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苏州荷花灯

苏州荷花灯

发布时间: 2022-05-26 12:55:09

❶ 苏州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岁朝,男子开门放爆竹三声,叫作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圆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长幼依次而拜,称为“拜喜神”。之后,幼辈依次向尊长叩头拜年,尊长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早餐吃年糕、春饼、汤团、圆子,取高兴团圆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儿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财神(或称路头菩萨)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财神。从初五起,多数商店开门营业。
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吴中有“闹元宵”旧俗,寺观庙宇鼓乐献新,人声鼎沸。街头巷尾,锣鼓铙钹声不绝,称为“走马锣鼓”。正月十三夜上灯,十八日落灯,各街市店辅出售各式花灯。“苏灯”精奇百出,闻名遐迩。灯节之时,悬彩,杂引流苏,大街通跟,灯彩遍张,夜则烯灯,火光烛天,光怪陆离,争奇斗研,游人如潮。灯节还有打灯谜的习俗,人们将谜面粘诸花灯,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
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邓尉册梅花盛开,冷艳清香,花团锦簇,迤逦数十里。苏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习俗。
二月初二,称龙抬头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脚轻健,称“撑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称花朝。凡种花果树的,都要给树枝扎红绸条,或插红纸小旗,名为赏红。农家以为这一天如天气晴朗,则百物成熟。谚云:“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这朋黄河以北,渐次解冻,周期性释放冷空气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二月十九“观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过江”等谚谣,前三后四必有风雨,十分应验。
清明节,有上坟祭祖之俗。祭毕,挑新土压坟头,并挂白纸。凡新娶媳妇必同行,称作上“花坟”。人们往往借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备多种应时食品和鲜果,如樱桃、青梅、元麦等供祀祖先,称作“立夏见三新”。饮食则有酒酿、海蛳、面筋、芹菜、咸蛋等,蚕豆也在这天尝新。各酒店过免费赠送酒酿和烧酒给老主顾,称馈节。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称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他是民间信仰中很有影响的神仙。苏州阊门内中市下塘的福液观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家家裹粽子,饮雄黄酒,门悬蒲剑、艾叶、蒜头,堂内挂钟馗像,妇女簪艾叶、榴花,小儿额头用雄黄书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纹衣,腕五色丝线,胸前挂上网袋,内盛蒜头、咸鸭蛋,穿虎头鞋,庭院四周洒雄黄水,据说可以辟邪,避蛇虫之害。
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浴猫狗的风俗,“六月六,狗淘气浴”,据说可治蚤癞。寺庙在这天晒经,各户也在这天晒书籍图画,晒衣被,可以不生蠹虫。
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赏荷的风俗,其时葑门外的黄天荡和洞庭西山的消夏湾是观荷纳凉胜地。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民间有乞巧之说。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调匀,捏成蝶形油炸,名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搅和。入夜在庭中陈瓜果、莲、藕等,木料香礼拜祝告“牛郎织女”,同时挥扇乘凉,仰看天际银河,盼见“鹊桥相会”。

❷ 苏州景色美时有哪些

刚从苏州回来,仅给个参考,姑苏人家,在人民路接架桥公交站附近的小旅馆,治安不错,就在派出所前边一点,出来路口就是公交站,很多车到火车站

距离北寺塔和观前街都很近,走路10分钟左右

0512-67777960,这个是前台电话

苏州的话,园林最好的观赏季节是春天,颜色对比和植物都比较漂亮;但是众所周知园林就是因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而著称的,比如拙政园的荷花就很著名,夏天很漂亮

拙政园,很多人冲着5A都会去看的,也有人说没什么好看,个人感觉在其中还是能找到园林的独特魅力的,景点非常多,准备好记忆卡拍照吧。现在夏天很多荷花,在荷风四面亭坐坐很舒服

