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兰花酒
Ⅰ 请教红蓝花酒汤应该怎么做
材料
红蓝花三两(新者佳),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
做法
将上三味煮取一大盏,去渣,候稍冷服之。
Ⅱ 中医药酒的中医药酒的命名
最古的药酒方与其他中药方剂一样是没有名称的,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就没有具体的方名。这种情况在唐代方书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脏下》“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疗风痹瘾疹方”等。
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先秦及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红蓝花酒”等,多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名称,这方法成为后世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汉代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传统命名方法,归纳有以下几种:①单味药配制的药酒,以药名作为酒名,如羌活酒。②二味药制成的药酒,大都二二药联名,如五倍子白矾酒。③多味药制成药酒用一个或二个主药,作为命名,如羌独活酒,或用概要易记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④以人名为药酒名称,如仓公酒、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纪念。为了区别,有时也用人名与药名或功效联名的,如崔氏地黄酒、周公百岁酒等等。⑤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当归酒、愈风酒、红颜酒、腰痛酒等。这一命名方法,在传统命名方法中,也占相当比重。⑥以中药方剂和名称,直接作为药酒名称,如八珍酒、十全大补酒等。
此外,还有一些从其他各种角度来命名的药酒,如白药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青囊酒等,数量不多,不一一列举。
由于命名的方法多以主药或功效为主,再加药酒的历代专著均已亡佚,有些专题论述亦无分类,大都药酒方剂是穿插在其他方书中,所以在命名和分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就本书原来收集到,以虎骨酒命名者,就有33方,其中单味8方、复方25方。复方中药味数最多者达40余味,最少者仅2味,它们的组成相差很大,功效显然也有所区别。但是,都用同一个名称即虎骨酒,因此不易区别,给应用和分类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对药酒的命名作了必要的改动。改动的原则如下。
(1)为尽量保持原貌,对有些名称不十分确切,或彼此十分相似的药酒,尤其是古方,只要不与其他药酒名称重复,则不作更改。如虎胫骨浸酒、虎胫骨酒、虎骨浸酒、浸虎骨酒,这些都是复方药酒,名称上不同于虎骨酒,彼此药物组成及名称上也稍有区别,所以就不作改动。当然,现在的虎已成珍稀保护动物,是不能再用来做药酒了。
(2)根据药酒功能主治的特点进行更改。
(3)根据组方特点归纳命名。即除了主药,另再选一药搭配命名。搭配方法:仅二味药者,就将另一味药的名称配上。
(4)个别药酒方剂增“复方”二字,以示区别。
(5)对于近代编著中,重复命名的复方药酒,则用号码加以区别,并在“资料来源”一项注名出处。
此外,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同名药酒,进行归并。因为后世医书中有不少内容是整理收录前人的,如明代的《普济方》中就有不少药酒方剂是辑自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的,在组成上完全相同,对此我们作了归并。对少数处方,其制法、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内容基本相同,或在处方组成几十味药中仅差少数几味药作用不明显者,这可能是古人抄写整理中的脱漏、衍讹,我们则删去短少药味的处方,以避免内容庞杂重复,同时对内容相同的单味药酒进行归并,尽可能使《中国药酒大全》的内容“丰富实用,简而不漏”。
中国药酒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药酒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国古代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证,也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一些病名和病证,此分属二个理论体系,目前还很难统一。中国药酒是中医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传统性,但也不忽视它发展的一面。为此,我们采用目前两种理论体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类法,列保健、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口齿等科。
对有些目前还不太确凿的古代病名、病证,以及功能罗列一大堆,对主治不明确的药酒,则不与勉强分类,归并“其他”,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Ⅲ 淮安特产红蓝花酒价格
红蓝花酒价格一般是在168左右。
Ⅳ 药酒有什么渊源
本书所讲的药酒在中药方剂学上又称之为酒剂。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白酒、黄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伍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
