,烟波浩渺,滔滔远去,仿佛流向天外,两岸青山重重,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诗人乘舟向前,只见水光按天,前面的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恍若使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全诗气势浩大,意境优美,像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的水墨山水画。

5l《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1.一二句生动显示了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2.三四句写景壮阔明朗,表现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3.五六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4.七八句渲染双方的意兴,在悲怆中颇显高昂乐观。5.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富于生活气息。作者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52《浣溪沙》晏殊1.去年之人,看似写景,实则写情。“去年”“旧”都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感叹。又以夕阳将尽之景道出对旧时美好时光的流连之情和感伤之意,更蕴含着对人生易逝的感慨。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句用燕子的“来”反衬时光的“去”,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之情,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5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l.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盛况,下片抒报国之情。作者以魏尚自许,借典喻志,表现出词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最后一句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2.“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交融。斜晖含情脉脉,江水悠悠远去,只见白苹洲上芳草萋萋,苹花摇曳,怎不令人愁肠寸断。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刻地写出了思妇的悠悠相思之情,言简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44《饮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后此篇神气索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坳、飞鸟入林的景象。品析其深层含义: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4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1.品析“欲济无舟楫”的含义:此句本义讲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喻义为想为官而无人引见。暗示作者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2.尾联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出为世用的急切心情。“观”字照应诗题“望”;“垂钓”照应“湖水”。

全文太长还有8接

热点内容
樱花呀樱花 发布:2025-09-16 04:25:05 浏览:919
折纸玫瑰花枝 发布:2025-09-16 04:24:32 浏览:216
荷花之恋酒 发布:2025-09-16 03:59:18 浏览:359
老陶瓷插花瓶 发布:2025-09-16 03:49:15 浏览:585
兰花东风兰 发布:2025-09-16 03:47:18 浏览:632
七夕烙馍 发布:2025-09-16 03:42:14 浏览:428
牡丹和迷彩 发布:2025-09-16 03:41:30 浏览:422
东洋锦盆栽 发布:2025-09-16 03:18:33 浏览:263
能过冬的盆景 发布:2025-09-16 03:10:05 浏览:635
有关荷花的作文600字 发布:2025-09-16 03:08:38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