留园,也是比较大的园林,相比起拙政园这个大家闺秀有了点小家碧玉的活泼,里面的表演不少

艺圃,小园林中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环水而建,很有生活气息

沧浪亭和网师园,如果时间不够这两个可以选一个,同样是水为主题的园林,一个是把水围在园外,一个是依水设园,都很有特色。沧浪亭里还有很多品种的竹子可以看。

狮子林也是很特色的园林,什么风格都有,反倒成了自己的风格。

虎丘可以看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附近的山塘街也可以走走。山塘街里有个画廊,周文庸的作品,那些话很有老苏州的感觉,当纪念品送人都不错,就是价钱稍稍贵一些。

好吃的……采芝斋有很多糕点糖果,粽子糖啦,松子枣泥麻饼什么的,现在还是肉月饼上市的季节。老面店的话朱鸿兴和陆振兴都不错,酒楼还有得月楼的苏帮菜也不错

❸ 古代有几种灯具

五种,分别是:豆形灯、壶形灯、莲花灯、长信宫灯、烛台

一、豆形灯:

1、豆形灯一般为浅盥,盘中常立烛钎,细葫芦形或近似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豆形灯,灯盘外壁常有数道瓦纹,并逐渐缓收成底。汉代的灯盘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间呈明显的直角折棱。

2、豆形灯盘壁常刻有铭文,自铭为“锭”或“镫”。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达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灯盘口沿,伸出一叶形鋬,便于手执;有的灯盘呈圆环凹槽形,用三叉托连在把座上。

二、壶形灯

1、平底无釉,通体施酱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体厚重,稳重适用,灯把呈半圆形,饰两道弦纹,美观易拿,移动方便。这种壶形灯,长嘴,可放入灯芯,壶口较小,这样油在较封闭的壶体内很难挥发,这种壶形灯较宋代注水的省油灯,节油效果理佳。

三、莲花灯

1、莲花灯是一种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用品。因灯形似莲花,故名。佛教各种灯种之一,观音大士专用,佛光普照,莲花灯照亮每个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莲花灯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四、长信宫灯

1、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2、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3、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五、烛台

1、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一个设有尖针的承盘,考究的,会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亦不乏多层的烛台,点满蜡烛后,犹如银花火树,光芒灿烂。材质有银、铜、铁、锡、木、瓷、瓦等多种。

2、烛台上面或锻造,或雕镂,或彩绘,或以倒模工艺铸造出各种纹饰,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为一体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历代工艺名家的作品,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时有巧思和创新,既能陈设观赏,又可摩挲把玩。

❹ 请问放河灯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七月十五。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乞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因此一般人误认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4)苏州荷花灯扩展阅读

民俗专家蔡利民介绍说,中元夜看河灯是民间一大盛会。夜幕降临,市民扶老携幼,群集于城河两岸,万头攒动,争观河灯。头一批河灯,大多为粉红色的荷花灯,烛光熠熠。

宛如一朵朵莲花盛开水面。接着是星形灯和各式鱼灯,还有各种动物灯、宝塔灯等。无数盏河灯在水上绵延一片,缓缓漂流而去,蔚为壮观,使人流连忘返。

❺ 苏州哪有荷花灯哪有卖啊,最好确切一点,谢谢

元宵灯会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现在只能去小商品市场淘淘宝了!中翔小商品批发市场(苏州市相城大道728号 国际外语学校北) 德合小商品市场(苏福路大润发对面) 金门小商品批发市场(金门路)

❻ 风俗---搜集

老北京的岁时习俗

正月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奠,叫顺星(清时习俗)。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门都燃灯,除不祥。上元节: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除了上节述说之外,还有妇女们"走桥摸钉"。凡有桥处,头人拿香开路,后边结伴而过。叫"度厄",也叫"丢百病"。"摸钉"是到正阳门的门扇上摸门钉,能生子。