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密切,而药酒的产生更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酒方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虽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认出药酒配方、酿制工艺等记述,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也对酒在医学上的贡献作了专门论述,其中,《素问·汤液醪醴篇》论述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其他篇中还提及了治膨胀的“鸡矢醪”,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药”等,这些均是较早的药酒记载。
至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针对性和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记载,表明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这篇著作中还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东汉·张仲景的《伤寒病杂论》中记载:“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该书还收载了许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猪胰酒等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提出“酒可行药势”,尤其是对药酒的浸制方法论述较详,并指出有71种药物不宜浸酒。
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针对当时一些人因嗜酒纵欲所引起的种种病症,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解酒方剂。《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酒方”一节中共收载了药酒11方。
宋元时期的药酒有了很大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展。仅《太平圣惠方》中就设有药酒专节达6篇之多,加上《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济生方》等书中的药酒方,计有药酒数百种。运用药酒治病的范围也已涉及到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对于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药酒的制法上已开始采取隔水加热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药酒的功效。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养生的药酒渐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治病养生的特点,而且口味纯正,成了宫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书所记载的药酒外,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和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等书中也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
明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创制出许许多多新的药酒方。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仅《本草纲目》就辑录了各类药酒配方200余种,《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达300余方。明代的民问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医药学家同样也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方。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中,如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收载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例如,乾隆皇帝经常饮用的益寿药酒“松龄太平春酒”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软、纳食少味、夜寐不实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宫御制的一大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百业不兴,药酒也难逃厄运,没有多少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作为中药方剂之一药酒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而且采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药酒质量也大大提高。医药学家还对许多传统药酒方的功效、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为药酒的应用和提高疗效提供了宝贵依据。此外,药酒规范已被收进我国的药典,由此可见国家对药酒的重视。
Ⅳ 古代药酒是怎样制作的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来说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质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
Ⅵ 药酒的炮制方法有哪些
药酒的炮制方法有哪些?看了你就知道!
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进程中,深深体会到酒能将许多植物药、动物药的有效成分溶解于其中,并通过酒的善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功能,使药力直达病处,较快地收到疗效,因而创设了众多的药酒,有养生健身、补气养血、壮腰补肾、活血化瘀、祛风活络的独特功能。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说说药酒的炮制方法。
制作方法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
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药酒是一种浸出制剂。即干燥的植物药材或食物,其组织细胞萎缩,细胞液中的各种成分以结晶或无定形沉淀的方式存在于细胞中,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为溶媒的酒液浸润药材并进入细胞之中,继之发挥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转入溶媒之中。溶媒在细胞内溶解了很多物质后,使细胞内溶液浓度显著高于细胞外而形成浓度差。正是靠这种浓度差,使细胞内的高浓度浸出液不断向低浓度方向的细胞外扩散,同时稀溶液又不断进入药材细胞内,这样就使药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逐渐溶于酒中。为了提高浸出效率,可以采取适度粉碎药物、提高浸出温度、掌握适宜的浸出时间、扩大浓度差等方法。
药酒有冷浸法,热浸法,煎膏兑酒法,淬酒法,酿酒法等多种制作方法,家庭配制则以冷浸法最为简便。可将按处方配齐的洁净饮片或药材粗末置于陶瓷罐或带塞盖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黄酒),根据药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5至1:10的比例配制,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荡1次,14至20天后用纱布过滤。为了矫正口味,可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药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饭前温服,每次按量饮用。如不善饮酒,可从少量开始,逐渐增量,亦可兑水后服用。根据药理研究,酒精对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系统有明显的作用,少量,或适量的饮酒,对人体有益,配之中药(药酒)饮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进人体的健康。
那独具特色的酿酒工艺、设备,那敦厚纯朴的酒俗、酒礼,那琳琅满目的酒具、酒器,各种花样翻新的酒词、酒令,以及诸多与酒有关的美妙传说,都毋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酿造史,就是华厦文明的一部分。
冷浸法
将药物适当切制或粉碎,置瓦坛或其他适宜容器中,按照处方加入适量的白酒(或黄酒)密封浸泡(经常搅拌或振荡)一定时间后,取上清液,并将药渣压榨,压榨液与上清液合并,静置过滤即得。
热浸法
将药物切碎(或捣为粗末),置于适宜容器内,按配方规定加入适量白酒,封闭容器,隔水加热至沸时取出,继续浸泡至规定时间,取上清液,并将药渣压出余液,合并,静置、沉淀,过滤即得。或在适宜容器内注入适量白酒,将粉碎适度的药物用纱布袋装好,置于酒中,封闭容器,然后在水浴上保持一定温度浸渍,取液同上法。
酿制法
即将药物直接加入米谷、高粱、酒曲中蒸煮发酵成酒。
酿酒法
先将中药材加水煎熬,过滤去渣后,浓缩成药片,有些药物也可直接压榨取汁,再将糯米煮成饭,然后将药汁,糯米饭和酒曲拌匀,置于干净的容器中,加盖密封,置保温处10天左右,应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且保持一定的温度,发酵后滤渣即成。
窑制法
相传另外一种药酒制作方法――窑制磁化工艺
众所周知,药酒配伍物料较多且各物料无论组织结构还是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纳入配方会使各物料之间功能疗效产生排异现象。易使产品疗效降低,甚至使配方产生化学变化,转化成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而威胁健康。窑制磁化工艺是将中国传统的窑制酿酒工艺与现代高科技磁化技术、纳米微波技术相结合,利用“三位一体”的融合性原则对配伍各成分进行有机整合,在维护各成分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将活性成分、营养成分完整保留并将功效发挥到极致。
今天就给大家说下这几种方法,在家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炮制哦~
Ⅶ 有哪些古籍记载了药酒制做法
药酒制做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做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后世的热浸法。
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后世基本相同。
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后世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后世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略少,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和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Ⅷ 红蓝花酒 这里面的红蓝花20克是几两
一两是50克,20克相当于0.4两,不过现在药店都是用克作为计量单位,所以没必要转换为两。
Ⅸ 老中医功能酒为什么口碑那么好
“酒”在方剂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后人往往忽略和轻视其作用而弃之如蔽履,结果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使方剂的功效大打折扣。