二月

年后兴尽,各业恢复正常。东直门外鸡鸭房人工孵化小雏儿,本月下旬大街上始售。初一:原为中和节。大街上卖太阳糕祭太阳神。左安门内太阳宫热闹一天。龙抬头:即二月初二。这天吃饼叫龙鳞饼,吃面叫龙须面。妇女停针钱,恐伤龙眼。农民把灶灰从门外洒进厨,绕缸一周,叫"引龙回"。私塾开学,叫"占鳌头"。花诞:二月十二。传说花王生日。文人雅士,留连赏花,以牧丹为主。道诞:二月十五,是太上玄元皇帝诞辰,禁杀生。各道院设醮。观音诞:二月十九日,观音大士生日。各观音庵、大悲坛、紫竹林等庙大诵经卷。

三月

天气渐暖,春意盎然。郊外春游。清明:全家备祭品扫墓,带着风筝,祭毕墓前游玩。儿童戴柳条圈。戴柳之俗始自唐代,唐高宗三月三日在渭阳祓禊(除不祥)赐柳圈一个说戴了可免虿毒。祭奠后用柳条穿剩下的蒸食。立夏时用油煎了给小儿吃,说不怵夏。庙会:初三蟠桃宫,十五东岳庙,而潭柘寺从初一开庙半月。

四月

日丽风轻,适于春游。郊外庙会多。庙会:西直门外万寿寺、兰靛厂的西顶娘娘庙、妙峰山、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北顶皆有庙会。结缘:舍缘豆:四月初八是佛的生日叫浴佛日。人们在街上施茶,并煮豆加盐给路人吃,叫普结良缘。这天去法源寺游玩。药王诞:二十八日是药王的生日。京城四座药王庙都有庙会。

五月

天气渐热,极易生病,北京人叫"恶五月",因此本月禁忌很多。如禁晒床、修缮房屋;初一,端五,不汲泉水、不搬家、不糊窗、不剃头。夏至:是国家大典。民间吃过水面。五月谚语:"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初一至端五,用雄黄酒涂小儿脸,避毒物。端五节:街上卖用黄纸盖印的天师符,也有画钟馗或五毒符咒之类。买回去贴在中门上,可避祟恶。当日用菖蒲和艾子插在门边,避毒恶,是"蒲龙艾虎"、"艾虎蒲剑"之意。妇女们用丝线罗制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椹等,用彩线穿好戴好在身上,儿童挂在胸前或背后,叫"长命缕"。用彩纸剪成葫芦倒贴在门上,叫"泄毒气"。过午扔掉。嫁出之女,今日回娘家,故亦叫"女儿节"。节日食品:粽子。粽子的起源:按《续齐谐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楚人哀之,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粽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磨刀雨:据说五月十三日是关公过江会东吴之期。这天有雨叫磨刀雨。分龙兵:五月二十三是分龙兵日。此后雷雨无常,传说神龙此后分区负责。

六月

六月是北京地区的"伏天"。人们常找凉快地方消夏避暑。民间事情不多。初六日是各庙晒晾经卷之日。民间于这天晒衣服、书籍。妇女洗头发。骡马犬猫等在河里洗澡。宣内象房中的象,牵出来去宣外河内洗澡。二十三日祭马王。所有养马处均于此日祭奠。二十四日祭关帝。这天京城内鞭炮齐鸣。

七月

立秋。立秋日下雨主秋田繁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立秋日小儿上学。私塾门首大书"秋爽来学。"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天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传说这天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中元节:即七月十五,是扫墓的日子,庵观设盂兰会,传说今日是目莲僧救母的日子。晚上放荷灯,荷花灯。"荷花灯,今天买了明天扔。"地藏会: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诞辰。各寺院诵经、扎法船、晚上烧。大者数丈。

八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此日祭月、拜月。在月亮出来的方向供上"月光马儿",用纸画成菩萨,下面画月宫和玉兔。祭月时男子不拜。供品主要是鲜果,考究的要用娑罗果、红花脆枣、中山御李、河南石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红柿、白藕青莲等。节前大街上最盛的是"兔爷摊子"。以黄土捏成兔型,外面上彩。有骑虎、骑马者,有宽袍大袖、金盔金甲者,形形色色活泼可爱。

九月

北京地区开始入秋。有兴致的外出秋游叫"辞青"。北京之季花为菊花,也叫黄花、九花等。本月节气是霜降。腌菜:此时北京的鲜菜近尾声,人们开始腌菜预备过冬。重阳节:即九月初九,也叫登高节。据说这天登高可避晦气,也说"登高长膘"。这天供品用花糕。讲究者喝良乡酒佐糟蟹。重阳日喜遇雨。古诗有"菊为重阳冒雨开"之句。

十月

十月后北京地区进入冬季。北京人开始为过冬而忙碌。送寒衣:初一日,各家为死去�NFDBE�人烧五彩纸糊的衣服。后来以烧包袱代替。添火:也叫薰炕。北京人于十月初一屋内生火(二月初一叫撤火)。八旗练兵:十月十五日。清代在安定门外十多里的仰山洼(将台)八旗合操。

十一月

农历十月的冬至是国家大典,民间不为节,但大都于这天吃饺子。京内闲人于冬至开始绘染"九九消寒图"。十二月即腊月,开始进入年关了。

腊月

泡腊八蒜是北方的特色。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胜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奠它。人们虽然祭奠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经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给它的座骑也不过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

轧神仙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农历六月廿四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非凡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奠织女,向她乞求聪明和巧艺,叫做“乞巧”。

❼ 民间艺术简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❽ 江苏苏州哪里最好玩

说到风景哪儿好,自然少不了苏州园林,可是苏州园林很多,我觉得全部游玩下来不现实,也不可取,去几个有特色的就行了,不过这只是个人观点咯,不同的园林,不同的景致,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1虎丘,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门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两个旺季分别举办花会、庙会。 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但是只有照片作证,去年五一再去,正好碰上庙会,还是蛮好玩的,有景色,有表演,不会视觉疲劳,呵呵。 2拙政园,其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门票:旺季(9月至11月):70元。淡季(3月至5月):50元;其实拙政园也是小时候去的了,印象不是很深,最近也没去过,不过还是推荐下,它里面的景致还是很不错的。3,东园,(右边)耦园和动物园。这三个个地方是在一起的,三个景点的组合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的需要,门票也是一起的,是20元,1.2米以下儿童免票,1.2-1.5米半票,1.5米以上全票。去年十月份去的时候动物园好像在扩建。东园的景致很不错,湖上钓鱼者很多,喜欢钓鱼的可以去玩呵。4,金鸡湖,整个景观分为八个区,依次为“湖滨大道”、“城市广场”、“水巷邻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水廊”、“玲珑湾”、“波心岛”。漫步金鸡湖,蓝天依着碧水,绿地映着连荫、高楼倩影波动在水面。我觉得金鸡湖她有她的湖光景色和她的现代气息相融的独特之处。新开的摩天轮主题公园更是给金鸡湖增添了亮点。公园内最吸引人、最有特色的120米高的摩天轮则是家庭成员集体游玩的最佳选择。 门票:金鸡湖是不要门票的,摩天轮主题公园门票80,学生票55。5,荷塘月色,“曲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让无数人如痴如醉。古城苏州素有“荷花故乡”的美称,苏州相城区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的5000亩荷塘更是将荷花的水乡风情体现的淋漓尽致。门票: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30元;淡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20元。持老年卡半价,持高龄卡老人及1.2M以下儿童免费,小学生及中学生凭学生证半价。这个地方我个人建议夏季荷花盛开时去,荷花品种很多,非常好看,我是去年荷花展的时候去的,特别让我印象深的是王莲,最大可承载两个小孩子,承载最大重量为80斤。我举的都是我熟悉的以及去过的,像周庄,同里木渎这类古镇,也不妨去玩一玩,应该别有一番韵味。希望我的回答你喜欢,谢谢。