酒运用到医药上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中,记载用酒治疗疾病的就占有五个方子,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的“醪醴”,《素问·缪刺论》的“左角发酒”、《素问·腹中论》的“鸡矢醴”、《灵枢·经筋篇》的“马膏膏”法、《灵枢·寿天刚柔篇》的“寒痹熨法”等,以上五个方中,都用到酒。
其中不仅有内服剂,而且还有外用法,这对后世医学用酒剂治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他在著《伤寒杂病论》里,记载用酒的方剂更多了,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是用清酒及水同煎的,清酒即米酒之陈香者,取酒以宣通百脉,流通气血,使经络畅利并引诸药更好地发挥作用,气血和,经隧通,则阴阳得平,脉复而心悸自安。
多年来,老中医在临证时,对用炙甘草汤加酒煎与不加酒煎,曾多次作了比较,感到其疗效确有差异。
举一个例子,例如利胜大队姚金秀,患心动悸,脉结代。
老中医用炙甘草汤方,起先数诊未嘱加酒,而效不显,后再诊时嘱其煎药时一定要加酒,服后效显著,这就说明了经方组合之严谨,用药配伍之精当,而如果本方不加酒煎,疗效虽然也有,但比较慢。
适当地选择运用,不可拘泥
再有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载:“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方加清酒同煎者,以其助诸药活血而散久寒也。
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括蒌薤自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以上二方,均以白酒为药,方中所称之白酒。
据《千金方》《外台秘要》谓:“白酒即米酒之初熟者”。
米酒即今之醪糟。现市上所售之白酒,也称烧酒,但在临床运用上很不一致,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绍兴酒的。
但在用途上,应根据病情、体质、天性等不同情况适当地选择运用,不可拘泥。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笔者在学医时,跟随老师临证见习时,一日曾遇一老年患者,突患胸闷心痛剧烈,短气不得卧,头汗淋漓,手足发冷,病势急重。
按其脉象沉紧,舌苔自腻,老师即问平素会饮酒否?曰:“会”。
老师随即处方以瓜蒌六钱、薤白四钱,半夏三钱、淡附片五分、干姜五分、白酒四两,嘱其家属加水适量速煎予服,并教导笔者说:此即《金匮要略》所载之胸痹心痛证也。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而其中白酒为必用之药,因为酒性大热,能通血脉,并助药力,血脉通畅,通则不痛矣。
翌日,其家属又邀复诊,云服药后心痛渐止,昨夜已能安卧,要求再去复诊。
可以和血止血,亦可以暖宫调经
又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载:“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胶艾汤方用清酒以行药势,与全方合用。
可以和血止血,亦可以暖宫调经,更可以治腹痛、安胎儿,所以本方为妇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剂。
酒能行血,红花能活血止痛
再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药用红花一两,酒一大升,煎减半,未止再服。
按本方亦用酒,以酒能行血,红花能活血止痛,二药合用,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笔者在平时临证时,凡遇妇人因风寒而致闭经腹痛,或月事愆期,少腹冷痛者,常用此方煎服,或用红花一两,高粱酒一斤,浸后早晚各服半两,(具体剂量灵活掌握)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此方价廉药美,诚良方也。
可惜现在有的临床医生已很少用了。
民间常用红糖烧酒隔水炖暖内服,以治脘腹受寒冷痛,往往获效,因红糖甘温,酒性大热,温通血脉,亦即取甘者缓之,热以疗寒的旨意。
酒性温热,能活血行瘀
据初步了解,某些地区,(如宜兴等地)民间有这样的传统习惯,妇人产后,必定要喝点酒。(不会喝的例外)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中医认为:酒性温热,能活血行瘀,中医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产后喝些酒,是有利于养血活血,早日恢复健康的作用吧!
对风寒湿痹患者
根据其风、寒、湿邪的偏胜,正气的强弱,气血的盛衰等不同情况,常用蠲痹汤加减,药用羌活、防风、姜黄、当归、赤芍、黄芪、生姜等为基础方。
如风偏重者重用防风、海风藤、秦艽、五加皮等以祛风为主,寒偏胜者加干姜、桂枝等以祛寒为主;
湿偏胜者加生苡仁、苍术、萆薢等以化湿为主,上半身关节痛者用羌活,下半身痛者用独活;腰部酸痛者加川断、狗脊,杜仲、桑寄生;正气不虚者可去黄芪;病久气血两虚者加益气养血药。
另外,如乌梢蛇、青木香、威灵仙、千年健、牛膝、防己等均可适当选用,以上药物,剂量可以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并嘱用高梁酒浸后常服,夏天浸两周,冬天浸三周,或者将药及绍兴酒放在砂锅内密封盖紧,隔水蒸煮三小时,然后滤去渣滓,即可服用。
但酒宜选择质量好的一种,便于存放,否则易于变质失效。
这样辨证用药浸酒,服后多能获效。
但对热痹一证,不宜用酒,药以水煎为妥。
根据药理学报道,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常需酒、乙醇中提取,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丹参煎剂不如酊剂等等,所以目前新药(包括部分中药为原料)以酒、乙醇中提取为多。
酒在医药上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它可涉及到内、外、妇、儿、伤、针灸推拿、中药炮制、预防等各科的部分适应病证。
Ⅹ 红蓝花酒的介绍
红蓝花酒是药方。处方来源出自《外台》卷三十四引《近效方》,名见《妇人良方》卷十八。方剂主治产后血晕,言语错乱,恶血不尽,腹中绞痛,或胎死腹中。用法用量:以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1大盏,去滓,候稍冷服之。留滓再以新汲水1大升煮之良久服。