❾ 请问苏州“荷塘月色”的荷花什么时候开

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送你一些有关信息和歌词。
歌词: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recite:那时年轻的你 和你水中的模样 依然不变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 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 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 你慢慢慢慢听哟 鱼儿呀鱼儿 你慢慢慢慢游哟 淡淡的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信息:苏州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位于苏州相城区黄桥地域太阳路以南,由300多个沉降鱼塘和200多亩荒滩废弃河道改建而成,并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区。总规划面积近六千亩,总投资达三个亿。 苏州古城以北相城,因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欲建阖闾大城而得名。区内河网交错,湖泊密布,湿地原始状态保护良好,水产资源丰富。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地处虎丘山北麓,离市区约16公里。远在春秋时期这里即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当时就在这片湿地引种了楚地莲藕。后越国大夫范蠡弃官隐迹在此,凿河泄洪,围荡养鱼,积淀了丰厚的吴地文化。现今在这风景如画的水乡腹地,以荷塘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荷文化产业、科普教育和湿地保护于一体,将建成国内最大的以荷花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尽显江南水乡诗画风情。 公园规划总面积5000余亩,整个建设分为两期,突出水乡湿地的自然生态与荷文化特点。目前已开发建设2000余亩,引种500余种荷花和水生植物,建有百荷流香园、水景植物观光栈桥、荷韵文化长廊、菱香舟影、荷塘迷宫、水趣园、莲香品茗馆、水芸坊茶楼、荷香阁餐厅、荷塘夜景灯光等特色游览项目。 天堂湿地、梦里荷塘。公园以水乡湿地风貌和荷文化再现了江南水韵荷香清丽意境,成为苏州湿地水景后花园,更是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和户外文化活动的生态乐园。

❿ 古代喜欢在水上放花灯是代表什么意思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古人相信,这些灯会带着生者的祝福、思念、希冀给亡者。此外,放河灯也是祈福的一种形式,少年书生期待前程,二八女郎期盼姻缘。或盼子嗣,或求平安,或欲富贵,凡有所思,皆可写入花灯。

实际上,放河灯的汉族民俗起源甚早。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

河灯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材质,花样比较多,有的外形像西瓜,就叫做西瓜灯;还有蒿子灯、莲花灯等等。但以荷花造型最为多见,大抵也跟此时荷花盛开有些关系

(10)苏州荷花灯扩展阅读:

中元节到来,盘点中国十个最适合放河灯的地方

1、濠河,位于南通,中元节、新春、元宵节,在濠河放河灯祈福是当地居民的一项传统习俗。

2、松花江,位于吉林,松花江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活动。

3、周庄,位于苏州,点一盏烛影摇曳的花灯,放入河水里,寄托相思,为未来祈福。

4、乌镇,位于嘉兴,这里放河灯的民俗仍被保留,中元节、七夕、中秋,放河灯是游乌镇的重要项目。

5、两江四湖,位于桂林,桂林的两江四湖被称为全国最佳赏月地。

6、万泉河,位于琼海,每年万泉河上荷花盛开之际,都要举办盂兰灯会,秋观河灯,游人云集。

7、白洋淀,位于保定,荷灯的形式多种多样,常年在淀上行船的多是船灯,祈保一年平安。

8、凤凰古城,位于湘西,这里天天都可以放河灯,盛满祝福。

9、三河古镇,位于合肥,河面上,数万盏河灯竞相闪耀,与两岸古镇夜景交相辉映。

10、桂林资源县,数万民众到风雨桥旁参与河灯漂放活动,在中元节之际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热点内容
玉兰花的根 发布:2025-09-16 14:11:08 浏览:833
初次见面情人节 发布:2025-09-16 14:08:25 浏览:198
两个花语 发布:2025-09-16 14:07:41 浏览:656
太兰花指 发布:2025-09-16 14:06:29 浏览:869
西洋情人节的前身是什么节日 发布:2025-09-16 14:04:43 浏览:760
四季玫瑰嫁接 发布:2025-09-16 13:59:36 浏览:375
山油茶盆景 发布:2025-09-16 13:58:57 浏览:518
玉兰花刺绣 发布:2025-09-16 13:58:00 浏览:107
丁香加多少 发布:2025-09-16 13:47:29 浏览:932
缬草的花语 发布:2025-09-16 13:47:28 浏览: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